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輿論學學科體系
輿論一直備受古今中外有識之士和執政者的重視。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輿論問題也呈現出多種樣態。梳理中國輿論學研究的發展歷史,思考學科體系建設,既是回應現實的需求,也是推進學術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任務。
學科體系建設迎來歷史契機
輿論學是一門研究社會公眾共同意見如何制約人類生活的科學,主要探討輿論的構成因素、類別特性、演變規律等。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輿論學始於近代,隨著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引入,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推進社會革新時,十分重視輿論的力量以及對輿論規律的研究。如梁啟超、康有為在宣傳維新變法時,通過聚眾講學、創辦報刊宣傳思想主張。20世紀30年代,文人和報人對輿論的研究逐漸增多。其中,林語堂《中國報刊和輿論史》是用英文寫成的中國第一部研究輿論史著作。然而,我國現代真正科學意義上的輿論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功能,帶動了對輿論的深入研究,如不久前故去的甘惜分教授當時曾多次呼吁建立社會主義輿論學,他的著作《新聞理論基礎》對新聞輿論還作了專門論述。
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輿論監督”的概念,並明確表示,“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這為我國輿論學系統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很多學者都認識到輿論學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於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輿論學研究形成高潮,出版了第一批學術專著,如劉建明的《基礎輿論學》、楊張喬的《聲張自我的藝術——輿論社會學》、孟小平的《揭示公共關系的奧秘——輿論學》等。與此同時,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公關學、信息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切入研究,對輿論學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証考查,構建了輿論學的基本理論架構。
新世紀以來,隨著媒介技術的社會化發展,社會公眾獲取信息、共享資源、溝通交往、表達意見的渠道更加多元,各種反映社情民意的輿論場極其活躍,對社會治理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隨之使得輿論話題、輿論事件成為政府、民眾、媒體都十分關注的重要問題,輿論研究的重要性也因此日益凸顯,輿論學也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輿論學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許多研究機構競相成立,許多研究論著紛紛問世,一些高校也開設了輿論學專業。
不過,目前我國輿論學在學科意義上還未獨立成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2009(人文社科類),輿論學目前被列在新聞傳播學二級學科“新聞理論”之下的三級學科。輿論學相關研究多散見於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管理學、計算機科學、圖書情報學等領域,著重探討輿論學自身發展問題的研究所佔比重有限。但經過30余年的發展積澱,我國輿論學的本體問題以及研究框架模式、方法路徑等都趨於清晰和完善,建立輿論學學科體系的條件也基本成熟。我們應當抓住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和輿論研究發展需要兩大歷史契機,梳理、歸納、總結概念、理論和方法,同時與時俱進、協同創新,建立和完善我國輿論學學科體系,使之朝著成熟化、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方向快速發展。
學科體系建設構想
論及今后我國輿論學學科體系建設,筆者就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培養體系、應用體系等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初步構想如下:
加強輿論學理論框架的創新。由於我國輿論學起步較晚,理論框架還不夠成熟。例如,西方輿論學研究者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瀑布模式”和“蒸騰模式”、“個別取向模式”和“成對取向模式”等眾多著名的研究模式,而國內輿論學研究模式大多集中於輿論生成的探討,並且往往隻限於提出設想,未能進行深入闡發。因此,未來我國輿論學研究應該在厘清輿論學本體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理論精華,大膽構建原創性理論模型,持續加強理論框架的創新,為科學闡釋輿論現象、有效進行輿論監管提供依據指引。
完善輿論學研究方法體系。目前我國輿論學研究的方法盡管有大數據挖掘、民意調查、焦點小組座談、控制實驗、內容分析等多種,但由於各種軟硬條件的制約,大多數研究集中於內容分析,側重於從經驗層面上梳理分析輿論問題或事件的生成、演變、傳播及其背后的影響因素,缺乏量化調查的支撐和實証分析的檢驗。因此,今后國內各輿論研究機構應當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方面做大量的努力,要在借鑒國外研究方法和改進國內現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多樣、有效的方法體系,促使我國輿論研究的整體水平盡快實現大的提升。
培養復合型研究和應用人才。要使我國輿論學研究水平持續提升,必須大力培育優秀的研究和應用人才。目前國內輿論學研究已經出現明顯的人才短板,未來輿論學教育應當加大復合型研究和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一方面,有機融合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為學子提供充沛而豐厚的學術滋養﹔另一方面,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讓學子掌握數據挖掘能力、數據建模能力、數據資產管理能力以及業務理解運用能力。
構建輿論決策支持系統。輿論學既是一門基礎性科學,又是一門實用性學問,准確掌控社會輿論的動向,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干預機制,對社會治理至關重要。以往的輿論研究和現實決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這種現象致使輿論研究的實際效用難免打了折扣。今后輿論學研究應當構建涵蓋交通、環保、金融、應急等多個領域的輿論決策支持系統,解決目前政府決策支持系統面臨的業務數據存儲分散化、數據計算能力有限以及數據挖掘模式匹配不當等問題,為科學進行社會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或參考。
出版輯刊、教材、專著和譯叢。組織學術共同體、打造學術陣地、出版代表性著作等是我國輿論學學科體系走向完善成熟的必要條件。2015年12月,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成功組建,今年學會將創辦會刊《輿論學研究》輯刊,先每年出版2輯,以后擴展至每年4輯。此外,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學會將集納我國輿論學領域最優秀學者出版輿論學系列教材﹔學會還將從全球范圍內選擇3—5本影響力較大的輿論學外文圖書,組織專業人士完成翻譯工作。
建立學術規范、行業標准以及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准則。在我國輿論學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魚龍混雜的問題,因此,要確保輿論學穩健發展必須及時構建一套學術制度規范。一是從研究主體、研究對象、研究手段等方面進行規范。二是建立輿論研究行業標准,規范輿論行業監測、行業管理以及行業服務等。三是制定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准則,除了政府部門的立法規范外,輿論從業者還應當積極強化自律,堅守該行業的職業道德准則。
建立輿論研究獎勵機制。獎勵機制是一項積極的發展政策,對於輿論學的成長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為了促進我國輿論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將設立“輿論學學會獎”,每年評選一次。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發展期,科學有效地進行輿情預警、輿論監測、輿論引導,不斷完善我國輿論學學科體系,持續提升我國輿論學研究水平,對我國社會的穩定、健康和諧意義重大。國內輿論學研究者應當勇於擔負起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努力讓我國輿論學學科體系趨向獨立成熟。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