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編譯工作簡介

作者:中央編譯局馬恩列斯著作編譯部    發布時間:2008-05-07   
分享到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是1986年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正式決定,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的。新版《全集》首批卷次(第1、11、30卷)已於1995年問世。它們的公開發行,正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逝世100周年,這無疑是對這位革命導師的最好紀念。當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受到從未有過的攻擊,什麼馬克思主義"死亡論",社會主義"失敗論"甚囂塵上的時候,《全集》新版的出版又具有特殊的意義。

為什麼要編譯出版新的《馬恩全集》

1953年1月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正式成立,遵照中共中央關於編譯局的“任務是有系統地有計劃地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全部著作”這一指示,中央編譯局於1954年成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譯室,開始翻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1955年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一卷問世,編譯局就立即組織力量進行翻譯。1956年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出版,到1985年全部出齊,共50卷(53冊)。為了編譯這部《全集》,中央編譯局上百名的編譯人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絲不苟,默默無聞地耕耘了30個春秋。在這項艱巨的工作中,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和許多專家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援。這項艱巨任務的完成是群策群力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馬恩全集》第一版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為我國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著作的研究,為我國的理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全集》第一版還有些不足之處:
首先,譯文的質量存在缺點,有待改善。任何從事翻譯的人都知道,翻譯一本著作最好以原著文字為依據,翻譯革命導師的論著就更應如此。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大部分是用德文,部分是用英文及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寫的,按理應從他們的原著文字譯成中文。但中央編譯局在50年代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時,還缺乏精通這幾種語言(首先是德語)又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才,加上《全集》俄文第二版是惟一能依據的最好版本,為了讓我國的讀者盡早見到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論著的全貌,根據實際條件,對《馬恩全集》,除《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意志意識形態》部分章節等少數著作外,隻能從俄文轉譯,這實為無奈之舉。因此,《全集》的中譯文難免帶有俄譯文的痕跡和缺點,並由於受編譯人員的經驗和水平的影響,《全集》的譯文就有不確切之處乃至錯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也就日益暴露出來。經典著作的譯文必須准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有可能在理論上引起誤解或導致不正確的解釋。為了進行補救,后來對一些重要著作,如《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在出版單行本時,根據原著文字又作過多次仔細校訂,但這又造成同一著作的多種譯文,而且有的差異很大,給廣大讀者和研究人員帶來很大不便,甚至無所適從。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收錄的文獻並不"全"。它沒有包括:一、新發現的文獻。例如,馬克思1854年8月至11月間寫的《革命的西班牙》一組文章,發表在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全集》中文第1版第10卷隻收錄了其中的6篇(報紙發表時分為8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編者在編輯該版第1部分第13卷時,發現這組文章中按馬克思的原編號應編為第7篇的一篇文章。這樣,《革命的西班牙》這組文章就增加為9篇。這類新發現的文章和書信等,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數十件。二、馬克思、恩格斯為自己的某一著作所寫的准備材料,如《資本論》的手稿也未全部收入,馬克思為《反杜林論》第十章《<批判史>論述》撰寫的五份准備材料(恩格斯正是根據其中一些材料最后完成了第十章)也沒有收入。三、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所寫的筆記隻收入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還有不少未編入。我國在《全集》之外還出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述:如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關於波蘭問題的歷史》、《關於羅馬尼亞人的札記》、《數學手稿》以及對研究馬克思經濟理論及其發展很有價值的《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和法文版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某些短篇著作。這些論著原則上都應考慮編入新版《全集》。
另一方面,現行《全集》還誤收了一些非馬克思、恩格斯所寫的著作。例如:《路德是施特勞斯和費爾巴哈的仲裁人》(收入第1卷),馬志尼和科蘇特的活動。同路易--拿破侖的聯盟。--帕麥斯頓》(收入第8卷),《人民得肥皂,<泰晤士報>得賄賂,--聯合內閣的預算》(收入第9卷)、《沉默寡言的司令部饒舌家毛奇和一位不久前從萊比錫給他寫信的人》(收入第18卷)、《品特是怎樣造謠的》、《論美國資本的積累》(收入第19卷)。還有一些文章,如《西西裡和西西裡人》(收入第15卷)、《費·威·克魯馬赫爾關於約書亞的講道》、《參加巴登議會的辯論》、《弗·威·安德烈埃和<德國的高等貴族>》、《柏林雜記》、《集權和自由》(均收入第41卷),經過考証,沒有充分証據確認是馬克思或恩格斯的著作,它們當然不能列入新版《全集》之中。
最后,編輯工作存在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全集》俄文第二版原來確定是供廣大讀者閱讀,而不是供學術研究使用的版本,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部分早期著作、馬克思的大量經濟學手稿等沒有編入。它原來隻准備編30卷,由於發現很多新文獻增至39卷。后來編輯的原則有了變化。於是從1968年開始又增加11卷補卷,總共50卷。這種編排上的不一致自然給讀者帶來不便。有的文獻,國外有了更加可靠的版本,《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費爾巴哈》部分,就是如此,有的文獻,如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不再從1861-1863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專門分出來。此外,中文第一版相當多卷次的《說明》(即《前言》)是照譯俄文第二版的。后來發現俄文第二版的《說明》在觀點上有缺陷,不應照錄,從第16卷起就不再收入。只是從第40卷即補卷首卷起才有我們自己寫的《說明》,但都非常簡單。每卷的資料部分也有不少缺點,如除書信卷和經濟學著作卷外,其他各卷都隻有報刊索引,而沒有文獻索引,有些注釋有錯誤,對某些人物的評價不夠恰當,等等。
總之,現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還不能適應長遠的學習和研究的需要。中央編譯局深深感到有必要重新編譯一部質量更高、文獻更全,資料更齊備,編排更合理、可供長期使用的穩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版本。

新版《馬恩全集》是什麼樣的

中央編譯局在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全集》第一版的編譯任務以后,就立即著手第二版的准備工作,通過對國外各種版本的仔細比較,以《全集》歷史考証版為藍本並參考英、俄文等其他版本,制定了編輯基本原則,提出了具體計劃。1986年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正式批准了新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方案。
第二版主要是供理論研究、教學、宣傳工作者使用的版木。它收入所有對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有價值的文獻。
新版《全集》共60多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9卷,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有公開發表過的著作以及手稿、草稿、提綱等(《資本論》及其手稿除外)。第二部分為第30-46卷,包括《資本論》及其直接有關的著作和准備材料。這裡收入1857-1858年、1861-1863年以及1863年以后的各種經濟學手稿、《資本論》三卷。其中《資本論》第1卷除收入恩格斯生前最后負責審定並於1890年出版的、世界各國通用的德文第4版外,還收入德文第1版和法文版。這是由於馬克思在19世紀70年代出版這兩個版本時,對第1版不論在編排上和文字上都作了很大修改,它們對於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本身以及經濟思想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價值。第三部分為第47-60卷,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書信。第四部分從第60卷開始,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筆記。這部分數量很大,包括哲學、經濟學、歷史、政治、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從體例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他們寫的札記,如馬克思寫的《反思》(收入《全集》第44卷),或在閱讀某一著作時一邊摘錄一邊作了批注的部分,如馬克思的《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收入《全集》第1版第18卷),另一類是對某一著作大段大段的摘錄,偶爾加上自己的批注。此外還有在某個著作上作的記號和個別批注。中文第2版原則上隻收入第一類筆記部分。這部分如何編,是按時間編排,或按內容分類編排,卷次多少尚待確定。第一部分除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還在附錄中收入在他們幫助下或經他們修改過的由別人撰寫的文章和其他資料。這類著作的數量遠遠多於中文第1版。盡管它們並非出自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之手,但有助於了解他們的一些思想。附錄還收入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有關的文獻。所有著作都按照原著文字重新進行校訂,凡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生前有多種版本的,以他們審閱過的最后版本為准,不同版本中有重大意思出入的地方,在腳注中加以標明。現在這樣做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客觀上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的出版,為原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主觀上說,中央編譯局內部也有了較多能按原文譯校的專業人才。這就可以避免轉譯帶來的缺點,使譯文更加忠實於原意。譯名該統一而沒有統一的,都要訂正。
在編輯方面,新版《全集》也作了調整,第一、二、三部分基本上按照著作的寫作時間編排,糾正了現行版本分為正卷和補卷的做法。
第二版的資料部分比第一版有很大改進。首先每卷都有《前言》,介紹本卷收入的著作的寫作背景,即有關的歷史時期、當時的國際形勢、某些國家的內部情況、工人運動的狀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方面活動、重要文章的內容和主要論點。
注釋與第一版相比,范圍擴大了,數量增加了,而且資料更翔實,內容更充實。第一版的注釋總體上說為閱讀原著排除了很大困難,掃除了不少障礙,有助於對原著的理解,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有不少著作沒有題注,有的使讀者很難弄清馬克思或恩格斯撰寫某篇文章的原因和背景:有些注釋存在不確切之處或錯誤,有的應作注而沒有作注﹔而且每卷注釋情況也不平衡,總的說來較早出版的卷次注釋較少。第二版將改正這些缺陷,每篇著作基本都有題注,重要的著作還在題注中交待該著作在我國第一次出版的時間,所有注釋都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這首先依據《馬恩全集》歷史考証版)作了修改﹔一些不確切之處和錯誤得到訂正。
此外,人名索引都經過逐條審定,對人物的評價盡量做到客觀、恰當。每卷都加上文獻索引,報刊索引,有的卷次附有的名目索引也都經過重新修訂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