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封神演義》

原標題:毛澤東與《封神演義》
作者:陳思    發布時間:2019-04-10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是一部古代神魔小說,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中歷史與神怪題材相結合的完美典范。該書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在毛澤東喜歡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封神演義》佔有特殊位置。他經常通過書中的故事來講述重要道理,以此啟發干部。
  玉皇頂論道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他經常爬杭州周圍的山。有一次,毛澤東爬玉皇山。那時,山頂上有道觀,還有道士住在觀內。觀內供有周武王、姜太公、哪吒、玉皇大帝等塑像,都是《封神演義》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毛澤東一個個仔細看過供奉的神像,邊看邊問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封神演義》你看過沒有?”對方回答:“在家讀中學時看過。”毛澤東問:“你知道殷紂王為什麼被周武王打敗?”對方答道:“紂王寵信妲己,亂了朝政。”毛澤東說:“不對。紂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軍事上採取分兵把守、消極防御的辦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辦法。所以紂王敗了,周武王勝了。”毛澤東又說:“看來蔣介石沒有看過《封神演義》,要麼看了沒有真正看懂。”
  三大法寶
  毛澤東讀《封神演義》,不僅善於從故事中發現道理,還善於將書中情節加以引申,用以概括革命工作的經驗,闡述新的道理。這是毛澤東讀書時博古通今、古為今用的一面。他往往利用書中的故事開拓思路,用以闡述新經驗和新認識。
  1939年7月7日,是盧溝橋事變爆發兩周年紀念日,華北聯大在延安舉行開學典禮,校長成仿吾請毛澤東作報告。毛澤東以他特有的廣征博引方式講話,他說:“當年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毛澤東把姜子牙得到的三件法寶直接引申,用來比喻共產黨通過對自己長期斗爭經驗的總結所掌握的三條真理。隻要認識並正確運用這三條真理,共產黨就將無往而不勝。
  毛澤東善於根據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揭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總結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的主要經驗。關於“三大法寶”的概括,就是他運用古典文學名著中的故事講述新道理的一個典型范例。
  武王的“人民戰爭”
  《封神演義》是用神話形式寫周武王時代的事。書中歌頌了武王伐紂的正義戰爭。毛澤東也是肯定武王伐紂戰爭的,他甚至把這場戰爭給予“人民戰爭”的定義。他曾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運用《封神演義》中的故事寫道:“許仲琳以無比的熱情歌頌了這場人民解放戰爭,這應該是完全合乎歷史發展的時代”總比“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要好。
  其實,那時的人民戰爭,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有本質的不同。但毛澤東借用《封神演義》中的描寫,說明解放戰爭是人民要爭取民主自由的戰爭,是符合人民意志的戰爭。
  文王的“開明政治”
  廣泛閱讀歷史書籍的毛澤東,對於各朝各代的明君賢相是持贊賞態度的。他認為,歷代明君賢相雖然也屬於統治階級,代表統治階級利益,但他們採取的開明施政辦法,對於下層勞動人民大眾的生存有益處,一定程度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發展,他們的政治經驗也值得借鑒。毛澤東讀《封神演義》時,對於書中描寫的文王之賢持贊賞態度,並且在講話中多次贊賞文王,希望共產黨人學文王之賢。
  《封神演義》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文王筑靈台,見挖出枯骨,忙叫人用木匣掩埋,這被后世譽為“聖德之君,澤及枯骨”。書中這些描寫表達了儒家明君仁政的觀點。
  毛澤東由此贊頌了文王的開明,贊揚了西歧的政治民風。比較可貴的是,毛澤東並不因為《封神演義》中歌頌的是統治階級政治家而對他們一概持否定態度,相反,他在講話中多次稱贊文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勵精圖治、吸納商人文化,促進周朝社會的發展,積極准備推翻商朝的統治。他們施行賢明政治,對奴隸們很有吸引力,周的軍隊打來,商朝的俘虜紛紛起義,掉轉矛頭,聯合周軍進攻商紂。紂王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毛澤東把文王之賢和周朝的興起、商朝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說明:實行賢明政治,關系事業成敗,所以共產黨人要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
  “紂王不是壞人”
  毛澤東熟讀歷史,有很廣泛的歷史知識,他善於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人物,常常發表獨到的看法。他對《封神演義》中所寫的紂王就有與眾不同的看法。
  《封神演義》一書中記述了一個“反面人物”——紂王。在第九十五回中,姜子牙歷數了紂王的十大罪狀。后人對紂王的評價,也大多認為紂王是個暴君,是個“萬惡無道”的人。但毛澤東卻認為,對紂王要客觀分析。
  1958年10月,毛澤東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講話指出:“把商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他說,史書上把紂王描寫得如一個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惡人,太過分了。連孟子也為他打抱不平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桀紂之惡未有為此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均歸焉”。紂王寵愛妲己、剖開比干心,這兩件壞事,使他得到了一個大暴君的惡名,於是天下之惡就都歸結到紂王頭上了,好像他什麼善事都沒有做。其實紂王這個人聰明能辯,尚武能文。他打起仗來是很有英雄氣概的。商朝晚期,江淮之間的夷人強盛起來,威脅商朝,紂王的父輩曾經幾次對東夷用兵,獲得了勝利,但沒有擊退東夷向商朝的擴張和冒犯。紂王當政后親率大軍東征夷人,打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勝仗,俘虜了“億兆夷人”,由此擊退了東夷的擴張,保衛了商朝在東南方的安全。而且紂王對東南的經略,使中原文化漸漸發展到了東南,這對我國歷史是有貢獻的。毛澤東說,“商”這個詞就是做生意的意思,它標志著商朝已開始有了商品貿易,到紂王時已成為當時最富強的、文化程度最高的奴隸制國家。
  毛澤東認為,紂王的失敗,自然有他的教訓。周文王、周武王勵精圖治、吸納商人文化,促進周朝社會的發展,積極准備推翻商朝的統治,但紂王對此卻完全喪失了警覺性。他根本不聽商朝大貴族微子、箕子等人的不斷進諫,結果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看他大的方面、看主要點,看他在歷史進程中的實際行為,這是毛澤東的一貫看法。毛澤東並不否認紂王存在重大錯誤甚至罪過,他評論紂王的中心意思是講:對紂王要一分為二﹔紂王本人,也是一個聰明能辯、尚武能文的人,是個有本事的人,他做的不少事,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對於紂王的失敗,毛澤東也做了精辟的分析:主要原因是紂王沒有意識到內部反對力量強大的顛覆性,在戰事緊急的情況下,紂王把東夷戰俘武裝起來開向前線。結果,俘虜紛紛起義,掉轉矛頭,使紂王徹底失敗。
  神話的永恆魅力
  無論是明代、清代、民國年間還是新中國建立后,都有一部分人對《封神演義》有看法,認為它宣揚封建迷信,情節怪誕,對青年人有不良影響。
  然而,任何神話都是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段。高爾基曾說:“神話是一種虛構……浪漫主義是神話的基礎,而且它是極其有益的,因為它幫助激起對現實革命的態度,即實際地改變世界的態度。”
  毛澤東也一直持這樣的看法。一次,毛澤東和身邊警衛人員談話時說:要看看《封神演義》,那本書雖然是神話,但其中有不少道理。一直以來,毛澤東堅持認為《封神演義》可以讀,但要有分析地讀。應該從中發掘古人的智慧,了解故事中的道理,用以啟發對當今事物的認識和分析。但毛澤東也從來沒有批評過那些貶斥《封神演義》的人。他認為,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書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強求統一認識。各種不同認識可以各自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