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現代報刊的先驅”——《萊茵報》

作者:李躍群    發布時間:2011-05-11   
分享到 :

184211,德國自由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盧道夫·康普豪森等人在萊茵省的經濟中心科隆市創辦了《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Rheinische Zeitung für Politik, Handel und Gewerbe》),簡稱《萊茵報》。

《萊茵報》創辦之初,由於該報主編古·赫夫肯奉行溫和的辦報方針,堅持維護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倡導有利於資產階級的經濟改革。因此,在赫夫肯擔任主編期間,報紙主要是關注經濟問題。當時有一些與激進資產階級較為接近的青年黑格爾派如榮克、奧本海姆等人極力利用《萊茵報》開展反對專制制度和宗教的哲學斗爭,希望把《萊茵報》辦成激進的報紙。但由於赫夫肯不願改變自己的主張,便很快辭去了主編職務。

18422青年黑格爾派成員阿·魯滕堡接任了《萊茵報》的主編工作,使《萊茵報》開始關心政治和思想問題。不過由於魯滕堡缺乏批判意識和獨立的見解,並不能勝任這份工作。在他擔任主編期間,報紙缺乏明確的路線和具體的計劃,沒有自己的觀點。報紙刊登的文章,一方面反映各種政治派別的觀點,但又往往對同一個政治問題發表彼此截然相反的言論,而且被柏林青年黑格爾派的小團體“自由人”逐漸控制了報紙的版面,充斥著不切實際的高調,使報紙沒有什麼戰斗力可言。但魯滕堡仍然被普魯士當局“視為危險人物”而下令解除了他的主編職務,“盡管除了《萊茵報》和他本人以外他對誰都不危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頁。)

184210月中旬,年僅24歲的馬克思被聘擔任《萊茵報》的主筆。其實,在這之前,馬克思已經與《萊茵報》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並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轉入到《萊茵報》的工作上。18414月,馬克思獲得耶拿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后,本打算到大學任教。但由於普魯士當局一再解聘大學的進步學者他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轉而從事新聞政論工作。18424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他的第一篇文章是《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關於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分別載於18425月《萊茵報》的第125128130132135139等號的附頁)。文章嚴厲譴責了普魯士當局推行的禁錮思想、箝制言論自由的書報檢查制度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8426反動的政論家、科隆日報主編海爾梅斯在一篇社論中指責《萊茵報》攻擊作為國家基礎的基督教並且呼吁政府當局禁止在報刊上討論宗教和哲學問題。馬克思立即撰寫了《第179<科隆日報>社論》一文(分別載於18427月《萊茵報》的第191193195各號的附頁)痛斥了海爾梅斯的攻擊強調哲學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堅決維護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

18421011,奧格斯堡的《總匯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共產主義的學說》的文章,指責《萊茵報》在有關柏林家庭住宅問題和有關討論傅立葉派改善無產階級社會地位的法國學者會議的報道中傳播共產主義思想,把《萊茵報》比喻成為一位雖然並不真正信仰共產主義卻又在向共產主義虛幻地“賣弄風情”、“頻送秋波”的人物。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筆工作后的第二天就撰寫了《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載於18421016日《萊茵報》的第289號)予以駁斥,並道破奧格斯堡《總匯報》對《萊茵報》憤恨的原因,“……因為我們向公眾不加粉飾地介紹了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頁。)同年11月底,馬克思又撰寫了題為《奧格斯堡報的論戰術》的文章(載於《萊茵報》18421130日的第334號),對奧格斯堡《總匯報》在與《萊茵報》論戰時所採用的沉默與漫罵的陰險、下流的手法進行了犀利的批判。與奧格斯堡《總匯報》的論戰是馬克思第一次公開為共產主義辯護,表現出明顯的共產主義傾向。

馬克思主持《萊茵報》工作以后他與“自由人”小組的柏林青年黑格爾派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分歧逐漸暴露出來。馬克思主張“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並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而那些“自由人”卻愛寫毫無實際內容、隻唱革命高調的空洞文章。他們經常給《萊茵報》寄去“一大堆毫無意義卻自命能扭轉乾坤的廢料”。這些東西不僅脫離廣大讀者而且給書報檢查機關提供了刁難和迫害《萊茵報》的口實。馬克思一方面淘汰了“自由人”的許多文章不予錄用另方面要求他們:“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事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12月版,第3頁。)他甚至說為了挽救一個政治機關報是可以犧牲幾個柏林的吹牛家的。這種深刻的思想沖突,導致了馬克思和柏林青年黑格爾派的決裂。

18421015日到1843317日宣布退出編輯部,馬克思主持《萊茵報》編輯工作一共隻有5個月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馬克思帶領《萊茵報》與來自不同方面的各種反動思想、反動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勇敢地宣傳革命思想,捍衛人民利益,使《萊茵報》“革命民主傾向愈來愈明確。”成為當時革命民主主義激進派的一面旗幟。“……可以看出馬克思開始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12月版,第439頁。)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日益感到《萊茵報》對它的威脅。1843119日, 普魯士國王主持內閣會議作出反動決定:“毫無疑問該報經常蓄意攻擊國家制度的基礎宣揚那些目的在於動搖君主制原則的理論惡意誹謗政府在輿論方面的活動方式唆使各個階層的人民相互敵視挑起對現行法制的不滿情緒包庇極度敵視友邦的傾向。”並勒令從當年41日起查封《萊茵報》。這個反動的決定倒是從反面說明了《萊茵報》的功績。

普魯士內閣作出查封《萊茵報》的決定后馬克思已經看到自己無法繼續在國內進行革命活動。1843125他寫信給盧格說:“我認為《萊茵報》被查封是政治覺悟的一種進步因此我決定辭職不干了。……在德國我什麼事情也干不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頁。)1843318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聲明“……因現行書報檢查制度的關系”,他退出《萊茵報》編輯部。1843331被恩格斯稱為“德國現代報刊的先驅”——《萊茵報》出版了最后一號。

恩格斯在《萊茵報》上也發表了許多文章,其中代表作有:《英國對國內危機的看法》、《國內危機》、《各個政黨的立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谷物法》等(分別載於184212月《萊茵報》的第342343344358359360-61號)。

《萊茵報》是中央編譯局文獻信息部重要的典藏文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傳播發揮重要作用,也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編譯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