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與中國青年的時代使命

史為磊

2019年05月10日  來源:大眾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實踐充分証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在北京參加五四運動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以《新青年》雜志的創辦為標志的。被譽為青年界之“明星”“金針”“良師益友”的《新青年》,由陳獨秀於1916年9月在上海創辦。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學任校長,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同年,26歲的劉半農、胡適,28歲的李大釗,也被聘請到北京大學,《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到北京。《新青年》大力宣傳民主、科學和新文學,發起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新青年》成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主陣地。

1919年5月4日,愛國青年學生們高呼“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保我主權”等口號,向反動當局和帝國主義強烈抗議,掀起了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毛澤東后來在紀念五四運動的講話中,高度評價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他說:“在北京參加五四運動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為他們反對賣國政府,在五四運動中流了血,參加了那樣的斗爭。這些都是革命的先鋒隊,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獨立、自由、幸福,進行了那樣的斗爭,英勇得很。”五四運動爆發后,各地青年學生紛紛響應,使這一愛國運動燃起的火炬,迅速形成燎原之勢,山東、天津、武漢、湖南、廣州等地紛紛建立各種愛國組織,開展各種愛國運動,一大批介紹新思想的刊物也由青年學生發起和創辦。在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中,“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孕育並形成,成為指引廣大青年勇敢前進的精神旗幟。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

五四運動充分反映了青年群體在整個社會中的先鋒作用,而五四運動形成的五四精神,也鮮明體現了青年人不懈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精神境界。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刊詞《敬告青年》中高度贊揚了青年,他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如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1916年8月15日,李大釗在《<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再造》中指出:“一切之新創造,新機運,乃吾青年獨有之特權”,“蓋青年者,國家之魂”。他還鼓舞青年:“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銳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人民的幸福,端在中國青年。

風華正茂的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他們富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勇於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訪蘇期間在莫斯科大學禮堂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他深情地向青年學生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鄧小平也指出:“科學的未來在於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切事業的繼承者”,要“在全體青年中間發揚艱苦奮斗的正氣”。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五四運動孕育並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就是對中國青年群體精神風貌的最好詮釋。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五四運動中,中國青年首次以團結的群體亮相於政治舞台,展示了青年群體的青春活力和強大力量。五四運動所孕育的五四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永久奮斗的精神動力,對於我們今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100年來,五四精神在中國青年身上不斷得以弘揚和發展,雖歷久而彌新。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救亡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和方向。“一二九”運動中那句“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是中國青年救國救亡的疾呼,是中國青年愛國熱情的集中釋放。兩萬五千裡漫長艱苦的長征征途,是中國青年不畏艱險的真實寫照。抗日戰爭爆發后,成千上萬愛國青年懷揣抗日救國的熱情,長途跋涉,歷經艱辛,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到延安去”成為當時向往革命的熱血青年的心靈召喚和共同選擇。解放戰爭時期,青年人踴躍參軍入伍,積極參與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同時面臨朝鮮戰爭的考驗。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在“一切為祖國”“保和平,保祖國,就是保家鄉”的鼓舞下,多達70萬名青年報名參軍,許多青年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熱氣騰騰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把青春獻給祖國”“一切為了社會主義”等口號,體現了中國青年對新社會美好前景的憧憬,展現了中國青年投身於祖國建設的無私奉獻精神。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青年以充滿熱情的姿態投身於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去。青年大學生率先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是新時期中國青年奏響的時代最強音。千百萬青年團結起來,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拼搏奮斗,許多青年主動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體現了報效祖國、志在四方的青春風採。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1981年北大學子在燕園一起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今天我們仍然要叫響這個口號,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進入21世紀,五四精神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代同行,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五四精神交相輝映,並為五四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底蘊。

繼續發揚五四精神,肩負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新時代,“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仍將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指明燈,仍將是中國青年成長進步的精神旗幟。新時代中國青年需要繼續汲取五四精神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將五四精神作為永恆的精神追求。

對於新時代中國青年而言,弘揚五四精神,將五四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必須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發揚青年人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要樹立遠大理想,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要熱愛偉大祖國,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要擔當時代責任,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把青春奉獻給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要勇於砥礪奮斗,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要練就過硬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要錘煉品德修為,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唯有如此,新時代中國青年才能肩負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才能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