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重讀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的重要文獻

原標題:“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作者:王一彪    發布時間:2019-05-22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締造新中國70周年。在特殊的時間節點,重溫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毛澤東重要文獻,從中把握其始終秉持的敢走新路的創新意識、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善抓黨建的優良傳統、一心為民的人民立場、調查研究的求實思維,對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滋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19年春末夏初,來到革命聖地井岡山,參加兩個星期的黨性修養專題培訓。為系統了解我們黨在井岡山斗爭的歷史全貌,更深入領會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革命的戰略思考,我特地從北京帶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此卷共收錄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的9篇重要文獻,分別是1928年10月《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1928年11月《井岡山的斗爭》、1929年12月《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5月《反對本本主義》、1933年8月《必須注意經濟工作》、1933年10月《怎樣分析農村階級》以及1934年1月《我們的經濟政策》和《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大學時期主修中共黨史曾聆聽過老師對其中有關重點篇目的講解,深切體會到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革命的卓越貢獻。大學畢業30多年后的今天在井岡山上重溫這些經典,結合這幾天先后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和大小五井及黃洋界、茅坪八角樓等各處革命舊址,還到興國、瑞金等革命紀念地學習體驗,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那些曾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為什麼“山溝裡能出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寫道,“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先進分子逐漸了解和掌握了為無產階級謀解放的馬克思主義,並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但中國革命到底怎麼走,馬克思主義經典並未給出現成答案,即便從已經成功的俄國十月革命經驗中也不可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具體革命路徑。正是由於理論准備不足、實踐經驗缺乏,革命初期我們黨按照俄國模式在城市舉行武裝暴動,因復雜歷史背景和當時條件導致中國革命遭遇重大挫折並陷入低潮。在這樣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經過秋收起義后將革命隊伍帶上井岡山,創建橫跨湘贛兩省的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黨的中央總部仍在上海。包括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在內的各路革命隊伍,大都按照黨中央總部有關指示開展斗爭。而黨中央又接受來自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指導,有時甚至是十分具體的指令,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就是正宗馬克思主義的化身。然而,按照這些所謂掌握正宗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指示辦,中國革命斗爭常常遭受挫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則立足“山溝溝”,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盡管當時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路線和正確指揮就能夠打勝仗,但他仍受排擠,有人貶稱他的思想是“山溝裡的馬克思主義”。
  歷史早就証明,這“山溝裡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引領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真理。這次到井岡山參加學習,實地瞻仰茅坪這曾經的湘贛邊界黨、政、軍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對“山溝裡能出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就是在茅坪八角樓的油燈下,在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裡,毛澤東同志先后撰寫多篇報告和文章,成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研究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從當時國內的政治狀況、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湘贛邊界的割據和八月的失敗、湘贛邊界的割據局面在湘鄂贛三省的地位、經濟問題、軍事根據地問題六個方面,提出了“工農武裝割劇”思想,科學分析論証了紅軍和紅色政權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井岡山的斗爭》進一步深入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形勢發展、軍事斗爭、戰略戰術、依靠力量、組織領導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強調“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反對本本主義》更是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麼“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証明了是對的。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毛澤東同志這一歷史時期若干文獻,最大特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又不囿於本本、迷信教條,為我們黨指明了在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並取得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為后來毛澤東思想全面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裡程碑,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為什麼能在革命低潮時期看到“革命高潮快要到來”
  井岡山的革命斗爭,是異常殘酷、異常艱苦的。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瘋狂“進剿”“會剿”,革命環境十分惡劣。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同志這樣向中共中央報告:“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要轉入到沸熱的全國高漲的革命中去”。井岡山斗爭初期,中國革命確實處於低潮,毛澤東同志在報告中作了實事求是的陳述,和大家一樣“深深感覺寂寞”,但同時又盼望結束“這種寂寞生活”並“轉入到沸熱的全國高漲的革命中去”。
  在這樣困難情況下,一些同志產生消極悲觀情緒,甚至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針對黨內這種消極悲觀思想,毛澤東同志寫了一封題為《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的長信,即后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中,毛澤東同志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沒有就事論事簡單批評,而是從大處落筆,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原理,對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進行科學對比分析,既否定了夸大革命力量的盲動主義,也批判了看不到革命力量發展的悲觀思想,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對於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並堅信革命形勢向前發展,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將形成“燎原之勢”,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色政權的鞏固擴大必將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透過這一歷史文獻可以深切感受到,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深刻理性認識,對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
  革命正處於低潮,毛澤東同志依然篤信“革命高潮快要到來”,除了堅定的信仰、信念,還因為他始終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樣寫道:“一年以來,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紅軍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籌餉。每天除糧食外的五分錢伙食費都感到缺乏,營養不足,病的甚多,醫院傷兵,其苦更甚”。《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這樣描述:“敵人在進行經濟封鎖,奸商和反動派在破壞我們的金融和商業,我們紅色區域的對外貿易,受到極大的妨礙。”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並沒有打垮紅軍將士的革命斗志,也沒有動搖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井岡山時期那首“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的紅軍歌謠,就是最生動有力的佐証。
  黨的組織力量和正確的斗爭策略,是看到“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自信之源。在這幾篇文獻中,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黨的組織力量,強調黨的斗爭策略。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他指出:“紅色政權的長期的存在並且發展,除了上述條件之外,還須有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他強調:“倘若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是錯誤的,或者是動搖猶豫的,那末,革命就非走向暫時的失敗不可……無產階級要取得勝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黨——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的正確和堅決。”毛澤東同志始終堅信,隻要有共產黨,中國革命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所以,他這樣豪邁而堅定地寫道:“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支部建在連上”對紅軍正規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眾所周知,從組織上確立黨對軍隊的領導,源自秋收起義之后、井岡山斗爭前夕的“三灣改編”。但紅軍隊伍的正規化建設展開並取得成效,主要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在分析割據地區局勢、探討軍事問題時,首次從理論上比較系統地闡釋了將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思想。他說:“黨代表制度,經驗証明不能廢除。特別是在連一級,因黨的支部建設在連上,黨代表更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員會進行政治訓練,指導民運工作,同時要擔任黨的支部書記。事實証明,哪一個連的黨代表較好,哪一個連就較健全。”在這裡,毛澤東同志對如何加強紅軍隊伍的正規化建設、提高戰斗力作了詳盡論述,明確指出:“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支部建在連上”,實質就是要真正地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這一原則的確立,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跟舊軍隊尤其是國民黨的軍閥部隊,從此有了質的不同。這種質的不同是什麼呢?毛澤東同志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有專門論述,他在嚴肅批判單純軍事觀點思想時指出,“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
  毛澤東同志之所以特別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和軍隊黨的建設,還因為當時紅軍隊伍成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隊伍以工人、農民為主,同時包含小資產階級、舊軍官、雇佣軍、流民、俘虜兵等多種成分。所以,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我們感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把成分復雜的紅軍隊伍建設成為一支紀律嚴明、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軍隊,無疑在當時艱苦環境下是一項異常艱難繁重的任務。完成這項任務,離開黨的正確領導絕無可能。與此同時,在長期艱苦的革命實踐中,血的教訓換來的寶貴經驗,其中一條無比珍貴的就是:黨的正確領導總是與紅軍軍事斗爭的勝利具有密不可分的正向關系。
  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文中,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湘贛邊界割據四月以后的勝利經驗時,都認為“原因就在於邊界黨(地方的黨和軍隊的黨)的政策是正確的”,而八月失敗的教訓則從反面証明了這一點。通讀井岡山斗爭時期重要文獻,可清晰地看到,通過加強紅軍隊伍黨的組織、思想、政治、民主、作風等各方面建設,紅軍士兵的政治覺悟、戰斗力、影響力都大大提升,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項原則即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也基本形成。
  “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無疑,今天重溫毛澤東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進一步強化對人民軍隊性質宗旨、使命任務的認識,提供了重要歷史參照﹔對於我們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打造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新時代人民軍隊,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為什麼“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人民群眾”
  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這段收錄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的重要論述,即便在80多年后的今天讀來仍然意味深長,極具震撼力。
  把群眾看成“真正的銅牆鐵壁”,首先是因為毛澤東同志清醒認識到革命戰爭本質上是人民戰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分正義與非正義兩種。革命戰爭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推翻反動階級統治,爭取自身解放的武裝斗爭形式,是正義之戰。國民黨反動派看似是在與紅軍作戰,實際是在與廣大工農群眾為敵。決定戰爭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無論反動派在表面上多麼強大,其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面前,終歸是“紙老虎”,一戳就破,不堪一擊。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銅牆鐵壁”決不是國民黨反動派所修筑的那些“烏龜殼”碉堡,而是千百萬被動員起來的擁護革命斗爭的人民群眾!
  把群眾看成“真正的銅牆鐵壁”,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推動歷史進步的英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推動人類社會車輪滾滾向前的根本動力。這已為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所証實。毛澤東同志在提出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后指出:“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看看井岡山斗爭之后的中國革命歷史: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還是氣勢磅礡的持續3年的解放戰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帶領的人民軍隊,其兵力規模、武器裝備、外部援助等各種條件都與強敵差距極為懸殊,但還是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最后徹底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並建立了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所始終依靠的“銅牆鐵壁”,始終能夠無私給予中國共產黨全力支持的,正是這千百萬的各族群眾。
  把群眾看成“真正的銅牆鐵壁”,還在於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最根本的階級基礎就是工農大眾,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任何革命都不可能成功。毛澤東同志十分鮮明而又富有遠見地指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組織革命戰爭,改良群眾生活,這是我們的兩大任務。……不注意擴大紅軍的領導,不講究擴大紅軍的方法,盡管把擴大紅軍念一千遍,結果還是不能成功。”
  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一切革命工作從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工農大眾謀利益,為保護群眾安危浴血奮戰。事實証明,黨在紅色區域的各項政策和軍事斗爭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擁護。正如文中講到,長岡鄉的群眾說:“共產黨真正好,什麼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如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業已深入黨心軍心民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更加珍視並運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法寶,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為什麼“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1930年5月,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毛澤東同志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要更全面地認識這篇文獻及其一系列論斷的重大意義,必須從文章寫作的具體歷史背景中去探尋。關於此文的寫作目的,1961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南三區會議講話中曾經提到,這篇文章是經過一番大斗爭以后寫出來的,是在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以后,1930年寫的。他所說的“一番大斗爭”,指的是當時紅四軍黨內的分歧與斗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紅四軍黨內存在教條主義思想,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在黨內一度盛行,致使許多正確的主張無法得到有效執行,黨內團結也受到極大破壞,革命事業遭遇嚴重挫折。
  為汲取黨內分歧和斗爭的深刻教訓,深入剖析教條主義的根源,毛澤東同志以調查研究為出發點和基礎,分析當時紅軍隊伍中存在的問題,總結了經驗教訓,並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文章一開頭,他就單刀直入強調:“你對於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針對當時紅軍中一部分同志“安於現狀,不求甚解,空洞樂觀”,他大聲疾呼:“速速改變保守思想!換取共產黨人的進步的斗爭思想!到斗爭中去!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文章詳細闡明了調查的意義,以及調查的目的、調查的對象、調查的內容和技術方法等,是一篇馬克思主義關於調查研究的十分重要的歷史文獻。
  眾所周知,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通過深入底層一線,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對革命的態度以及農民運動做過實際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篇經典文獻。在此后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同志始終高度重視調查研究,並積極主動開展調查研究。《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在批判黨內主觀主義時指出,“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
  毛澤東同志重視調查,但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其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反對本本主義》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兩者之間的辯証關系,文中還有一個特別形象貼切的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就是毛澤東同志在深入調查基礎上,為糾正當時土地改革工作中發生的偏向、正確地解決土地問題而撰寫的,后來成為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標准。
  與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相比,新時代開展調查研究的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好多了,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和根本目的並沒有發生改變。新時代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加需要我們加強調查研究,作出科學決策。廣大黨員干部應當繼承弘揚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形成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符合中國實際、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政策與行動,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