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列文獻信息編輯出版60年(二)
二、60年來馬列主義期刊的發展回顧
與馬列著作編譯出版情況相類似,建國60年來,我國馬列主義期刊的出版也經歷了高潮和低谷時期。
1、解放初期,馬列主義期刊得到大繁榮、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建設蒸蒸日上,需要更多更好的學術期刊來滿足全國人民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渴求。同時,由於在學界及其他文化領域,封建、落后的思想尚有殘余,我們黨也需要不斷擴大理論陣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文藝、發展科學的方針。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更加繁榮,期刊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1958年4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各省、市、自治區必須加強理論隊伍和准備創辦理論刊物的通知》。適應這一要求,一些理論期刊紛紛創刊,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馬列主義期刊。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這一時期到“文革”之前成為我國馬列主義期刊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其中,《天津支部生活》是新中國成立后創辦的第一家地方黨刊,1949創刊,是天津市委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黨員教育的重要輿論陣地。理論期刊創辦較早的是《學習》月刊,1949年9月15日創刊,由中央宣傳部理論宣傳處編輯,主要以社會科學、哲學論著為主,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宣傳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建最早的是《新建設》月刊,1950年10月1日創刊,毛澤東提寫刊名,吳晗、胡繩、陶大墉等專家學者為編委成員,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宣傳推廣工作。刊登馬列主義理論文章較早的學術期刊有創刊於1955年3月的《哲學研究》季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於光遠、艾思奇、李達、金岳霖、胡繩、馮友蘭等16人為編委,主要發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及中外哲學研究成果,反映國內外哲學動態,對重要的哲學問題開展討論。其他開設馬列主義理論研究欄目的社科類期刊還有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江漢論壇》月刊、上海市社聯主辦的《學術月刊》等。為配合高校開展馬列主義理論教學,教育部委托中國人民大學創辦《教學與研究》月刊,主要為高校馬列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服務。
1958年,經毛澤東提議,黨的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創辦《紅旗》雜志,用以指導全黨的理論學習和宣傳。1958年 6月1日,《紅旗》雜志正式創刊。毛澤東親筆題寫刊名、審定發刊詞,並在創刊號上發表他的文章《介紹一個合作社》。此后,他還為《紅旗》推薦文章,審定稿件,撰寫編者按,要求全黨積極支持《紅旗》雜志。除了中央有關部門創辦的一些政治理論刊物之外,全國各地黨的機關還積極創辦刊物,傳播和宣傳馬列主義,如北京市委的《前線》、江蘇省委的《群眾》、遼寧省委的《共產黨員》、河南省委的《中州評論》、上海市委的《解放》、河北省委的《東風》、陝西省委的《思想戰線》、湖南省委的《學習導報》、浙江省委的《求是》、湖北省委的《七一》、吉林省委的《奮進》等。
在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交往的過程中,我黨注意將自己的觀點和聲音傳播出去,為此,應蘇聯的要求,我黨決定創辦《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雜志中國版,以適應國際形勢的宣傳需要。1958年8月,《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雜志在北京正式出版,它與《紅旗》雜志遙相呼應,一個是中共的國際性理論刊物,一個則是中共黨內的理論刊物。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中蘇公開論戰期間,中共於1962年底宣布退出《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編輯部。
這一時期期刊發展的特點是:(1)黨對期刊事業高度重視,對期刊事業的領導得到加強﹔(2)馬列主義期刊發展迅速,成為我黨在政治文化思想領域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及無產階級思想的重要媒體,大批學術造詣深的專家學者擔任期刊的主編和編委,期刊的專業性、學術性較強﹔(3)一些黨刊、學術性期刊專門設置馬列主義理論宣傳欄目,對推進馬列主義理論的普及宣傳以及新意識形態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
2、文化大革命時期,馬列主義期刊數量銳減,絕大多數期刊被迫停刊。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期刊的發展受到極大影響,馬列主義期刊也不例外。到1966年底,全國期刊由1965年的790種銳減到191種,1967年更是降至27種,到了1969年則僅剩下《紅旗》、《新華月報》等20種刊物。這期間,還出現了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辦刊的《學習與批判》雜志,它是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以復旦大學名義主辦的月刊,自稱“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雜志”,1973年9月創刊,國內外發行,1976年10月停刊,共出版38期。當時,西方報刊稱它為“中國激進派的刊物”,文革結束后被定為“四人幫幫刊”。
3、改革開放之后,馬列主義期刊得到迅猛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期刊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08年全國共出版各類期刊9549種,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類2339種。這一時期,馬列主義期刊也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這期間注重傳播馬列主義理論的期刊主要有:《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創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社會主義研究》,1978年創刊,武漢大學主辦﹔《半月談》,1980年5月創刊,是中宣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廣大基層讀者的重要黨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會主辦,其前身是1980年創刊的內部參考資料《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動態》﹔《科學社會主義》,原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主辦的理論刊物,1983年10月創辦,前身是《科學社會主義通訊》﹔《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1984年創刊,山東大學主辦﹔《理論視野》,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主辦,1993年創刊,曾用刊名《燧石》﹔《馬克思主義研究》雙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主辦,1995年1月創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北京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主辦,雙月刊,1995年創刊﹔《理論前沿》,中共中央黨校主辦,1996年4月創刊,胡錦濤同志親自撰寫《發刊詞》﹔等等。
2004年,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強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任務,並決定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一步激發了馬列主義期刊的發展,使之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這期間,一些文摘形式的馬列主義期刊乘勢發展壯大起來,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創刊於1958年的《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其中出版的馬克思主義類主要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文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出版的以上馬列主義期刊,遴選了國內關於馬列主義研究的優秀理論文章,在學術界、理論界產生一定影響,許多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都把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文章作為學術評價指標,一些雜志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的排行作為雜志質量的評價標准,其權威性一直備受學者推崇。
隨著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的深入,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創辦了《馬克思主義文摘》月刊,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摘編新近出版和發表的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論文和言論,反映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動態。此外,各高校學報的哲學社會科學版也都辟有馬列主義理論研究專欄。
在馬列主義期刊中,不能不提到由中央編譯局主辦的幾種期刊。作為編譯馬列著作的主要機構和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中央編譯局通過創辦期刊,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這些期刊在國內學術界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中,《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創刊於1980年,曾用名《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國際共運史研究》,辟有馬克思主義、國外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等欄目,是學術界研究當代世界和社會主義的重要陣地,作者發表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場所,讀者了解國內外新情況、新問題、新思潮的重要窗口﹔《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創刊於1985年,以及時介紹轉軌經濟理論、針對性刊載深度研究中國改革熱點問題和政策建議的論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政府研究部門的關注和好評,開設有改革理論前沿、轉軌經濟比較、地區發展比較、企業改革、經濟學文獻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研究等欄目﹔《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創刊於1990年,前身為《馬列著作編譯資料》和《馬列主義研究資料》,其內容側重於對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和有重大理論意義的現實問題的研究,對國外新理論、新思潮的譯介和評析,設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宣傳重點欄目﹔《國外理論動態》,創刊於1991年,原為內部刊物,以譯介和評述國外理論界最新的重要人文和社科著述為宗旨,欄目有專家訪談、理論前沿、經濟社會、中國研究、理論視野等,致力於客觀介紹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研究的新動向、新觀點、反映國外對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評論﹔內部刊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其前身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創刊於1989年,1996年改版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7年停刊,為不定期的理論和資料性內部讀物,主要登載新發表的馬恩列斯著作和文獻的試譯稿,以及與之相關的背景材料、傳記與回憶、著作及人物、理論研究、文獻考証、譯文商榷、編輯出版、學術動態等文獻資料,為從事馬列主義理論研究工作、教學工作和編譯出版工作的人員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學術和文獻資料﹔內部刊物《國外書刊信息》,曾用名《書訊》、《書刊信息》,是中央編譯局馬列主義文獻信息部(圖書館)編輯的內部資料性刊物,主要刊載國外有關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最新書刊信息,介紹圖書館特色館藏,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央編譯局的編譯與研究人員。
總結這一時期馬列主義期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辦刊的指導思想上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思想解放,賦予黨的理論宣傳以鮮明的時代特色﹔(2)所刊發文章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黨的理論宣傳更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使黨的理論宣傳的說服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提高﹔(3)所刊內容著重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探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前沿問題﹔(4)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理論傳播和應用探討有機結合起來,關注理論與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注重在創新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努力體現當代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水平。
三、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情況
我國的文獻數字資源建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至今已初具規模,並日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相對於其他各類數字資源,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慢。近年來,中央對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十分重視,發展正逐步加快。2002年12月,李長春同志在視察中央編譯局圖書館時,強調要加快馬克思主義資源數字化,建立數字圖書館,進一步面向社會、面向公眾,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2004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對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中央的指導和部署下,中央編譯局、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有關單位積極行動起來,加快了馬克思主義文獻資源的數字建設步伐,籌建並開通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站。
1、成立於1949年的中央編譯局圖書館是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專業圖書館,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文獻的收藏、整理,近年來致力於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提出了建設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文獻信息中心的目標,並正為此而積極努力。中央編譯局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始於上世紀末,近年來,該館克服困難,不懈努力,馬克思主義文獻資源數字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數據資源,主要有:
(1)期刊光盤數據庫,包括中央編譯局學術期刊中有關馬克思主義著作編譯與研究等方面的資料,共12種,包括《馬列著作編譯資料》、《馬列主義研究資料》、《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列寧研究》、《斯大林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國外理論動態》、《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
(2)網上數字資源。近年來,中央編譯局加強網站建設,充分利用中央編譯局官方網站及主管的“馬克思主義論壇網”、“政府創新網”等,開設專欄,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編譯與研究成果,信息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中央編譯局信息部還與中共北京市委講師團合作,在“宣講家”網站上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文獻庫”,已經加工完成了中共一大至十七大期間黨的重要文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著作等,極大地方便了干部群眾的網上利用。
2、黨校系統圖書館馬克思主義數字資源的建設,對於在新世紀傳播馬克思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中央黨校圖書館馬克思主義數字資源建設是所有黨校圖書館中建設最為突出的。中央黨校圖書館有自己開發的專題數據庫,也有引進的中外文數據庫,其中“專題數據庫”是其核心,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文獻數據庫”、“鄧小平理論研究文獻數據庫”、“學習《江澤民文選》數據庫”、“中國共產黨基本文獻數據庫”等10個信息平台。在這些數據庫中,“馬克思主義基本文獻數據庫”位列在“專題數據庫”中最首要的位置,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文獻”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研究”兩部分,共有約1萬5千余條數據信息。
3、為傳承、創新與弘揚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組建了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科研機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該機構自成立以來,創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站設有6大板塊,分為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黨史、國際共運史、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等12個頻道,已收入信息2萬多條。
4、以中國知網、超星數字圖書館、方正阿帕比公司等為代表的企業,是目前國內在數字出版、知識服務、數字圖書館領域最主要的資源、技術供應商和知識服務企業,擁有國內絕大部分客戶群體。這些公司也在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目前,中國知網文獻總量超過5600萬篇,其文獻類型包括學術期刊、博士學位論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工具書、重要會議論文、年鑒、專著、報紙等。通過中國知網的自動檢索平台,我們設定了六個檢索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馬克思主義、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檢索到的文獻量分別為:55201條、4477條、6808條、39178條、113093條、59040條。據此推算,中國知網上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獻總量超過20萬條。
5、除了上述機構外,一些宣傳機構、馬克思主義研究單位和馬克思主義愛好者也建設、開通了以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宗旨的網站,如:中央黨校理論網,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新華網、光明網、南方網等開設的理論頻道,武漢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網站”,由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和中國海派經濟學論壇委托河南省《資本論》研究會等單位承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網”,等等。這些網站在面向大眾傳播馬克思主義、構建網上馬克思主義陣地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肯定馬克思主義文獻數字資源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科學的規劃與指導,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已加工完成的文獻質量不盡如人意,讀者利用還不夠方便,文獻加工過程中還存在版權爭議,建設經費支持力度還有待加大等等。
回顧上述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馬列主義文獻信息的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如今,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不斷取得積極進展。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工程,必將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編譯與研究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信息整理與出版一定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當代出版史料》,中國書籍出版社2007年版。
2.《全國總書目》1949年版—2007年版,中國版本圖書館編,中華書局。
3.《全國新書目》, 2008年1—12期。
4.《中國出版年鑒》,1949—2008年。
5.《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文本書目•版本•簡介:1950—1983》,人民出版
社馬列著作編輯室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949—1986年全國內部發行圖書總目》,中國版本圖書館編,中華書局1988年版。
7.《中國期刊發展史》,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期刊求索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9. 武紹春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新發展》,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中國期刊五十年》,中國出版雜志社2000年增刊。
11.吳道弘: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出版50年,《出版科學》2000年第2期。
12. 胡大平:馬克思文本的解釋和學派立場,《學術月刊》2002年第6期。
13.聶錦芳: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初步清理與方法論省思,《哲學研究》2002年第6期。
14.歐陽英:關於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學術論壇》2003年第6期。
15. 金海民,豐子義,聶錦芳:馬克思文本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意義與方法——馬克思文本研究三人談,《哲學動態》2003年第4期。
16. 張立波:讀者批評與馬克思文本的解讀,《學術研究》2003年第9期。
17.歐陽英 :對研究馬克思文本三條路徑的梳理——兼評當前我國研究馬克思文本中存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3期。
18. 楊金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的現狀和未來,《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年第3期。
19.聶錦芳:馬克思著述知多少——從“方志學”方面進行的清理、考証與統計,《哲學動態》2005年第5期。
20.黃皖毅:馬克思文本研究:回顧與展望,《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10期。
21. 孫來斌: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研究,《思想理論研究》2009年第7期。
22. 周勇,鄧新民:緊迫的戰略任務:建設網上馬克思主義陣地,《中國信息界》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