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譯語無需改譯

作者:鄭異凡    發布時間:2008-07-25   
分享到 :

最近,拜讀了高放先生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譯語可否改譯》(載《北京日報》3 17 日,以下簡稱“高文”),文中提議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改譯為“所有國家勞動者,聯合起來!”。我認為,這句世界性的歷史口號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譯文上,都改不得。理由很簡單,譯文本身是准確無誤的,而如果改動,那麼,其含義就變得離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了。

●“無產者”和“勞動者”的含義是不同的,《宣言》中所說的就是“無產者”

高文提出“無產者”改譯“勞動者”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無產者’與‘勞動者’基本上是同義語”。但實際上,“無產者”和“勞動者”的含義是不同的,特別是在《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是“無產者”,而不是“勞動者”。無產者是勞動者的一種,但勞動者並非隻有無產者。在人類社會中勞動者是一直有的,原始社會不用說,奴隸社會有勞動者奴隸,封建社會有勞動者農民,但他們並不是《宣言》號召聯合起來的人。這一點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講得很清楚,“窮人和勞動階級一向就有﹔並且勞動階級通常都是貧窮的。但是??這種工人,即無產者,並不是一向就有的”。“無產階級是由於工業革命而產生的,這一革命在上世紀下半葉發生在英國,后來相繼發生於世界各文明國家”,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出現於18 世紀下半葉,19 世紀開始得到發展壯大。所以恩格斯說,“無產階級或者無產者階級是19 世紀的勞動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30 頁)那時候有些概念恐怕還容易混淆,《宣言》不嫌麻煩地對有關名詞加了說明,例如:“它(資產階級)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78 頁)

無產者是與資產者一道登上現代社會的舞台的,《宣言》用整整一章來論述資產者和無產者。恩格斯在《宣言》1888 年英文版上專門加了一個注說:“資產階級是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雇佣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雇佣工人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72 頁)這個定義把所有其他勞動者,如農民、手工業者排除在外了。在《宣言》裡,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隻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82 頁)“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裡來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80 頁)手工業者和農民一旦降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來之后,也就變成無產者,成為雇佣勞動階級中的一員,而不再是農民或者手工業者了。

●《宣言》號召聯合的對象只是“無產者”,而不包括其他勞動者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者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但是它們要推翻資本主義社會靠單個的力量是不行的,因為資本是國際力量,因此《宣言》號召他們聯合起來,這樣才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他們這裡號召聯合的對象只是無產者,而不包括其他勞動者。

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73 頁)可以把這裡的無產階級替換為“勞動者階級”嗎?顯然是不行的。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不是一般勞動者階級,而是無產階級。《宣言》一旦去掉“無產者”或者“無產階級”這個概念,整個《宣言》就無立足之地了,因為資產階級失去了它的對立面。

1864 年馬克思用英文起草了《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因為是工人協會,所以較多用工人階級這個名詞,而少用無產階級。章程談到“工人階級的解放”,在另一個地方又說“勞動的解放”。確實,這裡是把“工人階級”和“勞動”等同起來的,但是這裡的“勞動”不是指一般的勞動,而是指“雇佣勞動”,因此這裡說的是雇佣勞動的解放。正因為如此,在德文版中“勞動的解放”一語用的是更為明確的“工人階級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2 卷第609頁)

講了基本概念之后,可以來談談翻譯問題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翻譯是准確的。這個口號的德文是:Proletarien aller Lander, vereinnigt euch! 德語Proletarien 隻能譯作“無產者”,沒有別的含義和譯法。恩格斯認可的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e! 中的“工人”毫無疑問指的是“現代工人”,即無產者。由於《宣言》對這個概念界定得很清楚,不會發生疑義。

至於“全世界”一語的翻譯同樣是准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這裡要強調的恰恰是全世界無產者的共性,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他們之間的民族屬性或利益的差別,共性才是聯合的基礎!

●“《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

高文提出的問題顯然不僅僅是譯文的修改問題(因為譯文本身是正確的),而是對《宣言》的基本內容進行修改的問題。

那麼,《宣言》的內容是否全都正確?《宣言》可不可以修改?回答是肯定的,其中一些過時的不適應新的條件要求的原理、公式、口號,可以也應該予以修改。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就在這方面作出了榜樣。對《宣言》的以后的各種版本,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許多序言,加了許多注釋,指出哪些提法、主張不准確,哪些已經過時,需要修改。順便說一下,在紀念《宣言》發表160 周年的時候,非常希望學者們來繼續馬恩的這項工作,結合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實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好好研究一下《宣言》提出的各項原理和主張,看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已經過時。這對我們的事業是非常有好處的。不過,馬克思、恩格斯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就是1873 年德文版序言所說的:“《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1 卷第249 頁)也就是說,《宣言》的正文,不管是對是錯,不能修改,就是原作者也無權修改。這是對歷史文獻的科學嚴謹的態度,是唯物主義的歷史主義,是非常值得效法的。

而高文提出的修改或重譯的理由,概括起來就是要使《宣言》中的這個口號適應當前的需要,讓口號“與時俱進”。但是要這樣做,辦法不應是改譯口號,或者修改口號本身,而是另提口號。可以舉一個例子,20 世紀初,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各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斗爭蓬勃興起,“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顯然已經不夠,需要擴大聯合的對象。1920 9 月召開的東方各民族代表大會就提出了另一個口號:“全世界無產者和全世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它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保持了連續性,但不是對這一口號的修改,而是另行構思一個新的口號,加進了新的內容。

(來源:《北京日報》2008 4 21 日 第018 版)(作者:中央編譯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