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生成地
在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明確表述了社會結構理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有兩個主要方面:社會結構理論和社會形態更替理論, 第一個方面決定著第二個方面。因此,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認識社會的科學工具,首先要分析社會結構,考慮到社會結構的發展趨勢,並在社會結構的背景下揭示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及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說,社會結構理論的誕生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形成。
通過對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內容的分析及其形成過程的考察,俄羅斯馬克思學家巴加圖利亞多年前曾得出結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一次全面地被描述出來,即形成了關於社會結構和歷史分期的完整概念。它以后的全部歷史是對這一完整理論的深化、確切化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 可以認為,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完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形成過程,並從此時起開始了它進一步深化的階段。[1]本文致力於具體分析巴加圖利亞的對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內容的考察過程,以期促進《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
一、對社會結構理論經典表述的分析
巴加圖利亞從馬克思在1859 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作的經典表述談起。馬克思的表述如下: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
巴加圖利亞指出, 在這段話中,馬克思兩次列舉了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每次指出四個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按它們互相制約的次序來排列,就會得到如下的兩個序列:
(1)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式
(2)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過程
這兩個序列在原則上是一致的,並相互補充。對比馬克思著作和書信中對社會結構的各基本要素作出規定的地方,就會發現,馬克思的概念具有多樣性。他從不同的角度考察這種結構,把它的同樣的要素或同級的要素規定在不同的范疇中,有時作為對象,有時作為關系,有時作為過程。但這兩個序列也存在著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個序列較為具體, 第二個序列較為概括,同時也較為完全。把上述兩個序列總括起來,巴加圖利亞用下面的公式簡要地表示馬克思所描述的整個社會結構:
“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或“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
在這裡,箭頭指示互相聯系地發揮作用的基本方向。巴加圖利亞指出,如果是更准確的圖表,應將要素從下向上排列,而不是從左向右排列﹔並應表明經濟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筑的直接依賴關系。更為確切的公式應當表示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用圖式可表示為:
OOO生產力↑↓生產關系O ↑↓社會關系O ↑↓政治上層建筑O ↑↓社會意識形態。
這裡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從馬克思的序言中引用的那段引文的內容裡並沒有“社會關系”這個環節,那麼它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何種聯系呢? 第二,為什麼馬克思不是從生產力,即第一個環節開始敘述, 而直接從生產關系,即第二個環節開始呢? 巴加圖利亞的解釋是:第一,大家都知道,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經濟基礎,但它並沒有將所有社會關系全部包括進去, 它隻組成社會關系的骨架,是一種支撐結構。通過分析《共產黨宣言》可以看出, 社會關系包括三個重要部分:(1)生產關系,即與技術的生產關系不同的社會的生產關系,階級關系﹔(2)家庭關系﹔(3)民族關系,理解為社會間的關系,即各個社會間的關系、國際關系。這三類社會關系被馬克思認為是三種不同水平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與有一定形式的社會體相適應:階級、家庭、社會。第二,馬克思把生產關系當作出發點的做法符合一個最重要的事實,即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在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系中, 恰恰生產關系是主要的、決定性的關系。此外,馬克思是在一部經濟學著作的序言中闡明上述觀點的,他不是在寫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 因此, 他注意的中心自然是生產關系,是社會結構中成為研究經濟科學的主要對象的那個環節。馬克思抓住這個基本環節,並弄清它和其他環節的關系。
弄清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特別是弄清對社會結構的辯証唯物主義的理解之后,再考察這個基本觀念的形成過程,巴加圖利亞的這種做法也符合辯証法的規律性及其基本要求。
二、社會結構理論的形成過程
通過認真的文本考察,巴加圖利亞認為,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起點是在1842 年秋。從那時起,馬克思開始從唯心主義、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兩篇論文証明了這種轉變的開始。因為從這兩篇文章中可以發現,馬克思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社會結構的第二個環節,即與生產關系相關聯的一些現象上:階級、私有財產、物質的特別是私人的利益。《萊茵報》被封閉之后,為了解決對黑格爾哲學的正確性的懷疑,馬克思從社會活動轉入了書齋之中。1843 年春夏,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批判地分析了黑格爾社會哲學的精髓———黑格爾的法哲學,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中,他得出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 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①[3]也就是說,他摸索到了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即前者決定后者,而不是相反。這是未來唯物史觀的第一個作為出發點的原理。不過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中,這個思想不可能像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表述得那樣鮮明,因為這個結論還沒有被馬克思自覺地意識到,他也不知道市民社會是由什麼決定的。但是,這並不妨礙,1843年馬克思就在某種程度上摸索到了社會結構鏈條中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了。克羅茨納赫的研究成果反映在1844 年春天馬克思在《德法年鑒》發表的《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上,此時,他徹底地完成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4 年夏,辯証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形成過程進入了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是以《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代表的。眾所周知,異化勞動是《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問題,它在私有制背后發現階級的、特別是資產階級的社會存在的更深刻的基礎。馬克思在邏輯上已經開始從分析私有制過渡到分析私有制的產生過程了,也就是說,異化勞動的歷史性必然產生私有制的歷史性與其相適應,更確切地說,勞動方式決定著財產形式,而勞動范疇在某些方面相當於生產范疇,因此,沿著這個方向分析,此時馬克思的思想接近於發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法了。[4]這個結論還可以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談到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得到証明,“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5]由此可見,此時,馬克思首次形成了關於物質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生產決定著社會的所有其他方面,並使它們從屬於自己,使它們成為生產本身的特殊形式。
巴加圖利亞分析指出, 根據《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1843 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比較可以發現,在認識總的社會結構關系上,馬克思至少在三個方面獲得了前進: 第一,1844 年馬克思揭示了社會的更深刻的基礎:在市民社會組織的背后,他發現了社會的基礎是物質生產﹔ 在私有制統治的背后,他發現了勞動異化現象。第二,1844 年的概念已經帶有更一般的全面性:馬克思不限於弄清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或私有制、國家和法之間的關系, 而是概括社會生活的所有基本方面———從物質生產到社會意識。第三,1844 年馬克思在分析生產的內部機制上也已經較為深入了。所以說,1844 年的觀念比1843 年的更深刻更全面。如果用圖解來表示,區別為:1843 年,馬克思弄清了這樣的關系:社會關系→政治上層建筑, 生產關系→政治上層建筑﹔1844 年, 馬克思則弄清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生產力→生產關系。[6]
在寫作《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所獲得的成果,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所寫的部分自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和發展。馬克思發展了生產起決定作用的思想,表述了關於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的概括性原理﹔採用了“生產方式”、“經濟狀況和工業狀況”這些術語,並把“對象” 視為“人對人的社會關系”, 已逐漸接近於生產關系的概念。[7]列寧在其關於《神聖家族》的筆記中特別注意到這一點,這已“表明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個‘體系’(如果可以用這個名詞的話)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生產的社會關系這個思想的。”[8]
1845 年春是辯証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的決定性階段,也就是社會結構理論獲得全面表述的決定性階段。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算合著能夠闡述“我們的見解”[9]的新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 但真正開始寫作手稿還是在1845年11 月。巴加圖利亞認為, 盡管1845年春馬克思已經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但與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相比,兩者是處於不同水平的。1845年春還處於“鑽研”階段,后者已經徹底地“自己弄清問題”了。[10]這個論點隻能根據間接的材料來判斷,最重要的証明是馬克思在1845 年4 月寫作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巴加圖利亞通過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比較分析認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思想的草稿。因此,也說明了馬克思理論發展的兩個水平之間的關系:一個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天才的萌芽”,一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次全面制定,而在制定的過程中又對理論本身做了徹底的明確化。[11]
把《德意志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以前的全部著作相比較,可以看出,其中新的發現決定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史中的地位的質的新內容,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法。這一發現的結果歸納為:第一,闡明了人類社會的整個結構,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第二,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即關於社會形態的學說的基礎﹔第三,得出了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革命必然性的結論,即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總之,在發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証法的基礎上,馬克思已經制定出了唯物史觀的完整觀念。當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個發現被表述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關系,即在表述形式上還不夠准確,但馬克思在其中已經闡明比隻歸結為生產力的第一性更為復雜的觀點:生產力決定交往形式、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原來的交往形式不再符合更發展的生產力,從而變成生產力的桎梏、必須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來解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所產生的歷史更替, 等等。那麼,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能夠發現這樣重要理論的前提是什麼呢? 換句話說,為什麼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理解恰好出現在這份手稿中呢? 巴加圖利亞認為:從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上看,1845 年, 馬克思從布魯塞爾到曼徹斯特,再回到布魯塞爾,他一直努力地從事著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這應當與其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理論本身的發展來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是通過這樣的關系反映的,即生產力———勞動分工———所有制形式,①[12]勞動分工在這裡起著中介的作用, 而這一范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起著比馬克思后來的著作更大的作用。眾所周知,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注意“分工” 的問題了,[13] 巴加圖利亞大膽假設,正是在1845 年大量研究經濟學著作時, 馬克思很可能是通過深入研究勞動分工而發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法的。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的專門研究才能証明。[14]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論述,我們可以得知,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發現並揭示了整個社會一般結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環節,即生產力→生產關系,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的生產本身的內在結構﹔ 同時,他也在這裡闡明了上層建筑的結構,政治的和意識的上層建筑的關系以及它們的組成因素,從而也就完全闡明了整個社會結構的圖式: 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第一次創立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結構的理論, 而在此之前只是制定了這個理論的個別因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生成地。②
參考文獻:
[1]參見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68:14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 (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68:122∼123.)
[4]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 --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68:196.
[5]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6] 參見Г.А.Багатурия.В.С.Выгодский.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Карла Маркса[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ысль〞 ,1976:196 ∼19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1、156、52.
[8]列寧全集(3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11]參見巴加圖利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列主義研究資料》[J].1984:(1).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13] 參見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4∼139.
[14]參見Г.А.Багатурия.Первое великоеоткрытие Маркса———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развитие мат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пониманияистории.Маркс———историк [A].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68:139∼140.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