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翻譯與研究的關系

作者:蔣仁祥    發布時間:2008-05-06   
分享到 :

目前我們正在從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簡稱《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的校訂工作,經典著作的翻譯本來就是一項極為嚴肅的工作,要求非常嚴格。《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經過編譯局老一輩翻譯工作者三十多年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已於1985年勝利完成。1986年編譯局根據中央的決定開始了中文第二版的校訂工作。經過這十幾年的校訂工作的實踐,體會多多,感觸良深,其中首要的一條,我認為,校訂工作離不開研究,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校訂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校訂需要研究,研究為校訂服務。而校訂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譯文的准確。而做好這項工作是保証第二版工作達到高水平的重要環節,所謂校訂,首先就是要訂正第一版中的錯誤和不確切的地方,保証譯文的確切表達和譯名的相對統一。因此,在校訂過程中,必須從語言、歷史、理論等方面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考証。這項工作做起來十分艱難,而且枯燥乏味,往往被人譏為“苛細煩瑣”、“咬文嚼字”。然而我覺得,這項工作對於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校訂、譯名的確定,是不可缺少的環節。那麼,在具體情況下,如何才能保証譯文的准確性呢?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至少要達到三個方面的要求:1.理解外文原意﹔2.符合理論或者邏輯﹔3.嚴格按照漢語的規范加以表達。如果其中有一個要求沒有達到,就需要認真琢磨,仔細推敲,否則就可能出現或者犯下望文生義的毛病。我們在校訂《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的過程中遇到的Zynismus (zynisch)就是一例。下面舉兩個我們在校訂《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中《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時遇到的、涉及Zynismus (zynisch)的例子,與大家共同進行探討。
1. Einer der besten und berühmtesten englischen National?konomen, der die gegenw?rtigen Verh?ltnisse kennt und eine Gesammtanschauung von der Bewegung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besitzen mu?, ein Schüler des zynischen Ricardo, MacCulloch, wagt noch in einer ?ffentlichen Vor- lesung und wagt es unter Beifallsbezeugungen, auf die National?kono- mie anzuwenden, was Bacon von der Philosophie sagte. … (“Kritische Randglossen zu dem Artikel …. von einem Preussen”. MEGA I/2 S.451.)
熟悉當代情況因而必然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運動有某種全面看法的最出色最聞名的英國經濟學家之一,厚顏無恥的李嘉圖的學生——麥克庫洛赫,現在還敢於在公開的演說中,而且是在聽眾的贊許之下把培根關於哲學所講的一段話用到政治經濟學上去。……(《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第472—473頁。)
2. Der “Preusse” – w?re er mit der Geschichte der socialen Bewegung vertrauter – h?tte seine Frage umgekehrt gestellt. Warum deutet selbst die deutsche Bourgeoisie die partielle Noth verh?ltnism??ig so universell? Woher die Animosit?t und der Cynismus der politischen, woher die Widerstandslosigkeit und die Sympathien der unpolitischen Bourgeoisie in Bezug auf das Proletariat ? (“Kritische Randglossen zu dem Artikel ... von einem Preussen”. MEGA I/2 S.458, MEW 42, S. 403—404.)
如果“普魯士人”對社會運動的歷史更熟悉一些的話,他就應該提出恰恰相反的問題:為什麼連德國資產階級也認為局部的貧困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呢? 政治上不開展的資產階級怎麼會怒火這樣高,臉皮這樣厚呢? 政治上開展的資產階級怎麼會對無產階級不加抵抗,反而表現同情呢? (《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馬恩全集》中文第1卷第482頁。)
第一個例句中的黑體“zynischer Ricardo”在《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處理成“厚顏無恥的李嘉圖”,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厚顏無恥”是一個貶義詞,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厚臉皮”、“不知羞恥”的意思。大家知道李嘉圖是著名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思用這個詞來形容李嘉圖,是何用意呢?這不僅涉及我們的理解是否准確的問題,而且涉及馬克思對李嘉圖的總體評價問題。為此,我們首先查閱了馬克思大量有關李嘉圖的評述。下面先舉兩個例子,看看馬克思本人是如何評價李嘉圖的:
1. 由此可見,李嘉圖的毫無顧忌不僅是科學上的誠實,而且從他的立場來說也是科學上的必要。因此對李嘉圖來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究竟是毀滅土地所有權還是毀滅工人,這是無關緊要的。如果這種進步使工業資產階級的資本貶值,李嘉圖也是歡迎的。如果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使現有的固定資本貶值一半,那將怎樣呢? —— 李嘉圖說,—— 要知道人類勞動生產率卻因此提高了一倍。這就是科學上的誠實。如果說李嘉圖的觀點整個說來符合工業資產階的利益,這只是因為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符合生產的利益,或者說,符合人類勞動生產率發展的利益,並且以此為限。凡是資產階級同這種發展發生矛盾的場合,李嘉圖就毫無顧忌地反對資產階級,就像他在別的場合反對無產階級和貴族一樣。(《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26 (II) 卷第125頁)
2. 從李嘉圖來說,他把無產者看成同機器、馱畜或商品一樣,卻沒有任何卑鄙之處,因為無產者隻有當作機器或馱畜,才促進“生產”(從李嘉圖的觀點看),或者說,因為無產者在資產階級生產中實際上只是商品。這是斯多亞精神,這是客觀的,這是科學的。隻要有可能不對他的科學犯罪,李嘉圖總是一個博愛主義者,而且他在實際生活中也確是一個博愛主義者。(同上,第126頁)(例中的著重號是本人所加)
從上面兩段引文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對李嘉圖的評價基本上是正面的、客觀的。中譯文用“厚顏無恥”來表達,無疑是不確切的。
第二個例句中的Zynismus中文處理為“臉皮這樣厚”,我們在校訂過程中雖然認為不妥當,但由於對Zynismus這個單詞的理解上的偏差,而難以做出適當的處理和進行准確的表達。為了弄清這個單詞的確切含義,我們在查閱各種工具書的同時,還請教了我們的德國專家。他說:
一、Zynismus在這裡不是指古希臘的哲學派別,而是指國民經濟學表面上承認人,實際上為資本家說話。李嘉圖等無視或漠視被剝削者的不幸、疾苦和貧困。 Zynismus在此意為Mi?achtung (蔑視)。
二、這是指對待無產階級的兩種態度:1. die Animosit?t und der Zynismus der Politischen, 2. die Widerstandlosigkeit und die Sympathien der unpolitischen Bourgeoisie(政治上不開展的資產階級怒火萬丈,冷酷無情, 政治上開展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不加抵抗,而表示同情)。
究竟怎麼表達,還得從Zynismus,zunisch這個單詞的原意說起。Zynismus (Cynism)原本是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一個主張自然主義的哲學學派,由安提西尼所創立。這個學派崇尚自然,但是把自然和社會生活截然相對立,認為人間的一切文明享受都是有害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毫不自主的、無足輕重的,理想的生活應為極端簡朴的原始生活,號召人們克己自制,屏棄人間一切奢侈生活,提出德行本身就是幸福的主張。
各類百科辭書,如《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對Zynismus一詞的釋義也大多如此,中譯名譯為“犬儒主義”、“犬儒學派”。其活動時期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基督教時期,是取Kunikoi的意譯。這個學派與其他學派的主要區別不是其思想體系,而是其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據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西尼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他經常在雅典的“白犬之地”運動場講學,故而得名。錫諾普人第歐根尼是這個學派的典型人物,他力圖破壞社會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的常規,以期返回“自然的生活”,為此目的,他像一個流浪乞丐沿街乞討,在大街和廢棄的建筑物中睡覺,並以此証明即使在極端的狀況下仍能保持愉快和獨立。他主張不顧羞恥,直言不諱,朴素刻苦。由於這個學派主張生活刻苦,提倡禁欲主義,當時人們譏之為犬。
為了確切翻譯zunisch這個單詞,我們查閱了德、中、英、法等多種語言工具書,下面將這幾種辭書的釋義分別抄錄如下:
1. Duden:
Zyniker: zynischer Mensch; bissiger, die Wertgefühle anderer herab- setzender Sp?tter.(大意為:刻薄的人,會咬人的人,尖刻的貶低他人價值觀的人。)
Zynisch (frz: cyniqu; lat: cynicus; griech: kynikos) = hündisch, unversch?mt, eigtl. = zur Schule der Zyniker geh?rig: a) auf grausame den Anstand beleidigende Weise sp?tisch; ein zynischer Mensch, Charakter; eine zynische Bemerkung; die Kriegserlebnis hatte ihn zynisch gemacht, etw. zynisch formulieren; b) eine Haltung zum Ausdruck bringend, die in einer Situation, Sache geradezu als kontr?r, paradox. u. daher jmds Gefühle um so mehr verachtend u. verletzend empfunden wird. [大意為:a) 尖酸刻薄、不修邊幅,比如,刻薄的解釋,戰爭經歷使他變的很刻薄﹔b) 在某種狀況或條件下,態度表現得極為怪異和矛盾,讓人覺得自己的感情受到蔑視和傷害。]
Zynismus: a) [Urspr. Bez. für die Lebensphilosophie der Zyniker; b] Zynische Art u. Haltung﹔ jmds Zynismus unertr?glich finden. 大意為:a] 原指昔尼克派(犬儒學派)的生活哲學的名稱﹔c) 尖酸刻薄的樣子和態度﹔某人那種尖酸刻薄的樣子使人不能忍受。]
2. 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
Zyniker: j-d, der die Schw?chen und Probleme der Menschen und Situationen (sp?ttisch) kritisiert (od. ausnutzt), ohne die Gefühle auderer Leute zu schonen.[大意為:好嘲諷挖苦他人的弱點和困難的人,玩世不恭、不珍惜他人感情的人。]
Zynismus:[單數]: die Einstellung od. die Art e-s Zynikers. 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復數]: j-n voller Zynismen ansehen. 極不嚴肅地看著某人。e-e Rede voller Zyrismen.一個充滿冷嘲熱諷的報告。
3. 新德漢詞典:
Zyniker 1.犬儒學派,2.玩世不恭的人,好挖苦別人者;zynisch 1.玩世不恭的;2.挖苦的、惡意的、嘲弄的。
Zynismus 1.玩世不恭、挖苦、諷刺,2. 厚顏無恥。
4. 英漢大詞典:
Cynical 1. 憤世嫉俗的﹔不信世間有真誠善意的、對人性或動機懷疑的、悲觀的。2.挑剔挖苦的、冷嘲熱諷的、乖戾的。3. 無所顧忌的、沒有心腸的,如display a cynical disregard for human life 視人命如草芥。4.犬儒學派(∼主義)的。
Cynicism: 1.犬儒主義;2. 憤世嫉俗,不信世間有真和善,懷疑,悲觀﹔3. 冷嘲熱諷﹔乖戾;4.無情。
5. 《辭海》:
當時希臘一些人認為犬儒學派以自命不凡,玩世不恭,冷嘲熱諷的態度看待一切。因此后來在西方的語言中,Cynic (英文)、Zyniker (德文)、Cynique (法文),均泛指具有上述特點的人。
同時征求了我們的外籍專家的意見,通過學術委員會的認真討論,從詞源方面,從理論方面,從馬克思對李嘉圖的評價方面作了仔細的考據和論証,終於弄清了這個單詞的確切含義,最后決定採用《英漢大詞典》有關這個詞的第四個釋義:“無情”或者“冷酷無情”。(新的譯文見即將出版的《馬恩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379、389頁。)
結束語
本文選用了《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第472—473、482頁﹔第2版第3卷第379、389頁)的兩個例子,以期強調研究和考據(不同層次的研究和考據)的重要性極其在校訂或者翻譯的必要性。《馬恩全集》中文第一版花費了編譯局老一輩翻譯工作者三十多年的心血,裡邊凝聚著他們的辛勞和智慧,可以說,第一版經過了千錘百煉,但盡管如此,可挑剔之處也在所難免,這本是情理中事,同時也正好驗証了翻譯的困難和艱辛,說明了研究和考據的必要性。Zynismus (zynisch)在中國哲學界已通行“犬儒主義”、“犬儒學派”的譯法,本人對此毫無異議,在此隻想強調一點:作為譯者在翻譯的方方面面,雖然難以做到人人稱是,外加翻譯的過程是譯者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譯者的主觀因素難以避免,要求分毫不差,盡如人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翻譯中,特別是在嚴肅的理論著作的翻譯中,隻能腳踏實地,動筆之前,切忌草率。研究和考証,是做好翻譯工作的根本。馬恩著作從翻譯到成書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從翻譯到定稿和審稿、索引的編輯、注釋的編寫,從名詞術語統一到技術規格的統一,一卷書一般需要十幾人的共同參與和協調,花費2—3年的時間,工作不能說不細,但是盡管如此,我們在第二版的校訂過程中,仍然還能發現錯譯、漏譯的地方。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資料來源、技術水平等)下,進行研究和考証確實存在很多限制,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完成第一版的工作,能達到這樣高的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試想,一項有這麼多人參加、經過十幾道工序完成的工作,照例應當是無可挑剔的,但是,依然還可以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老一輩翻譯工作者的經驗不僅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翻譯工作者去借鑒和汲取,更是對我們年輕一代翻譯工作者的激勵:翻譯是沒有止境的。
(作者:中央編譯局馬恩列斯著作編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