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還要融合
在當代中國,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之關鍵,在於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而這一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中國化並成為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是因為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一致性,而且在客觀上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長期對此缺乏自覺意識,隻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忽視了它與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開始中國化的時候,中國剛剛推翻皇權專制主義統治,面臨著“同傳統觀念實行徹底決裂”的任務,因而當時不可能在馬克思主義這種最先進的思想,與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這一皇權專制主義時代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之間,尋求融合。
促使我們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的局限,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社會深刻變化,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導致的嚴重社會問題。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開始反思和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並對之有了更為冷靜、理智的態度。這種反思和重新認識的最重要成果,就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集中體現了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並借鑒人類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指“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其中的“社會主義”並不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而應是將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土壤所形成的中國社會主義。這種思想文化“土壤”的內核是儒家的道德主義。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從思想文化上看,理應主要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家道德主義的融合。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相融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大局限。今天看來,這種融合不僅必要,而且事關重大,因為隻有實現了這種融合,才能形成中國社會主義。而這種社會主義才是本原意義上的真正屬於中國的社會主義,才是我們所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構想是框架性的,並沒有使這種構想具體化為完整的社會價值體系。要使馬克思主義真正中國化並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吸取滋養來使之豐滿和完善並可以踐行。給馬克思主義注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元素,使之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融合起來,使這種融合的成果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文化,是我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作出的歷史選擇。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解放和自由的科學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及作為其核心的社會主義,其主旨就是使人獲得解放,使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並建立使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
《漢書·藝文志》中說,儒家“游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這段話是對儒家學說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儒家道德使以前的禮在仁和義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使三者渾然一體,從而給禮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學理論証。儒家還將三者落實到個人、統一於個人,建立了一整套個人修身學說,通過個人“成人”來成就仁、義、禮,從而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從儒家整個道德體系來看,仁是核心,義、禮是實現仁的內在和外在的保証(以義正我,以禮制我)。
仁的主體是人,儒家重視仁實質上是重視作為其主體的人成為仁者,仁、義、禮都指向這一目的,也落實於這一目的,整個儒家道德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構建起來的。廣義上的仁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成為仁者也就是成為道德之人。在儒家看來,仁者是真正意義的人,也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因此,在儒家那裡成為仁者也就是成人,成仁、成為道德之人與成人是同義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成人是儒家道德的旨趣或意旨,而先秦的儒學體系就是旨在成人而構建起來的道德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的主旨就是要回答什麼樣的人才是仁者和怎樣才能成為仁者這兩個問題。
因此,馬克思主義和儒家道德主義,在深層次上存在著一致性和相通性:兩者關注的焦點都是人的完善和發展問題,即“成人”的問題;兩者都把人的完善和發展看作是自我建構或造就的結果,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兩者都認為個人的完善和發展離不開共同體,而共同體的和諧又離不開個人的完善和發展,兩者互為因果、良性互動。正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家道德主義的這種一致性和相通性,為兩者已有的融合和進一步融合提供了可能。
馬克思主義與儒家道德主義融合的立足點是馬克思主義,而融合的目的則主要是批判地從儒家道德主義中吸取基本精神和合理元素,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深深地植根於中國思想文化傳統。這種精神和元素在今天看來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個人要成人,首先必須成為道德之人。人的解放是從受壓迫和奴役中解放,不是從道德中解放,道德可能成為壓迫和奴役人的力量,但那種道德是異化了的道德,真正的道德是人生活的智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規定性。這樣的道德內涵正是儒家道德主義所闡明的。批判地吸取儒家的這些道德內涵,我們就不僅要強調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而且要重視一個人要成為全面而自由發展之人,首先必須是道德之人。隻有成為道德之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自由人,成為了道德之人、自由之人,一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人的稟賦不同,人的發展因而會存在著差異,需要給人們指出發展的階梯。儒家道德雖然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但充分考慮到了人稟賦差異,將理想人格劃分為君子、豪杰、聖人等不同層次。借鑒儒家的這一思想,我們可以將社會主義理想人格相應劃分為,作為基本層次的“道德之人”、中間層次的“自由之人”和高級層次的“全面發展之人”三個層次。 “道德之人”是每一個人都應成為的人,“自由之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道德之人,而“全面發展之人”是在人格各方面得到充分發展,以至達到盡善盡美、至善至美的自由之人,這種最高境界通常隻有成熟的人通過長期修養才能達到。
一個人要“成人”,關鍵在於自己的修養。“成人”,不管是成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還是成為聖人或君子,都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甚至最終也不能靠教育,而要靠自己的修養。儒家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他們極其重視修身,並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路徑和方法,如“慎獨”、“致良知”、“知行合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這些路徑和方法大多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需要吸取這些合理內容,為人們成就“全面而自由發展”之人提供基本遵循。
個人“成人”需要不同類型的共同體培育,而各種共同體隻有由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構成才能達到和諧和完善,兩者處於相互生成、良性互動之中。儒家道德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家庭對於人生存和“成人”的意義,將家與國、天下聯系起來。我們要弘揚這種家國情懷,在肯定共同體本質上應是自由人聯合體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人們生活共同體的各種類型和不同意義,尤其要重視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