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從撫摸熱土瀟湘講起

原標題: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作者:張志初    發布時間:2019-06-04    來源:湖南日報
分享到 :

圖①:4月11日,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來自郴州市的中學生在此參觀學習。(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圖②:2017年12月2日,瀏陽市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新館,前來參觀的共產黨員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資料圖片)

湖南日報記者 田超 攝

圖③:市民在長沙新民學會舊址陳列館參觀。(資料圖片)湖南日報記者 徐行 攝

制圖/劉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是的,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回首黨的光輝歷程,特別是深情撫摸湖南這片熱土,我們會更加領悟到“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這句話的分量和溫度。

(一)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是因為信仰需要堅定和堅守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述風骨的表現形式為“力”:風能動在其有力,故稱風力﹔力生於骨,有骨才有力。共產黨人都是有風骨的。而這種風骨,集中體現在信仰上。

毋庸置疑,我黨這艘東方的領航巨輪,就是為信仰而出發的。在這方面,有兩個歷久彌新的問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畢生的追求,做了精彩而完美的詮釋與回答。

第一個問號——信仰什麼?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進步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就立下了拯救民族於危難、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遠大志向。1919年,他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寫道:“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在風華正茂的“恰同學少年”歲月,他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展示了“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0年,一個叫陳望道的年輕人,在浙江義烏的家中,借著一盞昏暗的油燈,送走一個又一個長夜,翻譯《共產黨宣言》。端午節到了,母親包了粽子,端了紅糖,放到書桌上,催促兒子趁熱快吃。陳望道一邊翻譯著,一邊蘸著墨汁吃掉了粽子,還告訴媽媽“夠甜的了”。這就是真理的味道,這就是信仰的味道!同年8月,第一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給在壓迫中奮起、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指明了方向。

1921年初,毛澤東在新民學會年會上,發出了“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的振臂一呼。他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中,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他都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蔡和森、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湘籍老一輩革命家,在確立信仰的過程中,都從《共產黨宣言》中汲取了營養。他們與毛澤東一樣,從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動搖過。

不久前,一群來自法國的中學生到湖南黨史館參觀。他們好奇地問:當年為什麼中國青年,特別是如此多的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我的回答是:他們是為信仰而去的!

1919年底,一艘法國郵輪緩緩離開上海。船上載有一批湖南新民學會的會員,他們不遠萬裡去法國勤工儉學,蔡和森和妹妹蔡暢、母親葛健豪,還有向警予就在其中。在法國的蒙達爾紀,蔡和森用“猛看猛譯”的方法,學習、研究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在給毛澤東和李大釗的長信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明目張膽地成立中國共產黨”。從此,蔡和森為了這一崇高信仰奔走著、奮斗著,直至獻出年僅36歲的生命。

第二個問號——為了信仰能付出什麼?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從某種意義上講,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為我們湖南老一輩革命家的信仰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1927年上半年,蔣介石感覺國民革命軍第20軍的軍長賀龍受到了共產黨的影響,便放出風來拉攏他。蔣以500萬光洋,外加一個漢陽兵工廠和武漢衛戍司令的頭銜,許諾給賀龍,企圖收買他一顆效忠的心。但這絲毫沒有動搖賀龍的崇高信仰。他毅然決然響應共產黨號召,率領包括三千湘西子弟兵在內的20軍官兵,浩浩蕩蕩開赴南昌參加起義。

1927年5月,年僅23歲的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田波陽和他身懷有孕的22歲妻子陳昌甫不幸被捕。田波陽寧死不屈,敵人便將陳昌甫左手五個指頭釘上竹簽,想讓她用右手代替田波陽在自悔書上簽字。陳昌甫在紙上毅然寫下:“我寧可替丈夫死,但決不代替他叛黨,共產黨員是殺不絕的!”夫妻二人大義凜然,慷慨赴死。

1928年3月,擔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的夏明翰,在臨刑前飽蘸濃墨,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是湖南衡陽人,衡陽夏家滿門忠烈。夏明翰的四妹夏明衡、五弟夏明震、七弟夏明霹,都在1928年前后為革命捐軀。

1930年,湖南軍閥何鍵向關在牢獄裡的楊開慧提出,隻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即可自由。楊開慧毅然回答:“我死不足惜,唯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若干年后,毛澤東思念“驕楊”,揮毫寫下《蝶戀花——答李淑一》這一千古絕唱。

堅守信仰,到了不惜生命的境界,這是何等的徹底,何等的純粹,何等的豪邁!

有信仰,才有風骨和力量。這正如方志敏英勇就義前寫下的——“敵人隻能砍下我的頭顱,而絕對動搖不了我的信仰!”正如雷鋒所感嘆的——“假如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正如焦裕祿所承諾的——“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裡。”

時代可以變遷,信仰不可缺位。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就是要永遠堅守崇高的信仰!

(二)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是因為領航需要方向和目標

1921年6月29日,一聲汽笛劃開迷霧,毛澤東、何叔衡乘小火輪從長沙的湘江碼頭出發,趕往上海參加黨的一大。會議在秘密進行中險遭不測,毛澤東與10多位代表一道,輾轉登上南湖的“紅船”。從此,中國共產黨肩負起領航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使命,從一葉扁舟成長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東方巨輪。

出發必有方向,領航需要目標。銘記當年為什麼出發的緣由,就會在驚濤駭浪面前保持定力,就不會迷失方向和目標。

——在革命怒潮中領航,“風卷紅旗過大關”。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28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這期間,毛澤東有幾次偉大的揮手,都與旗幟有關。

第一次,長沙文化書社揮手。1921年元旦,在新民學會年會上,毛澤東振臂一呼:主義譬如一面旗幟,這個主義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可以說,黨的旗幟的雛形,就這樣“揮”出來了。

第二次,文家市揮手。1927年9月20日,瀏陽文家市裡仁學校操場上,在秋收起義部隊向何處去的生死抉擇關頭,毛澤東大手一揮:上山去!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同時,他堅定地把手揮得更高:“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這一揮,就“揮”出了共產黨的軍魂和軍旗。

第三次,西柏坡揮手。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毛澤東又揮手了:我們進京趕考去!同時告誡全黨,牢記“兩個務必”,我們絕不當李自成!這一揮手,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揮”出了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

黨旗、軍旗、國旗,這就是我們黨在革命怒潮中領航的旗幟,這就是“風卷紅旗過大關”!

——在建設熱潮中領航,“春風楊柳萬千條”。新中國成立了,“一唱雄雞天下白”,億萬人民沉浸在“風景這邊獨好”的美好藍圖裡。

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面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下愚公移山志,敢破萬重困難關”,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展開了《論十大關系》的熱切深思和建設路徑的艱辛探索,建立了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特別是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空前團結,“兩彈一星”橫空出世,“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大江南北洋溢著春風扑面的喜悅。

1958年7月1日,毛澤東得知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虫,夜不能寐,欣然命筆,一口氣寫下兩首七律《送瘟神》。他感嘆過去,“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虫何”﹔謳歌現在,“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不僅抒發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情懷,而且描繪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幸福生活。

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更是情不自禁地贊美:“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

當然,在探索過程中,也經歷過嚴重曲折。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億萬人民的心聲所評價的,這艘領航之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

——在改革大潮中領航,“東方風來滿眼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歷史轉折的新征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偉業。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矗立在深圳蛇口工業園的普通標語牌,得到“一個老人”的肯定,彰顯著“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從此,中華大地,東風浩蕩,處處演繹著“春天的故事”。

改革大潮勢不可當,東方之輪續航前行。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力奮斗,持續領航,不僅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而且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續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在筑夢浪潮中領航,“長風破浪會有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改革新棋局,奏響時代最強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習近平漫步國家博物館,感懷中華民族從昨天、今天到明天的復興之路,發出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號召﹔登上深圳蓮花山,庄嚴宣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走進湘西十八洞村,拉著農民朋友的手,謀劃精准扶貧之策﹔帶領政治局常委到黨的一大會址和南湖紅船瞻仰,重溫入黨誓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筑夢路上,凝聚起磅礡力量﹔長風破浪,展現出“中國氣派”。中國共產黨——這艘東方領航之輪,始終鎖定目標,把握航向,乘風破浪,砥礪前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三)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是因為生命需要血脈和根基

一方面,割斷了血脈,生命就會停止。那麼,共產黨人的血脈在哪裡?它就在出發的初心裡,在紅色的經典裡,在英烈的忠魂裡。

“為了蘇維埃,我願流盡最后一滴血”,這是何叔衡的崇高氣節。

“啟明,小寶寶!我們就要走向刑場了,唯願你好好長大成人,且要知道爸爸媽媽是怎樣死的。”這是陳覺、趙雲霄的最后囑托。

“為了革命,我們家已經犧牲了嫂嫂、弟弟和妹妹。你盛世才逼我脫黨,那是痴心妄想!”這是毛澤民的錚錚鐵骨。

……

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正宗血脈和紅色基因。

歷史虛無主義者任意偽造、篡改、歪曲黨的歷史,貶損黨的領袖和英雄形象,其目的就是要割斷紅色血脈,玷污美好初心,制造思想混亂。如果任由那些兼具虛假性、煽動性、欺騙性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行蔓延,我們就會愧對成千上萬拋頭顱、洒熱血的英烈,還會忘卻為什麼出發的初心。

另一方面,失去了根基,參天大樹也會枯萎。那麼,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哪裡?就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在中國人民的沃土裡。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我們的根,才是我們的基。

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們的初心、出發點和根本歸宿,都要體現人民性。

人民性是具體的。長征經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三位女紅軍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行時將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隻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給老百姓的人。這“半條被子”的溫暖,就是具體可感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純潔的。帶走的是牽挂,留下的是溫暖,沒有個人的私利,隻有公仆的情懷。1961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回湘調研,第一站下榻的地方不是招待所,而是王家灣生產隊的養豬場,一住就是六天六晚。

人民性是崇高的。贏得的是民心,凝聚的是力量,感動的是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人民。“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那棵“勁鬆”為什麼“從容”,因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而人民是閱卷人。”奮進在新時代的共產黨人,隻有銘記初心,傳承血脈,夯實根基,踐行宗旨,才能無愧於先烈,無愧於人民。

(四)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是因為使命需要定力和擔當

領航之輪為什麼出發?當然是為初心和使命而奮勇出發的,為初心和使命而劈波斬浪的,為初心和使命而接力奮斗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首先,從“四個偉大”來看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就是從“四個偉大”來論述歷史使命的。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建設偉大工程,其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一夢想,就是我們的歷史使命,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使命是在斗爭中實現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從外部看,和日本鬼子斗,與蔣介石斗,同美帝國主義斗,斗出了人民共和國,斗出了大國地位,斗出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從內部看,毛澤東也曾經歷過幾上幾下的磨難。第一次是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部進軍井岡山,與臨時中央發生分歧,結果被撤銷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第二次是紅四軍內部發生爭執,在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上,由於“極端民主化”思潮佔上風,毛澤東未能當選前委書記。第三次從贛南會議到長征出發,整整3年內,毛澤東處境十分艱難。1932年1月,在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他被批評為“典型的右傾機會主義”,致使他無法主持會議。同年10月,寧都會議又解除了他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后來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然而,毛澤東求真務實,敢於斗爭,顧全大局,敢於擔當。特別是當紅軍長征遭受湘江慘敗后,他毅然決然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經過通道轉兵、黎平會議、遵義會議的激烈斗爭后,毛澤東才得以重新走上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

當今時代,要牢記歷史使命,實現偉大夢想,仍然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要充分認識這場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其次,從“四個自信”來看定力。初心不改,使命不移,靠什麼?靠堅強的政治定力。而定力源於自信,這就要求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毛澤東等湘籍老一輩革命家歷經如此多的磨難,依然痴心為黨、竭誠為民,“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就是心中有定海神針。

這顆定海神針就是信仰和自信。除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等共性因素,特別要剖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自信。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孕育了忠誠、擔當、求是、圖強的湖湘精神,也滋養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一大批革命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岳麓那一座書院,到船山那一間草堂﹔從汨羅那一條沉江,到岳陽那一座名樓﹔從周敦頤那一朵蓮花,到曾國藩那一部兵法﹔從魏源那一雙慧眼,到譚嗣同那一腔熱血等等,無不充分彰顯優秀湖湘文化的積澱、傳承和迸發。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從小就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浸潤,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前途緊緊聯系在一起,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歷經劫難而不息奮斗,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堅。這種堅定的文化自信,伴隨他們實現了人生的跨越和情感的升華。

再者,從大事難事來看擔當。無論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建設與改革的崢嶸歲月,在大事難事和生死考驗面前,真正的共產黨人都是攻堅克難、敢於擔當的典范。

“我們不但要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這是人民領袖毛澤東的擔當。

“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這是組織平反冤假錯案時胡耀邦的擔當。

“誓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這是“絕命后衛師”師長、斷腸英雄陳樹湘的擔當。

“與其等他們上門,不如主動出擊”“我還是那句老話,服從中央決定!”這是黨中央艱難做出抗美援朝決策時彭德懷的擔當。

“屯墾戍邊,穩定新疆!”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王震的擔當。

“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共和國總理朱镕基的擔當……

擔當,是人民的期望,也是改革的需求,更是共產黨人的本分。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新擔當。在追夢路上,我們既要敢於擔當,又要樂於擔當和善於擔當。唯有鍛造敢於擔當的鐵肩膀,提振樂於擔當的精氣神,練就善於擔當的真功夫,才能創造性地完成歷史使命,讓美好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撫摸熱土瀟湘,深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這句話的分量和溫度——就是要堅守出發時的美好初心,謹記出發后的苦難輝煌,強化出發“趕考”永遠在路上的憂患意識,銘記出發奮力追逐夢想的使命擔當!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參事、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會長、全國毛澤東生平思想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