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

——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

作者: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10-06-29   
分享到 :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由專家們精心編選和重新校譯的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兩部文集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成果,對於幫助廣大干部和群眾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黨組織,有著重大的意義。學習兩部文集,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如下幾方面內容。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這是人們關注也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及其繼承者列寧沒有給這個學說下定義,但是對這個學說作出了以下科學界定:

首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體系。列寧在1914年所寫的《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說:“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這裡省略了恩格斯,但包括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通過不同途徑,實現了世界觀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兩大轉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理論,代表和反映的是他們的觀點和所創造的學說體系。

其次,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是工人階級的理論家,他們的理論是工人階級的理論,是工人階級利益和願望的理論表現。恩格斯指出:“現代社會主義不過是這種實際沖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頭腦中,首先是在那個直接吃到它的苦頭的階級即工人階級的頭腦中的觀念上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頁)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社會屬於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反對資本主義的思想武器﹔在社會主義社會屬於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工人階級維護階級統治的思想武器。

再次,是一種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潮。這是就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性質而言的。馬克思主義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社會主義理論或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有許多科學特征和理論品格。

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馬克思說:我們的理論“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不但無情地批判資本主義,批判一切腐朽丑惡現象,而且公開宣告要推翻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壓迫制度。馬克思主義的每一個原理和論斷,不是憑空設想的,而是從分析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發展規律中得出的。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於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214頁)

與時俱進的發展理論。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560頁)馬克思主義創立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孕育和准備階段,從1842—1844 年實現“兩個轉變”到1847年《哲學的貧困》的發表﹔正式形成和走向成熟階段,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理論體系最終完成階段,從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到1883年馬克思逝世﹔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捍衛和發展階段,從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馬克思主義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和精華,是發展著的理論,是不斷創新的科學體系。

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和偉大成果。作為工人階級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是維護工人階級一己私利而離開人類文明發展大道的狹隘宗派學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作為自己進一步探索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並通過革命改造,進一步提高,發揚光大,使它們在新的歷史高度上為人類服務。

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作為新的科學世界觀,不僅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正確地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恩格斯反復告誡人們: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對文集中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可作如下概括:

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的內核”,即辯証法,並且把它向前發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荒謬”,於是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代替它,並在實踐基礎上使其更加全面和徹底。馬克思的辯証法是唯物辯証法,他的唯物論是辯証唯物論,從而誕生了全新的辯証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歷史唯物論。馬克思運用辯証唯物主義研究人類歷史,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創立的意義,一是解開了人類“歷史之謎”,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二是標志著唯物主義的徹底完成,這是徹底的唯物主義。

剩余價值論。《資本論》第一卷,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在該書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資本論》第一卷,闡述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資本和勞動的關系,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所依以旋轉的軸心”問題,“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社會主義歷史趨勢論。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兩個必然”的歷史趨勢,即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無產階級歷史使命論。馬克思恩格斯把變革社會的希望寄托在工人階級身上。“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無產階級承擔著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

無產階級政黨論。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要在決定關頭強大到足以取得勝利,就必須組成一個不同於其他所有政黨並與它們對立的特殊政黨,一個自覺的階級政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頁)這個黨最重要的是保持先進性。“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

過渡時期論。馬克思經過長期理論探索,在1875年所寫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首次提出過渡時期理論。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頁)意即從一個私有制社會不可能直接轉變為公有制社會,中間要有一個過渡時期。列寧在十月革命后通過實踐,提出“一個國家經濟文化越落后,過渡時期的時間越長”的重要論斷。

(執筆人:趙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