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二版的特色
《選集》第二版最顯著的特色是,文獻的輯錄和編排力求更科學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首先,新版《選集》重點增補了政治經濟學方而的內容,從而彌補了第一版在總體結構方面畸輕畸重的缺陷,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最主要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是《資本論》。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証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律,論証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恩格斯在談到《資本論》時指出:“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因此,讓《選集》的廣大讀者了解《資本論》的基本內容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資本論》是一部理論巨著,很難完全收入《選集》,而且,這部著作具有嚴密的邏輯、嚴謹的結構和嚴整的體系,被馬克思視為“藝術的整體”,因此,要想選取若干篇章以反映全貌,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選集》第一版僅僅收錄了《資本論》第一卷的有關序言、跋文和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新版《選集》的編者從一開始就重新考慮了這個問題。他們在恩格斯的《<資本論>第一卷提綱》的啟發下,按照原著的邏輯、結構和體系,從中摘編了近40萬字的內容。這是一個嘗試,目的是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這部著作的主要觀點和科學方法,以便進一步全面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當然,這裡所採取的摘編方式是否完善,還有待於讀者的檢驗。
其次,新版《選集》力求比較完整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和論述。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關心經濟不發達國家的革命實踐和發展前途,從19世紀70年代起,他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來研究俄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對俄國村社的前途和命運作了許多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涉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也涉及處於“不同的歷史環境”中的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道路問題,因而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受到了理論界和廣大讀者的重視。在《選集》第一版中,隻有兩篇文獻與這一理論問題有關,即《共產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和《流亡者文獻》中的第五篇文章《論俄國的社會問題》。這兩篇文獻遠遠沒有涵容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對這一重大問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鑒於這—情況,新版《選集》增補了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以及恩格斯1893年2月24日致尼·弗·丹尼爾遜的信和《<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這就為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理論問題上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供了比較完整的文獻。又如,新版《選集》增補了恩格斯晚年寫的三篇重要文章,即《給<社會民主黨人報>的告別信》、《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和《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這些文獻將有助於讀者全面地理解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根據新的形勢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思想。
《選集》第二版的另一個明顯的特色是,譯文經過修訂,質量有了全面的提高。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種著述,有60%以上是用德文撰寫的,30%左右是用英文撰寫的,其余文章和書信是用法文、意大利文和歐洲其他語言文字寫成的。新版《選集》所收的文獻,原文多數為德文,另有一部分為英文和法文。這些文獻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選集》第一版中大都是依據俄文第二版轉譯的,隻有一些重點著作直接譯自原文。在新版《選集》編輯方案確定以后,編譯局的同志們集中力量對所有列入編目的文獻譯文進行了校訂。他們不僅根據原文對過去從俄文轉譯的文獻譯文進行了認真的校閱和修訂,而且根據國內外理論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在編譯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對以前直接譯自原文的重點著作譯文進行了審定和潤色。
為了做好這項艱巨復雜的工作,首先必須選擇可靠的原文版本。新版《選集》的校訂工作所依據的版本主要是1975年開始陸續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這是迄今為止體例最周密、考証最精審、資料最豐富,因而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的原文版本,除此之外,校訂工作依據的版本還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英文版以及個別著作的單行本。校訂者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事業的滿腔熱忱,殫思竭慮地對每一篇文獻、每一段譯文乃至每一個譯名、每一個標點進行認真校訂。對於所有重要的譯文和譯名,校訂者都要經過周密論証和集體討論,才能最終確定修改方案。為了准確地理解原文的含義,他們常常不憚勞苦、不厭其煩地查閱大量資料,比較各種譯本,請教中外專家,從歷史事實、理論邏輯、文化背景和語法修辭等多種角度,進行窮源溯流的研究。恩格斯在談到怎樣翻譯馬克思著作這一問題時,曾經嚴肅地指出,這是一項“真正老老實實的科學工作”。《選集》的編譯者正是遵循這一教導,以老老實實的科學態度來從事譯文校訂工作的。
經過認真校訂,新版《選集》的譯文更准確地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思想內容。首先,校訂者依據最新的可靠的原文版本,查考核實了原譯所依據的舊版本中的訛誤,糾正了由此引起的誤譯之處。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1章批判了費爾巴哈關於"抽象的人"的唯心主義觀點,《選集》第1版中的有關譯文是:"費爾巴哈從來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並且僅僅限於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獨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其余的'人的關系'。他沒有批判現在的生活關系"。這段話是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歷史考証版翻譯的,其中"生活關系"一語原文是"Lebensverh?ltnis”。后來,前蘇聯和民主德國學者重新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在認真考訂和辨認之后,確認此處原文應為“Liebesverh?ltnis” (愛的關系),並在1966年出版的新的德文單行本中作了更正。據此,《選集》中文第二版將上述譯文中的“生活關系”改為“愛的關系”,這就更加確切地反映了原著的邏輯和思路。其次,校訂者糾正了由於理解不准確而造成的錯誤和疏漏。例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利卡爾·海因岑》一文中指出了小資產階級著作家海因岑的謬誤,原譯文是“我們還要指出一點,海因岑先生不斷地重復他的關於君主的威力這種陳舊的迷信觀點。他說,那種應當被推翻、本身也無非是國家權利的政權,現在是而且永遠都是一切無權現象的根源和支柱”。其中“無權現象”一語使許多讀者感到難以理解。校訂者根據德文原文(Unrecht),並參考英譯文(injustice),將原譯改為"不公正現象",這就確切地表達了原文的含義,使整段譯文變得明白易懂了。
經過反復推敲和修訂,新版《選集》的譯文更加通順、流暢,修辭和表達方式更加規范、完善,各種重要概念和術語的譯名也更加准確、統一。總的說來,譯文的質量有了全面的提高。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由於《選集》第一版譯文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許多馬恩著作單行本、匯編本、選讀本和專題文集在出版時,譯文往往有所變更,以致讀者在閱讀和引用時不知應當依據哪一種版本。新版《選集》的問世改變了這種狀況,各卷譯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和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凝聚著我國馬恩著作編譯隊伍中的幾代人數十年來付出的心血。這個版本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以后學習和引用馬恩著作將以新版譯文為准。
《選集》第二版的第三個鮮明的特點是,參考資料更加翔實。
《選集》第1版中的參考資料大都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翻譯的,其中有些內容不夠確切、周詳﹔而且,各卷沒有前言,沒有名目索引,不少文獻未加題注,這就給讀者的學習和研究帶來了不便。新版《選集》彌補了這些不足之處。編者根據國內外理論界的研究成果和廣大讀者的需要,為各卷撰寫了前言,扼要地說明所收文獻寫作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各個時期的革命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概況。編者還廣搜博採,披沙揀金,從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各種外文版本以及中外辭書、歷史文獻和學術著作中汲取有用的資料,並根據自己多年的編譯經驗和研究心得,對各卷注釋加以審核、訂正和增刪,給每一篇文獻都加了題注,並對原著中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典章制度、條約協定、黨派團體、組織結構、思潮流派、名詞術語、成語典故等等,一一作了考証和說明,力求以翔實的史料、准確的詮釋和明白曉暢的文字幫助讀者解決可能遇到的疑難。編者對人名索引進行了認真修訂,使編排更加合理,人名小傳的內容也更加充實和准確。此外,編者還為各卷增添了名目索引,其中數千個條目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以及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概念和論斷,體例嚴謹,內容完備,檢索也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