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當今中國之意義

作者:陳學明    發布時間:2016-11-15   
分享到 :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傳到我國的。我國學者對其已經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整個歷史進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構成了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甚至整個理論研究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學界的“顯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對當今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中國的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本世紀初至現在。筆者在這裡回顧一下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這三個階段,著重揭示各個階段的研究在當今中國所產生的意義。

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開辟新的歷史時期,關鍵在於要破除原有的思想障礙,實現思想解放。而在各種思想障礙中,無疑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僵化的錯誤理解是最大的思想障礙。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中國第一階段的意義就是促使人們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僵化的理解中擺脫出來,為中國人民實現思想解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涌進國內,盧卡奇、葛蘭西、馬爾庫塞、哈貝馬斯、阿爾都塞、薩特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名字在中國一下子耳熟能詳,他們的著作成批成批地被譯成中文出版,充斥於中國的書店之中,他們的理論和觀點甚至走進了大學的課堂。所有這些,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最主要的是帶來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的改變。人們從西方馬克思主義那裡知道了馬克思主義並不完全是如當時所理解的那樣,起碼人們知道了馬克思主義原來還具有以下這些特點:

其一,現實性。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為自己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使命,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是不斷地與現實相結合的過程。20世紀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對20世紀西方的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主要在於它具有“現實性”這一重大特征。盡管有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純學術來進行研究,但總的來說,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絕大多數派別都注重面對社會現實。即使他們同西方國家的工人運動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系,即使他們從來也沒有企圖建立某種政黨來實踐自己的學說,即使他們大多是在書齋裡鑽研學問的學者、教授,即使他們寫下的著作晦澀難懂,但是,從他們所關注的一些理論問題來看,他們實際上也並沒有回避現實的挑戰,在他們那深奧難懂的思想中負載著大量關於急劇變化著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信息,跳動著這個特定時代的脈搏,也傾注了他們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命運的深刻關注。可以說,他們實際上是在書齋裡,用他們特定的語言和方式曲折地反映著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隻要看一下整個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個階段他們研究的主題都與現實息息相關。20世紀初,主要研討的是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新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圍繞著如何看待帝國主義與戰爭展開研究﹔蘇聯十月革命發生以后,又對蘇聯十月革命的意義以及西方國家的社會主義前景集中進行探討﹔在法西斯主義興起以及隨之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的注意力轉向探討法西斯主義產生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基於電子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新發展,把對科技革命的社會政治效應納入了研究的視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能夠比較自覺地使自己的研究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當然出於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他們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工人階級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論,實踐性是它的本質特征之一,即它必須面向現實。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永遠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的活力與魅力出自於實踐基礎上的創造性發展。蘇東劇變后,西方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反思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陷於失敗的根源時,往往把失敗的根源歸結於理論脫離實際,即僵化地、靜止地、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他們運用大量的事實揭露了由於理論脫離實際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巨大危害,這更激起了他們密切聯系實際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自覺性。

其二,開放性。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都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這裡所說的“開放”,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強調馬克思主義應向各種思潮開放,吸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中的寶貴因素。從屬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是一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某一特定的哲學思潮“融合”在一起的派別,如“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証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等。這樣,我們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往往是借助於與其他西方哲學思潮的結合而實現的。在20世紀西方世界的哲學舞台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思潮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畫面。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致力於吸收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寶貴因素的過程中,首先是重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較早的歐洲權威的哲學體系聯系起來,退回到馬克思以前的哲學舞台上去。他們試圖通過這一途徑,即直接從歐洲哲學權威出發,沿著青年馬克思的軌道,重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當然,他們更多的是試圖把一些現代西方哲學思想“補充”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去。可以說,他們廣泛涉及現代西方的各種哲學流派,隻要一出現有影響的新的哲學思潮,他們都會把其納入自己的理論視野,尋找可以用來修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閃光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熱衷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是與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認識密切相關的,即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創始人那裡就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倘若不吸收他們以前的以及與他們同時的哲學思想,就不可能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而歷史發展到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繼續發展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必須保持自己的“開放性”,從一切優秀的哲學思想中吸收養分。

其三,多樣性。縱觀西方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西方世界的發展,不難看出這種發展往往是通過多樣性來實現的。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於1932年公開發表以后,圍繞著對這一文獻的不同解釋,更是出現了各種版本的馬克思主義解釋路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多樣性趨勢越來越明顯。西方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多樣性。各種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流派和思潮相繼脫穎而出,“你方唱罷我登場”。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也是流派紛呈,除了法蘭克福學派之外,“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証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先后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且,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的各種派別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各種思潮交織在一起。實際証明,僅僅用“分化”甚至“分裂”這樣的詞匯來描述和理解這種多樣性是十分不妥當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多樣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帶來的積極意義遠大於消極性,這種多樣性是馬克思主義獲得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世界的繁榮是借助於這種多樣性來取得的。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及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這種多樣性局面的出現,反映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裡的觀點原本所具有的歧義性會越來越不可避免地顯示出來,更反映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會因理解者的立場、處境的不同而必然出現差異。

不能低估由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所帶來的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些特征的重新認識。正是在對這些特征的深刻把握的基礎上,推倒了原有的一系列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中國化。這是中國人民實現思想解放的理論前提。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突變,這主要表現在東歐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易幟和蘇聯的解體。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為增強馬克思主義信念帶來推動力,為正確地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提供借鑒。

可能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同情者,還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詆毀者,都未曾想到,在蘇東劇變后,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在國外,特別是在法、英、德、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事實已很清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馬克思主義並沒有像一些西方政要和右翼學者所宣稱、所希望的那樣“行將銷聲匿跡”,而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且“活得很好”。面對國外特別是西方世界掀起的這股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熱潮,國內有一批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敏銳地感覺到了其非同尋常的意義,並懷著一種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立即加以跟蹤探討。

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我國學者對蘇東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跟蹤研究有聲有色,所開展的主要活動有:

其一,召開研討會。1996年10月14-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名學者雲集中國人民大學,借“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之機,圍繞著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動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形勢、問題和任務,以及我們如何開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等,進行了坦誠而有深度的討論。1998年6月26日,首都60多位專家學者在北京大學再次召開會議,集中探討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態勢。1999年8月17-22日,“世紀之交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理論研討會在雲南大理和迪慶召開。在出席這次會議的全國各地30多名學者中,既有長期專門從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專家,也有全國著名的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者。會議就如何評價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怎樣研究和認識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后現代和全球化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如何,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肩負怎樣的責任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其二,出席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自1995年起,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不斷地召開,其中有的會議盛況空前。這些會議均有中國學者參加。與會的中國學者不但向大會遞交了論文,而且積極參與討論。回國后,他們根據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下的一篇篇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會議紀要,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心系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和前途的中國人民通過這些紀要受到了深刻而有益的啟示。

其三,出國考察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為了了解蘇東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狀況,不斷有中國學者到國外去作專門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率領的學者代表團一行五人,於1995年10月24日至11月11日,訪問了法國和德國。通過他們的考察報告我們可以知道: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瓦解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但西歐思想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研究熱情並沒有冷卻,整個研究狀況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比起劉吉率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代表團對歐洲的考察來,中國人民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課題組的考察,地域更廣泛,歷時更長。他們考察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的西方和廣大第三世界的共產黨、工人黨(朝鮮、越南、古巴的黨不包括在內)的狀況﹔二是國外特別是西方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現狀及其走向。他們的結論是:大多數共產黨人頂住了蘇東劇變的沖擊,在低谷中奮斗不息﹔馬克思主義仍然吸引著尊重事實、追求進步、探究真理的人們。

其四,引進有關蘇東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圖書資料。蘇東劇變后,國外特別是西方世界,隨著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不斷升溫,有關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論文觸目皆是,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專刊雜志也有增無減。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進行跟蹤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把這些書籍、論文、雜志引進來。在這方面,我國的理論工作者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其五,對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上述諸多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都是為研究服務的。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態勢,根本目的是為了消化它、研究它,再在此基礎上從正面、側面、反面吸收一切有益的東西。我們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原來有著很好的基礎。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即蘇東劇變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則處於起步階段。但盡管如此,已有不少成果問世。一篇篇信而有征、有血有肉的分析文章,不時見之於報刊雜志。

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對蘇東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跟蹤研究,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學術界本身。他們的跟蹤研究,他們所寫下的有關專著、論文,對我們的思想理論建設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首先是為增強馬克思主義信念帶來推動力。蘇東劇變后,面臨馬克思主義遭受重大挫折的事實,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現實意義的認識,實際上在我們國內也已變得十分迫切。在這種情況下,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盛況介紹進來,特別是把國外這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為什麼在別人遠離馬克思之時自己卻要走近馬克思主義的種種理由介紹進來,顯然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跟蹤研究者,在這方面做的工作十分及時也非常有益。例如,有的學者通過介紹和分析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告訴中國人民:隻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著剝削和壓迫,不管出現多大的反復和曲折,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不會消逝,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不會倒下。國外這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馬克思主義保持著崇高的信念,而這種信念又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現實性的認知上。他們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仍然存在來論証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理由是充分的。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揭示出來,活生生地擺在世人面前,相信一切正直的人都會有所觸動的,就是那些對馬克思主義懷有偏見者,也會在高叫馬克思主義已過時、死亡時,心裡感到發憷。有的學者把德裡達論証馬克思主義現實意義的主要詞句摘錄下來,一段一段地加以評述,並富有激情地指出:像德裡達這樣身份的人能講出“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地球上所有的人,不管他們願意與否都是馬克思遺產的繼承人”如此目光如炬的至理名言,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對馬克思主義表示懷疑呢?

其次是為正確地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提供借鑒。蘇東劇變在中國引起的震動,實際上一點不亞於在世界其他地區。如何從由共產黨執政的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垮台中吸取教訓,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實際上,蘇東劇變以來,我們一些真正富有責任感的理論工作者一直在思考這一涉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問題。正當我們在從事這項工作時,國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在這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富有見地的思索。我們的一些對蘇東劇變后國外馬克思主義進行跟蹤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時地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思索引進來,通過他們的橋梁作用,把國外與國內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結合在一起。隻要仔細觀察一下目前國內涉及這一問題的有關文章,不難發現:它們中不乏借鑒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文章。例如,在認識蘇東社會主義的垮台對社會主義產生什麼影響時,常見這樣一種提法: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反而因為這種“變了味的社會主義”的消失,使真正的社會主義放下了包袱而輕裝前進,因此社會主義的追隨者“沒有理由披上喪衣”。顯然,這種提法直接引自國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理論資源。實際上,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進入新世紀以后,無論就其研究的深度還是廣度而言,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而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對當今中國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當今中國人民正勝利地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中國人民對自己的這一道路充滿著自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需要理論資源的。不可否認,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理論資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說明這一道路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即如何說明我們走這一道路不僅是正當的,而且是可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能為這一道路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說明提供理論資源。我國的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致力於從事這一工作。

按照目前國內流行最廣、在知識分子中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中國道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原因很簡單,按照新自由主義的現代性理論,所謂現代化就是西方化,這二者是完全同一的,想在西方式的也是“唯一”的現代化道路之外,再尋找一條新的走向現代文明之路,這是“痴心妄想”。

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現代性的問題,中國目前所處的危機實際上是現代化的危機。處於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的中國所要探討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面對“現代化”。

按照新自由主義理論,處於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的中國,似乎隻有以下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因為現代性給我們帶來了磨難,使我們失去了諸多美好的東西,所以憧憬起前現代性的生活來,竟然產生了干脆放棄對現代性的追求,使中國成為一塊置身於世界之外的“非現代化的聖地”的意念。有些人開始主張中國應停止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現代化的歷程。在有些人看來,既然現代化的弊端已暴露無遺,我們為什麼不懸崖勒馬呢?

第二種選擇:現代性是人類的必由之路,西方人走過的道路我們中國人也得跟著走。現代性的正面效應與負面作用都不可避免,我們隻能置現代化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於不顧,繼續沿著原先的路走下去,讓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徹底經歷一次西方式的現代性“洗禮”。隻有等到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基本完成了,才有可能解決這些負面問題,倘若現在就著手去解決,隻能干擾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實際上,以上兩種選擇都是“死路”。前者要中國重新走回頭路,而這無論如何都是倒退之舉。后者則遲早會葬送中國,很有可能中國人民現代化的成果還沒有充分享受到,而代價卻已把中國拖垮了。

那麼,處於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的當今中國,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還有沒有其他道路可走呢?

有。我們需要科學地闡明:中國走向現代文明是必然的,但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可以與西方的道路有區別。

可以提供這種思想資源的,我認為其中之一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嚴格地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理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有四個要點:

其一,人類走向現代文明是必然的,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高度文明的社會。馬克思不但沒有拒絕現代文明,而且還為現代文明歡呼!

其二,人類在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中,經受了種種磨難,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負面效應,其根子不在於現代性理念本身,不在於科學技術、理性本身,而在於承受這種現代性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那些負面效應並不具有必然性。

其三,資本主義式的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不是一條理想的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這是一條人類在現代化上的不歸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就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走向現代文明道路的批判。

其四,要尋找一條新的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隻要換一種社會制度,換一種經濟運作模式,人類完全可能既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又避免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那種負面效應。

我認為,在現代性理論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深得馬克思主義要領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有價值的理論。它的特點在於,它在激烈而憤怒地揭露在當代社會裡現代性的負面效應時,並不全盤否認現代性對當代人的積極意義,並不把現代性的負面效應完全歸結於現代性本身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不希望現代人放棄對現代性目標的追求,而是要人們對現代性加以“治療”。它努力地把物對人的統治追溯到人對人的統治,而不是把人對人的統治掩飾為物對人的統治。它強調,隻要換一種社會制度,換一種社會組織方式,換一種價值觀念,現代性理念以及作為這一理念具體實施的現代化運動完全有可能避免目前所出現的各種弊端。它強烈要求現代化運動不能與資本主義而要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實現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形式與社會主義形式之間的區別,這樣它就對現代性以及現代化運動的負面效應的揭露和批判變成了對社會主義理想追求的必然性的論証。

聯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來反思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我們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我們決不能放棄對現代性的追求,因為現代性對人類有積極意義,即使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也不是現代性本身造成的。其次,我們也決不能放棄對追求現代性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負面效應的關注與消除。既然在追求現代性過程中所出現的負面效應不是根源於現代性本身,那麼我們就不應當對這些負面效應持無能為力的態度,而應當積極地尋找出現這些負面效應的真實原因,並且想方設法消除這些原因,使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

在這裡,我們不正是看到了中國道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嗎?中國道路不正是旨在既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又避免現代性的各種負面效應嗎?中國道路不正是通過走一條與西方現代化不同之路來達到這一目的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難題和矛盾必須破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當今中國的另一重大意義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破解這些難題和矛盾提供理論啟示。

其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能為我們如何解決開辟中國道路必然面臨的第一對矛盾即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兩極分化的日益加劇)提供啟示。

正當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市場只是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而在全中國范圍內掀起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浪潮之時,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也發出了把市場機制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強烈呼聲。盡管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陣營內部也存在著反對把市場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的聲音,但無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是力主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盡管對“市場社會主義”的討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但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推動下,這一討論才成了一個熱點。“市場社會主義”已成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幾年,我國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一個聚焦點就是對“市場社會主義”的研究。我國的研究者對“市場社會主義”研究的興趣與日俱增,倒並不是在於“市場社會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影響日益擴大,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增強,而主要是基於清理馬克思的市場理論的需要,以及加深認識我國走社會主義經濟道路的必要性的需要。正因為如此,首先,我國的研究者對“市場社會主義”的研究與對馬克思的市場理論的梳理是同步的,在一定意義上是合而為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們正確地梳理馬克思的市場理論積累了許多思想資料。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指出,從馬克思本人提出的理論來看,他是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而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所實行的是無市場的計劃經濟。所以,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做的一件主要工作是改變馬克思把市場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並進而認為社會主義無市場的觀點。其次,我國的研究者又把對“市場社會主義”的研究,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重要理論成果的把握,與對當代中國究竟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以及究竟如何走這一道路的認識結合在一起。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正是借助於對“市場社會主義”的研究,深刻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重要理論成果,同樣也正是借助於這一研究,特別是借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重要理論成果的認識,日益堅定了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信心,而且日益豐富和完善了具體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

關鍵是要明確,隻有切實貫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把市場這種配置資源的方式與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價值目標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消除目前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的現象。我們可以借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來面對這一問題。這就是著眼於生產關系,著眼於調整勞動與資本的關系。

其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能為我們如何解決開辟中國道路必然面臨的第二對矛盾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提供啟示。

生態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揭示了生態危機與資本邏輯的對立。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的以下兩個基本屬性決定了資本本質上是反生態的:第一是效用屬性。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在揭露資本在本質上是反生態之時,總是這樣提出問題:自然界本來是什麼樣子的?它與人類的關系本來應是怎樣的?資本按其本性必然要把自然界改變成什麼樣子,必然使其與人類的關系成為一種什麼樣的關系?應當說,沿著這一思路來思考資本對生態究竟會產生何種影響,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思路,也確實抓住了資本與生態之關系的要害。第二是資本的增殖屬性。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強調,資本的效用原則使自然界喪失了自身的價值而成了一種單純的工具,而與效用原則連在一起的資本的增殖原則,又使自然界的這種工具化變得越來越嚴重。如果資本只是簡單地利用一下自然界而已,如果資本對自然界的利用是有限度的,那麼資本對自然界的破壞也會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問題在於,資本對自然界的這種利用絕不會是有限度的,資本追求的是無限的增殖,從而它對自然界的利用也是無止境的,由此帶來的對自然界的破壞也是沒有盡頭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在探討當今生態危機的根源時,總是緊緊揪往資本的增殖原則,資本家對利潤的貪婪這一點不放,盡管對某些人來說總不太順耳,但確實是把問題的本質揭示出來了,從而使他們對生態危機的分析、批判顯得那麼具有震撼力。

按照馬克思的生態理論,顯然在當今中國消除對自然環境日益嚴重破壞的關鍵就在於限制資本邏輯。確實如馬克思所分析的那樣,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生態問題都與資本無節制地追求利潤聯系在一起。離開了對資本邏輯的限制談論保護生態環境無疑是緣木求魚,一句空話。

其三,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論,能為我們如何解決開辟中國道路必然面臨的第三對矛盾,即人自身內部身、心之間的對立,人的單向度的日益加劇提供啟示。

人們有時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稱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這是有根據的,由盧卡奇所開創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流,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是一種人道主義,而且圍繞著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交往、人的自由、人的價值、人的異化等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在這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稱為“人學”。我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學”也情有獨鐘,在這方面所推出的著作和論文汗牛充棟。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人的研究往往是以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進行闡述的形式展開的,這就為我國研究者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的研究與對馬克思有關人的理論的把握結合在一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最近幾年,我國一些研究者所從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利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研究的成果,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於馬克思的人的理論的認識。可以說,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礎上,我們已經構建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佔有突出的地位。實際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的闡述最有價值之處,一是揭示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規定的全面性,即揭示出馬克思不管從什麼樣的角度去規定人的本質,馬克思總把人理解成是具有無限豐富性的總體的人﹔二是與此相應揭示了馬克思總是全面地、整體地論述人的異化,即揭示出馬克思所看到的人的異化不是某一方面的異化,而是整體的異化﹔三是由此出發進一步揭示了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發展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它的全面性,即揭示出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發展是使人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兼容並包地、相互協調地得以發展。我國研究者把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從馬克思對人的大量論述中突現出來,給予充分的關注,顯然是吸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研究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主要取決於它是否為人類文明應對所面臨的人的存在方式的矛盾與危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能否成為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新路,能否為人類探索出一種新的存在狀態。如果這樣去思考問題,那麼我們就能充分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存在方式理論的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