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三維解讀

作者:劉衍永 鄧雅泓    發布時間:2015-09-11   
分享到 :

正如列寧所說:“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1]425是否堅持人民主體思想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之一,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也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核心高屋建瓴、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一脈相承了馬克思主義先行者的人民主體思想並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重要講話表現出“辯証特質的哲學思維、改善民生的人本關懷、巧喻妙言的文學意境等理論特質”[2]

人民主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本質和核心,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還是全面從嚴治黨,其價值旨歸歸根結底是要把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以人民全面幸福為根本特征的“中國夢”理想藍圖。所以說,從理論上厘清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哲學之維,並把握其辯証關系,對於深刻領會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更廣泛地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和意志,從而開創中國現代社會生活新氣象,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篇章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價值主體之維

人民群眾價值主體論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它回答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誰是價值創造主體、價值評價主體以及發展價值為了誰的問題。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一切歷史價值的本質和源泉,他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還創造了包括人自身的價值。隻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好壞由人民評價,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與此相反,持唯心史觀的人由於把社會存在看成是由少數“英雄人物”、“領袖人物”的意志和意識所決定的,而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他們創造歷史所運用的材料和工具,於是也就得出了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是歷史價值創造主體的結論。他們眼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隻能由少數人任意擺布和支配,對社會進程他們不應有自己的話語權,也就無所謂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可言,發展的成果就隻應由特權階層、剝削階級、精英階層大量佔有,而廣大的勞動者隻能是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把人民主體思想作為一以貫之的行動指南,一直把為人民謀利益、謀價值作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毛澤東同志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3]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指導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三個有利於”標准,並十分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4]江澤民同志強調要“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很顯然,“以人為本”的“人”絕不是抽象的“人”,更不是一小撮人、少數人,而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科學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十分明確地指出:“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儀式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在他看來,既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的確,近些年來,在深化改革和推進市場經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人民主體思想在部分領導干部的頭腦中淡化了,忘卻了黨的這個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個人小圈子的“我們”服務,形成了各種利益集團進行權力尋租,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件頻頻發生。貧富差距持續拉大,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公平正義原則一時難以實現,老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幸福感並沒有顯著增強。面對如此形勢,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伊始就十分堅定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4后來,他又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5]40。“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時,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6]41。“要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原則,更加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98。檢驗工作成效“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7]8。“站在群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能夠感同身受。把自己擺進去感受,就能更好地了解老百姓滿不滿意、擁不擁護。老百姓強烈反對的,我們就不能做”[7]36。習近平同志這一系列朴實無華、語重心長的談話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謀福祉的堅強信念和對廣大勞動人民的一片赤子情懷。

對阻礙公平正義實現、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群眾利益、讓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消極腐敗現象,習近平同志主張要有猛藥去疴、壯士斷腕、雄鷹換羽的決心和勇氣與之斗爭,必須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否則便是對人民的犯罪。隻有持之以恆地對消極腐敗現象採取高壓態勢才能最終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他強調道:“我們必須下最大力氣解決好消極腐敗問題,確保黨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8]可以說,近來取得的反腐成效讓廣大人民群眾歡欣鼓舞,得到了他們的衷心擁護。

人民群眾作為利益主體是人民群眾價值主體論的邏輯必然。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發展需要。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就必然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享有者和受益者。所以,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實現好群眾利益就成為追求的根本目標,必須想方設法尊重人民群眾中的每一個現實個人的利益,真正把群眾利益落到實處,要做到這一點必然要有相應的機制保障。習近平同志關於“四個全面”的思想可以說為維護、落實群眾利益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布局和制度設計。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2月2號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的開班儀式上首次集中論述“四個全面”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群眾利益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體現了為實現好、維護好、落實好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所進行的全新的戰略決策。可以說,“四個全面”是從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9]

二 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動力主體之維

堅持人民歷史主體論就必然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動力主體,這也是唯物史觀作為世界觀在社會歷史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根本立場。因為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物質生產力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力中最活躍且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社會歷史本質上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類活動基礎上對客觀世界進程的推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10]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也必然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者。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就必須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凝聚最廣泛的群眾力量。習近平同志對此做過一系列專門的論述:“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5]40。“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11]48。“隻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礡力量”[11]51。“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依靠人民,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6]147。“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眾智慧,把黨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國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匯合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6]31-32。“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隻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7]120正如毛澤東同志把黨與人民的關系比喻為種子和土地的關系一樣,習近平同志也說,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7]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其艱巨性、挑戰性可想而知,失去廣大群眾的力量支持,我們的奮斗目標隻會成為空中樓閣,“中國夢”也隻會成為黃粱一夢。

但是,問題在於,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思考的是:處於主體地位的廣大人民群眾會不會讓我們發動?他們的力量能不能被我們凝聚?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怎樣才能激發起來?除了要全面維護好、實現好、落實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價值自信,使他們感覺到黨的事業與他們的追求休戚相關以外,另一條根本途徑就是要堅持走群眾路線[12]。能否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也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標志。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正如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所指出的:“歷史經驗反復証明,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所以,習近平同志說,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7]7。“要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6]138,“如果四風問題蔓延開來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就會像一把無情的刀割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那后果就嚴重了”[7]24。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為切入點,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根植於全體黨員的思想和行動中,可以說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習近平同志認為:雖然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7]14

如果說人民價值主體論解決的是一切為了群眾的問題,那麼,人民動力主體之維解決的就是依靠群眾、如何依靠的問題。為了群眾和依靠群眾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前者是目的,后者是依托。隻講為了群眾而不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就失去了依托,為了群眾的目的就無法實現,還可能演化成如封建統治階級高踞於群眾之上施所謂的“仁政”,把為群眾服務看成是對群眾的恩賜,於是就顛倒了公仆與主人的關系,成為王道政治的烏托邦式構想。另一方面,依靠群眾必須為了群眾,如果依靠群眾而不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就成為為自己牟私利的手段,就會形成既得利益集團,甚至蛻變為反人民的腐朽統治者[13]。同時,如果僅僅在觀念上承認群眾的力量,而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真正地為了群眾,這樣的依靠只是“虛假的依靠”,群眾認清本質以后也就不再讓你依靠甚至反對你。總的來說,隻為了群眾而不依靠群眾隻會成為難以實現的心裡期待,依靠群眾而不為了群眾就會淪為為謀一己私利而利用群眾的虛假欺騙的伎倆。所以說,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如何依靠是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統一,也是立場、觀點、方法的統一,集中統一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實踐過程中。

三 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權力主體之維

人民群眾權力主體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公共權力理論的實質。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准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區別於剝削階級國家政權的顯著標志[14]。權力屬於人民,就要求代表人民群眾掌握權力的無產階級政黨在行使一切權力時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基礎和導向,而無產階級政黨除了整體的人民的利益外並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從理論上看,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本質就是服務,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轉變從公共管理層面看就是從“權力本位”向“服務本位”的轉變。從權力運行過程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充分發揮著主體作用,人民群眾通過選舉、參與決策、監督等形式對公共權力運行加以控制或監督。

權力觀是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手段和執政效果的精神支撐。有什麼樣的權利觀就有怎樣的權力行使。習近平同志強調,黨員干部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要認識到權為民所賦,要做到權為民所用。說明習近平同志已把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從權力來源和實踐方針上為權力觀做了科學的界定。2012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覺把權力行使的過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過程,做到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短短十六個字就精煉概括出領導干部應該為誰用權?怎樣用權?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記者專訪時提到:“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記責任重於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業業,夙夜在公,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5]102在習近平同志看來,權力就是一份責任,責任重於泰山,這份責任來自於人民,掌握權力的領導干部必須與群眾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一起為共同的事業團結奮斗。對於干部作風建設,習近平同志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先正己身而后人,打鐵還需自身硬”。他認為:“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牢記黨對干部的要求。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5]394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5]416他還指出:“黨的干部必須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5]413習近平同志對自己和家人、朋友要求甚嚴,他擔任領導干部后,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5]445

在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中,應該說權力主體之維處於尤其重要的位置。人民既是價值主體也是動力主體,對黨員干部來說,解決好這兩個問題的前提就是要擺正自我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隻有把握好人民群眾權力主體之維,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認清自己,從而把自己的行動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當中。隻有認識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忘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並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15]。2012年12月他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要真正悟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6]他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還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還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5]27在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飽含深情地說:“我現在看到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確實發自內心地牽挂他們。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裡啊!”這一系列的講話,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諄諄教誨,也是對各級干部的要求和期待,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兌現11年前接受延安電視台《我是延安人》專欄記者採訪時做出的承諾,攜家人回到他當年插隊生活過7年的延安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這展示的絕不只是他個人的鐵漢柔情、重情重義,更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永遠不會忘記廣大人民群眾這個立黨之本、執政之基,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人民群眾價值主體之維、動力主體之維、權力主體之維是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三大哲學維度。把握好價值主體之維才能明確前進的方向﹔解決好動力主體之維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領會好權力主體之維,才能找准自己的正確定位。隻要各級領導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同志的人民主體思想並貫徹到黨的各項工作中去,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美好願景就一定能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2]郭廣銀.習近平關於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5):19-22.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1096.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19.

[9]人民日報評論員.引領民族復興的戰略布局[N].人民日報,2015-02-25.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2]羅建文,李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與價值自信[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2-19.

[13]張曉東.人民主體論:從群眾觀點到群眾路線[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5):33-37.

[14]宋英.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6.

[15]習近平.我的自述[N].人民日報,2014-11-29.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