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強大思想武器

——學習《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

作者:汝信    發布時間:2010-02-25   
分享到 :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編譯局專家們精心編選和重新修訂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正式出版了。這兩部文集作為中央決定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成果,對推動我國億萬人民和廣大干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我們哲學社會科學戰線的工作者提供了強大 思想武器。這裡,談一些學習的粗淺體會。
一、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需要認真學習經典原著,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一直保持正確方向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呈現一片繁榮的局面,其基本經驗歸結為一條就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為什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為它是產生於實際又在實際生活中被反復証明了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理論,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論証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並闡明了無產階級在這一偉大社會變革中承擔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又是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的學說,其豐富的內容涵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軍事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向人們提供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和認識方法,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切領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有力武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百多年世界歷史進程已經雄辯地証明,唯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現時代的真理,它不僅是代表進步人類的革命理想,而且早已通過革命實踐得到實現,對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革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的最有力的証明。
要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貫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要的前提是首先要真正弄懂什麼是馬克思主義,要求能夠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有人想走什麼“捷徑”,僅僅根據二三手材料的轉述或尋章摘句式地引用片言隻語去講馬克思主義,這是最要不得的,不僅不可能幫助人們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反而會導致片面的認識、甚至完全錯誤的曲解。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科學,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任何一點調皮都是不行的。因此,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認真刻苦閱讀和鑽研經典原著,直接向經典作家們求教,弄清楚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的原意和精髓所在。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曾不止一次地提倡閱讀經典原著,諄諄教導年輕同志要克服畏難情緒,花些時間至少要讀幾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我們黨和幾代領導人也歷來倡導學習馬列主義著作,重視翻譯出版經典著作,並把一些重要著作列為干部學習理論的必讀書,對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留給我們的文獻遺產極其豐富,他們的著作全集篇幅浩瀚,對於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者來說,自然是應該盡可能多讀和熟悉他們的所有著作,而對一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能全面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用來指導自己的專業研究工作。認真學習經典著作是為了能夠分清哪些是必須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這樣,就使我們能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明辨是非,拒斥和反駁形形色色的敵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切歪曲和攻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收入了經典作家各個時期的最重要的著作和論述,凝聚著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可以說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適合於現時代需要的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必讀書。
二、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學習經典著作要採取歷史的科學的態度,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不是把理論當作教條而是當作行動的指南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不僅要通過學習弄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而且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曾批評某些人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為隻要把它背得爛熟,就足以滿足一切需要,對他們來說,理論是教條而不是行動的指南。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堅決反對這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態度,強調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頁)。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理論來源於實踐,又為實踐服務並指導實踐,由於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理論本身也必須隨著實踐而發展創新。所以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它必須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而決不能停滯不前,如果發展停止了,思想僵化,把理論變成僵死的、一成不變的神聖教條,固步自封,滿足於老一套,它就沒有生命力了。這一點,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來說尤其重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決不在於熟練地背誦經典著作中的個別論斷和現成的結論,而在於學會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地領會其精神實質,善於靈活地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永葆革命青春,始終保持強大的活力,就是因為它永遠和實踐保持密切聯系,總是能夠適應於新的歷史條件,對出現的新問題作出新的回答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馬克思主義最富於探索精神,勇於創新,永不滿足於現狀,這正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最需要學習的品質。馬克思主義不承認有什麼絕對的終極真理,它公開申明自己並沒有結束真理,只是為探索真理和認識真理提供了科學的手段,為人們在實踐中日益接近真理開辟道路。正是有了這樣強大的思想武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對於哲學社會科學來說,十分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他還告誡說,“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3頁)。這裡所說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証法和唯物史觀。根據經典作家們的論述,這種研究方法的要旨有以下幾點:第一,科學研究不應從抽象的原則出發,而應從現實出發,以頑強的事實作為根據﹔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第二,科學研究要求對每一特殊的歷史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列寧把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看作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真理總是具體的,切忌用抽象的概念來代替具體的東西。第三,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不能脫離歷史條件和具體時間、環境去考慮問題。第四,在階級社會裡,隻要存在著階級斗爭,就應採取階級分析的方法,人們的思想、意識、社會活動無不帶有階級的烙印。第五,歷史和邏輯的辯証的統一,思維的發展歸根到底只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在科學研究中邏輯的方法必須以歷史的實際發展為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這種科學方法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但要牢記,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統一整體,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學習運用這種科學方法,也就是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具體體現。
三、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根本目的在於運用,必須密切結合中國的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要在人們的實踐中發揮作用,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完成了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偉大變革,發現了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基本原理,然而他們明確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十分強調要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去獨立地探索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各國都是不同的。這不僅適用於無產階級革命,也同樣適用於奪取政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他從不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所有國家都應遵循統一模式。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將不可避免地走到社會主義,但走法卻不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完全印証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上述思想。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取得了繼十月革命后又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勝利。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也証明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凡是結合得好的,就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反之就會遭到挫折、走彎路。正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極其豐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即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我們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歸根到底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要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闡釋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武裝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頭腦。
四、學習研究經典著作,要以經典作家為榜樣,學習他們科學的嚴謹的治學精神,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要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就需要端正我們的學風。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樹立了典范。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復雜勞動,它要求研究者必須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實,把真理作為科學最高的價值追求。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充滿荊棘險阻、崎嶇難行。科學研究要取得有價值的成就,就要有開辟新天地的精神,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勞動。研究者不僅要有矢志於科學、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而且要有思想解放、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科學研究本身又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的,研究者必需具備深厚的學術知識積累、寬廣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而所有這些都體現在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裡。今天,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馬克思主義學風。
做學問、從事科學研究決不能有浮躁心理,切忌急功近利,淺嘗輒止,嘩眾取寵,要甘於寂寞,持之以恆,根據科學研究的規律辦事。恩格斯曾經說過,“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鑽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裡隻說空話是無濟於事的,隻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8頁)隻有採取這樣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有真正理論上的創新。
理論創新需要研究者有不畏艱險、知難而進的理論勇氣,《資本論》就是光輝的例証。馬克思在該書法文版序言中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4頁)馬克思的這一名言,我們每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永遠銘記在心。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