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第二版和國際合作
引言
今天我要談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二版有著從1883年至1968年長達85年的前史。MEGA第二版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在它之前有過各種編輯計劃。我在過去的四次講座中詳細介紹了這些出版計劃。我想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恩格斯早在1895年就表達過這樣的想法:“把馬克思和我的小文章以全集形式重新獻給讀者”。①恩格斯通過編輯《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以及編輯馬克思的其他著作,為馬克思的思想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恩格斯逝世后,德國社會民主黨就全集的編輯進行了討論﹔一些馬克思的遺著首次被發表,比如卡·考茨基編輯出版了《剩余價值理論》,奧·倍倍爾和愛·伯恩施坦編輯出版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這都是為保存和發掘文獻遺產採取的重要步驟。直到1917年俄國革命之后,並且由於大衛·梁贊諾夫的偉大創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個德文版即MEGA第一版的編輯才得以與俄文第一版同時開始啟動。這個任務要求對保存下來的全部遺著包括手稿、書信、筆記本還有正式出版的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編目和照相復制。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通過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進行合作,並且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檔案館的支持下,承擔了這個任務。日益動用鎮壓手段實施的斯大林主義不僅導致斯大林排擠了梁贊諾夫,而且導致了MEGA第一版的夭折,一共隻出版了13卷。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攫取政權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馬克思主義文獻在德國的出版和傳播已經沒有可能。
在這裡我還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直到這場毀滅性戰爭結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才得以重新出版和傳播。以新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為基礎,民主德國出版了德文版(MEW),歐洲許多國家以及中國出版了相應的譯本。民主德國這個研究版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但沒有完整收入保存下來的遺著。盡管梁贊諾夫的MEGA計劃在斯大林逝世后的“解凍”時期又得到了莫斯科和柏林的考慮,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沖破對歷史考証版持懷疑態度的黨內高層的阻力以后,完整並按原文發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獻遺著、附有詳細注釋並且用現代方法描述成文過程的MEGA第二版的計劃才得以落實。
MEGA第二版的試編本和編輯准則
在上一次講座中我最后曾提到,MEGA第二版開始出版是以雙邊編輯委員會(由莫斯科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馬列主義研究院和柏林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馬列主義研究院的負責同志組成)的第一次會議的召開為標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和德文版的出版即將結束,需要對未來進行規劃。一方面《全集》的出版很成功,另一方面,必須總結編輯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應該著手編輯一個能夠承接MEGA第一版,同時又要符合國際編輯科學新標准的新版本。
事情很快就清楚了,將來的版本在結構上要借鑒MEGA第一版,而且要增設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討論過的第四部分。因此MEGA2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著作、文章和草稿﹔第二部分為《資本論》及其准備材料﹔第三部分為書信﹔第四部分為摘錄、筆記和邊注。為了做好編輯的准備工作,應該制定一個統一的編輯准則並從四個部分中抽取試編樣稿,合成一卷出版,以供討論。1972年在這個試編本中介紹的新MEGA的編輯准則遵循創新的編輯計劃,並得到了國際上專業人士的積極評價。自那以來一直適用的MEGA的基本編輯原則包括如下規定。
MEGA2的編輯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無論在1993年調整版本的結構並修訂編輯准則之前,還是之后)是完整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遺留的手稿(草稿)和書信的歷史考証性版本。MEGA2有四個基本標准使之不同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這樣的研究版:
完整性
這個版本第一次完整地發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獻遺產(隻要是保存下來的並可以為學術界所使用的)。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有幾封信、部分手稿以及個人藏書中的書籍下落不明或者無法找到,或者在私人手中。除了大家已知道的著作、文章和書信(大約10000封第三者寫給他們的書信也是首次發表),還有一系列迄今未發表過或新發現的文章。此外,通過對作者身份的分析還在大量文本上証實或排除了馬克思或恩格斯的作者身份,這樣著作這個概念就更明確了。除此之外還要出版全部手稿、草稿、筆記和摘錄。
忠實於原文
在MEGA中全部文字都用寫作時所用的語言發表。這就為研究詞匯和概念世界、澄清術語的歷史起源問題提供了基礎。原文的發表以原始的手稿或刊印稿為基礎,忠實於保存下來的作者認可的稿本。未完成的手稿按作者遺留下來的寫作狀態發表。考証性的文字修改是為了消除明顯的錯誤,進行得非常謹慎,並詳細說明理由。
成文過程的描述
借助於現代編輯方法,MEGA完整地、概要地証明從最初的思想梗概到最終定稿的成文過程:有些著作的部分內容要按照手稿或最初刊印稿完整發表。學術附錄中的異文索引表明手稿和刊印稿的經作者認可的整個成文過程,因此可以看到一部著作的每一個稿本,而且還能從宏觀上概覽成文的全貌。這樣就可以看到兩位作者一直很神秘的工作方式。
詳細的評注
在發表原文的同時附加大量學術注釋,這些評注在篇幅巨大、單獨裝訂的資料卷中發表。資料卷對編者的工作作出解釋,並提供學術使用所必要的說明:開篇是說明(1992年以前放在正文卷前面),介紹所發表的原文內容並從學術史的角度介紹寫作背景,然后描述每部著作的成文史和流傳史,其中包括証明作者的身份,論証寫作日期以及詳細描述保存下來的手稿和經作者認可的刊印稿。說明后面是附有成文過程的異文索引和介紹對保存下來的原文進行編輯處理的校勘索引。注釋部分提供學術使用者需要的名詞解釋、文章內的互見和文獻參考材料。每一卷都有內容豐富的資料索引(人名索引、文獻索引和名目索引,第三部分新出的卷次取消了名目索引)。
1975—1990年的MEGA第二版
上面提到的試編本獲得積極的反響之后,MEGA最初幾卷就可以完成了。1973年11月MEGA最初幾卷書稿被送交狄茨出版社付印。所有卷次都是由擁有印制高質量圖書的豐富經驗的國際印刷公司萊比錫印刷所承印的,而且還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抗老化的紙張。此外,萊比錫的字體設計專家阿爾伯特·卡普爾還為MEGA設計了一種特殊字體。最初兩卷(第一部分第1卷在柏林,第三部分第1卷在莫斯科編輯)得以在1975年10月,也就是在幾乎整整35年之前的一次國際新聞發布會上同公眾見面。此后不久第二部分第1卷問世,再稍后第四部分第1卷也面世了。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與研究
到1990年底出版了37卷,1991—1992年又出了三卷,總共40卷,其中第二部分第1卷、第3卷和第4卷出了多個分冊。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第一部分各卷沒有按照年代排序出版。這與編輯人員的專業化以及柏林馬列主義研究院馬恩室的組織結構有關。在開始編輯MEGA第二版的時候,馬恩室為第一部分(各卷主要是由前民主德國編輯)成立了四個處:一處負責1847年以前的著作﹔二處負責編輯1848年以后的著作﹔三處負責編輯1864年以后的著作﹔四處負責編輯1871年以后的著作。也就是說,各個歷史事件決定各個時間段。同時編輯人員特別熟悉這些時間段。此外還為《資本論》部分成立了一個處。為了保証順利完成各卷的編輯底稿,資料處負責提供必要的復印件並管理各類卡片索引。每當某一處完成一卷的編輯工作以后,將打字稿送交編輯處,由編輯進行審定,然后送出版社付印。此外,編輯處還負責各道校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編輯處還起到補充的作用,我在上一講中已經談過了這個處的任務。
MEGA第二版的出版是編輯人員在編輯上和學術上遇到的一個很大的挑戰。除了熟悉德文版全集的編輯工作的人員外,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柏林和莫斯科的研究院為了編輯MEGA錄用了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以及精通外語的英國語言文學專家和羅馬語族語言文學專家。所有編輯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不斷地接受培訓和進修。因此在從1975年到1990年的這段時間裡,大量探討馬恩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的A等博士論文和一些B等博士論文通過了答辯。隻有這樣,同時才能完成MEGA中深刻的學術評注工作。
MEGA的出版不僅形式上是兩家馬列主義研究院的工作,而且日益成為一項共同工作。與編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時莫斯科馬列主義研究院有管轄權完全不同,MEGA的編輯是真正的同事般的合作。為了協調MEGA編者的關系,成立了一個由雙方院長、副院長和室主任組成的雙邊總編輯部。MEGA的每個部分都成立了編輯部,安排各卷負責人之間的合作。MEGA的每一卷都要經歷三道仔細的鑒定,莫斯科方面編輯的卷次由柏林同事進行鑒定,反過來,前民主德國編輯的卷次由莫斯科的同事進行鑒定。所有負責一卷編輯的人往往都參與鑒定工作。這促進了互相之間信任和友好關系的形成。
在編輯某些卷次,比如《剩余價值理論》(第三部分第3卷第2—4冊)、《自然辯証法》(第一部分第26卷)或者《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部分第29卷),或者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和政論文章的各卷時,都要吸納其他專家參與。因此與民主德國的一些大學(柏林大學、萊比錫大學、哈雷大學和耶拿大學)、一所高等學校(愛爾福特師范大學)和科學院的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后來在這些單位組建了獨立的編輯和研究小組,加入這些小組的有大學生和研究生。
在參與MEGA工作的馬恩研究人員和編者的多方面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為了協調他們的工作,民主德國成立了一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學術委員會。當時社會科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和項目都有這樣的委員會。這些委員會接受民主德國教育部和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科學部的“領導”。這個學術委員會就馬恩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組織了40多場大會和會議。
在原文編輯和注釋過程中所取得的新研究成果不僅在各卷中發表,它們更全面、更詳細的文稿還在專門創辦的出版物上發表。比如,從1978年開始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年鑒》,總共出了13卷,其中探討了關於馬恩著作的許多新觀點。《年鑒》由兩家研究院的領導和編輯人員組成的一個編輯部所領導。此外,柏林研究院的馬恩室還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論叢》(自1977年起共出了29期),這是討論編輯和研究問題的重要論壇。莫斯科研究院的馬恩室則繼續出版1959年開始出版的《學術信息通報》。在民主德國的兩家合作伙伴,即哈雷大學和萊比錫大學,也定期出版了各自的叢書。
編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草稿即手稿、摘錄、筆記和書信,隻有獲得保存它們的檔案館的支持才有可能。我已經說過,大約三分之二手稿遺著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大約三分之一保存在莫斯科中央黨務檔案館。在MEGA各卷開始出版之前,與國際社會史研究所簽訂了協商一致的協議,據此該研究所為MEGA提供其館藏的復本,並允許查閱原件。根據這個協議,可以為編輯及時提供工作底稿(原文本復印件)。同時編輯人員可以為了核對辨認稿和完成原件描述到兩家檔案館查閱原件。
隨著MEGA編輯工作的進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合作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為了挖掘馬恩的文本需要查明和復制檔案材料和館藏,需要與各個國家的人員進行聯系。由於經費有限,而且缺乏必要的外匯,MEGA編輯人員往往不能親自進行這樣的考察。另一方面,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學者對MEGA產生了興趣。在1983年的卡爾·馬克思年,MEGA的編輯人員不僅在民主德國,而且到國外去報告MEGA的情況。1985年,一個日本的年輕馬恩研究者工作組代表團訪問了柏林的馬列主義研究院,雙方討論了發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編輯問題。從此我與這些同行建立了非常緊密的聯系。1988年,柏林舉辦了有關在MEGA中發表《資本論》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超過15個國家的學者參加了會議,其中包括北京中央編譯局的學者。
關於MEGA第二版第一階段的結束語
包括四個編輯部分部的MEGA總編輯部的最后一次會議1989年6月於莫斯科召開。這次會議就已出版的各卷作了全面、認真的分析,並且確定了1991—1995年的研究和編輯目標(據此應出版18卷)。此外,這次會議還討論了依托計算機進行編輯的可能性,因為自1986—1987年起第一批個人電腦已投入使用。這次會議的決議成了一堆廢紙。1990年之后到1992年出版的3卷還標有“本卷由原編輯委員編輯”的字樣。
1990年以前,馬恩著作的編輯是一項黨的事業,也就是說,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一樣,MEGA的編輯也與柏林和莫斯科的中央委員會的決議聯系在一起。除了少數例外,所有編輯人員同時也是德國統一社會黨或蘇聯共產黨的黨員,他們都受過政治培訓。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原則難免對導言、注釋以及原文編輯產生政治方面的影響。這裡不是列舉具體例子的場合。1990年后,MEGA編輯人員自己進行了分析,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廢止了編輯上的錯誤決定和存在缺陷的歷史性注釋。
1990—1993年MEGA的學術化、國際化以及新編輯准則的制定
我們首先扼要地回顧一下:1989年秋天民主德國發生了“和平革命”。大多數民眾拒絕再追隨德國統一社會黨,在民主德國籌備40周年慶典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反對黨和國家領導層的官方政策的抗議活動,特別是要求對社會主義進行改造和旅行自由。11月9日,通往西柏林和聯邦德國的邊界不得不開放。這樣民主德國的社會主義就瓦解了。接著歐洲所有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崩潰了。1991年,蘇聯也隨之垮台。
1989年和1990年,西方和東方、甚至世界各地的許多學者都為繼續出版MEGA而奔走。由於“拯救MEGA”的國際運動(僅在日本就收集了1000多人的簽名)和聯邦德國的德國科學委員會的積極評價,MEGA在民主德國垮台后幸存了下來。這段“拯救行動”的歷史還沒有詳細地寫出來,但我作為一名參與者想提醒大家,1989年11月,柏林馬列主義研究院和民主德國各個大學合作伙伴的MEGA編輯人員起草呼吁書,要求大家考慮MEGA的未來。這些呼吁書以一種覺醒的姿態表明,要給MEGA重新定位,將它從教條化的馬列主義中解放出來,擺脫由黨主導出版的狀況,以便使這個版本實現學術化和國際化。呼吁書還要求承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民族的和國際的文化遺產(人文主義部分)﹔MEGA的編輯必須為“創新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研究”服務﹔應當將這些著作視為一個整體(所謂“整體”,就是像路德、伏爾泰、歌德和海涅的著作一樣)﹔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必須考慮MEGA向30個國家出口這個事實,它是其他語種版本的基礎。
從馬恩室到MEGA基金會的過渡以及柏林MEGA促進協會的建立
1989年秋天和1990年春天,柏林馬列主義研究院,首先是馬恩室不得不作出許多旨在維持這個版本的決定(不過對於我這個參與者來說,直到20年后的今天,也很難對這段時間發生的全部事件作出客觀評價,因此關於那段時間的歷史還沒有寫出來)。當時有兩種辦法:第一,大多數工作人員同意創辦獨立的MEGA基金會。1990年1月1日,馬列主義研究院更名為工人運動史研究所。4月舉行了MEGA基金會成立大會﹔資金問題由已經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PDS)的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的一次性慷慨捐助解決。然而這筆高達5500萬東德馬克(自1990年7月1日起為2750萬東德馬克)的捐助6月到達了新的基金會,卻來得晚了幾天。因為在此期間有一項新的法律生效,禁止政黨捐贈。這同時成了基金會終結的開始。1991年初賬戶被凍結。當時還採取了許多法律步驟,因此工作人員只是被“逐步地”解雇,但到1991年底MEGA基金會的活動不得不停止。接著,1992年春天成立了“柏林MEGA促進協會”,它至今作為公益性的、榮譽性的協會繼續活動。②
第二,上面已經提到,在學術上將MEGA隸屬於民主德國科學院。為此科學院成立了一個由幾位院士和歷史學家組成的MEGA委員會。當時計劃在科學院設立一個由少量工作人員組成的編輯小組。MEGA委員會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IISG)及隸屬社會民主黨的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的特裡爾卡爾·馬克思故居進行了談判,同時與它們延續了長年以來的學術聯系。這種辦法應該說使MEGA獲得了成功出版的保証。
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的建立
1989年底—1990年初,在與以前負責編輯的機構(指工人運動史研究所、柏林民主德國科學院MEGA委員會以及后來改名為社會主義歷史和理論研究所的莫斯科馬列主義研究院)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和卡爾·馬克思故居建議成立國際馬恩基金會(IMES),1990年10月,基金會按照荷蘭法律在阿姆斯特丹注冊。1992年2月,德國科學院會議和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聯邦德國科學委員會和聯邦及各州教育規劃和研究促進委員會的推薦,MEGA在獲得慕尼黑哲學家迪特爾·亨利希任主席的國際委員會的積極評價后,作為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BBAW)的計劃被納入聯邦及各州的科學規劃。“對這個版本的鑒定結論是,它編輯水平很高,也符合西方的要求”(亨利希語)。這個評價同樣適用於MEGA各卷的外觀,即使在狄茨出版社改為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后,各卷的印刷和裝幀設計依然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設立這個新的工作小組並非一帆風順,直到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正式重新建立和1993—1994年重新定編(這些編制由經驗豐富的東德編輯以及經驗不太豐富的西德編輯佔據)以后,MEGA各卷的重新編輯工作才開始向前推進,第一卷於1998年出版。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MEGA委員會主席和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理事會主席是柏林的政治學家、洪堡大學教授赫爾弗裡德·明克勒。如今MEGA工作小組有九名編輯。
1992年,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邀請聯邦德國和西歐的MEGA編者、編輯學家和資深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者,在法國城市普羅旺斯召開工作會議,就新的編輯准則進行了討論。討論的主題是以批判的眼光檢查過去的各種規定,並總結MEGA各部分的編輯特點。會議決定將舊的准則和新版准則一起發表。在一系列新規定中,有的以前已經討論過,有的是在國際編輯學界早已形成的。我不想進一步探討細節﹔前面已經提到,單純從表面來看,《說明》過去在正文卷,現在放在資料卷。
MEGA還面臨的新任務是所謂編輯的去政治化,特別是在說明和注釋中。現在放棄了原先以政治為取向的目的論解釋要求和編輯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著作的徹底歷史化原則。我有意說“所謂的去政治化”,因為我以為非政治地看待馬克思和他的著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可能是一種解釋要求代替另一種解釋要求。不過,如果“去政治化”的意思是,聯系馬克思的時代和他所研究的問題的范圍對他的思想進行定位,也就是說聯系背景理解他的思想,這是正確的。清楚的是,即使不考慮馬克思的思想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他也在很多學科的學術史上佔據一席之地:除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外,MEGA使一部從哲學、社會學到文化史的百科全書式全集展現在人們面前。
由於MEGA項目成功地列入學院的計劃,馬克思在1989年這個劃時代的年份之后在偉大的經典思想家群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新的編輯准則和問題
在討論編輯准則的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兩個原則問題:
MEGA是兩位著作家合作在編輯上的成果嗎?
調整篇幅還是遵循完整性原則(編輯上的巨人症)?
討論第一個問題時的關鍵是,是否有理由在一部全集中共同發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或者說能不能將恩格斯同馬克思分開。但現在問題是(用上述問題來回答),兩位著作家的合作必須在一部全集中有它的編輯成果。在第二講開始時我已經談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互關系,最后一講我還會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同樣是原則性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馬克思在多個學科的學術史當中佔據一席之地,因此他的著作也是無所不包、內容廣泛的。最開始MEGA計劃要出版164卷。我已經說過,到1992年底隻出版了40卷,要是還堅持這個數量的卷次,科學管理當局和出資者就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如果這個計劃的完成超出可以預見的時間期限,那麼就可能中止支持這項計劃。於是有人提出了“調整篇幅”這個概念,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完整性原則。最初核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看有些卷次是否必須以分冊形式出版。結果發現,第一部分不能出版分冊(因此第一部分第20卷就非常厚)。第二部分第11卷不再出版2個分冊,其他現有各分冊也不再另外計數,這樣一共就是15卷,而不是24卷。第三部分限制在35卷。最后核查第四部分,看是否還有再現摘錄的其他形式,比如描述。然而這種做法未被採納。為此放棄了對馬克思恩格斯在保存下來的他們的藏書中所作的邊注進行編輯的計劃。按這個計劃需要出30—40卷。因此對邊注的編輯隻能以后再說了。將來的技術手段也許能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第四部分的這些內容。不管怎樣第四部分第32卷是保存下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藏書的索引,其中已經注明哪些頁上有邊注。結果這麼“七算八算”,決定出版114卷。
1998年以來新出版的MEGA2卷次
MEGA哪些卷次出版了?前景如何?
1998年重組以后在科學院出版社新出版的17卷(計劃出版114卷,合計已出57卷)不僅在專業界,而且在德國和世界的公眾中獲得了巨大反響。比如《法蘭克福總匯報》、日本大型日報《朝日新聞》、倫敦的《泰晤士報》和華盛頓的《商業周刊》都對MEGA作了詳細的評論。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周刊《時代》雜志(1999年2月25日)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的繼續出版是一個具有歷史正當性的遲到行動:“MEGA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紀工程,它的誕生、病入膏肓和再生恰恰典型地反映了20世紀的歷史悲劇。如果它按照編輯計劃規定的那樣在2025年前后能完成,那麼情況正好需要100年才能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忠實原文地即不加評論地奉獻給廣大讀者。”
目前有16卷正在編輯過程中,有的是在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的MEGA工作小組,有的是在國內和國際協作之下進行編輯。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優先編輯第一部分各卷、完成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31卷,計劃盡可能快地補上編年順序中的缺口。第二部分共15卷,預計明年將以第二部分第4卷第3冊的出版而告結束。這是一個重大的學術成果。屆時馬克思為《資本論》撰寫的全部准備材料將第一次完整地展現出來。
接著第三部分的編輯將繼續穩步進行,比如第三部分第12卷可能明年出版。當然,將來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隻有莫斯科的工作小組負責這一部分各卷的編輯工作。已經和外部的學者簽訂了工作協議,他們將編輯收入恩格斯的書信的卷次。這部分共35卷,目前隻出版了12卷。
最后談談第四部分,這個部分共31卷。今年這部分還將出版很有意思的一卷即第26卷,這一卷收入了馬克思從1878年3月底至9月初所作的關於地質學、礦物學和農業化學方面的摘錄。第四部分各卷不按照編年順序,而是按研究重點編排發表。已經有一些卷次通過國際合作正在工作中,甚至我也打算編輯第四部分第14卷,該卷包括1857—1858年的三個“危機筆記本”。我覺得這一部分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們在這裡可以更為全面地研究馬克思的方法、他的工作方式和他百科全書式的興趣。
就這個問題最后再說幾句,我不敢預測什麼時候最后一卷能出版,肯定不會在上面引用的評論中所預言的2025年之前,很可能至少還要晚10年。當然,MEGA會定期由學術委員會進行評價,最近一次是在今年春天。當時人們特別強調了編輯的高水平、定期出版的方法,以及國際影響力。在2015年作下次評價時,人們肯定會經得住評價。
國際合作
本講結束的時候,我想著重談談國際合作。首先應該提到的是俄羅斯國家社會史和政治史檔案館的MEGA工作小組。這個小組共有八名工作人員,他們編輯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一些卷次。小組負責人柳德米拉·瓦西娜最后參與了德日合作的第二部分第11卷的編輯。此外還需強調,俄羅斯國家社會史和政治史檔案館收藏的全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件在日本方面的資助下重新進行了數字化復制處理。
其次還要提到的是與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創始成員單位的合作。在及時提供MEGA編輯所需的高質量手稿和資助MEGA方面,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大力參與。在此期間這裡的手稿也已實現了數字化。卡爾·馬克思故居,直至新世紀初,有一個MEGA工作小組在編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中止這項研究工作后,這個小組在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理事會中隻有一名成員作代表,並資助這項研究。
第三,需要強調的是與日本馬克思研究者的合作。以大村泉為首的一個小組2005年成功出版了在日本編輯的第一卷,2008年接著又出了第二卷。東京小組的大谷貞之介教授參與了第二部分第11卷的編輯。這個小組現在正准備編輯第四部分的第17—19卷,其中第18卷是重點(馬克思1864年—1868年所做的摘錄)。
第四是單個學者之間的合作,他們作為專家編輯某些卷次。其中包括丹麥、法國和美國的同行。此外還與德國其他一些學者和編輯簽訂了工作協議。
第五,我感到高興的是,與中國同行的國際合作(我們與中國同行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聯系)不久將以新的協議為基礎。這將是對MEGA的新的推動,當然對中文第二版也是一個推動。
最后我想強調,重組MEGA的最重要目標即學術化、國際化和歷史化已經實現,然而卻必須不斷注入活力。保証各卷次定期出版,需要國際的通力合作。下一講我將談談與這些卷次有關的研究成果,以及這些成果獲得的反響。
注釋:
① 恩格斯1895年4月15日給理查·費舍的信,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702頁。
② 協會章程寫道:“協會的宗旨是,參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獻遺著這一部分歐洲人文主義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並研究它們的歷史影響。協會資助相關著作,並根據條件出版自己的叢書,為公眾教育做出貢獻。”還有:“協會的主要宗旨是通過捐贈和贊助來促進由國際馬恩基金會編輯、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MEGA學院計劃協調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的出版。”協會自1991年起每年出版《馬恩研究論叢·新輯》,迄今還出版了關於MEGA歷史的四個卷集。此外還不定期出版《學術信息》,迄今已出了6卷。
(張紅山: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