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長征精神 繼往開來再出發
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原於都縣城東門渡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從於都河畔出發,當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一次次絕境重生,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跡。在回顧長征歷史、研究長征精神的同時,我們該如何抓住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傳承長征精神,艱苦奮斗、不畏艱難、奮發圖強,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繼往開來再出發,不斷開創國家發展的新未來?就此話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傳承、踐行長征精神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來到西吉縣將台堡,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紀念館。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張廉記憶猶新,也正是那一次,習近平總書記講出了“長征永遠在路上”“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這些重要講話,指明了從民族到個體,在不同時代節點和歷史環境下,對“長征精神”的傳承與踐行。
長征,見証了一個民族從苦難到輝煌的歷程。中國共產黨人將被迫實行的戰略轉移,變成了開創革命新局面的勝利進軍。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梁勇表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直被國際社會認為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從湘江血戰的九死一生到遵義會議的峰回路轉,從飛奪瀘定橋的奮不顧身到六盤山下的紅旗漫卷,長征猶如一條縈繞於山河間的紅飄帶,鍛造著共產黨人堅忍不拔的精神意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不朽傳奇。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與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的英雄氣概,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原點。
“回望歷史,每當外部壓力加大之時,就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昂揚之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勇認為,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依然要靠全黨全國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從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到各地的長征小學、長征車站、長征大橋……長征構筑起共產黨人的精神殿堂,豐富了民族精神的榮耀星空,激勵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攻堅克難、奮斗拼搏。” 黃勇說。
不忘初心 為人民謀幸福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變初心。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認為,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推動者、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的潮流,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紅軍長征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但由此孕育壯大的初心卻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踏上新長征路的指南。”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鐘瑛認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一個政黨隻有堅定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才能鉚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動力,變得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當年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在長征途中一次次絕境重生,憑的是革命理想高於天,最后創造了奇跡,這就是最好的例証。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在新的長征路上,需要翻越的“雪山”“草地”不會少,需要攻破的“婁山關”“臘子口”也不會少,但隻要廣大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初心,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執著追求,以理想信念為基,不懈奮斗、砥礪前行,再大的風險、再多的挑戰,最終都會變成走向新勝利的鋪路石。
“中國人通常會把國家利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在外部壓力面前,人們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目標,會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團結一心、患難與共地去艱苦奮斗,直至成功。”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吳振磊表示,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在很短時間內研制成功“兩彈一星”,捍衛了國家尊嚴﹔在國家經濟面臨困難時,中國又通過改革開放這一富有時代意義的新長征,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樣,在面對沒有硝煙的戰場時,中國唯一要做的就是繼續前進,爭取勝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在甘肅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范鵬看來,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中央紅軍在萬裡長征途中經歷的艱難險阻史無前例,但中國共產黨人卻視之為“細浪”“泥丸”,這就是不屈不撓的民族品質。當下,新的長征路上同樣面臨疊加的風險挑戰,但中國人民不怕風險挑戰、不懼奉獻犧牲、不畏封鎖欺壓,將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始終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奮斗姿態,堅決朝著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向攻堅克難、一往無前。
保持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表示,軍事上的長征路,從瑞金走到延安,連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兩大革命浪潮,實現了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精神上的長征路,從救亡走向復興,見証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尋求民族復興的不朽偉業,激蕩起永葆初心、奮勇前行的強大力量。奮斗中的長征路,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們持續接力,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需要我們艱苦奮斗再出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為續寫新時代長征路上新篇章。
美國作家斯諾在1936年到陝北採訪時,看到毛澤東住著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的是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繩系著斷了腿的眼鏡,他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中,發現了存在於共產黨人之中的一種偉大力量。他把這種力量叫作“東方魔力”,並斷言這種力量是“興國之光”。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雪梅認為,斯諾講的這種“東方魔力”“興國之光”,就是長征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表示,在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中,中華民族屢處逆境而昂揚奮起,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歷史,將文明延續至今。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前景十分光明,挑戰十分嚴峻,我們必須傳承長征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實現民族復興,書寫時代輝煌。
“艱苦奮斗不僅僅指物質層面上節制不合理的消費,更重要的是指精神層面的不畏艱難、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弘認為,我們提倡艱苦奮斗,並不是要重新回到過去那種貧窮困苦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去,而是要保持長征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鐘瑛表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告誡全黨全軍,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新長征路上,要戰勝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沒有闖不過去的難關,沒有到達不了的目標。我們必須以“萬裡長征剛剛走完第一步”的精神狀態,以堅定的自信、無畏的勇氣、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勤儉創業的實踐,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解決重大矛盾,持續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