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克思主義的城市空間構想

作者:方環非 周子鈺    發布時間:2016-02-22   
分享到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普遍的城市社會危機。許多學者紛紛開始求助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試圖對城市問題作出理論回答。於是,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產生,它以城市為主要研究對象,將馬克思主義與城市空間分析相結合,主張將城市發展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框架下加以研究,並從多重角度闡釋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空間變化的基本狀況、趨勢及其原因。列斐伏爾、曼紐爾·卡斯特和大衛·哈維是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

作為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最早的闡釋者,列斐伏爾首先敏銳地捕捉到了空間問題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並借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進行了理論闡述。他重新定義了城市的概念。在他看來,“城市”作為一種空間形式,不僅來源於資本主義關系,也影響著資本主義關系﹔不僅為勞動力再生產提供物質環境,實際上也是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載體。在這裡,所有的資本主義關系能夠實現再生產,資本主義也能夠繼續存在和發展。從城市空間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關系出發,他闡釋了后現代城市的本質。他強調后現代城市已不僅僅是一個具有物質屬性的靜止的社會關系的載體或容器,其自身就是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一直以來,人們關注的只是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而到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知識直接介入物質生產中,空間中事物的生產已經轉向了空間本身的生產。

列斐伏爾努力將經濟學范疇中的一些概念用於城市分析中。他認為和其他生產過程一樣,“空間是社會的產物”,城市發展過程也是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物。列斐伏爾認為隻運用“資本的初級循環”,即通過工業投資而使資本增值的過程來分析城市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運用“資本的次級循環”,即房地產投資。因為它對城市的發展及城市空間的生產具有更強大更直接的作用。

哈維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認為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對資本主義城市發展這一復雜而又豐富的過程進行全面科學地認識。因此,他對空間的認識延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在他看來“各種獨特的生產方式或者社會構成方式,都將體現出一系列獨特的時間與空間實踐活動和概念”,即“社會過程決定空間形式”。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時,隨之發生變化的一定會是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品質及其意義。以往的社會理論家常常優先考慮時間和歷史,而缺乏對空間和地理的分析。結果就是缺乏將空間及對空間的支配等整合進社會理論中去的概念工具,使得社會理論在經受檢驗時遇到了許多困擾和尷尬。他認為有必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發展創新,形成歷史地理唯物主義,來更好地解釋空間是如何進行生產的以及如何將空間的生產過程整合進資本主義的動態發展及其矛盾中去,從而為城市化過程中的理論化開辟道路。

資本主義下的城市化過程是哈維整個理論的焦點。一方面,時間和空間影響並引導著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也反作用於城市空間和時間。他強調城市化過程具有較長時間的社會效應,因此城市化過程應該具有足夠的柔韌性、靈活性,以適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他還深入研究了時間和空間的社會方面,堅持認為我們能夠認識到空間和時間可能表達的多種客觀品質,以及人類實踐活動對其建構產生的作用。

此外,哈維還提出了“空間修復”的概念。在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資本積累主要是以時間為縱坐標的,生產力作為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成果,它的持續存在主要來自“歷時性”的積累。但隨著資本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無限制的擴張和日積月累,就出現了剩余資本和勞動,當這些過剩的資本和勞動無法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被消化時,就會出現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要想解決這種空間矛盾,資本主義必定會向外尋求空間轉移,於是,生產方式由“福特制”走向“更靈活更具彈性的資本積累體制”,即用“空間修復”來應對這一矛盾。在《后現代的狀況》一書中,哈維就分析了這一模式。

卡斯特的城市社會學理論深受阿爾都塞的影響,尤其是他的認識論和結構理論。卡斯特認為,城市系統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系統,而是它的一個方面。因此,整體系統中不同部分的聯系方式與它們在城市系統中的聯系方式是一致的,整體系統的任何變遷都會在城市系統中反映出來。作為構成整體社會系統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三個部分,在城市體系中分別表現為城市管理、城市經濟過程和城市符號體系。城市系統作為整體系統的一個微觀縮影,在與整體系統的關系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在卡斯特看來,這個功能是消費。

卡斯特從消費領域出發研究當代城市社會,認為集體消費過程更應該成為城市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因此,集體消費概念也成為卡斯特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上構建城市理論的核心范疇。

卡斯特還提出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城市空間和城市觀念。因為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普遍在我們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中成為一種全新的溝通交流環境。首先,信息化為城市空間分散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其次,信息時代帶來了新的城市空間形態。商業區、居住區和工業園、科技園區等相互混合相互補充,使城市布局更趨向於多中心的網狀結構,“走廊城市”和“網絡城市”出現並迅速發展。最后,信息工業的興起使擁有較高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們佔據優勢,獲得較高收入。傳統制造業的衰落也使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城市社會變化的現實,是一種對城市社會的新看法。盡管以上三位代表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運用各具特色,但他們都對現代城市化現象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對城市發展進行階段化劃分,進而大膽地設想全球化時代的城市發展。他們延伸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証法、資本積累等概念,並著重探討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關系,形成了一種對城市社會空間的新構想。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