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物質定義與“感官提示說”
——從列寧物質定義的譯文談起
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通行的物質定義,是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的一段論述,即:“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1]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對這個定義基本上都持肯定態度。[2]然而事實上,這一定義的中文表述未必准確地反映了列寧的相關思想,而且影響到我們對列寧物質定義思想內涵和理論價值的理解,並由此造成了一個流行甚廣的對列寧認識論思想的誤解。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列寧物質定義的中文翻譯有關。本文將以這一定義的翻譯為切入點,對列寧的有關思想加以辨析。
一
值得商榷之處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這句話中“感知的”三個字。這句話的原文是:“Материя есть философская категория для обозначения обьективной реальности,которая дана человеку в ощущениях его”。相應於“感知的”這一表述,也是全部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其中的 “дана”一詞的翻譯。“дана”是俄語動詞дать的被動形動詞陰性短尾。дать 本身的基本含義是給予,沒有“感覺”的意思。列寧這段話的直譯應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在人的感覺中被給予人的。”本文開始所引的列寧物質定義的中文譯文把“дана”,即“被給予人的”,譯作“感知的”,很容易使人理解為物質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器官感覺到的,其含義與專門表示感覺的動詞ощутить的被動性動詞短尾ощущена——被感覺到的——一樣。[3]再具體說,被感覺到的是什麼?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物質這種客觀實在的顏色、軟硬、味道等等屬性﹔第二,是物質這種客觀實在的存在。但是問題在於,不論按照哪一種可能的理解,都不符合列寧的思想。
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和馬赫主義者一樣,把感覺理解為通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感覺,即顏色、聲音、氣味等等。但是,馬赫主義者把感覺視為世界的要素,主張物是感覺的復合,否認感覺之外有作為其來源的物質存在,就是說,把感覺當作分隔人與外部世界的一堵牆。相反,列寧認為感覺是連接人與外部世界的一座橋,感覺不僅使人通過顏色、聲音以及氣味等等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且使人認識到作為感覺來源的外部世界是客觀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通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全書,列寧關注的不是顏色、聲音、氣味等具體的五官感覺,而是五官感覺之外是否有作為感覺來源的客觀實在。這是他和馬赫主義者的根本區別所在。
然而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對這種客觀存在的証明,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因為馬赫主義者抓住了一個事實:感覺是一切認識的出發點。而感覺來自人的五種感官,其內容隻能是顏色、聲音以及氣味、軟硬等等,物質概念所要標志的那種客觀實在的存在的確是任何一種感官都不能感覺到的。他引用狄德羅的話說:“那些隻承認自身的存在和自身中交替出現的感覺的存在,而不承認其他任何東西的哲學家,叫作唯心主義者。這種怪誕的體系,在我看來,隻有瞎子才會創造出來!這種體系雖然荒謬之至,可是最難駁倒,說起來真是人類智慧的恥辱、哲學的恥辱。”[4]可見,要做一個唯物主義者,最重要的是能夠証明物質所標志的那種客觀實在是存在的﹔所需証據隻能來自認識,最終來自人的感覺,但是感覺器官又無法直接讓人感覺到這種存在。這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困境。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是通過“感官提示說”走出這一困境的。
列寧提出,人確實不能直接感覺到客觀實在的存在,但是人在感覺中又的確獲得了關於這種存在的認識。他說:“當我們的感官受到來自外部的某些對象的刺激時,‘現象’就產生,當某種障礙物使得我們所明明知道是存在著的對象不可能對我們的感官發生作用時,‘現象’就消失。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結論:對象、物、物體是在我們之外、不依賴於我們而存在著的,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象。”[5]他又說:“有人對我們說,馬赫‘發現了世界的要素’:紅、綠、硬、軟、響、長等等。我們要問:當人看見紅,感覺到硬等等的時候,人感知的是不是客觀實在呢?”[6]列寧的意思是:人的確隻能通過感官得到紅、綠、硬、軟、響、長等等具體的感覺,但是隻有和某些外部對象接觸時人才能得到這些感覺,一旦這樣的接觸被阻隔,這些感覺也就消失,這表明,感覺是主觀的,感覺的來源是客觀的。換句話說,列寧是要表達:我們獲得的是紅色而不是綠色或者其他的感覺,只是在這裡獲得而不是在別處獲得,這是我們自己所無法決定的﹔這表明我們在獲得紅綠、軟硬等等具體感覺的同時,也獲得了“這些感覺的來源是客觀的、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樣的認識。正是這樣的認識,告訴我們在我們之外存在著某種客觀實在。物質概念就是對它的標志。這樣的認識本身不是感覺,但它又與感覺有關。列寧把這種現象稱作感官對人的提示:“接受或拋棄物質概念這一問題,是人對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問題,是關於我們認識的泉源的問題。”[7]列寧還提出,唯物主義者是徹底的感覺論者,不僅承認認識源於感覺,而且承認感官就客觀實在的存在向人發出的提示:“一切知識來自經驗、感覺、知覺。這是對的。但試問:‘屬於知覺’的,也就是說作為知覺的泉源的是客觀實在嗎?如果你回答說是,那你就是唯物主義者。如果你回答說不是,那你就是不徹底的,你不可避免地會陷入主觀主義,陷入不可知論。”[8]他批評馬赫主義者說:“馬赫主義者喜歡唱這樣一種高調:他們是完全相信我們感官的提示的哲學家,……其實,馬赫主義者是主觀主義者和不可知論者,因為他們不充分相信我們感官的提示,不徹底貫徹感覺論。他們不承認客觀的、不依賴於人的實在是我們感覺的泉源。”[9]以上論述中所說的“提示”,原文為показание。這是由動詞показать而來的動名詞,基本含義是“給某人看什麼東西”,譯作“提示”是基本恰當的。Показание及其中譯“提示”二字表達了列寧關於客觀實在的主要思想:這種客觀實在的存在是人無法直接感知的,人隻能在獲得具體的感覺時,因感覺能否出現及其性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領悟到感官對自己的提示:感覺的來源、對象具有客觀實在性,是客觀存在。
Показание 一詞以及“感官提示說”,可以說是列寧對如何理解“物質定義”中дана一詞所做的注解,也是他對為什麼用дать而不直接使用動詞ощутить(感覺)的說明。顯而易見,把дана譯為“感知的”很容易使人誤解列寧的原意。事實上,長期以來人們也的確誤解了。
二
對дана一詞的現有翻譯未能把握列寧相關哲學思想深刻而又微妙的含義。這種翻譯反過來又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對列寧哲學思想的理解。首先是對列寧關於客觀實在的思想——主要是“感官提示說”——理論意義的理解。
“感官提示說”十分重要。古往今來的唯物主義者都堅持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世界是物質的,但是這一觀點說來真是人類智慧的恥辱,是無法最終証明的。其中的困難之一,正在於這種客觀實在的存在是人的感覺器官無法直接感知的。由於不能直接感知,物質所標志的客觀實在與人之間就有一道無法通過感覺和理性的力量跨越的鴻溝。對於唯心主義來講,這樣的鴻溝是不存在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如馬赫主義者,由於看到這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的存在而把感覺作為世界的要素,人所面對的一切都成為感覺要素的復合,感覺以外的客觀實在被否認,鴻溝也就不再存在。客觀唯心主義者,如各種宗教徒,由於信仰無所不能的神,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創造物,鴻溝本來就不存在。但是對於唯物主義者,承認感覺以外的客觀實在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而要說明一個不能直接感知的東西是存在的,極為困難。[10]在哲學史上,很少有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只是從常識出發,把物質存在當作不言自明的事情,無需也無法對它加以分析、思考和証明。他們是朴素的唯物主義者。近代以來的許多哲學家,尤其是休謨、康德和實証主義者,尖銳地提出了感覺和物質存在之間鴻溝的存在,而且認為這一鴻溝是不可跨越的。這是對唯物主義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挑戰,絕大多數唯物主義哲學家沒有直接回應。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第一次直面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承認鴻溝的存在,但也看到了跨越這條鴻溝對於唯物主義哲學的原則意義。於是他說:“休謨說過,人應當行動、推理和信仰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我們唯物主義者隻要加上一句就行了,即:這樣的‘信仰’是含義最好的批判的思維所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是哲學的不可避免的salto vitale(獲生的跳躍)。”[11]他把這種跳躍稱為“獲生的跳躍”,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能躍過這條鴻溝確認物質的客觀存在,全部唯物主義理論都會失去基礎,無從談起。如何跨越?普列漢諾夫同意休謨的意見:在這裡,感覺和理性都無濟於事,於是隻能求助於信仰。和以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普列漢諾夫無疑是非常深刻的,把對唯物主義的理解大大推進了一步。但是列寧對普列漢諾夫所做的工作並不滿意,因為普列漢諾夫在這裡使用了“信仰”一詞。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專門考察了普列漢諾夫的這一思想。他說:“普列漢諾夫曾經寫過這樣拙劣的詞句,說什麼‘信仰’外部世界的存在就是‘哲學的不可避免的獲生的跳躍(salto vitale)’。‘信仰’這個字眼,是重復休謨的,雖然加上了引號,但暴露了普列漢諾夫用語的混亂,這是毫無疑問的。”[12]列寧的不滿是有道理的:如果唯物主義者能夠信仰物質存在,那麼唯心主義者為什麼不能信仰物質的不存在或者信仰上帝的存在呢?和唯心主義相比,唯物主義有什麼更為合理因而值得接受之處呢?“感官提示說”就是列寧自己提出的對物質客觀存在的不同於信仰的科學論証:作為客觀存在的物質,其存在不是信仰的產物,它得自人在生活實踐中當獲得感覺時感官對人的提示。
對唯物主義的論証就是對唯心主義的駁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已經斗爭了幾千年,至今沒有最終結果。由於上述“鴻溝”的存在,由於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事關整個世界,而世界是無限的,因此許多人認為這一斗爭屬於形而上學,永遠不會有結果。正因為如此,實証主義主張把它“存而不論”,不要再為這種不會有任何結果的問題而浪費精力。他們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建立在信仰之上。這樣的結論當然是列寧這樣的唯物主義者不能接受的。
若要堅定唯物主義立場,唯物主義者必須回應來自不可知論者和實証主義者的挑戰,告別朴素性,賦予唯物主義以時代色彩。在這個問題上,列寧的“感官提示說”把唯物主義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他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在獲得感覺的同時的確因感覺的性質及其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而收到了一種提示:感覺的來源、對象是客觀地存在於人之外的。這一提示的存在誰都無法否認,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借助信仰而越過“鴻溝”。這樣的論証可能難以使一切唯物主義者滿意,因為“提示”一詞所表達的意思有幾分猶疑、模糊,還不如“感知的”那麼斬釘截鐵。但是列寧邁出的這一小步是前人從未邁出的,而且就人類受其生理構造限制而擁有的“本領”而言,起碼在現在看來,在這個問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比列寧做得更好。與根本看不到對物質存在加以論証的必要和可能的朴素唯物主義以及想要借助信仰躍過鴻溝的普列漢諾夫相比,“感官提示說”是列寧對唯物主義哲學的重大貢獻,也是列寧最有價值的哲學思想之一。
然而現有的“物質定義”的中譯文沒有體現“感官提示說”的深刻內涵,而一旦忽視了“感官提示說”,列寧對唯物主義哲學的上述理論貢獻就得不到反映,他與朴素唯物主義者的區別也就不見了。
三
Дана一詞中譯文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導致我們誤解了列寧的認識論思想。
在各種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的一句話被人們反復引用,即:“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13]各種教材對它基本上都做了認識論的解讀。如有的作者稱:“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它貫穿於認識的發生、認識的本質、認識的過程等認識論研究的全部問題當中。”[14]實際上,列寧所說的不是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如充當真理標准)問題,而是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問題,是本體論及其在認識論中的重要地位問題,與他的“感官提示說”有關。他在批判馬赫主義者巴扎洛夫時說:“你糊涂了,巴扎洛夫同志!你把物存在於我們的感覺、知覺、表象之外的問題,改成我們關於‘這些’物‘本身’的表象的正確性的標准問題,或者說得更確切些,你用后一個問題來掩蓋前一個問題。但是恩格斯直截了當地、明確地說:他和不可知論者的區分不僅在於不可知論者懷疑模寫的正確性,而且還在於不可知論者懷疑能否談論物本身,能否‘確實地’知道物的存在。巴扎洛夫為什麼要偷天換日呢?就是為了模糊、攪亂唯物主義(以及唯物主義者恩格斯)所說的基本問題,即關於作用於我們感官而引起感覺的物在我們意識之外的存在問題。不肯定地解答這個問題,就不能當一個唯物主義者,但在感覺給我們提供的那些模寫的正確性的標准問題上,盡管看法各有不同,卻仍然可以當一個唯物主義者。”[15]可見,列寧關注的不是怎樣正確認識物質存在,而是人是否承認認識對象是客觀的物質存在,關心的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人們反復引用的這句話出自《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二章第6節,該節標題為“認識論中的實踐標准問題”。對相關內容略加考察便可看出,這裡所說的“實踐標准”,強調的同樣是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而不是認識與對象的一致。列寧指出,馬赫主義者也承認,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為了獲得“對人的實踐、生命的保存、種的保存有用的認識”,為了獲得成功,必須承認物質對象的客觀存在,接受唯物主義﹔只是在作為哲學家思考哲學理論問題時,他們把自己封閉在感覺經驗之中,否認感覺以外的一切存在。他說:“馬赫在《感覺的分析》中寫道:‘在實踐方面,我們在從事某種活動的時不能缺少自我這個觀念,正如在我們伸手拿一個東西時不能缺少物體這個觀念一樣。在生理學方面,我們經常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正如我們經常看到日出一樣。但是在理論方面,我們絕不應該堅持這種看法。’”[16]正因為如此,列寧說:“馬克思主義者說:如果把實踐標准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那末我們就必然得出唯物主義。馬赫說:就算實踐是唯物主義的,但理論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17]緊接著人們反復引用的那句話,列寧說:“這種觀點必然會導致唯物主義,而把教授的經院哲學的無數臆說一腳踢開。”[18]這也表明,列寧在這裡談論實踐標准,意圖所指首先不是認識論問題,而是本體論問題,旨在說明堅持實踐標准必然承認實踐對象的客觀存在,導致唯物主義。
在列寧的認識論思想中,討論認識的本體論前提,劃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原則界線,即認識的來源、對象是不是具有客觀實在性、是不是物質存在,是最重要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反映論、客觀真理、與相對性同時存在的真理的絕對性等等,都和承認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即它們是物質存在——密切相關。人所共知,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提出了著名的“認識論的三個結論”,其中第一個結論就是強調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性:“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在我們之外存在著的。”[19]把唯物主義原則——即確認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擺在第一位,是列寧認識論思想的鮮明特點。
顯然,把“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這句話理解為強調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它是認識的目的、源泉、標准、動力等等——是誤解了列寧的認識論思想。為什麼會產生上述誤解?原因正與對“дана”一詞的翻譯有關。由於對列寧的“感官提示說”缺少深入的認識,因而很難深刻理解列寧對唯物主義基本前提——承認認識的來源、對象的客觀實在性——的論証,不能領會列寧在這個問題上做出的獨到貢獻。正因為如此,在翻譯“дана”一詞時隻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看不到它的本體論意義以及列寧的良苦用心。
最后順便指出,誤解列寧的不僅是我們中國哲學家。俄羅斯哲學家,例如蘇聯時期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著名於世、至今仍是俄羅斯最活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奧伊則爾曼,也一樣沒有理解列寧物質定義中的深刻思想。他說:“列寧提出的物質定義不論在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還是在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著作中,都不是新的。例如,普列漢諾夫在批判馬赫主義者彼得楚爾特的論文《膽怯的唯心主義》中把物質定義為‘直接或者間接地作用於或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作用於我們的外部感覺’的東西。普列漢諾夫在這裡指出,‘任何一個近年來物理學的驚人發現,都不能動搖這個物質定義。’”[20]把列寧的物質定義與普列漢諾夫的定義等量齊觀是何等的錯誤,隻要看看本文前面所引用的列寧對普列漢諾夫“信仰說”的批評就可以了,這裡毋庸贅言。
本文的結論是什麼?是不是說現有的列寧物質定義的翻譯是錯誤的?很難說。因為“感知的”雖然通常都被誤解為“感覺到的”,但也可以被理解為 “通過感覺知道的”,如果這樣,應該說就是符合列寧本意的。同時,即使把“дана”直譯為“被給予人的”,也未必就能充分地、一目了然地表達列寧的“感官提示說”從而也是其物質定義的深刻內涵。究竟如何翻譯,還可以討論。但很可能不論怎麼譯,在“дана”的中譯文后加注,都是可以考慮的。
注釋:
[1] 《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89 頁。1988年出版的《列寧全集》第2版、1972年出版的《列寧選集》第2版、以及2009年出版的《列寧專題文集》,都採用這一譯文。在1960年出版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單行本中,“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一句譯文為:“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見該書第120頁)。
[2] 俄羅斯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奧伊則爾曼對這一定義有比較深入的批評分析。參見安啟念主編:《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俄羅斯學者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367頁。
[3] 可參看國內各種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材中的相關論述。此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60年版中譯本裡,與“感知的”三個字相對應的表述為“人感覺到的”也說明了這一點。
[4] 《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30頁。
[5] 同上書,第78頁。
[6] 此處譯文“當人看見紅,感覺到綠的時候,人感知的是不是客觀實在呢?”同樣值得商榷。原文為:“дана ли человеку,когда он видит красное,ощущает твердое и т.п.,обьективн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или нет?”直譯應該是:“當人看見紅,感覺到綠的時候,客觀實在是不是被給予了人呢?”現在的譯文是說,人們的紅、綠、硬、軟、響、長等感覺是對客觀實在屬性的感知,而列寧說的是認識的來源,他是說:當人獲得紅、綠、響、軟、硬、長等感覺的時候,他也“被給予了客觀實在是存在的”這樣的認識。列寧並非斷言紅、綠等具體感覺是對客觀實在本身的或者是對它的存在的感知。參見《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89頁。
[7] 《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89頁。
[8] 同上書,第87頁。
[9] 同上書,第88頁。
[10] 俄羅斯哲學家А.Л.尼基福洛夫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也強調這一點。見А.Л.Никифоров.Философия науки:В.И.Ленин и Э.Мах.//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2010.№1.С.138.
[11] [俄]普列漢諾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俄譯本注釋》(1882年),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1頁。
[12] 《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101—102頁。
[13] 同上書,第103頁。
[14] 李秀林等主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版第230頁。這本教材發行1000多萬冊,影響甚廣。參見肖前等主編的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哲學專業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15] 《列寧全集》第2版第18卷第112頁。
[16][17] 《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100頁。
[18] 同上書,第103頁。
[19] 同上書,第77頁。
[20] 安啟念主編:《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俄羅斯學者卷》,第365頁。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