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

張再生

2019年04月08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更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任務依然艱巨,形勢依然嚴峻。為此,我們要善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完善生態治理五大體系,深入植入生態文明建設六大原則,利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一、完善生態經濟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隻有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才可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一是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並重、擴大總量與提質增效並重、扶大扶優扶強與選商引資引智並重,抓好生態工業、生態農業、抓好全域旅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要加快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按照生態高效的要求對傳統產業的發展進行重新設計和定位,鼓勵企業積極採用綠色、生態技術,探索良性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特別是對污染嚴重、與生態環境沖突激烈的企業加大監管力度,督促其盡快實現知識化、技術化改造。

三是要發展新興生態產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過程和各方面,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保護。要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生態產業,形成新興生態產業群,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還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生態旅游、文化創意、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租賃、服務外包、咨詢、研發等生態服務業。

二、完善目標責任體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目標責任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動力和載體,也是底線、上限和紅線。因此,要積極完善生態文明目標責任體系,引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形成正確的政績觀,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要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有賴於加強黨的領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應當“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和追責制度,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二是要堅持生態保護問題導向。要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以空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為目標責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確保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三是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要突出綠色發展指標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權重,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要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法,加快開展相關試點工作,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嚴格考核問責,形成約束性規范。

三、完善生態制度體系,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生態治理現代化要保証治理行為本身的現代化,即全球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治理現代化必然意味著生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是要加強生態治理法治化。要以生態環境產權制度為切入點,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污染防治、能源安全等重要領域的立法,完善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生態協同性法律。

二是要加快生態制度創新。要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環境司法應當愈加深入,監督應當常態化,環境信息得到越來越及時完整披露,公眾參與應當越來越有序有效,守法應當成為企業的責任。

三是要加強生態全球治理。全球性生態危機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共識。我國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四、完善生態安全體系,強化環境風險有效防控

生態安全關系人民群眾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長久穩定,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基石。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

一是要強化生態風險防范。強化風險防范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是必須守住的基本底線。風險防范需要著眼於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著眼於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需要尊重環境保護工作本身的規律,理順其背后各種關系,踏實執行各項制度。

二是要強化生態良性循環。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功能性,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充分領會、學習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遵循生態系統多樣性、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嚴格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推進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耕還林還草、城鎮生態治理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三是要妥善處理重大生態問題。要搞好生態監管和風險防控,排查可能引發生態安全事故的隱患,扎實做好監測預警工作﹔要加強生態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建立預測預警和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確保遇有重大生態問題能迅即反應,妥善處置。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BGL138階段成果;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天津市社科聯秘書長、教授)

原載:《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