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思想與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
一、斯大林思想與20世紀社會主義思想的演進
社會主義思想對20世紀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發端於歐洲一隅的涓涓細流發展到席卷全球的巨浪洪波,從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躍進到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吸引著無數希望改變現實、不甘接受苦難即命運的人[1](P6),伴隨著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探索不斷演進。就世界社會主義左翼而言,社會主義思想由西方到東方的演進與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社會主義理想的踐行者緊密聯系。20世紀初,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導俄國革命實踐,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繼列寧之后,斯大林作為權力角逐的勝利者,在特定歷史時期、特殊國內外形勢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將關注的重心從革命奪權轉移到一國建設,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進程,形成了系統而獨特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在中國,毛澤東在落后的農業大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中國化進程,斯大林思想對毛澤東的實踐探索產生過重大影響,毛澤東在特殊國情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社會主義思想在東方國家演進到了新階段。鄧小平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使社會主義思想在當代中國發展到了新階段。20世紀的社會主義思想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變遷,在思想理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中激蕩勇進。
綜觀20世紀社會主義思想演進史,斯大林思想在這一進程中居於重要地位。它承前啟后,深刻影響了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進程,回答了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和具體國情下對社會主義的認知水平。斯大林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既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關聯,又在諸多理論觀點上存在顯著區別,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探索對后來的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在社會主義力量中實力最強,世界社會主義的左翼基本上是以斯大林所理解和發揮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斯大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悟程度、認知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並影響著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毋庸置疑,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思想演進的圖譜上刻有斯大林思想的深刻烙印。
從斯大林思想本身看,它是社會主義思想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特殊國內外形勢下取得的新進展。列寧過世后,世界上唯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面臨著資本主義的包圍和法西斯主義的攻勢。如何在殘酷的時代、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保衛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社會主義革命成果﹔怎樣在艱險環境中建設乃至建成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的探索者們必須解答的重大問題。隻有對此作出具體的令人信服的解答,才能進一步促動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斯大林的探索及時回應了社會主義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無論是非功過、成敗對錯,它確以巨大的力量推動過社會主義思想在特殊條件下的演進。它在關於一國能否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未來社會發展階段等問題上都取得過突破性進展。
蘇聯在斯大林思想指導下工業化和現代化成就巨大,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也功績赫赫,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這使社會主義制度在前無古人的實踐中初步顯示出比較優勢。二戰后新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積極學習借鑒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多數國家以其指導本國社會主義建設,使社會主義事業在復雜形勢下起步並發展。無論后來發展狀況怎樣、命運如何,可以說,沒有斯大林思想的啟發就沒有20世紀蘇聯以外各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創新,斯大林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東方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實踐探索。許多同時代的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家、社會活動家在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中深受斯大林思想啟迪,其社會主義觀和最初的實踐探索也帶有斯大林思想的印記。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建國初期受此影響甚為明顯,毛澤東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及朝鮮金日成的思想都受到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深刻影響。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斯大林思想存在諸多明顯弊端,如過分注重重工業的加速推進而忽視輕工業、農業的積累和發展,導致農、輕、重比例失調,造成輕工業和農業發展嚴重滯后﹔在政治體制上過度集權,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嚴重缺失,人治遠大於法治﹔思想文化領域僵化保守,教條主義盛行,壟斷馬克思主義原典思想的解釋權﹔對外政策上的封閉性和大國主義、擴張主義﹔等等。這些負面影響波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導致出現嚴重問題,許多國家開始認識到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大缺陷。而對斯大林模式的最嚴厲最深刻批評是來自馬克思主義隊列內部,這一批評在20世紀的歷史上形成了一個久遠的傳統[2](P171)。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20世紀中后期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創新性變革。歷經探索轉型,世界主流社會主義思想在20世紀后期日漸走出保守、僵化的桎梏,向著思想觀念各具特色、理論觀點異彩紛呈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思想逐步兼容並蓄,回歸到積極吸取各種優秀思想成果、價值理念的坦途。
二、斯大林思想與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推進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針對世界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弊病,致力於將社會主義思想納入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軌道,促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向社會現實轉化,推動建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類向新文明的演進。20世紀上半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從西歐轉移到俄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獨領風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大的突進:第一次突進是一戰前后,俄國通過國內工人暴力革命於1917年建立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隨之東歐、東亞地區迅速掀起革命風暴,社會主義由思潮理論開始轉變為現實的社會制度,首次在一個國家內取得勝利﹔第二次突進是在二戰結束前后,社會主義國家從蘇聯擴展至東歐東亞13個國家,形成了地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制度由一國擴展至多國,在地域空間上得以大大拓展。歷史的發展超乎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理論預設,社會主義首先在一些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又長期面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敵視和圍困。首批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事業的開創異常艱難,可謂篳路藍縷、慘淡經營。在這些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又難免犯教條式的錯誤,教條主義、封建專制主義影響、軍事擴張主義這三者滲透到社會主義實體中來[3],為首批社會主義國家遺留嚴重病根,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埋下多種隱患。到20世紀下半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突出特點是社會主義模式和社會主義流派的多樣化。呈現出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黨的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三大流派,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等。其中尤以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影響最大。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和主線是改革,即探索符合時代新特點和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和新體制。在探索和改革過程中,最大挫折是發生了蘇東劇變,最突出成果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革除了和還在繼續革除蘇聯模式弊端的新的社會主義模式﹔民主社會主義的力量和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也在擴大和增強[4]。歷經艱難曲折,20世紀末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從1920年代中后期開始,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左翼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很大程度上是在斯大林思想的引領下推進的。斯大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思想的理解和發揮貫穿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影響著整個運動的進展。20世紀中葉前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到高潮時,斯大林思想正是當時左右運動發展的主導思想。
列寧后時代,共產國際的活動構成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際工人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重要內容,對這一時期及其后的世界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5](155)。而這一以推動世界革命、保衛蘇聯、促進實現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己任的世界性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和財政上都處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嚴密控制之下”[6](P2)。從20年代末掌握蘇聯實權到1943年6月共產國際解散,斯大林一直是共產國際的實際掌舵人。共產國際的絕大多數重大決策、人事安排基本都由斯大林最后拍板,他的思想傾向、理論觀點直接左右著這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司令部”的活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世界反法西斯運動趨於合流,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蘇聯作為世界社會主義力量中心和大本營取得了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奠定基礎。斯大林及其思想在蘇聯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統領作用和指導意義無疑是巨大的,盡管在戰爭初期出現過嚴重失誤,而最終的勝利証明了其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及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
二戰后,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及其后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都是與斯大林主政下的蘇聯的干預分不開的。正如毛澤東所言,東歐這塊土地是蘇聯的犁犁開的[7]。絕大多數東歐國家(南斯拉夫除外)是在二戰后期由蘇聯紅軍解放的,新建人民民主國家的許多領導人的國家建構設想也在斯大林的壓力或干預下改變,最終迅速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照搬了斯大林的國家建構模式。在斯大林思想統領下,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快速起步。斯大林去世后,東歐國家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革運動,改革的目標也直指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影響下產生的嚴重弊端。
1947年9月由蘇聯主導創建的戰后歐洲共產黨國際組織——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以及50年代形成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無疑也受斯大林思想深刻影響。莫斯科成立情報局的最初構想主要是基於一種隸屬關系,即蘇聯在歐洲勢力范圍內的各國共產黨的利益必須絕對服從聯共(布)利益[8](P17)。從1947年9月到1950年,蘇聯一直在實質上掌控著情報局,情報局的活動凸顯出斯大林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傾向。蘇聯積極推動建立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的社會主義陣營,也是以斯大林基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關系思想為依據。
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內部的矛盾紛爭也與斯大林思想聯系密切。這些矛盾紛爭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世界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共產國際與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相互敵對﹔二是共產黨與托派共產主義者的對立敵視﹔三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爭論及陣營的分裂,主要表現為蘇南沖突和中蘇大論戰。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的緊張敵視關系雖源於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觀點、路線分歧,但在斯大林主政時期這也與其教條主義和關門主義思想密切相關。托洛茨基是斯大林登上權力巔峰的主要政敵之一,政治權力斗爭的失敗已經注定托派的最終歸宿,作為政治上的勝利者,斯大林亦成為思想理論上的終極權威,他對托洛茨基派的敵視態度深刻地影響了共產黨人與托派共產主義者的關系。1948年發生的蘇南沖突表現出斯大林思想與鐵托思想的矛盾與斗爭,沖突背后隱藏著斯大林思想中深刻的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情結﹔在如何評價斯大林問題上引發的意識形態分歧也成為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國際共運內部發生的以中蘇兩黨為主要代表、幾乎席卷所有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大論戰的起源之一,而在大論戰最初,意識形態問題比起邊界問題要更為重要[9](P755),如何對待和評價斯大林思想也是其意識形態論戰的重要內容。
三、斯大林思想與20世紀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
斯大林思想對建立和完善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並在展現制度優越性等方面有重要貢獻。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進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模式。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完成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形態到現實實踐的飛躍,由於過早離世,未領導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制度。第一個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是斯大林。他把馬恩零散的關於未來社會的探討性論斷、自己對列寧主義的認識和領悟與蘇聯具體國情結合,對確立基本制度進行初步探索,這本身就是一項創新性實驗。就斯大林將零散論述變成具體的系統實踐這一點來說,不論正確與否,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偉大探索者,功不可沒[10]。在斯大林思想引領下,蘇聯工業化、現代化建設成就重大,形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第一個實踐模式——蘇聯模式。從科社理論誕生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並鞏固,再到完整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這是世界社會主義史上的裡程碑。
首創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新型社會制度,較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制度創新。這一社會制度直指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弊病,消滅了私有制和剝削階級,實行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堅持工人及其政黨的領導,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盲目性、無計劃性,對國民經濟實行計劃化管理,建立計劃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實行公費醫療、公費教育,實現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從理論上說,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變革,是人類政治制度文明發展的新成果。與資本主義制度比較,社會主義制度更具合理性、優越性。
社會主義制度在當時歷史時段表現出三大優越性:首先,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的比較性優勢。資本主義制度應對危機力不從心,初創的社會主義制度卻在世界經濟慘淡的年代風景獨好。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實踐也為資本主義克服危機、走出低谷提供借鑒。資本主義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啟迪下,加強國家宏觀計劃對經濟的調控作用,有效緩解了危機。其次,二戰中反法西斯斗爭的貢獻。蘇聯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導力量,制度的優越性在關乎人類命運的戰爭中再次顯現,無論是戰前軍事工業的積累籌備,戰爭中最廣泛的社會動員、機動的全局部署,還是戰后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社會主義制度都為此提供了重要保証。最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制度比較優勢。蘇聯開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新的路經選擇,是一條崎嶇之路,它表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不是現代化的唯一道路。許多落后國家在“西化”影響下推行現代化,結果卻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社會主義的制度性優勢確保落后國家開辟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斯大林思想的影響也直接導致了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探索中的諸多弊端。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在政治體制上深受斯大林思想中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歷史上,俄國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專制主義影響根深蒂固,斯大林思想中也有濃厚的專制主義遺毒。在列寧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時,斯大林運用手中掌握的“無限權力”,特別是分配干部的權力,創立了官僚等級名錄制。在其領導下逐步建立的有嚴重弊病的具體政治體制主要有十種:個人集權制,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級授職制,官僚特權制,消滅異己制,監控干群制,一黨專政制,以黨代政制,控制選舉制[11](P303)。他首次開創的政治體制嚴重違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思想,過度集權,嚴重缺少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由於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帶頭實行的領袖終身制、個人集權制、指定接班人制使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帶有君主專制的鮮明特點。
東歐東亞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斯大林式的政治體制很快國際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抄照搬,也建立起過度集權、黨政一體的政治制度。有的國家雖一開始沒有照搬(如中國),但隨著社會主義過渡的迅速完成,也基本上斯大林化,與過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異曲同工。首批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一開始就蒙有過度集權的專制色彩。這也與社會主義首先在一批落后國家實現大有關系,各國普遍存在封建專制主義土壤。而隨著制度實踐的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便尖銳地擺在各國面前。在20世紀下半葉掀起的社會主義改革大潮中,許多國家在改革中不恰當地觸碰政治體制,發生制度滅亡的后果。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仍面臨著同樣的改革困境。如何革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的封建專制遺毒,消除斯大林式政治體制后遺症的影響,實現制度創新,對現存社會主義國家來說仍任重而道遠。
二是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體制上深受斯大林指令性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1929年,斯大林領導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經濟體制由此逐步形成。1932年,蘇聯經濟管理方式完全轉向行政指令性調節。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又建立起集體農庄制度。1930年代,在斯大林經濟思想指導下的一種完全排斥市場作用、以部門計劃管理為主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形成。它是斯大林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教條式對待馬克思主義,違背列寧晚年經濟思想,在復雜形勢下形成的。二戰后,隨著斯大林模式的國際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大都照搬了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戰后初期經濟凋敝情況下,也曾起到過積極作用,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在艱難中起步。但此后經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主要通過經常性群眾動員、勞動競賽和價值觀教育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物質激勵機制,無法調動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不到體現。而資本主義國家充分利用戰后新科技革命成果,實行主要依靠市場調節、政府有限調控的經濟體制,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主義各國大都已意識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卻囿於僵化的傳統體制、保守的思想認識以及大國霸權而難以啟動或僅是曇花一現,光突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傳統觀念就耗費了二十多年時間。制度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效率的競爭,一種效率低下的經濟體制,又不順應時代潮流適時改革創新,隻能在制度競爭中失敗。蘇東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內經濟長期沒搞好,在與西方競爭中被逐步拖垮。以中國、越南為代表的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根本上擺脫了斯大林經濟思想的束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有的現存社會主義國家受各種因素制約,經濟體制改革尚未邁出大步。變革傳統僵化體制、進行經濟制度的革新是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改革的潮流。
三是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在文化體制上受到斯大林過度集權文化管制思想影響。斯大林在文化領域的集權化表現遍布蘇聯文化各界,大到對各類科學研究的嚴密控制,小到對一本書、一部電影是非的評論,背后大都有政治領導人的參與或包辦。對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頻繁進行行政干預,亂扣政治帽子,將學術問題當作政治傾向進行批判,把學術爭論意識形態化。社會主義文化成了政治領導人欽定的“節目”。在斯大林文化集權思想影響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文化制度上保守性強、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各國政治領導人既是黨的領袖,也是“引領”思想文化方向的“舵手”。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革命勝利、進行制度建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廣泛吸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品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無疑為思想文化的大發展提供了舞台,但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卻從一開始就顯現出僵化、保守的特征,社會主義文化內在的先進性得不到體現,在自我詮釋和人為束縛下,有的甚至游離出人類主流文化、普遍價值的軌道。
四是現實社會主義制度在對外政策上深受斯大林外交思想中的封閉性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影響。斯大林在特殊環境中違背列寧晚年兩制關系思想,關起門來搞建設,與資本主義全面對抗,開創了一國獨立建設並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二戰后,共同敵人消失,兩制關系驟然緊張,斯大林推動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全面冷戰對峙。他還提出“兩個平行市場”理論,在對外經濟關系中隻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關系,而與資本主義國家相互封鎖。這些封閉性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導致各國一致排斥資本主義制度文明,未能充分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制度成果,在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比較和競爭中長期處於劣勢。在處理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上,各國也深受斯大林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影響。中蘇兩黨大論戰、中蘇兩國關系惡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緣起於蘇共、蘇聯大黨主義大國主義的傳統傾向﹔1978年越南出兵柬埔寨也帶有深刻的大國主義色彩。社會主義國家正確處理兩制關系以及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系至關重要,20世紀80年代后,主要社會主義國家逐步推行對外開放,吸取歷史教訓,突破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影響,黨際關系及國家間關系得到顯著改善。
歷史的功能就在於通過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相互關系來促進對這兩者的進一步理解[12](P163),全面分析總結斯大林思想與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演進對推動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新發展具有重要啟示:(1)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要直面世界形勢的新變化,認清當代世界發展潮流,回應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增強思想理論的吸引力。(2)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應關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迫切問題,為中下層民眾爭取公平正義之權益。(3)社會主義之路沒有固定模式,社會主義運動也不能再由統一的中心領導開展、推進,各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黨要繼續獨立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4)社會主義體制的改革、完善和創新必須以史為鑒,不斷解放思想,沖破傳統僵化模式的束縛,進行模式創新,當今尤其要切實大力改革權力過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文化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唐納德·薩鬆.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上冊[M].姜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張光明.社會主義由西方到東方的演進——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思想史考察[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高放.狂飚突進,隱藏病根——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第二個五十年[J].科學社會主義,2007,(5).
[4]黃宗良.曲徑探新路,低谷起高歌——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第三個五十年[J].科學社會主義,2008,(1).
[5]蒲國良,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7]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58年3月10日).轉引自韓鋼.趕超蘇聯:“冷戰”格局下的另一種競賽[J].河北學刊,2008,(4).
[8]沈志華,等.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M].董書慧,王永日,徐正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何偉.對斯大林評價的幾點思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6).
[11]高放自選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2]愛德華·卡爾.歷史是什麼[M].陳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