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啟示
西奧多·威遜格朗德·阿多諾(Theodre Wisengrund Adorno)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和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在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証法》中,阿多諾提出了“文化工業”概念並對之進行了猛烈批判。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體現了啟蒙走向反面以后的否定個體獨特性的同一性思維模式,集中表現了壟斷資本主義對大眾意識形態的操作,是一種欺騙大眾的啟蒙精神。而藝術作品本身也因此變得空虛,墮落為商業利潤。為應對“文化工業”,阿多諾提出的救贖方案中,除了“純粹的藝術”之外,還包括“自然美”。
阿多諾的“自然美觀”是在承繼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態觀的基礎上,對西方傳統“自然美觀”進行批判的背景之下誕生的。他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人類文明的始終,但近代以來,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掌握以及對自然的改造,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惡化,因此“自然美”的概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核心觀點是:自然是任何藝術的源泉,藝術通過模仿自然的“自在存在”救贖自然,從而最終使人類從工具理性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一、思想資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觀
(一)馬克思生態觀簡述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首先肯定了自然界優先於人類而存在,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①,同時他認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認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②,因此,人和自然不應該像在康德和黑格爾那裡一樣是對立的,“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③自然界與人類息息相關,必須消除人與自然的兩離,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
(二)恩格斯生態觀簡述
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進一步完善了這種生態觀,他在馬克思相關論述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自然的作用:
1.對主客二分思維的批判
恩格斯從主客二分思維入手,批判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態度。盡管在人類創造偉大文明的過程中,主客分離在張揚人的主體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發展到近代,自然界的一切意義和價值都要由“人”來決定,成了人類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源泉和滿足自己需要、欲望和利益所攫取的對象。恩格斯致力於消除這種人與自然的主客分離,他在《自然辯証法》中強調了對這種觀點的揚棄,他關注到:“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隻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一個廠主或商人在賣出他所制造的或買進的商品時,隻要獲得普通的利潤,他就滿意了,而不再關心商品和買主以后將是怎樣的。人們看待這些行為的自然影響也是這樣。西班牙的種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盈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代之久,至於后來熱帶的傾盆大雨竟沖毀毫無掩護的沃土而隻留下赤裸裸的岩石,這同他們又有什麼相干呢?”④人類過分樂觀地通過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所謂的征服,但事實上,對於人類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進行了報復,並將我們之前所賺取的利潤一筆勾銷。因此,恩格斯提醒我們必須時刻記住:“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⑤。
2.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恩格斯從主客分離中進一步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即一切的事物的性質、價值、意義存在的合理性都由人來判斷、決定和改變。他用大量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方法系統地闡述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荒謬——人是從低等動物通過勞動進化來的,並且人在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講永遠屬於動物界,只是人相對而言屬於高級動物。但從人是動物這一點上講,人永遠無法擺脫自然界。他提出,人類是由猿通過量變與質變(勞動)進化而來的,從嬰幼兒和動物簡單行為具有相似性的角度也可以說明人和自然的同源性,人和動物具有“亦此亦彼性”——人和動物既是彼此相分的,也是彼此不分的。結合前面的“自然報復論”來看,這就是蘊含在恩格斯自然辯証法中強烈的生態意識。在生態災難已經如此嚴重的當代,這種意識值得人們進行認真反思。
二、阿多諾對西方傳統自然美觀的批判
阿多諾的自然美學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觀一脈相承,在他們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西方的傳統自然美觀,並系統表述了他自己的生態觀。
阿多諾首先認為,“自然美”這個概念是歷史的產物,在自然凌駕於人類之上的時期,是沒有自然美存在的余地的,因為當時的自然對人來說只是一個勞作的直接對象,人對自然景色的審美特質缺乏敏感性,而自從自然美這個概念誕生以來,它的含義也一直受歷史變化的影響。
自然美的意義在於:“長期以來一直連續不斷地為藝術提供著有意義的沖動。有些真正的藝術作品,通過把自身轉化為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以便與自然達到和諧一致。由於他們不願使同一性成為定論,於是便在第一自然(first nature)中尋求幫助與慰藉。”⑥而康德就是最后那批看不起完全人工的、與自然強烈對立的傳統藝術的美學哲學家之一,他的美學擺出“跳出自身進入野外”的姿態,將崇高納入自然中,並且“從不完全信任第二自然的人工制造型,因而執意要保存第一自然的形象。”⑦
而從謝林以來,美學就中斷了對“自然美”的系統研究,變成幾乎隻關注藝術作品。這是唯心主義“慣於破壞所有不受主體操縱控制的東西”的傾向性造成的。可以說,“自然美”之所以從美學中消失,主要是由於人類自由與尊嚴觀念至上的不斷擴展所導致的。阿多諾判斷認為,這種對“自然美”的壓制,肇始於啟蒙運動。
(一)對啟蒙精神中“理性”的批判
在《啟蒙辯証法》中,阿多諾認為,啟蒙精神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打倒神性,恢復人性,消除一切神話,讓人通過理性成為現實世界的主人﹔第二層含義是,要消除人對自然的恐懼,讓人成為自然的主人,通過理性認識把握自然。這種做法看起來具有顛覆性的革命意義,但實質上只是將主客二分思想中的主體與客體進行更換,主體從上帝變成了人,客體則從人變為了自然,主客二分並沒有消除。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啟蒙走向了自悖謬,被理性光芒照耀著的徹底啟蒙了的世界,也籠罩著啟蒙帶來的災難,自然逐漸被看作沒有生命的僵死的對象,人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社會,卻也喪失了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美學史上少有對“自然美”的論述。康德雖然對“依存美”和“純粹美”進行了區分,但他最終還是青睞更能體現人的自由與尊嚴的藝術,而忽略了自然之美。謝林更加直接將“自然美”排除在美學之外。黑格爾同樣也有這種傾向,認為美學更准確的研究對象應該是美的藝術。在阿多諾看來,這是西方啟蒙精神用人的理性壓制自然的結果。至於西方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阿多諾在《美學理論》中,專門以其為靶子進行了批判。
(二)黑格爾“自然美”觀點的局限性
黑格爾首先承認了“自然美”的必要性:“作為在感性上是客觀的理念,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這是因為,真實(即理念)在它最初的自然形式(即生命)裡,直接地存在於一種個別的適合於它的實在事物之中。”但他緊接著又說:“但是,由於這一純然感性的直接性,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為它本身或從其本身的美中產生出來的,也不是為著要顯現美而產生出來的。自然美只是為其它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而美,為理解美的心靈而美。”阿多諾認為,從這裡開始,黑格爾就已經偏離了“自然美”的本質,“自然美”成了對某物的回憶,黑格爾對它的關注僅限於其主體精神。
黑格爾還將“自然美”稱作“次要的美”,並認為這並非存在於它自身,而是存在於觀賞者的觀念之中。阿多諾就此反駁:“藝術中的表現原型與其說是人類精神,不如說是大自然”。黑格爾以理性主義方式,從自然的缺陷出發來推論藝術,認為“自然美”處於這種狀況是因為遮蔽所致,於是便成為藝術美的存在理由。但阿多諾則認為,黑格爾視為“自然美”所欠缺的東西(也就是它逃避概念界說的事實),實際上是美的本質。而黑格爾所說的專橫的精神與其說是藝術的本質,毋寧說是一種工具。黑格爾為了主觀精神而犧牲“自然美”,同時又使主觀精神服從於外在的並且與其不相一致的古典主義,憑借理性的中介之綜合,將現實與理智等同起來,並借助主觀性把對每個存在物的操縱予以人格化。在事物的這一結構中,非同一物僅僅扮演著主體性之枷鎖的角色。無論在什麼地方,黑格爾都未把對非同一物的體驗界定為審美主體的目的或審美主體的解放。而阿多諾的自然觀就是非同一性的。
(三)非同一性自然觀
在對啟蒙運動和黑格爾的自然觀進行批判之后,阿多諾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觀——非同一性自然觀。關於同一性哲學,他認為其源於古希臘哲學對世界本源“一”的追求。在人與陌生自然物打交道時,人們因不了解而產生害怕心理,因此自然具有了神秘性,但由於自然的神秘性阻礙了人對“一”的追求,因此逐漸被剝離。人類理性的發展逐漸使主客體形成二元化趨勢。同時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又將主體抬高到了絕對主宰的地位,得出了人類中心主義。人們將自然的差別性、個性、特性抹殺掉、抽象掉,僅僅在其中找出了他們的同一性,即所謂的抽象本質,把握了這個本質,就意味著把握了這些存在,而一旦存在被把握,神秘感也就消失了,自然的地位進而墮落,成為人類獲取資源的對象。
因此阿多諾從根本上反對主客二分,反對主體對客體的壓制,他提倡一種有機的自然觀,主張守護自然的神秘性,而不是消除它。自然是一種具有神秘性的自在存在,不是理性能完全掌握的。但是“啟蒙的本質就是不可避免地要選擇某種控制。人始終要在控制自然和受制於自然間做出選擇”,人在“第一自然”的神秘性的壓迫下獲得解放的同時,又受制於由科學、管理發展帶來的“第二自然”,人喪失了內在自然性。
因此阿多諾提出,對物化之前的自然的渴望以及救贖途徑應該以一種非同一性的姿態在現實中顯現,即一種“顯現自然”。因此,他提出了非同一性的哲學原則,即大自然的美在於事物中非同一性的參與,帶有烏托邦思想。
將同一性思維溯源於人對自然的控制,說明阿多諾批判的矛頭不僅指向同一性思維本身,更是指向人類以非理性的手段無止境地對自然與人類本身加以毀滅性掠奪的暴行,這顯然已經是當代生態思想的語境了。阿多諾認為同一性原則的最終結局便是死亡,正是它宣判了整個西方同一性文化的失敗。因此,阿多諾的生態觀顯然是非同一性的生態觀。
三、阿多諾生態觀簡評
盡管阿多諾的理論在整體性問題等方面仍然和現代生態觀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而且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傾向於分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追求單純的美學烏托邦。但即使存在這樣那樣的局限性,阿多諾的生態觀仍然為人類對生態問題的認識以及對待自然的態度提供了相當啟發,因此有人認為阿多諾對啟蒙思想中自然觀的批判可稱為現代生態思想的邏輯原點也是恰如其分的。
(一)“和諧”生態觀
西方近代的啟蒙運動,把人的“理性”抬高到了一個絕對高度,“人定勝天”,“人是自然萬物的主人”等觀念深入人心,有效地激發了人們改造自然、創造自然的熱情,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率。但啟蒙運動這種“工具理性”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它的語境范圍內,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技術得到了一致“膜拜”,而“一切有關實體、存在、生存、實質、因果性這樣一些概念因其超驗的性質而被視為形而上學,被逐出科學的殿堂。……由此世界僅僅被歸結為量的形式方面,啟蒙理性以形式的抽象統一原則來把握世界,數學化、標准化、實用化成了啟蒙理性的標志。其結果是啟蒙理性不僅沒有使人們從神話中解放出來,而且還走向它的反面,帶來了新的神話。”這種以工具性為特征的“啟蒙理性”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人和自然關系的異化。啟蒙運動后,伴隨著西方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先污染、后治理”、“經濟增長了,環境問題自然能得到解決的”等環保思路使人類付出了巨大代價。而這種環保思路的哲學根源則在於認為事物具有同一性、否定的否定即為肯定的觀點,具體到生態問題上,就是認為環境污染是對自然的否定,而治理環境污染是對環境污染的否定,通過二次否定即能恢復自然的本來狀態。在阿多諾看來,這是行不通的。因為,否定一個否定,並不導致肯定。肯定和否定之間不可能有任何聯系,肯定就是絕對的肯定,凡是肯定的地方就沒有否定﹔否定就是絕對的否定,凡是否定的地方就沒有肯定。事物的發展過程不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肯定與否定兩種對立的力量之間的互相斗爭,而是否定、否定、再否定。因此,按照阿多諾的觀點和邏輯,類似環境污染問題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應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礎上,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度的索取,充分的補償,達到一種平衡有序的和諧狀態,這事實上就是一種“和諧”的生態觀。
(二)“科學”生態觀
生態問題、人和自然關系的緊張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盧卡奇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和自然關系的異化、生態問題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其生產目的不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是服從和服務於資本追求利潤的需要。同時,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離,從而導致理性變成技術理性,反過來成為統治人、奴役人的工具,進而也必然導致納入人類實踐活動中的自然的異化。
當代科學技術和過度生產的發展已明顯暴露生態環境日益嚴重的損害,越來越多的現象與事實已經說明,大自然早已展開了對人類的報復,整體生態危機已經造成。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必須充分尊重自然,承認生態環境系統,清醒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一種相互依存的結構出現的。不過度自信,不妄圖用工業、科技抹殺自然之美。通過深化制度變革,盡力擺脫消費主義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支配,正確處理勞動、消費、需要與幸福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一種以維持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為前提、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科學”生態觀。
注釋:
①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恩格斯:《自然辯証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④霍克海默與阿多諾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証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⑥盧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⑦馬馳:《新馬克思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⑧馬馳:《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當代文論的影響與啟迪》,哈爾濱:《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