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與社會主義———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
有關社會主義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是當前社會中爭論最激烈的話題之一。
問題似乎是從20 世紀90 年代初, 由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制度相繼消亡而引出,而這一消亡是與私有化進程的加速連在一起的。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大成就的多元化所有制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既呈現出個體、私營與外資等非公企業的勃勃生機,又反映了國有企業不斷縮小陣地並至今仍然活力欠佳。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現實的活力對照,似乎又形成對公有制地位的現實責難。
在理論上, 有關“公有制不適於市場經濟”、“國有經濟是落后與腐敗之源”,甚至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等言論也是不絕於耳。
公有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究竟如何? 閱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從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一、消滅私有制是《共產黨宣言》的基本使命
1847年11 月,作為國際工人團體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同盟代表大會,會上委托馬克思與恩格斯起草一個黨綱。此黨綱即聞名於世的《共產黨宣言》,於1848 年1 月寫成。當時,馬克思29 歲,恩格斯27 歲,都相當年輕。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19 世紀前半紀歐洲工人運動斗爭經驗的總結,是共產主義理論從空想轉向科學的標志。
《宣言》一開筆就氣勢恢宏:“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這個幽靈遭到從教皇到沙皇、從梅特涅到基佐等舊歐洲勢力的圍攻。為此,共產黨人要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與目的。《宣言》從資產者和無產者、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派的態度等不同層面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最核心的觀點無疑是:“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1](p.45)以消滅私有制為基本綱領的《宣言》,產生在這麼一個歷史時代:那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初期,但勞動與資本的矛盾已相當尖銳。特別是以血與火的文字所寫成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無論是農村以“羊吃人”為特征的圈地運動,把大批農民驅趕至城市成為最廉價的“工業奴隸”, 還是以延長勞動時間、加重勞動強度、惡化勞動與生活環境所實行的絕對剩余價值的榨取, 再加上對海外殖民地的血性掠奪,都顯示了資本剝削、掠奪勞動的殘酷性。恩格斯曾撰寫過《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對無產者在當時的境遇作了充分的揭示,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更以勞資關系的殘酷現實作為解剖資本主義本質的材料。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2](p.871)資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隨於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 隻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 [2](p.205)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剝削勞動的殘酷性的認識,首先是來之於社會所提供的大量實際材料,當時英、德、法等歐洲社會的有識之士,都對資本的殘酷性加以充分揭露。英國的工人視察員、童工委員會、專家學者與大英博物館等,都提供了有關勞資關系的豐富材料。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剝削勞動殘酷性的認識,更來之於對資本主義關系或者說勞資關系的本質解剖。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即辯証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使他對資本主義勞資關系的認識,將當時社會對這個問題的了解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企業家的使命,隻能是服務於資本的增值。因此,馬克思相當欣賞《評論家周刊》中的那段話: 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的利潤,它就保証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2](p.871)這無疑是對資本剝削與掠奪的殘酷本性最生動的刻畫。
資本對勞動剝削的殘酷性與勞資矛盾的尖銳性,是源於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從而是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 是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公有制去代替。這是《宣言》中理論推導的必然結論。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在未來社會中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形式,如公有制、社會所有制、集體與合作所有制等形式都談到過,還包括講到了國家所有制, 認為仍由國家履行管理社會財產的職責:“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並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 [3](p.297)“土地隻能是國家的財產”,“生產資料的全國性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的基礎”。[4](pp.232、233)在辯証唯物史觀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經濟關系的基礎與核心, 因此,《共產黨宣言》把消滅私有制作為自己理論的基本宗旨。應該說,共產黨的命名也由此而來。
二、實現人性解放,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理念
在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一段對共產主義本質的精彩描述:“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並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証、自然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5](p.185) 這段話包含了這麼三層意思:一是共產主義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解放與人性的復歸﹔二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世界勞動者乃至整個社會被異化的情況深惡痛絕﹔三是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正是作為實現人性解放的必備條件或手段而提出的。
馬克思選取了黑格爾哲學中的異化概念,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困。“物的世界的增值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 [5](pp.156、158)在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下,突出地表現為勞動的異化。馬克思從不同方面分析勞動異化的情況及其結果:一是勞動的物的異化,即勞動者對自己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因為在雇佣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 年第8 期勞動的情況下, 勞動產品不僅不屬於勞動者,而是反過來成為支配與奴役自己的工具﹔二是勞動的自我異化,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活動,已經是一種不屬於他的異己的活動,並會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三是導致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即勞動這一人的機能被異化成受奴役的動物機能,相反,吃、住、生殖等這些動物機能卻成了勞動者唯一能感覺到是人的東西﹔四是人同人相異化,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是處在人與人矛盾與對立的狀態,不僅資本與勞動處在矛盾對立狀態,而且在資本之間與勞動之間,也各自呈現出競爭與矛盾狀況。
與此相應, 馬克思還用物化與人格化,即人的物化與物的人格化的概念來進一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關系。“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決不是將使用價值生產作為直接目的,而是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2](pp.178、179)這就是說,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代表,執行的是資本的意志。從這個角度說, 資本與資本家也離開了人的本質,同樣是處於一種異化的狀態。
馬克思從哲學與法學研究開始,最終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在他的代表作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之作《資本論》中,已經用政治經濟學的“商品拜物教”術語去取代哲學的異化概念,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不合理的現實了。
《資本論》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細胞商品開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都蘊含在商品的內在矛盾裡,即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之中,並在商品內在矛盾的基礎上展開。馬克思認為,正如在宗教世界裡那樣, 本是人腦產物的宗教一旦形成,就反過來支配人們並使人們拜倒在其腳下的神靈,商品的情況同樣如此。商品從使用價值角度來考察,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各種屬性,並不神秘,但是,從價值與商品的角度考察,其謎一樣的性質就發生了: 本是人手勞動產物的商品,現在卻反過來支配人們的關系,使人們拜倒在商品的腳下。物與物的交換關系替代了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掩蓋了人之間的勞動關系,這就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來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2](p.90) 即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商品拜物教這種特有的經濟關系,存在於商品形式之中,即隻要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拜物教關系就隨之而生。
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從而也把商品拜物教推向頂峰, 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也接踵而至。“金子! 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 隻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隸可以使異教聯盟、同宗分裂……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該死的土塊,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 [2](p.155)這段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中的台詞,為馬克思所欣賞並多次引用,也是對商品與貨幣拜物教的辛辣鞭笞。
異化與商品拜物教,在馬克思勾畫資本主義本質方面,是互補互融、相得益彰的。商品拜物教,一方面展示了資本追逐利潤的內在沖動這一社會傾向﹔另一方面也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與矛盾。所以馬克思用專節分析商品拜物教的來龍去脈,這也是《資本論》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按照馬克思的邏輯,人世間關系倒置的商品拜物教消失的條件, 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亡。
三、資本在還能釋放生產力的限度內不會消亡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一方面論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消亡的命運,另一方面也稱道“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這不僅表現為對中世紀封建關系的沖擊,更表現在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的巨大貢獻。
由於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 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資產階級創建了巨大的城市,使農村從屬於城市,使未開化與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 年第8 期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 比過去一切世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上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裡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 [1](pp.33-36)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啟社會生產力之門最公正的評述。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揭示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消亡的趨勢同時,還明確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1](p.592)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資本與勞動關系極度緊張的時期,“資本主義喪鐘已經敲響”正是由此而發。在馬克思逝世后的幾十年當中,也確實出現了經濟危機、世界大戰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等歷史事實。但誰能預見,病態恢恢的資本主義世界,卻在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等改良中獲得新的能量, 特別是20 世紀60 年代以后的新科技革命, 更使資本主義方式顯示出相當的活力。
其實, 即使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處在不斷地變革與發展之中的。當時的工廠視察員、童工調查委員會、樞密院醫官、食品摻假監督法等,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緩解勞資矛盾的有關措施。當時出現的股份公司等經濟形式,馬克思是從“社會資本” 對私人資本的自我揚棄的角度進行分析。
但是這卻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大調整與發展。馬克思之后的股份公司、交易所等資本的社會形式都有了巨大的發展,恩格斯在有關文章中都有所評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與矛盾都交織在一起。
2008年起始於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把國際經濟危機推上了一個新的階段與層次。新的矛盾、新的沖擊,也鍛煉了資本主義世界調節自己的手段。
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生產方式還能容納生產力發展的限度內,資本主義決不會輕易消亡。
四、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
19世紀80 年代初, 不少進步人士在報刊上議論未來社會中的產品分配方式時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不斷改變、不斷進步的東西,而是穩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並應該有一成不變的分配方式。對此,恩格斯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評議:“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6](p.588)其實,有關“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都多次提到過。如早在年,馬克思就明確指出:“我不主張樹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6](p.7)在《資本論》第1 卷發表以后,法德等國不少人士大談馬克思主義。對於馬隆式那類陳詞濫調,馬克思曾氣憤地說:“有一點可以肯定,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6](p.487)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 馬恩都不希望把他們的學說變成生硬的、固化的東西。
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既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完全是根據新情況而不斷推進。特別是列寧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不一定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而是在各類矛盾交織所在的俄國首先爆發並取得勝利的論述,並以十月革命勝利的偉大實踐,証明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性的道理。
列寧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蘇聯模式,遵循的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用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 以計劃經濟代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按勞分配代替雇佣勞動的分配制度。這一套經濟發展的蘇聯模式,在20 世紀30 年代曾經促進了蘇聯經濟的高速發展,並與同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大危機的蕭條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
從而,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東歐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 也必然是照搬蘇聯發展的模式。但是,這一模式卻好景不長。30 年代大危機以及二次世界大戰,促使西方國家有識之士積極反思, 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宏觀調控措施,包括改善社會福利制度,制訂國家經濟發展計劃等,這裡不乏吸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有益經驗的做法。在總體上還是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添置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因素, 使五六十年代以后的資本主義世界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再加上新技術革命的興起, 又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虎虎生威。但與此同時,一統天下的公有制、極度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等嚴重壓抑人們積極性與資源效益的弊端也充分顯露,於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也拉開了帷幕。
社會主義包括公有制能夠與市場經濟相連,這是馬克思沒有預見到,也不可能預見到的。盡管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談到按勞分配時,也講過“顯然,這裡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 的同一原則。”“在這裡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4](p.434)但這些論述隻能為我們研究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聯系留下一些線索與伏筆。
今天的中國, 包括以往的蘇聯和東歐國家,都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從而必須走出消滅商品關系的歷史誤區。不僅是發展中的國家,即使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如果走上社會主義之路, 也不能輕易否定商品與市場關系。
正像鄧小平所說,在現代經濟中,計劃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方法與手段, 資本主義可用,社會主義同樣可用。[7](p.373)擺脫僵化的蘇聯模式,是從市場經濟改革導向開始, 逐漸又進入到所有制結構的變革。
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是單一的公有制結構,正是單一的公有制特別是無所不在的全民所有制或者說國有制,賦予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以無限權力。於是,建設多元的所有制結構也必然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事實証明,改革開放30 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內資與外資等非公經濟之力。
恩格斯在1847 年所寫的《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也曾經談到,不能“一下子把私有制廢除”,“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隻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隻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5](p.685)恩格斯的基本觀點仍是,私有制的消滅,仍以生產資料的大量生產、社會財富的大量涌現為前提。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所有制的變革隻能逐步推進。應該說,今日中國的多元所有制結構發展,既是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提升,也符合恩格斯當年的這一精神。
與市場化發展和多元所有制結構相連,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應該是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認知階段。“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路線,更點出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變革性與前進性。
五、堅持以公有制為核心的社會主義之路
關於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歷來有多種解釋。《共產黨宣言》中有專門一章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文獻”, 文中列舉了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以及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情況與特點。所有的評述都入木三分,如封建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抨擊,“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有時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刺中資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於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1](pp.54、55)
20世紀以來, 特別是90 年代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以后,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又層出不窮。上海社會科學院徐覺哉的《社會主義流派史》一書,對社會主義各種流派的整理歸納相當完整,其中有倫理、議會、工團、民主、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 年第8 期治、基金、生態、市場等25 種社會主義流派。①社會主義的流派盡管眾多,但中國共產黨人所選擇與遵循的是由《共產黨宣言》所開創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是一種以公有制為核心的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變革與發展的運動,以單一公有制與計劃經濟為特點的蘇俄模式已成為過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已顯示出巨大活力。作為這一新模式的經濟主體與基礎, 是多種經濟形式共存的所有制結構,或者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所以稱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因為在多元所有制結構中,以公有經濟為核心,特別是國有經濟起著主導作用。
由於非公經濟的發展與公有經濟范圍的相對收縮,由於國有企業適應市場化的改革有一個過程,人們往往會對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地位與作用作出非理性的評議,認為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缺少活力,從而認為除了一些公用產品部門還需由國企提供以外,私有化是競爭性國有企業改革的唯一出路。
經過30 年的改革,通過政企分離、兼並重組等改革措施,國有企業已卸下了沉重的歷史負擔, 一大批大中型國有企業變得更為壯實,並牢牢地發揮著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一個個大中型國有企業都能在市場運行中充分自主,必能使中國的國有制乃至整個公有制經濟發揮出更多更大的能量與作用。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外輿論對公有制的攻擊可謂不少, 並稱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走向,必然是跟俄羅斯趨同。但實踐証明,中國國有企業在市場化改革中變得更加堅實,牢牢地發揮著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紛紛推出財政救市政策。人們由此評述說,這是市場自由主義的破產,國家宏觀調控思路的勝利。而中國在2009 年推出的4 萬億元財政刺激措施與近10 萬億元的增加貸款, 其力度堪稱世界之最,並最終促成中國經濟的快速回升。而在這過程中,中國國有經濟發揮了極其出色的作用。
由於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很長一段時期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總體上處於低潮。中國改革所舉起的社會主義大旗,鮮艷奪目,令世人關注。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精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忘自己的使命。
參考文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①參見徐覺哉:《社會主義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