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來源、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作者:詹真榮 龍榮波    發布時間:2014-01-02   
分享到 :

“理想的價值不在於新穎,而在於對社會進步具有促進力。某些理想可以肯定是最寶貴的,那就是賦予世界以高尚生活的思想、具有強大社會動機的思想和能在有效的社會制度中體現其精神的思想。”[1]269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正是這樣一種理想。所謂社會建設是指社會主體根據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改善民生和推進社會進步的社會行為與過程。社會建設的內涵比較廣泛,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實體建設,如社會組織建設、社會事業建設、社會環境建設等﹔二是制度建設,如社會流動機制建設、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社會管理體制建設等[2]。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即英國一些思想家在描述理想社會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論,其核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的批判和改造以及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構想,主要代表人物有莫爾、溫斯坦萊、歐文、湯普遜、格雷和勃雷。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發展史上,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不僅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建設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論來源,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來源

恩格斯曾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3]719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盡管反映了早期無產者的利益和願望,是區別於其他階級的思想體系,但是它不可能完全脫離它所產生的時代已有的各種學說的影響,這些學說包括柏拉圖的社會改革思想,基督教和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人文主義、啟蒙思想家的人性論和理性觀念。

其一,柏拉圖的社會改革思想。柏拉圖認為,理想的社會必須是“公道”的,所謂公道就是在統治階級中取消私有財產,實行共產、共住、共餐制度。在柏拉圖看來,國家成員的全部財產實質上都屬於國家過去、現在和未來各代人的整體。柏拉圖認為私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說:“人們之間的糾紛,都是由於財產、兒女與親屬的私有造成的”[4]203。隻有廢除私有制,實行共產制,才能避免社會的罪惡和弊端,使統治者同心同德,增強統治者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隻有這樣才能避免統治者內部的分裂與紛爭,真正實現社會的穩固與安定。因此,柏拉圖規定:“第一,除了絕對必需品以外,他們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產。第二,任何人不應該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和倉庫。至於他們的食糧則由其他公民供應……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給,既不讓多余,亦不使短缺。”[4]133

柏拉圖將人類的完善寄最大希望於教育,他認為國家的各種弊病主要來自無知,而防止這些弊病的辦法就是提供良好的教育。柏拉圖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是把教育看成是統治者應當注意的頭等大事,是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柏拉圖認為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遵守法紀,規范社會秩序,可以從根本上鏟除一切社會惡習。柏拉圖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舉國之人,能敬神、孝親、愛友﹔二是培養愛國愛民的哲學王,能夠統治整個國家。柏拉圖是西方第一位倡導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給予兩性平等參加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而不受歧視的教育思想。此外,柏拉圖還提倡教育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優秀的統治者。他主張城邦成員通過出席法庭、到劇場看戲、到軍營過軍事生活等實踐活動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和社會習俗,主張准統治者深入社會底層去從事實際工作以熟悉基層環境和接受考驗。他認為沒有在基層接受過鍛煉和沒有通過考驗的人都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工作。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圖的共產思想和教育理念均是為實現理想城邦的生活模式而設計的,因此從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看來,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柏拉圖的這些學說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尤其是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批判地繼承了柏拉圖的共產和國民教育思想,指出私有制是產生一切剝削和壓迫現象的根源,要求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會﹔提出了人人參加勞動,消滅寄生現象的觀點﹔提出了消滅商品交換,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提出了重視公民教育、注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社會建設理論。

其二,早期基督教和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基督教教義和基督教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每個人都同出一源﹔人都具有上帝所賦予的靈魂和人格尊嚴,具有上帝所賦予的權利,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人在上帝面前,無論男女、老幼、種族、貧富都一概平等,享有同等的地位,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一切歧視、奴役行為都是違反上帝旨意的。基督教的平等是面向所有人的平等,“在基督教看來,神的胸懷對所有的人敞開,基督是最大的平等主義者,而且是握有權柄的平等主義者,無論是異邦人、奴隸,還是麻風病人、妓女,上帝對他們一視同仁,都接納他們成為主的信徒,信徒之間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兄弟,都在神的面前享有平等的權利”[5]

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后來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繼承,並進而發展出“天賦人權”和“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人權思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權思想。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認為,平等和自由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人生而平等。“三權分立”學說的首倡者孟德斯鳩則認為,人生而平等的真正意義存在於人的社會狀態中,即真正的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為在自然狀態下人生下來就是平等的,只是由於社會的發展使人們失去了平等,而重新獲得平等隻能依靠法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每一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他還進一步解釋說,在自然狀態中人們之間可能會因為年齡、體力等的不同而存在著一些不平等,但絕對沒有財產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在社會狀態中的人們應該通過契約來實現道德的和法律的平等。

平等觀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極為重要的觀點,人人平等是所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基本主張。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平等觀採取了宗教的形式,以早期基督教的平等為依據,18世紀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平等觀採取了自然權利的形式,以資產階級的平等為依據。空想社會主義者從資產階級的政治平等觀念中引申出社會平等的觀點,提出平等不僅要消滅階級特權,還要消滅階級差別本身,平等不僅體現在國家的政治領域中,而且要在經濟和社會領域中實行平等,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平等正義觀。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無論是早期的莫爾、溫斯坦萊還是晚期的歐文、湯普遜、格雷和勃雷,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基督教理性的精神統治之下的時代,因此,他們在設計理想社會時不可避免地以基督教中的“天國”為參照,從而設計出一個絕對公平、沒有欲望的世界。可以說,基督教的“天國”幻影為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設計理想社會提供了理論借鑒。

其三,人文主義、啟蒙思想家的人性論和理性觀。“人性論”是關於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和學說。“人性論”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和理論基礎,它是人文主義者針對中世紀的基督教神權思想和禁欲主義的束縛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人文主義的“人性論”提倡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抬高神、貶低人的地位的觀點,堅持以人為本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中世紀的禁欲觀念和神權主義,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追求人的現世幸福﹔反對封建等級觀念,認為人性包含著自由、平等、博愛。

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斷。理性觀是經濟發展和自然科學進步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種推崇具體的經驗事實、嚴謹的邏輯推理和明晰的自然定律,反對似是而非的經院思辨和神秘的宗教啟示的理性主義精神由此產生。在當時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看來,所謂理性就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原則,人們具有用理性判斷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著人們的一切活動。理性主義思潮肩負著反對封建神學、啟迪民眾覺悟的歷史重任。資產階級思想家把理性作為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縛思潮的工具,認為封建等級和特權不合乎理性,隻有資本主義制度才合乎理性。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受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的影響,“把人性論和理性觀念作為觀察歷史和社會現象的理論武器,把理性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6]17。但是,階級立場的不同使得他們又不自覺地改造了人性論和理性觀的內容,把它們引申為用來表達無產者的利益和要求,為無產者和其他勞動群眾擺脫剝削和壓迫、為廢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理想社會的合理性作論証。首先,人文主義者把新興資產階級主張廢除封建階級私有制,追逐發財致富,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看成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自然要求﹔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從人性論和理性觀中引申出來的是反對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一切私有制,認為廢除一切剝削和壓迫,消滅一切私有財產,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的公有制的理性王國,才符合人的理性和本性的要求。其次,人文主義者所頌揚的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他們歌頌的人性實際上是集中的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他們要確立的人權不過是資產階級的權利﹔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從人性論和理性觀中引申出來的是反對個人主義、提倡集體主義思想,認為大公無私、團結互助才符合人的理性和本性要求。最后,空想社會主義者把人文主義者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階級統治引申到反對一切階級統治和階級對立,主張建立沒有階級和階級統治的理想社會[6]17。由此可見,空想社會主義者所倡導的人性論和理性觀超越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境界,體現了早期無產者的利益,從而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

其四,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和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會現實基礎。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也一樣,它是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反映。歐洲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源地,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加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最迅速的國家。18世紀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英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世界工廠。英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使得英國廣大勞動人民最先遭受到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種種苦難,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在英國較早地暴露和激化。“無產者受剝削、受壓迫的生活狀況和無力改變而又強烈要求改變這種地位的願望,需要有一種代表他們利益的理論做指導。這種理論,一是要能夠指出現實社會的弊端和不合理的地方,並且能夠提供給他們一種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做斗爭的、在當時能夠普遍接受的理性的武器﹔二是能夠指明他們所向往的社會的狀況,這種狀況規定得越細致,就越有吸引力,就越能喚起受壓迫者的反抗力量。”[7]6不可否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正是這種社會現實和社會需要的產物。

綜上所述,西方早期哲學、社會學及歐洲人文主義和啟蒙政治思想中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建設思想。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從早期無產者的立場出發,批判地吸收了人類思想史特別是近代歐洲思想史上涌現出的優秀的思想成果,創立了代表廣大無產者利益的社會建設思想理論。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涉及:(1)社會組織建設,包括婚姻家庭建設和社會自治組織建設的理論觀點﹔(2)社會事業建設,包括教育、勞動就業、社會分配、醫療衛生及社會福利思想﹔(3)社會建設原則——公平正義﹔(4)社會建設目標,包括實現社會和諧的首要目標以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四個方面內容的有機統一構成了解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基本邏輯框架[8]。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論上不斷深化的過程,體現了思想家們的智慧。

二、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價值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思想的理論來源。盡管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某些方案是不切實際的,但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把他們的烏托邦幻想作為原則上完全不可能的東西而加以一概拒絕。相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對未來和諧社會的天才構想、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關注等都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建設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啟示。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入19世紀工人運動實際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創立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的社會建設理論。

其一,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使人的全面發展真正由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學說不同於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這主要在於它是建立在科學的人的本質論和發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人既是自然動物又是社會動物,“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56。人的本質屬性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人的發展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隻有當社會關系的發展達到全面性,人才能在全面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全面的活動,從而獲得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9]294他們不但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還揭示了全面發展的新人的特征:首先,全面發展的人是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其次,全面發展的人是社會關系全面發展的人﹔最后,全面發展的人是能力得到極大發揮的人。

其二,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社會分配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決定分配的基本原理出發,繼承和發展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分配思想,提出了應當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而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實行按需分配的科學分配思想。

馬克思認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無論就對象還是就形式來說都是如此。就對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而言,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從這一原理出發,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的,此時的生產力還不發達,舊的社會分工還沒有完全消失,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仍然存在,個人尚未達到全面發展,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這就決定了勞動權利的不平等性,也必須認可勞動者個人天賦和工作能力的差別是天然特權。因此,在這一時期必須也隻能實行個人生活消費品的按勞分配,即等量勞動取得等量報酬,隻有這樣才能調動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勞動技能和勞動生產率,為社會創造財富。

而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一切剝削制度,消滅了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的分工的情況,從而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其豐富之后,整個社會將實行生活資料的按需分配,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隻有在那個時候……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305-306

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的分配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是科學的分配觀。它克服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分配思想中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傾向,使社會分配體現出公平的原則,也有利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其三,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福利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結合工業革命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把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具體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保障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保障都是必要的。這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進行,勞動者的勞動風險逐漸增加,失業、工傷等都使家庭無法應對新的風險。為了確保勞動力適應擴大再生產的需求,必須通過社會保障來減輕勞動力在其生命歷程中經受的各種風險,保証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保障思想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明確了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第二,明確了社會保障的對象包括享受生產保險的勞動者、失業者、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及沒有勞動能力的流浪者。第三,落實了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是勞動者剩余價值的積累,這是通過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的。在談到這一思想時,馬克思認為社會總產品的分配包括“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3]302,社會產品的再分配包括“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3]303,后備基金、保險基金及濟貧事業等都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

其四,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思想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批判了其從抽象的倫理道德出發來研究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問題的唯心史觀,指出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沒有找到實現和諧社會的正確途徑和現實力量的根本缺陷。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主張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吸收了他們關於和諧社會的種種天才的設想,從而使社會和諧思想從空想變成科學。

在馬克思看來,和諧社會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類來源於自然界,也改造和創造了自然界。人類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中,往往從自己最直接的、眼前的利益出發去改造自然界,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也造成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馬克思認為,隻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和自然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對人的本質的佔有,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証、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0]120。由此可見,未來的和諧社會將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良性發展的社會。

三、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啟示

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指出的,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那些稚氣十足的言論中,天才般地預示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証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這些理論對當前我國加快推進以調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建設,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鑒意義。

其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組織建設、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福利思想為我國現階段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建設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其中社會組織建設,社會事業建設和社會福利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在現階段我們可以批判性地借鑒這些思想,並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這些理論:

一是加強婚姻家庭建設和社區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社區是社會的基層組織,婚姻家庭和社區的和諧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外來腐朽觀念的侵蝕,致使人們擇偶標准日益功利化和世俗化,家庭暴力時有發生,離婚率急劇上升,這些對傳統的家庭關系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影響了整個社會建設的推進。因此,在現代社會和諧的婚姻家庭建設中可以借鑒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婚姻家庭理論。例如,在戀愛婚姻方面,尊重戀愛自由、人格平等,重視人的品德,強調婚姻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建立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在家庭建設方面,引導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從而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在社區建設方面,重視城市社區和鄉村自治組織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社區和鄉村自治組織管理機制,調動社區居民和農村村民建設和諧社區及和諧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廣大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社區自治制度,使每一個城市社區和鄉村都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

二是重視教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重視教育,倡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思想為新時期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首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個人在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上的完全平等。受教育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在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都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在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保障城鄉居民以及不同地區和民族的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在當前來說,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投入、發展和保障機制,重點加大對農村及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使教育真正能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確保每一名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平等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實行協作計劃和政策性傾斜,制定合理的招生計劃,增加中西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增加高等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招生指標,提高該地區學生的入學機會,以實現教育的相對公平。其次,發展職業教育,優化教育結構,注重教育的多層次性。教育結構的優化對於促進人才結構的優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發展需要多層次人才,因此職業教育應該在國民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國的職業教育由於起步較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認識偏差,職業教育部門認為自己地位不高,僅是國家高等教育的補充﹔學生認為進入職業教育學校是自己能力差的體現,這就使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中,社會教育中的技能教育佔據很高的地位,他們認為人人都應該掌握一門技藝,以滿足人們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有益經驗,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最后,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特征。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當前,在我國一些地區,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嚴重脫節使得學校教育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比較全面和完整的學科理論知識,但是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不強,從而使所學知識很難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運用,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應該以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思想為參考,從中國國情出發,落實並強化生產勞動在教育中的作用,推行實踐著的教育,培養素質高、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的社會發展人才,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三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1]34。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內容不全、覆蓋面窄,享受社會保障的成員少,社會保障事業嚴重滯后於經濟發展。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理想的社會應當是社會保障十分完善的社會,人民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借鑒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關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相關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應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要強化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主導作用,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和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活有所樂,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全身心、毫無后顧之憂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其二,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建設原則理論對當代中國社會建設原則的確立具有參考價值。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合理程度的價值尺度。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指所有社會成員的機會和權利平等,社會財產公有和財富分配公平,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有效實現。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以公平正義為基本原則,正確處理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維護好社會的團結。

當前,我國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理念,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收返還和財政補助政策,堅持基礎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收入分配不公是我國社會建設過程中另一個突顯的問題。分析顯示,我國基尼系數已在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之上。因此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強化政府的再分配職能,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和引導慈善捐贈等政策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從而縮小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其三,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社會建設目標理論為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目標的制定提供了借鑒。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建設的首要目標是社會和諧,最終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理論為我國當前社會建設提供了有益參照。首先,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增加社會財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其次,協調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是基礎,經濟建設可以為其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可以為其他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為其他建設提供精神支撐﹔社會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在社會領域的綜合體現,大力加強社會建設,能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隻有統籌協調好五者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才能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構建生態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身和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后,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科教文衛事業。人是社會的主體,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在人、動力在人、目的在人,因此必須通過良好的社會建設,通過教科文衛等各項事業的進步,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充分享受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總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把握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精神實質,充分發揮它對當前社會建設的借鑒意義,構建和完善科學的社會建設理論體系,下大力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美]喬·奧·赫茨勒.烏托邦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陸學藝.關於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高全喜.中西平等觀念比較研究[EB/OL].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0639.

[6]山東大學《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史》編寫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蕭貴毓,牛先鋒.社會主義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詹真榮.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思想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2(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詹真榮,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龍榮波,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