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MEGA)在德國——從20年前瀕臨夭折到重獲重視
馬克思同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的爆發之間有什麼關系?安內利莎·格利澤笑道:“毫不相干。”這位特裡爾的預言家當初並沒有預言過:冰島的這座火山會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中爆發,盡管他極其縝密地研究過火山學。是的,馬克思不僅研究過社會的“火山爆發”,並且研究過自然界的力量。柏林的女教授解釋說:“他早期對地質學產生興趣,當時這個學科叫地球構造學。”她參與了馬克思1878年所做摘錄筆記的編輯工作,這一卷將於今年秋季作為MEGA第58卷出版。
給社會的噩耗
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MEGA研究小組組長曼弗雷德·諾伊豪斯說,“如果按照我們的計算”,這項宏偉的事業現在已經完成了一半。“第一部分的關鍵一卷,即第32卷不久即將出版。”這一卷收入了恩格斯的“政治遺囑”,即他為馬克思的《法蘭西階級斗爭》撰寫的引發許多爭論和爭議的導言以及“其他許多令人感興趣的重要材料”。計劃出114卷,現已出了57卷﹔其中17卷是在過去十年中出版的。而在20年以前,誰會想到這一點呢?
當時MEGA的前景不容樂觀。1990年5月30日的《新德意志報》曾報道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專家中,從特裡爾到東京,噩耗猶如野火一般蔓延開來,說這項極其偉大的編輯事業將面臨壓縮預算和精簡人員的困境。”社會科學界紛紛來信對此表示關切。早在當年秋天,就成立了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形成了一個包括阿姆斯特丹的社會史研究所、特裡爾的卡爾·馬克思故居、波恩的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和莫斯科的俄羅斯國家社會史和政治史檔案館在內的國際網絡。然而,危險遠遠沒有解除。當時的勞動部長宣告說:“馬克思死了,耶穌還活著!”各種主導輿論的報紙紛紛將矛頭指向“MEGA迷”,說他們是“自大狂”。《世界報》寫道:“雅利安人是希特勒心中的神,而無產者是馬克思心中的神。”
在那個極端敵視馬克思的時期,人們沒有忘記崇高的學術宗旨,在這方面當時成立的柏林MEGA促進協會功不可沒。正如協會會長羅爾夫·黑克爾所說,協會致力於參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獻遺著這一歐洲人文主義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方式是舉辦會議和出版刊物,其中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論叢·新輯》。
MEGA在其編制隸屬於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后終於得救了。1992年在歷史悠久、令人景仰的法國大學城普羅旺斯召開了國際性的鑒定會議,這個會議對於繼續進行原先兩個共產黨和政府的編輯委員會的面子工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篇幅(原計劃出版164卷)得到了壓縮,制定了新的編輯准則,根據國際標准和馬克思的本意放棄意識形態,代之以對意識形態的批判。
諾伊豪斯的副手、長年負責《馬克思恩格斯年鑒》編輯的格拉爾德·胡布曼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已躋身學術名家之列,牢牢地整合進了經典作家著作的出版項目,同亞裡士多德、萊布尼茨、歌德和康德齊名。”
不僅如此,公眾對MEGA的興趣在世界范圍內都大於對其他任何一位偉大的德國思想家的著作全集。萊布尼茨的全集固然風靡全球,但馬克思不論在大都市還是在鄉村都比那位“德國最后的大學者”更為有名。盡管MEGA的發行量與蘇東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據胡布曼估計,仍然“保持在四位數,這對於一個歷史考証性的版本來說已經很大了,甚至可以說是最大了”。諾伊豪斯自豪地補充說:“會賣出去的。”不久前,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院長君特·施托克在接受《新德意志報》的採訪時也表示:MEGA是完全可以賺錢的。的確,這是各大圖書館必備的館藏。人們可以依據MEGA編輯文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誰也不能再對MEGA說三道四。
最后的加工
幾周前,這個版本在周期性的評估中再次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由此,資助時間有望截至2015年底。八名固定聘用的編輯——東部和西部各四名——和許多國內外的義務自由職業編輯為此提供了保証。諾伊豪斯高興地說:“明年我們就能完成《資本論》部分了。現在隻差一個不太重要的分卷,還需要作最后的加工。卡爾-埃裡希·福爾格拉夫把這個卷次交給我們以后,我們就可以為完成經濟學著作的全部出版而大張旗鼓地慶賀一番了,這也是一件最激動人心的事情。”125年以后,第一次完整發表馬克思為《資本論》第二、三卷撰寫的大量手稿,“研究者對此已期待很久了”。
無論如何也應當弄清,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尚未寫完的兩卷《資本論》手稿的時候,都吸取了哪些資料,他接受了哪些內容,刪除了哪些內容。到時就能解釋,這位工廠主的兒子是否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曲解了自己的朋友?胡布曼這樣反駁說:“恩格斯肯定沒有歪曲,他是否全部正確理解了馬克思,這一點誰也不能下定論。因為前提是,我們不知道馬克思想讓人怎麼理解。而由於我們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我認為一切辯論純屬無稽之談。”嚴肅學術不能再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而是要根據MEGA發表的手稿原文引証。胡布曼強調說:“這些手稿原文消除了那些認為馬克思解決了所有問題的幼稚觀念。不,他沒有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他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問題”,而且是具有爆炸性的問題。
馬克思經濟學著作的核心是《資本論》,這部著作開篇即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①。MEGA第二部分收錄的就是《資本論》及其手稿。第一部分收入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第三部分收入的是他們的書信和第三者給他們的書信,諾伊豪斯解釋說:“這些書信以前被壓著不准發表,后來部分單獨發表。”第四部分收入摘錄筆記,都是首次發表。馬克思對哪些問題感興趣,摘錄哪些人的著作,將使公眾感到驚訝。第四部分將成為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部分。
筆者作為門外漢低聲地問道,難道這位偉大哲學家的“隻言片語”也都要發表嗎?這個問題讓這兩位MEGA編者很吃驚。胡布曼高聲說道:“這才是真正讓人激動興奮的東西,您所說的這些‘隻言片語’,對研究國際學術史將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諾伊豪斯和胡布曼列舉了激起馬克思的求知欲的各個專業領域。筆者聽到這裡很有感觸,並認為,應當摘掉萊布尼茨的“德國最后的大學者”這頂桂冠,可是,諾伊豪斯和胡布曼似乎不願深談這個問題。
為了強調說明這位幾十年間被稱為“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的思想巨人的廣泛興趣,諾伊豪斯指出,馬克思在1853年還曾經探究了俄國東正教的歷史。“他研究了布雷斯勞一個鞋匠的兒子奧古斯丁·泰納。泰納最初信奉天主教,繼而改信新教,后來又皈依天主教。這位鞋匠之子曾在薩勒河畔的哈雷大學攻讀神學,並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1856年他榮升梵蒂岡教廷檔案館館長,然而后來失寵於教皇,被解職,因為他為德國教會提供絕密文件。馬克思從泰納的資料中了解了許多關於沙皇與教會、教派人士與非教派人士之間的關系方面的內容。”
馬克思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1853年克裡木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名義上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保護瀕臨崩潰的奧斯曼帝國的東正教徒,事實上是為了佔領和控制貿易通道,而且以犧牲“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這位病人”為代價而對土耳其發動的戰爭。隨后法國和英國同樣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參戰。這是老生常談。派出軍隊去滿足經濟上的貪欲,這是帝國主義的邏輯,是資本的邏輯。霍斯特·科勒也沒有向我們透露新的東西。②
但是,馬克思為什麼要從各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作幾千頁的摘錄?胡布曼扼要地介紹說:“傳統的觀點認為,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撰寫《資本論》。他最終沒有完成這部著作,是因為他深入研究的具體問題太多。如果我們仔細讀讀這些摘錄,就會發現它們同《資本論》毫無關聯。”胡布曼說,比如他對當時由門捷列夫和邁耶爾同時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很感興趣,而他對農業化學和地質學的研究並沒有直接用於土地價值論。諾伊豪斯証實說:“馬克思原來想掌握各個學科的基礎。”
地質學就是這些學科之一。阿·格利澤知道:“地質學在19世紀上升為自然知識領域的一門主要學科,尤其是在英國。當時許多知名學者在倫敦開設公共講座,馬克思的女兒們也曾到場聆聽。”如果說馬克思40年代中期在黑格爾自然哲學的影響下研究地質學和進化論,是為了駁斥創世說,那麼他1878年研究約瑟夫·貝特·尤科斯編寫的教科書則是為了揭開哪些力量決定地殼的特性這個謎。當時在認為水的力量是決定性的力量的水成論的代表和認為火的力量是決定性的力量的火成論的代表之間正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其實這是早在古典時代就已發生過的爭論。
水成論對火成論
阿·格利澤認為,馬克思對地質學、礦物學以及農業化學問題的研究是研究可耕地和土地質量的基礎,是研究農業生產的前提,是為了寫作《資本論》。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同樣堅信,馬克思研究自然科學,旨在驗証自然科學的方法論能否用於社會理論的研究。他根據地質形態這個概念創立了經濟的社會形態這個概念。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7頁。——譯者注
② 2001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發動戰爭,即史上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此次戰爭期間,德國總統霍斯特·科勒曾赴前線慰問。當時他曾經“披露”過這樣一句話:“士兵代表的是資本的利益”。——譯者注
(譯者單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