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馬克思早年為總結他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而寫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該文寫於1843年10月至12月,翌年2月發表在馬克思和盧格合編的《德法年鑒》上。這篇文章氣勢磅礡,思想豐富,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一篇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開篇之作。
一、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
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視角來重讀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就會發現它散發著濃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首先,這篇文章首次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觀點,批判了宗教對人們的思想奴役,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在文中總結和肯定了德國的宗教批判,並結合自己的立場轉變和理論研究提出了自己關於宗教的觀點。關於宗教的根源和本質,馬克思寫道: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
在這裡,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德國青年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無神論觀點和對宗教的批判,重申了關於宗教是人的創造、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的觀點,同時進一步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把宗教看做是顛倒了的人的世界即國家和社會的反映,揭示了反宗教斗爭的真正意義在於它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斗爭。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還進一步揭示了宗教的社會作用,特別是宗教對於人們精神生活的多重影響,批判了統治階級利用宗教信仰對人們的精神奴役。他認為,宗教是舊世界的包羅萬象的世界觀,是這個世界的理論“辯護”、精神“慰藉”、“道德約束”和神聖性來源。馬克思意識到了宗教的復雜性,強調了宗教對人們的撫慰和麻醉功能,認為“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談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時,馬克思批判了路德“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批判他在把人們的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又“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馬克思的這些內容極為豐富的論述,為我們開展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啟示。
其次,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首次論述了哲學在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寫道: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朴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在這裡,馬克思認為哲學,當然是指“為歷史服務”、“為實踐服務”的哲學,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中起著靈魂和旗幟的作用。無產階級雖然也像歷史上的一切被壓迫階級一樣,處在社會底層而被剝奪了受教育、學哲學的權利,但是,無產階級與以往的被壓迫階級不同的是,它肩負著推翻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使命,這一使命的完成不能以膚淺和空想的理論為旗幟,必須以能夠深刻洞悉社會本質和規律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而這樣深刻全面的理論是不能缺少哲學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大哲學家(當然還不隻如此),他們為無產階級鍛造了無比犀利的理論武器,充分說明了哲學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作用,也為后來的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奠基了一種具有哲學意味的傳統。哲學教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密切結合,相得益彰。
馬克思還論述了哲學對舊世界的揭露和批判功能,以及對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鼓舞和教育功能。他認為,哲學批判本身不是目的,它服務於推翻舊制度的革命斗爭。“批判已經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種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應當讓受現實壓迫的人意識到壓迫,從而使現實的壓迫更加沉重﹔應當公開恥辱,從而使恥辱更加恥辱。……為了激起人民的勇氣,必須使他們對自己大吃一驚。”這可以看做是關於在無產階級革命宣傳中哲學的作用的最早論述。
最后,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首次論述了無產階級作為革命的領導者階級應該具有的精神氣質和必要的輿論工作。馬克思認為,擔負革命領導者的階級不僅應該具有堅毅、大膽等普通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具有“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具有“開闊胸懷”,並能夠“和人民魂魄相同”。
這個階級要善於鼓動群眾,並造成一種全體一致的輿論。“在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要能夠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在自身和群眾中激起瞬間的狂熱。在這瞬間,這個階級與整個社會親如兄弟,匯合起來,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並且被看作和被認為是社會的總代表﹔在這個瞬間,這個階級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為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馬克思的這一思想觀點,對於無產階級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社會革命的過程中開展宣傳輿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嚴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命題
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內容和重要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揭示對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進行科學理論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學極為重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寫下了一段關於理論教育的名言: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段話十分精辟,包含著一組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或更確切地說是關於科學理論教育的命題,而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一簇頗為嚴整的命題組合。這樣一種奇特的理論景觀,非常值得從理論現象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合上做出闡釋。
命題一: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論述了理論與實踐、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的關系,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樣的觀點,當然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是,馬克思對這一觀點的具體論述,則直接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這段十分精彩的名言,實際上講的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和機制,即理論能否和如何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的問題,亦即理論宣傳和理論教育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理論不能代替實踐,精神力量不能代替物質力量。他明確提出,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在這裡,“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是馬克思青年時期喜愛的一種語言表達,它鏗鏘有力而又有哲學思辨意味,但含義是清楚的:前者指的是以理論批判作為斗爭武器(即理論斗爭),是以筆為槍﹔而后者指的是以武器來進行批判(武裝斗爭),是以槍為筆。革命斗爭可以包括不同的方面,比如理論斗爭、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以及經濟斗爭等,理論斗爭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理論斗爭很重要,但它不是物質力量,而要想真正地改變客觀世界,就必須訴諸實踐,訴諸物質力量。
但是,理論作為精神力量也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毛澤東關於“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說法,就其表述方式而言,源於馬克思關於“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論述。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物質和精神的相互轉化,特別是理論向實踐、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轉化,是有條件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的。它既不是一種機械的變化,也不是一種神秘的變化,而是一種包含著相應的條件和機制的合理過程。轉化的條件當然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是理論與群眾相結合,為群眾所掌握。一種理論隻有為群眾所掌握,變成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才能變成一種實踐的力量。
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具體來說包含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轉化為群眾的目的和理念﹔二是轉化為群眾的工具和手段。當科學的理論為群眾所掌握時,理論本身就會發生轉化,一方面它從理論形態變為信念形態,另一方面同時也變為工具形態。這可以說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兩個環節。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它不僅成為人民群眾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成為人民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而隻有人們首先認同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把它當做自己完全可以信賴的科學理論時,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方法論價值和實際指導作用。
此外,這裡有一個表述問題:理論與群眾的結合,是“理論掌握群眾”呢,還是“群眾掌握理論”呢?馬克思的“理論掌握群眾”的說法,是他早期的一種表達方式,體現了德國思辨哲學的影響。德國唯心主義思辨哲學把理念和理論當做主體,把群眾當做客體﹔把理論當做精神性能動性原則,把群眾當做物質性被動性原則。馬克思在寫作該文時,思想尚處於轉變過程中,該文的一些基本觀點標志著他已經實現了思想轉變,放棄了思辨唯心主義並開始批判唯心主義,但在一些概念的用法和表述上,還帶有一定的思辨哲學的影響。因此,對於“理論掌握群眾”的提法,要做正確的理解。根據唯物史觀亦即群眾史觀的觀點,我們應該把這一說法合理地理解為“理論為群眾所掌握”,或者按照我們古漢語的一種用法,合理地理解為“理論掌握於群眾”。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理論界至今仍有“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人民群眾”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群眾”的說法,這當然是不確切的,應該加以改進,在用語上體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命題二:“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
理論怎樣才能為群眾所接受、所掌握呢?它憑借什麼力量來吸引和贏得群眾呢? 馬克思認為,理論應該通過它的說服力贏得群眾,即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這一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
首先,理論應該具有真理的力量,它要以理服人。馬克思受的是理性主義教育,他本人也始終堅持理性主義的立場。在關於理論的問題上,馬克思反對神秘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做法,反對那種不是依靠理論的真理力量和科學力量,而是依靠某種神話的魅力,依靠某種玄學思辨的魅力,依靠某種宣講的激情和雄辯口才,以及某種隨意的許諾等等來吸引群眾,愚弄群眾,控制群眾。他認為,應該讓群眾學習和掌握科學的道理,掌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在工人運動中開展科學理論的教育,同那些以宗教先知和救世主自居,以傳教的方式和口吻向群眾說話的人物進行了斗爭﹔同那些玩弄德國的哲學思辨,以此來嚇唬工人和征服群眾的人物進行斗爭﹔同那些重激情、輕理性,甚至向工人進行蠱惑式宣傳鼓動的人物進行斗爭。這對於我們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本質,反對一切“忽悠群眾”的歪理邪說和錯誤思潮,具有重要的啟示。
其次,人民群眾是認理服理的,要相信人民群眾具有健全的理智。相信群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不僅要相信群眾具有創造歷史的力量,也要相信群眾具有掌握真理的能力。
廣大勞動群眾長期處於社會底層,他們缺少文化知識,更缺少理論素養,但他們是認理的,是講道理和服從道理的。他們通過實際的生產實踐,通過社會觀察和生活體驗,所懂得的道理比我們通常所設想的多得多。而且,由於他們的思想來自現實和實踐,往往保有健全的性質。當理論家們在繁瑣思辨中迷失正途的時候,反而需要訴諸普通群眾的生活經驗和健全常識來糾正。正如毛澤東在《反本本主義》中所說: “讀過馬克思主義‘本本’的許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識字的工人常常能夠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問雖然博大精深,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精髓是簡潔明了的,是能夠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
再次,向群眾宣講理論,要善於把理論通俗化,在思路和語言上貼近群眾。理論教育的關鍵是要善於把理論通俗化,善於抓住理論最基本的觀點向群眾講透徹,講明白﹔要善於把理論的道理與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要結合起來,讓他們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了解理論。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和倫敦給工人講過課,講解他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據威廉·李卜克內西回憶,馬克思的講課很得法,顯示了做科學理論普及工作的天賦。“他提出一個問題時,總是力求簡短,然后用較長的解釋來說明它。盡量不用工人們聽不懂的字句。然后他叫聽眾提問題,如果沒有人發問,他就開始考問。他的考問也是很有教學技巧的,任何疏漏或誤解都不能逃過他。”馬克思的講授使有幸參加聽講的人感到了極大的愉快,達到了“說服人”的效果。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都是大理論家和思想家,同時也都是善於用人民群眾的語言來宣傳科學真理的宣傳教育家,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命題三:“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理論具有怎樣的品格才能說服人呢?馬克思的回答是兩個字: “徹底”。那麼,怎樣才算是“徹底”呢? 理論的“徹底”性指的是什麼呢?馬克思說: “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說,徹底的理論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對事物從根本上做出理論的闡明。理論研究不是著力於事物的現象,不是為了裝點和粉飾,而是要直面事物本身,深入到事物的根本和深層本質,敢於接觸最敏感和尖銳的問題,並不怕做出革命性的結論。
而馬克思關於“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說法,一方面表明馬克思所受的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哲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馬克思所理解的徹底的理論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是捍衛人的尊嚴的。馬克思寫道: “德國理論的徹底性從而其實踐能力的明証就是:德國理論是從堅決積極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當然,對人的研究不是歸結於抽象的人性,而是深入研究人的世界。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通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就會強烈地感到在馬克思那裡有一種“徹底”的精神。
他不僅在講到理論時強調“徹底”,而且在講到別的事情時也強調“徹底”。比如,他認為,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最徹底的事件”,而德國即將來臨的革命將是“徹底的革命”,無產階級身上的鎖鏈是“徹底的鎖鏈”,而思想的閃電將“徹底擊中”人民的園地,等等。可見,馬克思十分強調一種徹底的精神。他認為革命應該是徹底的,而作為革命先導的理論也必須是徹底的。
今天,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馬克思主義的徹底性品格。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現了無產階級徹底的革命性,體現了這個階級及其先鋒隊的“革命的大無畏精神”。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體系,體現了德國人特別是德國學者的徹底而嚴謹的精神,體現了經典作家集人類文明成果之大成的思想境界。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嚴整性,它的透徹性,它的自我批判精神,特別是它的致力於改造世界的氣魄等等,都是它的徹底性的體現。馬克思主義不是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平淡無奇的理論體系,而是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追求和宏偉的理想,有奮斗精神和尖銳鋒芒的思想體系。今天,我們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然可以也應該發掘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關於“和諧”的重要思想資源,以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作用,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徹底性的品質不能喪失,否則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
命題四: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馬克思看來,理論的徹底性不只是思維和邏輯上的問題,更是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的問題。理論隻有緊緊抓住了社會現實的根本問題,並符合於現實斗爭的需要,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從而在現實中得到實現。也就是說,理論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從而變成物質力量,取決於現實和實踐對理論的需要以及理論是否能夠滿足這種需要。馬克思寫道: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這個命題講“理論的實現”,實際上也是關於理論教育的問題,是關於理論教育作用的基礎和限度的問題。一方面,它表明理論教育的進行必須有自己的現實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社會提出的課題以及對於解釋和解決這種課題的需要。理論教育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有了這樣的基礎,也就有了理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表明理論教育的成效也是有其限度的,它受著社會現實對理論本身的需要以及理論本身滿足現實需要的程度的限制。在一定的國家和社會中,理論教育究竟能夠取得多大成效,當然會受到理論教育的廣泛程度、力度和水平的制約,受到開展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影響,但是,一種理論能否在某一個國家生根、開花和結果,根本上取決於該理論能否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傳入中國,落地生根,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在中國社會中得到實現,雖然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宣傳和傳播有很大關系,但更根本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它符合了中國人民求生存求發展的迫切需要。可見,理論教育,或者一般地說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不是萬能的,它是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上和一定的歷史限度內發揮作用的。
而在這個基礎上和限度內,理論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有著很大的能動性空間。
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學科,產生於我國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是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在中國共產黨長期積累的思想政治工作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學界努力和官方支持而形成的。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學。2005年,我國在學科體系中設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被確定為其中的一個二級學科。這就從學科上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馬克思主義性質。那麼,追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起源或淵源,就不能只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而是要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傳統向上追溯,尋找其最初的源頭。
特別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思想來看待,則它的形成要比它作為學科和專業的創立要早得多。
通過追溯我們看到,不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包含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也包含有豐富的相關思想和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指示。在列寧和斯大林的著作中,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都有非常豐富的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觀點和論述。那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哪一篇或哪幾篇著述屬於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開端呢?本文的結論是: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開篇之作。
首先,《〈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標志著馬克思完成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思想轉變的主要著作之一。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馬克思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作為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的馬克思。而本文中闡述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是馬克思在完成世界觀轉變后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論述。在此之前,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早年的習作以及理論探索中,也可能提出過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含義的思想觀點和見解,比如馬克思在中學作文中關於青年職業觀的思想、恩格斯在早年文學創作中的有關愛國教育的思想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學來說無疑是很重要的內容,但這些思想隻能算作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前史中的內容,屬於經典作家早期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而不能看做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開端。
其次,《〈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首次提出了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學說,為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論前提。盡管在該文中,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學說還是以比較原初的形式、以某種晦澀的思辨語言來表述的,但核心思想已經形成和出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將之稱為馬克思的“第三個偉大發現”。而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學說具有更為直接的奠基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是無產階級實現自己歷史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說,馬克思在提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思想時,事實上也就提出了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再次,《〈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形成了唯物史觀的最初觀點,初步為思想政治教育學提供了科學觀點的指導。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過程中,形成了關於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新見解,即: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馬克思在回顧歷史唯物主義創立過程時說過: “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可見,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唯物史觀關於經濟決定政治的最初觀點已經出現,而這對於具有強烈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可見,在這篇文章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被奠定在無產階級的價值立場上,而且也初步地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的科學基礎上。
最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包含有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觀點,提出了一系列嚴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命題。除了上文所詳細陳述的相關思想內容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關於“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朴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的論述,實際上是從德國的角度提出了對人民進行先進思想灌輸的任務,可以說是列寧“灌輸”論的先聲。
另外,在發掘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論述時,筆者偶然間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收錄經典作家們的成熟而且重要論著的著作集,其開篇之作往往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文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的文獻。比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版以及最新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其第一篇文章都是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該文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點和濃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 《列寧選集》的第一篇《什麼是人民之友?》是一篇捍衛和宣傳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論著,而在幾年后的《怎麼辦?》中明確提出了“灌輸”論的思想﹔《斯大林選集》的第一篇文稿《俄國社會民主黨及其當前任務》論述了社會主義的理想,並對列寧的“灌輸”論做了闡釋﹔ 《毛澤東選集》的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它在一定意義上是關於中國社會各階級能否接受革命宣傳的理論分析,而接下來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則直接論述了農民運動中的“政治教育”問題﹔ 《鄧小平文選》的第一篇則是直接論述思想政治工作的,即《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以上種種,可能出於巧合,但這樣帶規律性的現象也說明一定的問題,即:經典作家從開始理論創造的時候起,就把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思考之點,從而使得其重要著作從一開始就具有濃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
(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授)(本網編輯刪除了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