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本” 科學學習對待馬克思主義
——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成果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正式出版問世了。人們可能要問,文集與已有的選集和全集相比有何不同?它的出版究竟有何意義?對此,我們應從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戰略高度,從建設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從而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政治高度,從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基礎性建設以及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現實角度,來認識出版文集的重要意義。
然而,出版文集的最直接意義還是要為廣大黨員干部以廣大群眾提供一部學習的基礎性文本,使廣大黨員干部以廣大群眾既能夠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地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歷程﹔又能夠有重點的學習,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要和實質。可以說,文集在這一點上是大有可為的:相對已有的選集過於簡略和全集篇幅過長的特點,文集具有基礎性讀本的優勢。
下面僅我僅就學習文本談談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的看法,以次同各位交流,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這一論斷不僅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經驗,而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段精辟的總結中,“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是新提出來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因為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實踐充分証明了,正是我們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正是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才能在實踐上取得了去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中國奇跡,不僅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才能夠在理論上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就是要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就是要以實事求是的科學對待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當前在學習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仍然存在著實用主義、急功近利、不求甚解、斷章取義、淺嘗輒止、嘩眾取寵等不良學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完整性的理解和把握。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靠端正學風,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回到文本、研讀原著”:就是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
“文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生形態,我們所熟悉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都來自文本。由於基本原理是一個理論最基本的觀點,因此原來在文本中鮮活生動、具體豐富的東西被舍棄了,我們很難在基本原理中了解基本范疇、基本規律、基本觀點的原初形態和發展脈絡:它是怎樣形成的、是在怎樣的具體條件下、針對什麼問題提出來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因此,回到文本、研讀原著,是十分必要的。
1、回到文本: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必然性,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從當時的社會矛盾、從無產階級政黨在當時的主要任務出發來全面深刻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從文本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性、革命性和時代性特征。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決不是創始人在書齋中進行純粹學術活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及其每一次發展都是對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和實踐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的理論回應﹔馬克思主義是在同各種形式的反馬克思主義以及無產階級隊伍內部各種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斗爭中不斷發展的,也是在反省和糾正自身的失誤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實踐中也十分注重理論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他們不愧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實踐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他們為人類思想史和精神文化發展以至於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回到文本:才能把握馬克思主主義的實質和精髓,完整准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特別是搞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個別結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弄清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不在於記住它的一切結論和細節,而在於把握它的鮮明特點和基本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必須在普遍聯系的理論系統中來認識和把握,既不能孤立的、片面地強調某一點,也不能隨意的拋棄某一原理,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隻講起一、不講其二。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原理而不是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和照抄書本裡的片言隻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160多年的國際共產主義的歷史實踐反復証明的人類社會領域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科學理論,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范疇構成的、反映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因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觀察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個別結論只是對某一事物特殊本質的反映,其真理性因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因而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指的是堅持它的基本原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和動搖。然而哪些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理,那些只是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個別結論,最終的根本的檢驗依據是實踐,但同時文本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原始出處,也是理解的也是重要依據。
3、“回到文本”: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160年的歷程中,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基本上有三種:擁護和信仰、無知和疑惑、反對和封殺。回到文本,研讀經典,把握馬克思主主義的本質精神,可以讓擁護者和信仰者克服盲從更加理性,可以使無知和疑惑者消除疑惑,也可以更好的駁斥反對者和封殺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詆毀和誹謗。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擁護和信仰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是科學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堅持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最本質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直都存在著以非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首先就是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不顧活生生的現實而照搬照抄本本﹔另一種是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進行創新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針對我黨存在的教條主義,我們主要是批判極左路線,恢復黨的思想路線。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也出現了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傾向,解放思想有些過頭。強調發展、與時俱進而遠離馬克思主義甚至背離馬克思主義。我們且不說別有用心者企圖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立場問題﹔就是在我們學術研究中存在著誤解、曲解馬克思主義的現象,后者則是沒有完整准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這是思想方法問題。因此,我們反對那種丟掉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神聖教義頂禮膜拜、唯書唯上不唯實的教條主義,同我們也反對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為由誤解、曲解甚至背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做法,拋棄“老祖宗”而另起爐灶的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去發展馬克思主義,其結果必然是必然導致實踐上社會主義事業的喪失或巨大代價付出。
4、“回到文本”:才能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進行學術研究活動,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意識形態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黨的我們的指導思想和我們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不僅為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是一種科學、一個學術領域,不僅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寶藏,最重要的是為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切領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就是辯証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根本方法,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實踐的方法,就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隻有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才能夠堅持正確的方向,得出科學的結論。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裡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這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樹立光輝的榜樣。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隻有具備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思想解放、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深厚的學術知識積累、寬廣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才能夠擔當起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崇高責任,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然,回到文本、研讀原著,不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著當標本做文獻學和考証學的研究,以求得不帶主觀意願的更逼近客觀歷史的“真實”,更不是咬文嚼字地進行版本差別、翻譯辨識甚至標點符號等細節考証,我們的根本目的,要通過研讀原著科學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並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解決我們時代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回到文本、研讀原著是堅持與發展、繼承與創新,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統一。
最后,我想說:
我們敬仰和信奉馬克思主義,但絕不神化和迷信馬克思主義﹔我們隨著時代的前進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但我們決不以發展為名遠離和背叛馬克思主義。
“回到文本”,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好尊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