1948年建立的報告制度,對三大戰役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黨取得歷史性勝利的一個根本保証

原標題:黨取得歷史性勝利的一個根本保証
作者:黃少群    發布時間:2019-03-1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1948年,毛澤東為黨中央起草的《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黨內指示,是加強黨的組織紀律性建設、集中統一黨的領導的一項重要舉措。關於報告制度,毛澤東極為重視,親自抓制度的落實。這一制度的貫徹執行,對隨后三大戰役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在戰略大決戰的前夜,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認為必須大力加強黨的組織紀律性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也日益發展壯大,到1948年,全黨已擁有300萬黨員,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全國人民中的威信進一步提高。解放區日益擴大,佔領的城市越來越多。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因為過去在被敵人分割的戰爭環境下,黨曾經允許各地保有一定的地方自主權,這在各個地方和各路大軍還處於分散作戰、並與黨中央隔離的狀態下,是完全必要的。但隨之卻產生了某些不好的傾向,如: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匯報、無紀律、無政府的狀態和地方主義、游擊主義等,以至不能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和政策,中央的一些正確措施往往不能貫徹到底。這就分散和削弱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在戰略大決戰的前夜,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認為必須大力加強黨的組織紀律性,必須立即完成下列三項任務:(1)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做到全黨上下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高度集中統一﹔(2)必須使黨中央能及時了解各地對中央的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以便於及時總結實踐中的新經驗和新創造,集中全黨智慧,保証黨的領導和決策的正確﹔(3)必須迅速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之能適應大決戰和新中國建設的需要。

  為此,1948年1月7日,毛澤東親自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為使這項制度能徹底貫徹落實,8月14日,中央發出《關於嚴格執行報告制度的指示》,並多次檢查和通報執行情況,批評某些單位和部隊仍然存在的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各自為政,自成一個獨立王國的現象,要求所有兵團及軍區負責人,嚴格及時地執行請示報告制度。解放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與這些措施和行動密不可分。

  鑒於東北局沒有按規定向中央報告情況,毛澤東起草電報對此進行了批評

  要從全局著眼,相互配合地為進行戰略決戰作好准備,必須加強集中統一指揮。因此,毛澤東進一步要求各中央局、各野戰軍前委堅持定期向中央作綜合報告。華北、中原、西北局均及時向中央和毛澤東報告了自己執行中央指示的准備工作情況,並立即開始行動。但是,東北局卻在接到中央《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以后,竟然在6個月內一直沒有按規定向中央作綜合性報告(按規定到7月應該向中央和中央主席送三份綜合報告)。這使中央和毛澤東對東北地區的情況缺少了解,無法給以具體指示。

  為此,毛澤東在8月15日,以中共中央名義親自起草一封給林彪和東北局長達2000多字的電報,對林彪和東北局進行了嚴厲批評。當林彪匆忙就此問題向中央作檢討,並送來綜合報告后,毛澤東在20日復電林彪,進一步說明:“此種綜合報告和各個具體問題的個別報告不但不相沖突,而且必須有此種報告、並要有多次此種報告之后,才能使我們看得出一個大戰略區的全貌。對於寫此種報告的同志亦有一種好處,就是他必須在寫作時既要聯系又要超脫各項具體問題、各項事務工作,在全局上在共同性上好好思索一會,而這種思索則是一個領導同志所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此種思索,領導工作就會失敗。”

  這是毛澤東對如何做好領導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的原則解釋。直到今天,仍然是各級領導干部應該遵循的不易准則。

  22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致電東北局時指出:“你們這次檢討是有益的。”否則,“就不可能克服完全不適用於現在大規模戰爭的某些嚴重地存在著的經驗主義、游擊主義、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他特別強調這個問題在大決戰前夕的極端重要性:“這一問題的性質是如此重要。即隻有解決這一問題,才能由小規模的地方性的游擊戰爭,過渡到大規模的全國性的正規戰爭,由局部勝利過渡到全國勝利。這是許多環節在目前時期的一個中心環節,這一個環節解決了,其他環節就可以順利解決。”

  正是這樣,在毛澤東的具體指導下,在大決戰的前夜,實現了全黨全軍在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軍事上的戰略及重大戰役方面指導上的完全統一,將全國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統一的權力集中統一於中央。於是,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指揮下,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標志著蔣家王朝的徹底覆滅。

  集中統一黨的領導(特別是在大局上),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証和黨的最基本原則

  在三大戰役第一戰——遼沈戰役准備和進行期間,中央、毛澤東和林彪又在戰役的具體部署上,發生了一場長達7個月的爭論。

  那時候,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有55萬人,已經被分割和壓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塊互不聯系的據點和地區內。而我東北野戰軍已發展到超過100萬人。人民解放軍已佔有顯著優勢,完全可以立即進行戰略決戰。

  1948年2月還在陝北的時候,毛澤東收到東北野戰軍攻克遼陽、連續取得幾次大勝的報告,根據東北戰場的情勢,就曾經致電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和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即首先攻佔錦州的大膽設想。但當時還是在征求意見,並沒有下最后決斷。林彪則對主力從北滿遠道南下打國民黨軍隊堅固設防、並對周圍有若干據點的錦州顧慮重重,擔心久攻不下,敵人從華北和海上增援,將會陷解放軍於被動地位,再三提議先打長春,並在4月18日報告軍委,強調進攻長春的有利條件,“計劃在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斗”。

  無可否認,在軍事指揮方面,林彪的思慮是很深刻的,他的這個報告,未始全無道理﹔而且,毛澤東在4月22日復電同意了他們先打長春的計劃。但5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以兩個縱隊等部共13個師試攻,發現攻佔長春並不像預期的那樣容易,乃改用嚴密圍困的辦法。同時於7月20日和22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聯名將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后認為的“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的意見上報軍委。毛澤東在22日深夜即給他們復電,表示同意他們新的意見,並望他們詳加考慮,指示他們應作好南進作戰的各種准備,尤其財經糧食方面的工作,並要求他們對具體作戰計劃擬出全套方案電告軍委。

  但是,到了8月的8日和11日,林彪等又兩次致電中央軍委,提出一大堆困難,先是提出東北主力行動時間,須視楊成武部行動的遲早才能確定﹔后來又提出:“南下則因大批糧食的需要無法解決”,因此“目前對出動時間,仍是無法確定”。

  毛澤東於9日和12日,兩次致電林彪等,一方面告訴他們,楊成武部已開始湖北配合行動,“目前北寧線正好打仗,你們所謂你們的行動取決於楊成武的行動,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同時嚴厲批評他們說:“關於你們大軍南下必須先期准備糧食一事,兩個月前亦已指示你們努力准備。兩個月以來你們是否執行了我們這一指示一字不提。現據來電則似乎此項准備工作過去兩月全未進行,以致現在軍隊無糧不能前進。”“試問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而令楊部孤軍早出,如被傅作義趕走,對於戰局有何益處?並指出他們“對於北寧線上敵情的判斷,根據最近你們幾次電報看來,亦顯得甚為輕率。為使你們謹慎從事起見,特向你們指出如上,你們如果不同意這些指出,則望你們提出反駁。”

  正是在毛澤東的再三批評和催促下,直到9月10日,林彪等才致電軍委表示完全同意軍委所指示的前途和任務,立即南下作戰,並先打錦州,爭取東北與華北戰局的根本變化。

  毛澤東正是因為掌握和了解了東北野戰軍和東北地區的全貌,從2月到9月7個月間,代表中央軍委連續給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發出大約15封電報,才糾正了林彪的一再猶豫不決,正確地指導了遼沈戰役的進行,使遼沈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由此可見,集中統一黨的領導和統一全軍的軍事指揮,對於大決戰的勝利是何等重要。

  歷史充分証明:集中統一黨的領導(特別是在大局上),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証和黨的最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在我們今天大力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同樣也是必須遵循的、不可動搖的。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