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仍具很強現實意義(國際論壇)

作者:漢斯—維爾納·辛恩    發布時間:2017-09-14   
分享到 :

在當下,用馬克思的理論分析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所呈現的趨勢,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今年9月14日,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整整150周年。這部著作問世150年來,其思想影響力經久不衰。

在當下,用馬克思的理論分析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所呈現的趨勢,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馬克思提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論斷便是最明顯的例証。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可以說,沒有什麼理論比馬克思的這一觀點更切中時弊。在現實中,經濟基礎不斷向前發展,而上層建筑則具有相對穩定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相對滯后性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增長。我們看到,在美國和英國,生存空間被擠佔的社會中下階層在2016年起來反對建制派的統治,這正是馬克思觀點最鮮活的例証。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重要貢獻在於其宏觀經濟學理論。他是歷史上最早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並為這門學科奠定了重要基礎。在馬克思之前,“國民收入”“消費”“投資”等概念在經濟學中不受重視。馬克思指出了它們的重要性。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系統地論述了經濟增長理論,這也成為后來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先導。

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提出了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根據馬克思的觀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利潤與資本投入的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因為資本的增長速率超過勞動力的增長速率,因此每個工人身上累積的平均資本越來越多,但工人的收入卻沒有相應增長。根據馬克思預言,不斷下降的利潤率總有一個時刻到達某一個點,此時企業家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太少,以至於他們放棄投資。這就會導致整個經濟鏈上的投資停滯,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經濟危機。

馬克思的這一經濟危機理論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意義,在許多地方都得到了印証。眾所周知,全球許多央行的利率已經在零附近徘徊了多年,而部分國家和地區,例如西歐、南歐和日本,則經歷了幾乎看不到盡頭的經濟危機。當前,資本的收益率顯然已經大幅下降,以至於很多時候企業需要在面對極大的外部誘惑,甚至是銀行給企業貼息的情況下,才願意去借錢投資。

馬克思還提出了資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一股反沖力量,即資本的貶值。這裡的貶值指的是資本相對於勞動價值的不斷貶值,這種貶值的主要原因就是技術變革,使社會資本發生價值革命。另一方面,資本的貶值會自動將利潤率推高,因為它使得利潤和資本比率的分母減小。這也是因為,隨著科技進步,創新企業獲得更多機會,以低廉的價格並購落后企業的資產,通過吞並舊資產,資本又重新獲得了盈利可能。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后來得到了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繼承和發展,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描述了創新企業在破產企業廢墟上開創發展的經濟現象。這些理論又對后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影響深遠。

馬克思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都對后來的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發展進程。《資本論》以及馬克思的思想對當下的意義不言而喻。

(作者單位: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