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2卷歷史考証版的意義

——恩格斯的編輯稿與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

作者:﹝日﹞大村泉 著 田慶立 張利軍 譯    發布時間:2010-05-24   
分享到 :

第12卷

本卷收入以“資本的流通過程”為標題的《資本論》第2卷的恩格斯的編輯稿。恩格斯於1884年6月開始編寫,完成於1885年2月。恩格斯的編輯稿與1885年在漢堡發行的《資本論》第2卷緊密相連。恩格斯經過非常復雜的過程,首先完成了編輯稿。所謂的編輯稿,是指與《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有關的、為了忠實地編輯這兩卷而完成的相當長的草稿。“用馬克思的語言表現馬克思”是恩格斯的編輯原則。在《資本論》第2卷的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我所改寫和插入的文句,總共還不到10個印刷頁,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動。”然而,將恩格斯的編輯稿與馬克思的手稿比較,可以發現兩者有許多地方不同。首先是語言上的變更,馬克思的英語或法語原文被翻譯成德語,有個別地方意思不同。此外,還有許多刪減和添加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還有文章的結構、引用和使用術語的變更。

人們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恩格斯在編輯的過程中是否真實地遵循了馬克思的思想?這就是《資本論》編輯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問題”。與其他諸卷一樣,第12卷也是由正文和資料兩冊構成。正文冊收錄的是恩格斯的編輯稿,資料冊包括本卷的前言以及人名、文獻、名目索引等。這與MEGA2其他各卷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卷加入了為詳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問題”而增加的3個特殊對照表,即“結構對照表”(編輯稿與馬克思的手稿之間的構成比較)、“出處對照表”(為編輯《資本論》第2卷,恩格斯的編輯稿中所採用的馬克思手稿中的原文出處)、“出入對照表”(恩格斯的編輯稿與馬克思的手稿不同的地方),第1個對照表是為使讀者明確編輯稿的各篇、章、節的標題和順序是否與馬克思手稿的內容一致。第2個對照表使人們能夠概覽恩格斯將馬克思手稿中的哪一部分編入編輯稿中的哪一位置。利用這個對照表,可以發現馬克思的手稿中內容的構成與展開是怎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變化的,包括各處的刪改和縮減,各章、節、目在手稿中的由來。總之,這個表展示了馬克思的手稿與恩格斯的編輯稿之間的對比,從中不僅可以看到馬克思手稿中的哪些部分被採用,而且可以看到恩格斯所做的許多更改。第3個“出入對照表”,包括恩格斯在編輯馬克思的原始手稿時對文章、概念、術語的變更、刪減和補充。這個對照表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原文的替換”,例如,“9.29 Produktionsweise﹞H13 Produktionsperiode ﹝MEGABand Ⅱ/11,S.691.3-4]”,這出自馬克思手稿第Ⅶ稿(H13)。馬克思在第Ⅶ手稿(H13)(MEGA2第11卷,第691頁,第3—4行)中使用了“Produktionsperiode”這一術語,恩格斯的編輯稿中對應的地方是第1章第1節(MEGA2第12卷,第9頁,第29行),在此這一術語變為“Produktionsweise”一詞。“原文的刪減”,如“328.24-25,‘NettoRevenue’﹞H14,‘neat revenue’und vom Standpunkt der einfachen Consumtion ist alle Revenue‘neat revenue’﹝MEGABand Ⅱ/11,S.706.4-5﹞”,這出自馬克思手稿第Ⅷ稿(H14)(MEGA2第11卷,第706頁,第4—5行),而恩格斯的編輯稿(MEGA2第12卷,第328頁,第24—25行)中將“und vom Standpunkt der einfachen Consumtion ist alle Revenue‘neat revenue’刪除。“原文的補充”,例如,“161.12-13 ist das,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H5 ist﹝MEGA2/11,S.143.15﹞”,在馬克思手稿中的位置是MEGA2第11卷,第143頁,第15行,是馬克思的第Ⅱ稿,恩格斯在編輯時添加了“das,was ich Cirkulationskapital nennen will”。在第3個對照表中,我們共發現了約5000個出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恩格斯創造了“流通資本”(指Cirkulationskapital一詞——譯者)這一術語。《資本論》中將流通過程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這兩種資本歸納為流通資本,這種資本概念與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即生產資本對立。流通資本是由恩格斯自己創造的,恩格斯的編輯稿中使用了10次,而馬克思卻沒有使用這個概念,與恩格斯不同,馬克思使用的是“circulirendes Capital”(流動資本)來表達四層不同的含義。很明顯,恩格斯認為用“circulirendes Capital”(流動資本)來表達多層含義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或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恩格斯才提出了“流通資本”這一術語。恩格斯創造“流通資本”這一術語,使馬克思的經濟學批判的核心部分更加明了,從這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巨大的貢獻。

第13卷

在該卷中我們繼續探尋《資本論》第2卷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問題”。在本卷的“說明”中,我們闡述了馬克思本人是如何將《資本論》第2卷與第1卷和第3卷聯系起來的,以及《資本論》固有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當時,我們非常重視《資本論》第3卷中開始部分的章節,馬克思將三者的關系簡單地進行整理,這種整理收錄在MEGA2第二部分第4卷第2分冊所收錄的《資本論》第3卷中的主要草稿(1864—1865年)中。

第1篇

《資本論》第2卷第1章注釋1中提到“採自第 Ⅱ 稿”,在接下來的注釋2中提到“以下是第 Ⅶ 稿,是1878年7月2日開始寫的”。可以發現,恩格斯在此首次沒有按照自己確立的編輯原則進行編輯。這是恩格斯的失誤,第1章的前言部分應採自第Ⅶ稿。

馬克思自己對文章的開頭部分也相當猶豫,《資本論》第1卷亦是如此,曾經被反復修改。結果,作為《資本論》第2卷開題的第一篇(第Ⅱ手稿以前不是篇而是章)有關的手稿就有第Ⅰ、Ⅱ、Ⅳ、Ⅴ、Ⅵ、Ⅶ等6份手稿。

恩格斯對草稿進行了無數次編輯,首先對各手稿進行比較,從最新的手稿(第Ⅶ稿)中選出重復的部分,然后從第二新的手稿(第Ⅵ稿)中挑選出不同的地方,接著將第二新的手稿與第三新的手稿(第Ⅴ稿)比較,從第三新的手稿中選出不同的部分,利用這種方法,恩格斯完成了前四章的編輯工作。這樣,第Ⅴ稿中一部分內容也被編入了第1章的前言部分,第Ⅴ稿大多用在了第4章的相關部分,恩格斯后來又從“Beiheft(補充筆記本)”中選用了一小部分內容完成了第4章的編輯。

因為第Ⅴ稿之前較新的是第Ⅱ稿,所以,在編輯第5章的時候,恩格斯不應用第Ⅳ稿,而應是第Ⅱ稿,但恩格斯並沒有這樣做,不僅沒有這樣,從第5章到第8章的開始部分,即第1篇的結束部分的兩章與第2篇“資本周轉”的開始部分都從第Ⅳ稿中選出。第Ⅱ稿只是用在了注釋中。第6章在印刷前(不是編輯稿寫作過程中)採用了第Ⅷ稿的部分內容,但大部分原文採用的是第Ⅳ稿。第Ⅳ稿以及第Ⅴ稿到第Ⅶ稿中沒有重復的地方,在編輯稿和最后的刊印稿中幾乎全部被採用了。

刊印稿的第1篇的題目是“Die Metamorphosen des Kapitals und ihr Kreislauf”(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是“Kreislaufsprocess des Kapitals”(資本的循環過程)。在編輯稿中恩格斯使用的是后者,即馬克思手稿中的標題,但在最后准備印刷的過程中改變了。這明顯是個錯誤。馬克思從第Ⅱ稿到第Ⅶ稿,一直使用的第1篇的標題為“Kreislaufsprocess des Kapitals”,但恩格斯最終選擇的標題是“Die Metamorphosen des Kapitals und ihr Kreislauf”。在編輯稿中,第1章到第4章是符合這個標題的理論內容的,但第5章“流通時間”和第6章“流通費用”所論述的內容卻不應包含其中(實際上,資本形態變化是G(-W)-P-W′-G′,資本循環是G-GP-PW′-W′。因此,在第1篇的標題下出現第5章“流通時間”和第6章“流通費用”就顯得多余)。第Ⅱ稿后,馬克思一直考慮第1篇由3章構成,但在編輯稿中恩格斯改成由6章構成。前4章給予了相對較高的位置,而后兩章位置則相對較低。最終后兩章的標題與第1篇的標題顯得不符。

在第1篇的結構上,恩格斯違背了自己的編輯原則,因此,出現了以下問題:第5章的標題是“Umlaufszeit”(流通時間),但第5章的內容不是採自第Ⅱ稿,而是第Ⅳ稿,第Ⅳ稿的標題是“Produktionszeit und Umlaufszeit”,加入了“Produktionszeit”。

和刊印稿中的內容一樣,第Ⅳ稿談到了“Produktionszeit”以及核心內容“Arbeitszeit”。第Ⅱ稿中的流通時間由購買過程“G-W”和出售過程“W′-G′”組成,資本的價值增殖受流通時間的長短制約,這種時間是必要的。馬克思在第Ⅱ稿中將“Produktionszeit”以及“Arbeitszeit”的詳細論述和兩者的區別轉移到了第2篇“資本周轉”中。這種改變在第Ⅰ稿中已經有所暗示,但在第Ⅳ稿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在第Ⅱ稿中,也只是將結構進行了區分,同時將另外論述的內容也結合在了一起。而且,這一稿在論述了資本周轉的前言部分后結束),恩格斯並沒有考慮到馬克思的研究變化,而按照自己的推斷編輯了第5章。

關於第6章“流通費用”,讓人們想起了如下問題:一是關於零售問題。流通費用由純粹的流通費用、保管費用和運輸費用三項構成,這樣就與剩余價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在第Ⅰ稿中,在上述三項后加入了零售這一環節。第Ⅰ稿之后繼續論述流通費用的是第Ⅳ稿,但只是例証,沒有相應的闡述。第Ⅱ稿則更徹底,沒有相關的例証,但在內容上有所涉及,指出“零售是生產勞動,與剩余價值的形成有關”。恩格斯的編輯稿中沒有這樣的論述,是因為第6章採自第Ⅳ稿,沒有對應展開的論述細節,或者細節本身已經被恩格斯刪除。如果第6章採自第Ⅱ稿,並且有“零售是生產勞動”這樣的論述,那麼就會出現關於“生產勞動”的爭論和“階級的區分”這樣的討論。

第Ⅳ稿中的純粹的流通費用,除了買賣費用和簿記費用外還提到了貨幣費用,但第Ⅱ稿中貨幣費用卻不再被提及,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情況。

第2篇

第2篇前兩章也是採自第Ⅳ稿。馬克思在撰寫完第Ⅱ稿后,對手稿進行了整理。第Ⅳ稿和第Ⅱ稿都出現了第2篇的標題“資本周轉”,例如第Ⅳ稿的第1節“周轉的概念”和第Ⅱ稿的第1節“周轉的一般概念、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第Ⅳ稿第2節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設備資本和經營資本)”,而第Ⅱ稿相應的位置是“資本周轉的各因素”。下面的第一個目“α”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從固定資本到周轉循環”,在這裡,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得到了最初解釋。

第2篇的第8章到14章可以歸攏到一起,從第Ⅱ稿第1節“周轉的一般概念、周轉次數和周轉時間”開始,很明顯作者想以“資本周轉的各因素”為題進行詳細闡述,但在最后的刊印稿中,卻讀不出馬克思的這種問題意識。此外,最后的刊印稿中收錄了第10和第11章經濟學批判的內容,但在第Ⅱ稿的內容中,這些主題消失了。在第Ⅱ稿中也沒有用α、β等表示章節。因此,這些學說史可能並不屬於第2篇的內容,可以說是為后面的第4卷而撰寫的手稿。

另外,因為第14章的標題“流通時間”與第5章的標題完全一致,招致了人們的許多批判。恩格斯在編輯稿中採用的是第Ⅱ稿的“Differenzen in der Umlaufszeit”,而在刊印稿中(校對階段)將“Differenzen in der”刪除。這是因為本來區分標題的“資本周轉的各因素”未被收錄到最后的刊印稿中。這一章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說從文章的前后看,對流通時間的定義有問題,而是說在資本的周轉過程中,對影響流通時間各要素的闡述是一個問題。可以說,恩格斯的刊印稿中對標題的設定和構成,顯得不夠明確。

恩格斯不是用第Ⅱ稿,而是用第Ⅳ稿編輯了第7章和第8章的前言部分。這樣,相當於第5章和第6章的第Ⅱ稿中的部分內容,以及第Ⅱ稿的其他相應部分就沒有被收錄到編輯稿和最后的刊印稿中。結果,人們就會產生疑問:在刊印稿中未被收錄的周轉理論的觀點具體是什麼呢?在此,需特別指出的是第Ⅱ稿中關於“周轉資本”這一概念在第7章中相應部分得到了明確解答。預付資本的周轉次數乘以周轉時間的倒數即是一年間的周轉資本。如果說預付資本為C、周轉次數為n、周轉資本為K的話,那麼K=nC。周轉時間短於一年,n>1,那麼,K=nC>C,周轉資本大於預付資本。在刊印稿中初次出現“周轉資本”的是第9章,但並沒有給予特別的定義而使用。第9章中,在論述預付資本的補償時“周轉資本”多次出現。在第15和第16章中例舉周轉的具體事例時“周轉資本”也多次被提起。

第Ⅳ稿中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進行了一般性的區分,在此基礎上,隻提出了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和周轉循環等概念,但並沒有進行過多的論述。這樣,關於兩手稿前言部分的區別,直接關系到了周轉資本的有無問題。

第3篇

恩格斯在刊印稿的序言中有如下的敘述:“第三篇,即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在馬克思看來,非重寫不可。因為第Ⅱ稿在論述再生產時,起初沒有考慮到作為再生產中介的貨幣流通,后來考慮到這種貨幣流通就再一次作了論述。這種情況應當消除,全篇應當改寫,以適應作者已經擴大的眼界。這樣就產生了第Ⅷ稿。”恩格斯的考慮是,馬克思在第Ⅱ稿中的敘述方法,即將有貨幣流通和無貨幣流通從體系上分開的做法應當克服,這在第Ⅷ稿中得到了改正。

第Ⅱ稿的封面上有關第2卷的計劃草案,這個草案是第Ⅱ稿完成后寫上去的,沒有發現改動的痕跡。事實上,第2卷第3篇最初的1節是“Reproduction auf einfacher Stufenleite”(簡單再生產),下面的兩個目是“1)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2)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第2節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積累”。下面是“1)沒有貨幣流通的情形,2)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

但在第Ⅷ稿中,“節”這一層次沒有對有貨幣中介和無貨幣中介的情況進行展開論述。但結合第Ⅷ稿的情況,可以發現兩人對問題的論述根本不同。恩格斯經常將一些論述刪除,這一點在刊印稿中有一些痕跡。

第一,馬克思在第Ⅱ稿中採取了如下的體系框架進行論述。序言(第一版第18章)→對魁奈、亞當·斯密、李嘉圖以前學說的批判(第一版第19章)→簡單再生產(第20章)。最后的簡單再生產包括下面兩節:1)“Darstellung ohne die vermittelnde Geldcirkulation”(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2)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第Ⅷ稿中則沒有序言和“Darstellung ohne die vermittelnde Geldcirkulation”。不過,第Ⅱ稿中沒有“Ersatz des fixen Kapitals”(固定資本的補償)(第一版第20章第11節)以及“Erweiterte Reproduktion. Akkumulation”(擴大再生產。積累)(第一版第21章)。此外,兩草稿的論點,特別是在第一版第20章第3節到第5節中的相應部分,類似的地方很多。

第二,恩格斯在刊印稿中將第Ⅱ稿中“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和第Ⅷ稿中“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機械地聯系在一起。例如,恩格斯在第20章第2節中加入“先不考察作為交換中介的貨幣流通”這個論題,進而第3節到第5節是採自第Ⅷ稿中“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第6節到第9節為第Ⅱ稿中“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那麼,第一版的理論體系就變得不明白了,從論述的體系上看,可以說這種內在的摸索就很困難。

從第Ⅱ稿和第Ⅷ稿的對比來看,馬克思撰寫第Ⅷ稿的目的是完善第Ⅱ稿。我們認為第Ⅱ稿中關於第3篇的基本構想在第Ⅷ稿中是沒有變化的。恩格斯從第Ⅷ稿中選取部分內容,構成了第20章的第3節到第5節以及第10節到第12節,這些章節上面都有一個提示:“Anticipirtes ﹝Argument﹞ für das Sptere ﹝Argument﹞”(為了后面的論述而先提示的論點),“先提示的論點”(以下稱為論點B)的含義是:這個標題之后出現的論述,本來是別的論點(論點A),但在此改變了順序而先行提出。“für das Sptere”(為了后面),意味著論點B是為了提示后面的章節而事先提出來的。

對照第Ⅷ稿中的相應部分,就可以發現“后面的章節”是指固定資本的補償、貨幣本身的運動(單方的賣和買)以及擴大再生產。

第Ⅷ稿第16頁中收錄了刊印稿第19章對前人研究批判的內容,在這些批判和標題之間還有若干內容,談到的是關於第3篇在方法論上的問題,只是小的片段,並沒有闡述完全。這部分內容正是論述的飛躍。所以,馬克思自己也在這一段下劃了橫線。這件事說明了剛才論點A的存在,但到底是什麼論點呢?其實,論點A是與第Ⅱ稿中論述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和在貨幣流通中損耗的價值與原材料的補償相應的觀點,這恐怕是第Ⅱ稿中的要點,不是簡單的要點。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這兩個部類中,每一個部類擁有的所有不同生產部分,總合起來都形成一個單一的大的生產部門,一個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第Ⅱ稿中顛倒了兩部門的構成,若非如此,就不能與第Ⅷ稿銜接起來。

第Ⅱ稿中,馬克思自己採取的闡述方式是這樣的:首先是對不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下部門間的均衡、原材料的補償、兩部門間部分產品所有者變更的闡述,接著討論以貨幣流通為中介的情形下,所有者的變更、資本流通與收入流通間的交織、回流到貨幣出發點的規則等等。但恩格斯認為這種闡述方式應當克服,並予以否定的評價。因此,人們在之前對《資本論》形成史的研究,將恩格斯的這種否定意見教條化了。

  [田慶立: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張利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