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個重大主題的轉換

作者:李惠斌    發布時間:2010-02-25   
分享到 :
剛剛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有助於我們了解經典著作中曾被我們忽視和我們不熟悉的內容,從而全面准確地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六項任務的第一項。而第一項任務中的“首要任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中央編譯局編譯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和《列寧專題文集》五卷本已經出版,這是中央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做出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的另一項重大任務——基本觀點18個子課題的研究工作也正在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但是,從全國的情況來看,與中共中央提出的任務和目標相對照,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左”的影響依然十分嚴重,教條主義的“牛圈”打掃起來還是相當困難,“四個分清”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上尤其在青年中的接受度並沒有走出低點。因此,擺在全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近30年來發生了至少八個方面的重大主題轉換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與時代同步的深入發展。不論從文獻學的角度還是從實踐的角度,我們都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近30年來發生了至少八個方面的重大轉換。

一是發生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轉變。全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重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而向“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轉變。

二是在政治上發生了從革命到改革、從斗爭到和諧、從人治到法治、從國家到社會的轉變(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政治發展的邏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1期)。“政治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了以保証人民當家作主和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大戰略部署。

三是在黨的建設理論方面發生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強調“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到強調“黨內民主”和“黨員權利”的轉變。

四是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發生了從單純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五是在所有制方式上發生了從單純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制度的轉變。

六是在分配方式上發生了從平均主義到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轉變。

七是在社會組織方式上發生了從單一的國家中心體制到政府-社會-市場的多主體社會結構的轉變。

八是在自然觀上發生了從崇尚“征服自然”到強調“保護自然”、“敬畏自然”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的轉變。

這八個方面的轉變,昭示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已經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主題轉換。深入研究和發展這八個方面的時代主題轉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一個神聖使命。

結合這些在我國革命與建設中發生的重大理論與實踐主題轉換,我們黨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四大時代研究主題: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二)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四)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圍繞這四大研究主題,全黨特別是黨的理論工作者應該不斷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增強理論說服力和感召力,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我們對經典著作中的一些作品還不太熟悉,甚至了解得很少,很片面,兩部文集的出版有助於我們全面學習經典著作

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大量實際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上面提到的八個重大的理論主題轉換,大部分還在剛剛起步階段,經典著作的文本研究工作還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對於經典作家的一些著作和觀點已經很熟悉,但是,我們對於他們的另一些著作往往還不太熟悉,甚至了解得很少,很片面,這就需要我們全面地研究和學習經典作家的文獻,針對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得出新的解決方案。

經典作家對於民主政治、經濟制度、分配制度、金融與債務、社會建設、新聞出版、文化建設等等都有許多在今天看來具有十分重要指導意義、能夠開啟我們智慧的研究成果。

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未來經濟制度時,提出過從國家所有制過渡到社會所有制的問題。這其中不僅僅是簡單的股份制問題,而且涉及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經典作家提出的解決方案對於我們解決今天財富分配中的公平正義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再比如我們今天研究的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有過很有價值的論述。馬克思不僅重視普選權,而且關心公職人員的個人待遇不能過高的問題,更關心經過普選產生的公職人員隨時可以罷免的問題。從來自各方面的經驗可以看出,如果不能行使罷免權的話,那麼,整個民主過程就不能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都有可能失去意義。罷免權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核按鈕一樣,它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啟動,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威懾意義。

實踐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源泉。當年搞革命是如此,今天搞現代化建設也同樣如此。我們要以中國今天的現實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際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內涵,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央的決定中還提出了幾條更具體的措施:“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科學理論教育引導群眾作用。”

中央的決定,不僅為我們提出了問題,而且為我們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隻要我們認真地按照中央的上述決定去做,我們就會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做出我們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學術造詣比較高的理論工作者,正在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對改革現實的簡單不滿中擺脫出來,學會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理解,並通過這種重新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研究和匡正今天的改革實踐,提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理論和建議。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我們更需要這種建設性的研究和建議,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理論的研究和指導。我們黨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的任務,其意義可能也正在這裡吧。

(作者為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