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著作中名詞“資本主義”使用的考証
一、關於馬克思是否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的四種觀點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理論界就馬克思是否使用過“資本主義”概念的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爭論中的所謂“資本主義”概念,特指名詞“資本主義”(Kapitalismus),而不包括形容詞“資本主義的”(kapitalistisch)的情況。關於這一問題,大致有四種觀點:
(1)馬克思從未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2)馬克思大量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3)馬克思在《資本論》和他自己公開發表的著作中沒有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只是在他晚期未發表的手稿和書信中才少量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4)馬克思有沒有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並不影響他的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持以上觀點的各派學者分別從各自專業的視角出發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考察,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推動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入。然而這個問題迄今並未解決。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2)編者和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近年來的考証①,本文認為,就馬克思是否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這一問題本身來說,上述說法大多不正確或者不確切。馬克思既不是從未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也不是大量使用名詞“資本主義”﹔馬克思不僅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而且在《資本論》中就使用過﹔馬克思不僅在晚期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而且在其他時期也使用過﹔馬克思不僅在生前未發表的手稿和書信中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而且在某些具有公開性質的文獻中也使用過。本文搜集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馬克思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實例。
二、馬克思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實例
按照時間順序,馬克思在如下地方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1. 1862年,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
中文: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勞動的需求,雖然絕對地說是在增加,但相對地說卻在減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59頁。為便於閱讀,以下凡引自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出處均用簡稱。)
德文原文:
im selben Maasse wie der Capitalismus sich entwickelt,die Nachfrage nach Arbeit relativ abnimmt,obgleich sie absolut wchst(MEGA II/33 S.1114﹔MEW B262 S.493)
這是馬克思在創作1861—1863年手稿中的《剩余價值理論》時寫下的文字,是筆者已知的馬克思最早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例子。馬克思在這裡對名詞“資本主義”(Kapitalismus)的使用,說明了四點。第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發表之前已經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當時為1862年,而《資本論》第一卷發表於1867年。第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因為1861—1863年手稿為《資本論》第二稿,《剩余價值理論》被馬克思當作《資本論》第四冊即理論史部分。第三,馬克思在中年時期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當時為1862年,馬克思44歲。
2.1865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手稿第I稿
中文:
因為資本主義的動力隻有在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展……(《馬恩全集》1版49卷504頁)
德文原文:
weil der Treib des Capitalismus sich erst auf der Basis dieser Productionsweise vllig entwickelt(MEGA II/41 S.358)
《資本論》第二冊第I稿是馬克思1865年為《資本論》第二卷寫的第一份獨立的、完整的草稿。這是在《資本論》草稿中第二次出現名詞“資本主義”。
3. 1870年1月,馬克思《總委員會致瑞士羅曼語區聯合會委員會》
中文:
3.1如果說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大地主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國家……(《馬恩全集》1版16卷438頁)
3.2如果說英國是大地主所有制和歐洲資本主義的堡壘……(《馬恩全集》1版16卷439頁)
法文原文:
3.1Si le landlordisme et la capitalisme ont leur siège classique(MEGA I/21 S.161)
3.2Si lAngleterre est le bulwark du landlordisme et du capitalisme européens…(MEGA I/21 S.162)
關於本例的說明見下面第4例。
4. 1870年3月,馬克思《機密通知》
4.1如果說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大地主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國家……(《馬恩全集》1版16卷472頁)
4.2如果說英國是大地主所有制和歐洲資本主義的堡壘……(《馬恩全集》1版16卷473頁)
《總委員會致瑞士羅曼語區聯合會委員會》是馬克思1869年底到1870年初為反擊巴枯寧及其支持者對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的進攻而起草的通告信,用法文書寫。該通告信於1870年1月1日經總委員會非常會議批准,並被分發給國際各支部。
《機密通知》是馬克思1870年3月24—28日之間為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委員會寫的。該文件包括1870年1月1日總委員會通告信的全文。《機密通知》本身用德文書寫,其中的通告信為法文照錄,沒有翻譯。
這兩份文件雖在馬克思生前未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但是實質上是在一定范圍內(國際各支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公開的文獻,因而不屬於私人文獻或根本未公開的文獻。這兩個文獻說明,馬克思在一定的公開場合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5. 1870年9月14日,馬克思致恩格斯
中文:
謝夫萊那本書的名字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馬恩全集》1版33卷69頁)
德文原文:
Das Buch des Schffle benamst:,,Kapitalismus und Socialismus etc“(MEW B.33,S.65)
這是馬克思1870年9月中旬在同恩格斯交換對謝夫萊1870年出版的著作的意見時寫下的話。應當指出,這個“資本主義”嚴格說來不能算是馬克思使用,因為它只是對謝夫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特別是對經濟活動形式和財產形式的考察》(Kapitalismus und Socialismus mit besonderer Rücksicht auf Geschfts und Vermgensformen)的書名的縮寫。
6. 1874—1875年,馬克思《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
中文:
bürgerlich這個詞對他說來既指資本主義,也指德國中世紀的小市民……(《馬恩全集》1版18卷671頁)
德文原文:
dies Wort bürgerlich dient ihm sowohl für den Kapitalismus als die mittelalterlichen Spiebürger in Deutschland(MEW B.18 S.610)
馬克思在1874—1875年初撰寫的對巴枯寧著作的批判性摘要裡,指出“資產階級的”(bürgerlich)一詞對巴枯寧來說意味著具有“資本主義”(Kapitalismus)性質。
7. 1877年,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
中文:
他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馬恩文集》第3卷第466頁)
法文原文:
Il lui faut absolument métamorphoser mon esquisse historique de la genèse du capitalisme dans lEurope occidentale en une théorie historicophilosophique de la marche générale(Marx Engels Correspondance,Editions du Progrès,Moscou 1971,p.321)
馬克思在1877年10—11月用法文寫給俄國雜志《祖國紀事》的信中,明確指出自己在《資本論》中對西歐資本主義(capitalisme)的起源進行了研究。
8. 1878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手稿“片斷。IV”
中文:
因為隻要假定發揮作用的動機是享受,而不是發財致富本身,資本主義就從根本上被廢除了。(《資本論》第2卷,見《馬恩全集》2版45卷、《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卷、《馬恩文集》6卷137頁)
德文原文:
Denn der Kapitalismus schon in der Grundlage aufgehoben durch die Voraussetzung,da der Genuss als treibendes Motiv wirkt,nicht die Bereicherung selbst(MEGA II/11 S.682﹔MEW B.24 S.123)
馬克思為《資本論》第二冊留下了14份大小不等的手稿,其中較短的被MEGA編者稱為“片斷”。這句話出自“片斷。IV”,馬克思可能寫於1878年6、7月間。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草稿中第三次使用名詞“資本主義”,而且被恩格斯採用在后來的《資本論》第二卷刊印稿中。因此,即使在公開發表的三卷《資本論》中也出現了名詞“資本主義”。據MEGA編者考証,“‘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在三卷《資本論》中僅僅在這裡使用了一次”(MEGA II/12 S.1212﹔MEGA II/13 S.645)。
9. 1879年4月10日,馬克思致尼·弗·丹尼爾遜
中文:
另一方面,鐵路網在居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出現,促使甚至迫使那些資本主義還局限在社會的少數點面上的國家在最短期間建立起它們的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馬恩文集》10卷434頁)
英文原文:
On the other hand,the appearance of the railway system in the leading states of capitalism allowed,and even forced,states where capitalism was confined to a few summits of society,to suddenly create and enlarge their capitalistic superstructure…(MECW,v45,p.356)
在這句話中,“資本主義”一詞出現了兩次。
10. 1879—1881年,馬克思《評阿·瓦格納〈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中文:
謝夫萊先生在“資本主義等等”中認為……(《馬恩全集》1版19卷402頁)
德文原文:
Herr Schaffte in “Kapitalismus” etcmeint(MEW B.19 S.360)
《評阿·瓦格納〈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是馬克思1879年下半年到1881年初之間撰寫的批判性摘要。這裡名詞“資本主義”的使用情況同於例5。
11. 1881年2—3月,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
中文:
某種在國家幫助下靠犧牲農民哺育起來的資本主義是同公社對立的﹔它所關心的是公社的毀滅。(《馬恩全集》2版25卷474頁)
法文原文:
Un certain genre de capitalisme,nourri aux frais des paysans par lintermédiaire de lEtat,sest dressé visàvis de la commune﹔il a lintérêt de lécraser(MEGA I/25 S.234)
這是馬克思在致俄國革命者查蘇利奇的復信(第三稿)中作的結論,時間是1881年2—3月之間,原文是法文。此處是筆者目前已知的馬克思最晚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例子。
上述例子表明,馬克思19世紀60年代以來至少在11篇文獻的14個地方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這些例子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資本主義”是研究對象。屬此類型的為第1、2、8例,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時直接用“資本主義”來稱呼自己的研究對象。第二種,在闡述資本主義本身之外的其他問題時使用“資本主義”。屬此類型的為第3、4、6、9、11例。第三種,引証他人對“資本主義”的使用。屬此類型的為第5、10例,“資本主義”出現在馬克思所引用的書名中。第四種,“資本主義”是馬克思本人對自己的研究對象的界定。屬此類型的為第7例,馬克思在這裡把自己在《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一章中的研究稱為“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這就說明,馬克思規定自己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
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馬克思在較早的時候就知道了“資本主義”概念,並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資本論》和其他著作中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盡管從絕對數量來看,馬克思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地方不多,而使用形容詞“資本主義的”的地方很多,但可以認為,馬克思在使用形容詞的時候,其內涵也與“資本主義”概念相同。
三、對中國學者有關馬克思使用
“資本主義”概念的爭論的簡要分析
中國學界對馬克思是否使用過“資本主義”概念進行爭論的文章甚多。②盡管國外學者很早就提出了這一問題,但大致看來,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一爭論似尚未在中國學界出現。中國學者參與此問題爭論源於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則起了橋梁作用。
1976年4月,布羅代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了三次演講,簡要闡述了他幾十年來有關物質文明和資本主義的歷史的研究成果,實際上是對當時已經基本完稿的《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下文簡稱《十五至十八世紀》)的觀點的概述。這三次演講后被結集出版。在1976年的演講中,布羅代爾談到,資本主義“這個詞,實際上馬克思根本不知道”。③1979年三卷本《十五至十八世紀》在巴黎出版。在這部著作中,關於馬克思和名詞“資本主義”的問題,布羅代爾指出:“可是,在十年之后,即在1867年,馬克思還不知道這個詞”﹔“盡管馬克思自己從未用過,該詞卻相當自然地被納入馬克思主義的模式”。當然,布羅代爾在這裡加了一條注,說明這個觀點他是從別人那裡借用來的。④
布羅代爾關於馬克思從未使用“資本主義”的論述發表后一段時間在中國似乎未引起多大反響,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黃仁宇對布羅代爾的介紹和布羅代爾本人著作中譯本的出版。黃仁宇1991年出版了《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在第一章第一節《資本主義——名目之由來》中,從英文版大段翻譯了布羅代爾在《十五至十八世紀》中的有關文字,其中有“可是六年之后(1867)馬克思仍不知有此名目”以及“這個馬克思從未使用的名詞,卻被歸並於馬氏的規范之中”等句。⑤鑒於布羅代爾和黃仁宇在中國的影響,他們關於創作了煌煌巨著《資本論》、宣布“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的馬克思竟然從未使用過“資本主義”的說法猶如晴天霹靂,迅速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和激烈爭論。下面按照本文開篇的歸納,對這場爭論中的各派觀點略作分析。
(1)“從未使用”論:馬克思從未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而只是使用形容詞“資本主義的”。
這種說法在國外亦曾有不少學者堅持。在中國,如前所述,這種說法濫觴於布羅代爾、黃仁宇。由於兩位史學家影響較大,很多人接受了這一說法,如傅鏗、李伯重、何順果。黃仁宇本人曾在《讀書》雜志上明確指出:“馬克思之英文著作無capitalism這一名詞。德文著作中亦無Kapitalismus字樣。”張一兵等學者也幾次談到:“馬克思從來沒有在名詞意義上使用過‘資本主義’這個術語。”⑥“從未使用”論雖不正確,但似乎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2)“大量使用”論:馬克思曾大量使用“資本主義”或者說“資本主義”概念。
這是國內某些學者為反駁“從未使用”論而提出的觀點,代表者為許清江和衛興華。許清江說:“馬克思本人不但使用過‘資本主義’一詞,而且還是其著作中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僅《資本論》中就出現幾百次之多。”衛興華指出:“應當說,最早從社會經濟制度涵義上運用‘資本主義’概念的,正是馬克思。”並認為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則更為廣泛地使用了‘資本主義’一詞”。如果把馬克思嚴格限定在使用“Kapitalismus”、“capitalism”、“capitalisme”等名詞上,那麼就不能說馬克思大量使用了這個術語。但如果不糾纏於詞性,而著眼於“概念”,那麼衛興華“最早從社會經濟制度涵義上運用‘資本主義’概念的,正是馬克思”這一判斷就是可以接受的。
(3)“極少使用”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他自己公開發表的著作和文章,沒有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只是在晚期,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的手稿和書信中,才少量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
國內一些學者或多或少都持這種觀點(盡管他們並未明確表述“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的手稿和書信中”),如張衛良、周東華、吳向東。這種說法顯然不全面或有失偏頗。張、周在他們的文章中指出兩處馬克思晚年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例子。其中第二例即本文第10例(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提到謝夫萊的著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而他們所舉第一例,即馬克思1875年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作的如下表述“它們都建筑在資本主義多少已經發展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中的“資本主義”,其實並不是名詞Kapitalismus,而是用作副詞的形容詞kapitalistisch。這句話的德文原文是“dass sie auf dem Boden der modernen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stehn,nur einer mehr oder minder kapitalistisch entwickelten”(MEGA I/25 S.21﹔MEW B19,S.28)。吳向東認為名詞資本主義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極為罕見”。他根據另一些國外學者的論証指出馬克思只是到1877年才在通信中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⑦
(4)“不置可否”:對這個問題不作判斷。
在一時難以考察清楚的情況下,一些學者選擇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或者不作判斷。例如,浦國良雖然在自己的文章中列舉了諸多支持上述(1)(2)(3)種類型的觀點,但自己並沒有作出判斷,並說:“馬克思是否使用過‘資本主義’概念本身並不影響馬克思的偉大”。
應當指出,不論各派學者有多麼大的分歧,他們多數在下面這一點上基本一致:馬克思深入闡發了關於“資本主義”的理論,具備系統的“資本主義”概念,現代“資本主義”概念就是建立在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之上的。衛興華指出:“中外學者探討‘資本主義’一詞的出現,絕不是從語法差異上著眼的,而是從名實相符的涵義上進行考証的。”何順果也指出:“馬克思……實際上對資本主義提供了自己明確的界定,這就是他提出的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概念和定義。”即便黃仁宇也認為:“馬氏不可能對以后稱為資本主義這種組織與體系絲毫不存概念。”(前引《讀書》文章)張一兵等則說:“馬克思成為第一個在批判意義上真正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偉大思想家。”(張、汪合著文章)
此處不妨再提一下謝夫萊。謝夫萊在其著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中談到馬克思時說:“他的資本主義(Kapitalismus)概念比我迄今所使用的這個詞的概念要窄。”⑧謝氏著作發表於1870年,當時《資本論》隻出版了第一卷,而該卷中並沒有出現名詞“Kapitalismus”。此例足可証明,《資本論》出版以后,人們自然而然就認為馬克思闡述的是“資本主義”概念,而不會刻意想到這裡面還有詞性問題。
四、余論
關於馬克思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情況,還有一點需要作出說明。誠然,我們不能根據中文版的馬克思著作中出現了“資本主義”就說馬克思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一看到某種外文版的馬克思著作中出現了諸如Kapitalismus、capitalism、capitalisme,就說馬克思在這裡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這裡面既有翻譯的問題,也有辨認的問題。
首先,拿翻譯方面來說,我們必須找到有關文獻的最原始文種,因為即使某種外文,也可能同中文一樣是翻譯過來的。周東華曾撰文舉過一例。⑨下面再舉兩例。
1878年12月18日,馬克思接受了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的訪問。1879年1月5日《芝加哥論壇報》發表了訪談,原文是英文。其中有一句話:
您不要忘記,同別的國家相比,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對德國來說是一種完全新的事物。(《馬恩全集》2版25卷647頁)
這句話在德譯文中是這樣的:
Sie dürfen nicht vergessen,da für Deutschland im gegensatz zu anderen Lndern der moderne Kapitalismus etwas vllig Neues ist(MEW B.34 S.512)
德文表明馬克思在這個地方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Kapitalismus)。但是當我們查對英文原文時,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This modern capitalistic system,you must recollect,is quite new in German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tateS.(MEGA I/25 S.434﹔MECW,v.24,p.574)
從英文原文可以看出,馬克思這裡使用的是英文形容詞“capitalistic”(“資本主義的”),而不是名詞“capitalism”(“資本主義”)。
另一個例子。1881年2—3月,馬克思在答復查蘇利奇的來信時,寫了四份草稿和一份回信,原文都是法文。如果隻看德譯文,會發現馬克思在復信草稿中不止在第11例中,而且在其他地方還幾次使用了名詞“資本主義”:(1)Mit einem Wort,sie findet den Kapitalismus in einer Krise,die erst mit seiner Abschaffung,mit der Rückkehr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en zum“archaischen”Typus des Gemeineigentums enden wird(MEW B19 S.386)﹔(2)mit einem Wort,es durchlebt eine Krise,die mit der Beseitigung des Kapitalismus (MEW B19 S.390)﹔(3)eine Krise,die mit der Abschaffung des Kapitalismus (MEW B19 S.392)。但是我們在法文原文的相應地方,卻找不到一個“capitalisme”(參看MEGA I/25,S.220,225,228)。究其原因,是因為德譯者在這幾處地方把代替前面行文中的“le système capitaliste”(資本主義制度)、“la production capitaliste”(資本主義生產)等的代詞“它”直接翻譯成了“資本主義”。
其次,關於馬克思是否使用名詞“資本主義”,即使是考察最原始的文字,也還存在辨認的問題。如前所述,馬克思使用名詞“資本主義”主要是在未發表的手稿和書信中。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字跡恩格斯“也往往費很大勁才能辨認”,甚至“連作者自己有時也辨認不出來”(見恩格斯為《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寫的序言)。馬克思的手稿不僅字跡難以辨認,而且很多句子不完整,很多詞用的是縮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②)的編輯宗旨是盡最大的可能再現馬克思恩格斯手稿或刊印稿的原貌和創作過程。發表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1868—1881年手稿的MEGA II/11的編者在處理手稿中的縮寫單詞時遵循如下原則(參看MEGA II/11,S.901):通用的縮寫(如cf、ie)予以保留﹔其他縮寫以及馬克思對冠詞的縮寫(例如定冠詞der、das、die都可縮寫為“d”)編者予以寫全,並在編者補充的字母(er、as、ie)下加圓點﹔如果一個較長的單詞隻簡寫成頭、中、尾兩三個(輔音)字母,而編者又能夠毫無疑問地確定原詞,那麼在把這個單詞寫全時,補充的字母下面就不加原點(例如vn和vh直接寫成Verhltni,df直接寫成darauf)。
據此,日本有學者對本文所舉的第一例(wie der Capitalismus sich entwickelt)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從該頁手稿復制件看來,這裡似乎是從縮寫“dCapit”辨認出單詞“der Capitalismus”的﹔但“dCapit”不應被辨認為“der Capitalismus”(“資本主義”),而應被辨認為“das Capital”(“資本”)。⑩也就是說,第1例那句話本來應是“隨著資本的發展”,而不是現在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學者的這個論點可存一說。但是第一,MEGA編者在這裡已經將它辨認為“der Capitalismus”(俄文版、德文版、英文版《馬恩全集》亦均作“資本主義”)﹔第二,即使馬克思在這裡確實寫的是“das Capital”,從而把馬克思首次使用“資本主義”的時間推遲到第2例,那也並不影響本文的結論。
這裡只是想說明,我們尚不能簡單地根據某種外文版本來判定馬克思使用的概念的原貌。即使在閱讀MEGA的時候,也一定要記住,這已經是加工過的材料,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原始狀態(這種狀態的馬恩文獻絕大多數人都無法使用)。至於不是作為歷史考証版、而是作為學習版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MEW),情況就更是如此。因為它一方面將原文不是德文的文獻翻譯為德文,另一方面它對待原文是德文本身的文獻的相關編輯原則是,縮寫單詞在補全時一般不作交代,書寫採用了現代正字法(例如將Capitalismus寫成Kapitalismus)。
注釋:
① 筆者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得到德國學者、MEGA編輯人員羅爾夫·黑克爾(Rolf Hecker)教授的大力幫助和指導。另外,日本學者重田澄男(Sumio Shigeta)長期研究此問題,他發表在德國刊物《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論叢·新輯》2004年卷的文章《“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中譯文見《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2期)以及發表在同一刊物2007年卷的文章《關於重田澄男〈“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對筆者啟發極大。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有了新的發現。
② 按照發表時間,代表性的文章有:傅鏗:《超越道德批判》,《讀書》1993年第2期﹔李伯重:《“資本主義萌芽情結”》,《讀書》1996年第8期﹔許清江:《也談資本主義一詞的使用》,《讀書》1997年第1期﹔黃仁宇:《關於“資本主義”一詞的使用》,《讀書》1997年第6期﹔何順果:《關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世界歷史》1997年第5期﹔張一兵、汪浩斌:《馬克思真的沒有使用過“資本主義”一詞嗎?》,《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吳向東:《馬克思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4期﹔衛興華:《究竟何人最先從經濟制度涵義上使用“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概念?》,《當代經濟研究》2000年第10期,《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6期﹔張衛良、周東華,《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概念的再認識》,《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蒲國良:《關於資本主義概念的討論述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3期。其中張、周合著的文章和蒲國良的文章綜述了各方觀點。本文以下引用上述作者時,一般不再注明出處。
③ “Ce mot,pratiquement,Marx laura ignoré”見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Arthaud,Paris,1985,p.51)。出版在法文原文之前的英文本譯作“Marx was virtually unaware of the word”,見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tranby Patricia MRanu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46。中譯文參看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楊起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並見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活力》,載《資本主義論叢》,顧良、張慧君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頁。
④ “Cependant,dix ans plus tard,en 1867,le mot est encore ignoré de Marx”“Assez naturellement,le mot non utilisé par Marx sincorprera au modèle marxiste”兩處文字均見Fernand Braudel:Civilisation materielle,économie et capitalisme,XVeXVIIIe Siecle,Armand Colin,Paris 1979,p.206。參看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2卷,顧良譯,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242頁。布羅代爾對1867年馬克思仍不知道資本主義一詞的說法的來源作了注:“讓·雅克·埃馬爾丹克:《對讓·杜布瓦1963年版〈法國1869—1872年作家著作、雜志、報紙中的政治和社會詞匯〉一書的報告》,載於《經濟、社會、文化年鑒》1967年卷第445—446頁。但是恩格斯后來使用了這個詞,而且在1870年,德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謝夫萊就使用Kapitalismus了(埃德蒙·濟爾貝納,《社會史年鑒》1940年卷第133頁)。”(該注原文參看《十五至十八世紀》前引中文版第2卷第686頁)中國有些學者認為布羅代爾有關此問題的表述前后不一致,但筆者認為布羅代爾的表述十分清楚,他是名符其實的“從未使用”論者。他在其他地方又重申這一觀點:“‘capitalist’這個詞馬克思偶爾使用,至少是從1846年起﹔‘capitalism’一詞,盡管非常有用,但他沒用過。”(Fernand Braudel: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Penguin Books,1993,p.549)
⑤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灣經聯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版,第3頁。
⑥ 參看張一兵、周嘉欣:《資本主義理解史》第一卷,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主編的話、第17—18、24頁。張、周兩位學者曾在《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發表《馬克思恩格斯資本主義理解范式的歷史性生成》一文,談到“資本主義”這一名詞“只是在馬克思晚年與查蘇裡奇的通信中才偶然出現”,並且給出例句:“總之,在俄國公社面前,資本主義是處於危機狀態,這種危機隻能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現代社會的回復到‘古代’類型的公有制而結束……”(《馬恩全集》1版19卷432頁)。當然,此處名詞“資本主義”並非馬克思使用,而是翻譯所致,參看本文第四節“余論”關於馬克思給查蘇利奇的復信的中的例(1)。另,張一兵和汪浩斌在《馬克思真的沒有使用過“資本主義”一詞嗎?》中除指出馬克思沒有使用過名詞“資本主義”外,還對馬克思“資本”概念的發展作了系統梳理,頗具理論價值。但該文認為馬恩著作中譯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術語“kapitalist produktion”更確切地應譯作“資本家生產方式”,對於這一點,我們不敢苟同。張、汪的論據之一是,德文“kapitalist produktion”隻應譯為“資本家生產方式”,因為德文“kapitalist”隻能作名詞“資本家”解,而不像英文“capitalist production”中的“capitalist”,既可作名詞“資本家”,又可作形容詞“資本主義的”,從而整個詞組有可能不確切地譯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加之當時馬克思尚未使用名詞“資本主義”,就更不能參照英文來將該詞組譯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裡可能有一個筆誤:我們在德文原文中沒有找到馬克思使用“kapitalist produktion”的例子,譯為中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德文詞組是“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而“kapitalistisch”是形容詞,確作“資本主義的”解。不過張、汪的文章引發了筆者對“kapitalistisch”一詞的思考。筆者為此曾請教德國學者Rolf Hecker教授:“‘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是什麼意思?應當譯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還是‘資本家的生產方式’或‘資本的生產方式’?”他的回答是:“指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的生產方式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生產方式則是指生產的方式方法,例如手工勞動、機器大生產、流水線勞動等等。”
另,侯外廬在20世紀30年代已將“kapitalistisch”譯為“資本家的”。他同王慎明合譯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句話作:“資本家的生產方法所於以支配著的諸社會之富……”(見該書國際學社1932年版上冊第1頁)。還可參看他寫的回憶文章《〈資本論〉譯讀始末》(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頁)。
⑦ 吳文並未指出是哪一封信。根據本文例証,可知即本文第7例(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另,吳文根據德文原文指出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譯文兩處原文沒有“kapitalistisch”而譯者根據上下文加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的例子(見《馬恩全集》2版30卷390、405頁),說明不能僅憑譯文研究馬克思概念的發展。
⑧ 轉引自重田澄男:《“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2期。
⑨ 周東華在《〈資本論〉英文版第一卷中有一處把“資本”譯成了“資本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研究》2001年第4期)中,指出《資本論》第一卷中有一處,英文版作“captalism”(資本主義)而德文版作“Kapital”(資本)。參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資本論》第1卷)第693頁“英國資本”。
⑩ 參看Sumio Shigeta:“Zu Sumio Shigeta:Zur Herkunft und Verbreitung des Begriffs‘Kapitalismus’“,in Beitr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Neue Folge 2007。該頁手稿復制件見MEGA II/33 S.1115。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