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研究探析
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進入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出許多新變化,社會階級結構呈現出新的特征。面對這些新情況,有的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已經過時了,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正在消失﹔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總體框架仍然是正確的,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需要加以修改和創新﹔還有的學者認為,一切所謂“修改”和“完善”都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背離等等。本文旨在對當代(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觀點加以梳理和概括,並給予簡要的分析與評價。
一、以羅默和賴特為代表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末繼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之后在西方國家,主要是在英國和美國興起的又一頗具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流派。”﹝1﹞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運用分析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進行重構。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著名左翼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約翰·E·羅默和社會學家埃裡克·賴特等人。他們都試圖對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理論進行分析,以澄清宏觀理論背后的微觀機制。
第一,羅默對階級與財產關系和階級與剝削關系問題的研究
首先,羅默認為,階級的產生與財產的不平等分配有著必然的聯系。在他的分析中,一個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與他所擁有的財富多少密切相關,特別是與他在初始社會資產分配中的不平等地位相關,擁有財富越多,在階級等級中的地位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階級與財富之間的這種關系不是一種最初假定的關系,它是作為經濟活動的結果而出現的。人們選擇了他們自己的階級地位——雖然不是心甘情願地,但它是在約束下做出的,是在既定的初始資產的前提下尋求最優化的結果。”﹝2﹞一個人的階級地位如同人的特性一樣,是內在地形成的,不是外在地給定的,是每個人對自己擁有的初始社會資產進行最優化選擇處理方案所決定的。
其次,羅默指出,階級與剝削的對應關系並不是明顯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購買商品,而人們對商品和閑暇具有各種各樣的偏好。在這種情況下,剝削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一個成員在經濟活動中花費的勞動多於包含在他能用其收入購買的任何商品集中的勞動,也就是說,如果他預算內的商品集所包含的勞動少於他花費的勞動,他就受到剝削。同樣,如果一個人能以他來自生產的全部收入購買的所有商品所包含的勞動多於他花費的勞動,他就被定義為剝削者。”﹝3﹞按照這個定義,雇佣他人勞動的資產階級並不等於就是剝削階級,不雇佣他人勞動的無產階級也不一定就等於是被剝削階級。因此,剝削與階級之間並不存在固定的對應關系,財富的不平等與階級的產生有直接的關系,卻與剝削關系的形成沒有必然的聯系。
最后,羅默得出的結論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勞動價值論和剝削已變得不再重要,工人們最后團結起來進行階級斗爭與剝削沒有必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剝削已成為一個不必要再強調的附屬物。
第二,賴特關於中間階級理論的論述
首先,賴特對羅默剝削和階級分析觀點進行了修正和引申。在羅默的分析中,存在四種形式的剝削:封建剝削、資本主義剝削、社會主義剝削(主要是以技術為基礎的剝削)、“地位”剝削(官僚實行的剝削)。賴特指出,羅默的“地位”剝削概念應被“組織” 剝削概念所替代,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三種剝削形式:生產資料資產的剝削、組織資產剝削、技術和資格証書資產剝削。按照這三種剝削形式來界定,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定位包括以下類別:資產階級、小雇主、小資產階級﹔專家管理者、專家監督者、非管理者專家、半資格証書管理者、半資格証書監督者、半資格証書工人、無資格証書的管理者、無資格証書臨督者、無產階級等共12種。﹝4﹞
其次,賴特提出了中間階級理論。他指出,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按照簡單的兩極分化觀點描繪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構圖,然而在對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具體經驗觀察之后發現,原有的階級構圖與經驗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兩極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存在著既非剝削者又非被剝削者的10種階級定位,它們又可以被稱為“中間階級”。
最后,賴特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中工人階級的變化進行了實証分析。賴特認為,發生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階級分布的變化值得我們重視,傳統馬克思主義關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會走向無產階級化的觀點受到了質疑。但他又進一步解釋說,由於資本主義是一個全球生產體系,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人數的減少,並不表明工人階級總體的規模在下降,因為工人階級的雇佣已從美國轉移到了世界范圍。
綜上所述,以羅默和賴特為代表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與“馬恩”生存的時代相比,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情況層出不窮,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越來越不能對此給予解讀,於是試圖在保留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般框架的基礎上,運用分析的方法對“剝削”、“階級”、“階級結構”等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核心概念進行重新闡釋,對隨著后工業時代來臨而出現的社會結構、階級結構變遷等新問題做出了理論上的說明,以應對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新挑戰。
二、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后馬克思主義是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一種政治學思潮。在被列為后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中,拉克勞和墨菲毫無疑問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別是他們圍繞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進行的研究深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第一,國家是一種階級中立的工具
國家不僅僅是代表“壟斷資本”這一霸權階層,而是代表了幾個階級或階層的權力集團。階級斗爭出現了失位的現象,代替資本與勞動之間階級關系的是“人民”與由國家組織起來的支配性力量或權力集團之間的政治關系。因此,階級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必須重新定位了,國家不再反映階級之間的關系,階級與階級斗爭的概念淡出了國家的視線。
第二,工人階級不再是社會主義變遷的主力軍
這種觀點基於所謂歷史與政治的隨機性的世界觀。歷史純粹是偶發的,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歷史,也沒有決定性的歷史條件、關系和過程。政治也是偶然發生的,不受任何決定性因素的制約,不需要任何確定性的條件和關系。於是,社會主義政治不過是隨機建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工人階級不具有任何優先性主體地位。
第三,多元民主將取代階級斗爭
社會主義革命不再是階級斗爭,而是爭取民主權利。“強調那個成問題的階級斗爭概念是毫無意義的。”﹝5﹞隨著工業社會的高度發展而出現的自然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由於生產至上而帶來的惡果等等復雜的問題及其社會關系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簡單地被階級斗爭這個概念所涵蓋,勞資之間的矛盾已被官僚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對立所代替。人民大眾的民主革命將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的途徑,而不再需要通過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階級斗爭去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為爭取民主而進行的持續斗爭會驅使資本主義自然而然地向社會主義轉變。社會主義革命的前進目標就是激進多元的民主,以實現“人民大眾”的權利。
綜上所述,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將代替資本主義這一論斷持肯定態度,但在如何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及其革命主力軍等問題上,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解構。他們認為,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各種新問題和多樣化的社會關系,這些問題體現的主要不再是階級之間的對立,而是人民大眾與官僚之間的沖突,化解這些沖突不需要階級斗爭,而是需要為爭取公民權利而進行的民主革命,通過激進多元的民主斗爭,資本主義最終會自然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工人階級不再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同時階級斗爭將逐漸淡出社會主義的視線。
究其實質,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西方一些學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解構,實際上已經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而誤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歧途。他們否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階級斗爭、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學說,同時也否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証關系的科學論斷。更進一步說,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反馬克思主義。
三、以艾倫·伍德為代表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對那種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過時論”、“無效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並試圖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重新闡釋、補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方新左派著名學者艾倫·伍德、美國社會學學者邁克·霍特等。
第一,艾倫·伍德提出階級斗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
首先,階級與國家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伍德認為,后馬克思主義去階級化的觀點是錯誤的,它已經遠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拉克勞通過確立意識形態與政治的獨立性從而完成了與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重要決裂。”﹝6﹞后馬克思主義淡化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結果,最直接的便是工人階級主體地位的喪失以及社會主義斗爭向資本主義激進民主的屈從。
其次,工人階級仍然是社會主義變遷的主力軍。艾倫·伍德批評說,否定工人階級歷史地位的觀點是錯誤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重要性在於,惟獨這樣的一個階級,其階級利益要求——其自身條件使其成為可能——階級本身的滅亡。這種歷史觀與革命目標的不可分割性,最能使馬克思主義與其他關於社會改造的構思區別開來,沒有這一點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7﹞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因為它把權力斗爭作為社會主義的前景,而權力斗爭並不需要一個充分成長起來的工人階級。權力斗爭意味著選舉競爭,“人民”和“群眾”已不再意味著一個被剝削階級的聯合。
第二,邁克·霍特對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堅決捍衛
邁克·霍特提出,在當代社會,階級並沒有死亡,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后工業社會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並不等於說階級已經“退場”。“霍特及其同事總結說,雖然隨著體力就業人數的減少和非體力就業人數的增多后工業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並不存在什麼關於階級死亡的証據。”﹝8﹞這些變化告訴我們,19世紀的階級模式已不再充分了,正向更加復雜和多元的階級模式轉變。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口更加貧困化,而且出現了“新貧窮”。
綜上所述,以艾倫·伍德為代表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立足於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基本內核,堅決捍衛唯物史觀,對“創新”、“修改”、“完善”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流派進行了尖銳地批判。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他們認為,隻有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能對這些新變化進行科學解讀。
四、結束語
面對時代的巨變,每一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或許都會反問自己:當今世界還需不需要馬克思主義及其階級分析學說?馬克思主義及其階級分析學說應該如何發展自己以應對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這兩個問題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研究中貫徹始終的一條線索。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造就了今天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研究學派林立的局面。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些紛繁復雜的學說,離不開對其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的深層剖析,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象看其本質。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首先,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及其政治運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表現為:科技進步促使產業更新換代,原來的制造業佔統治地位的工業社會已經衰落,以服務業為基礎的后工業社會快速興起,以體力勞動為特征的職業在減少,以低層次和高層次非體力勞動為特征的職業不斷增多。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社會職業結構和階級結構的變化。此時,“西方社會的政治運動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工人階級大規模反抗資本主義的運動沉寂下來了,而反抗資本主義的新形式卻風起雲涌,生態運動、女權主義運動、和平運動、種族平等運動等,構成了新社會運動的主要內容。如何對新社會運動做出解釋與概括,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9﹞提出新的剝削和階級劃分觀點及中間階級概念的分析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提出,以及強調“階級的退場”和社會主義新策略的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都與這一時代背景緊密相關。其次,由石油危機引起的新一輪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發生了一次較大的石油危機,這次危機的影響是深遠的,經濟領域表現出高通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率的“滯脹”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主義受到了質疑。實際上,這場危機仍然是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的必然現象。“具體地說,是由技術進步使生產率提高但在資本追求剩余價值(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導致失業增加,經濟過度開發導致能源短缺和成本的迅速上升,政府過度干預導致政府機構膨脹、政府開支增加、企業賦稅加重等多種原因所致。”﹝10﹞然而,原來反對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的那些人卻把危機的原因僅僅歸結為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政府開支過大,他們以“政府失靈”為理由企圖重新恢復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西方社會的福利國家制度面臨著嚴峻挑戰。與經濟危機相伴隨,社會領域裡由於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而導致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日益突顯,資本主義社會裡自由與平等這對固有的矛盾開始走向尖銳化。社會不平等的加劇、經濟和社會危機及其公共服務的缺失加深了廣大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政府面臨著合法化危機,這為后馬克思主義等學派提出以“人民”與權力之間的對抗代替雇佣勞動與資本之間矛盾、以激進民主取代階級斗爭的觀點提供了土壤。第三,蘇東解體以及后冷戰時代的結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標志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冷戰結束后,人們不但喪失了對傳統社會主義的信念,還清楚地認識到西方“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礎也發生了動搖。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自從89年革命和蘇東極權主義政權解體以來,作為全球首要意識形態的市場個人主義以壓倒一切的優勢短暫地為全世界帶來了自由的前景。然而,當倒塌的柏林牆剛剛塵埃落定,新的壓迫的幽靈便又令人沮喪地向所有人襲來。”﹝11﹞隨后,蘇東國家為擺脫集權統治開始了社會轉型的過程。而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到20世紀90年代,傳統左派和新右派的學說已經喪失了人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左翼學者及馬克思主義者們為了“創新”馬克思主義,開始了“修改”、“補充”馬克思主義的探索。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新探索?一方面,我們不能採取機械排外主義的態度,對其一棍子打死,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都看成是非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研究中,至少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方法論上,國外學者採取的數理分析、博奕論、社會學調查研究等方法能夠為國內學者提供參考﹔二是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值得學習。盡管許多流派提出的觀點最終是錯誤的,但積極面對時代提出的新課題並大膽探索的精神是每一個理論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品質﹔同時如艾倫·伍德等學者對背離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尖銳批判,勇敢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更是值得贊揚的。因此,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中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因素,我們應加以肯定。另一方面,我們更不能採取簡單拿來主義的態度,一概照搬,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不加分析地借鑒。應該看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研究中,無論是后馬克思主義,還是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或其他學派,它們面臨著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再一次經歷著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危機,資本主義體系的矛盾又一次充分地暴露了出來,與此同時,蘇東解體后社會主義實踐也經受著考驗。在這樣的形勢下,西方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探索拯救資本主義社會的良方,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必然脫離不開這樣的時代條件。作為一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他們的處境是矛盾的。他們既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並沒有消失,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帶來的各種問題在激化,同時也看到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老路也走不通。他們既不滿意身處其中的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也對社會主義的前景充滿迷茫和困惑﹔既寄希望於未來社會主義代替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又不主張激烈的階級斗爭或階級革命的方式,同時也不想放棄現行的市場經濟。在這種矛盾的探索中,有的學派走過了頭,以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其實已經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而有的學派卻一直堅守著正統馬克思主義的陣地。總之,在研究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流派,我們一定要結合其產生的時代條件加以辯証地分析。
注釋:
①鑒於“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在國內學術界存在很大爭議,本文使用“國外馬克思主義”。有學者認為,“因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不是由中國學者首先提出和使用的,而是從西方學術界引進的﹔無論在西方學者的哪種用法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都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概念,都用來指稱一種植根於西歐大陸並與東歐(主要指俄國)的馬克思主義相對而言的馬克思主義,因而沒有一個西方學者用其涵蓋那些已不具有這樣特征的70年代以后出現於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或流派。”詳細論証請參考段忠橋《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概念》一文,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段忠橋.理性的反思與正義的追求﹝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2007.87.
﹝2﹞﹝3﹞約翰·E·羅默(段忠橋,劉磊譯).在自由中喪失﹝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89,93.
﹝4﹞埃裡克·歐林·賴特(劉磊,呂梁山譯).階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
﹝5﹞恩斯特·拉克勞,查特爾·墨菲(尹樹廣、鑒傳今譯).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78.
﹝6﹞﹝7﹞艾倫·伍德(尚慶飛譯).新社會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75,12.
﹝8﹞斐歐娜·戴維恩(姜輝等譯).美國和英國的社會階級﹝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3.
﹝9﹞付文忠.新社會運動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后馬克思主義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
﹝10﹞何秉孟.新自由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
﹝11﹞Henry Tam.Communitarianism A New Agenda for Politics and Citizenship﹝M﹞.Macmillan Press, 1998.1.
(作者單位:中央社會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