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經典
——論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應注意的四個聯系
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存在一個如何科學把握的問題。那麼,如何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呢?本文認為應注重以下四個聯系。
一、聯系中西國情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什麼是國情?國情是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狀況,主要包括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主要從西方的英法德俄等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通過調查研究,進行科學分析,闡述其基本思想,得出基本結論,但對東方落后國家的革命、建設道路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艱苦探索。由此,我們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必須聯系中西國情。
1.聯系西方國家的國情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研讀經典著作時,要搞清楚自己所研讀的經典著作是以哪個或哪些國家為研究對象,分析著作中描述的是哪個或哪些國家的國情,其具體國情有什麼特點,包括其社會性質、主要矛盾、生產力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自然資源分布、人口數量和素質等,都要進行具體分析。在分析西方國家具體國情的基礎上,深刻研讀經典著作,研究經典著作的重要結論產生的前提條件,這些重要結論與具體國情的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必然性的關系呢還是偶然性的關系,對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2.深刻分析中國國情,比較中西國情差異。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中國國情,以便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建設的發展規律,確定革命和建設的性質、對象、任務、領導權、動力、前途、發展階段、總路線,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方針政策,推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的國情不僅與歐洲各國不同,而且同美國、俄國也大不一樣,具有極大的特殊性,這一點須特別注意。在深刻分析中西國情的基礎上,比較中西國情的優勢與劣勢,比如西方國家封建社會的歷史遠遠短於中國,民主政治發達於中國,人民對人權的重視程度遠高於中國﹔西方國家科技文化發達於中國,人民也富裕於中國﹔中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有待提高,市場潛力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國土面積較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等。
3.確定經典著作重要結論的局限性和普適性。在比較中西國情優劣勢的基礎上,研究經典著作重要論斷的局限性和普適性,如果是具有局限性的論斷,就要看它適合哪個或哪幾個國家的國情,以它為指導來認識個別國家的國情,做到對症下藥﹔如果描述的是幾個國家或世界范圍的普遍情況,提出的論斷具有普遍適應性,就要以它為指導來認識所有國家的國情,在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具體對策,進而付諸行動,達到改造的目的。聯系中西國情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利於我們認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抵制和批判“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失敗論”,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要求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利於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個別結論區別開來,認識馬克思主義個別結論的局限性,抵制教條主義危害,避免把個別結論當作普遍真理來指導實踐而造成重大損失﹔有利於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意識,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規律,作出新的理論概括,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形成新的指導思想,實現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徹底改觀。
二、聯系中西社會歷史環境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所賴以產生的中西社會歷史環境,在經歷了160多年的變化之后,已今非昔比。那麼,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尤其是要把握經典著作的重要結論,就必須聯系當時的和當今的社會歷史環境。
1.聯系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研讀經典著作時,要熟悉經典著作所產生的社會歷史環境、寫作目的和要解決的中心問題,產生那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那個問題有什麼特點,解決那個問題有什麼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採取什麼方式方法解決,那種方式方法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下能否行得通,最終是否解決了那個問題,解決與否的結果造成了什麼影響。還要分析著作中所作的重要論斷與當時社會歷史環境的關系,它們是隻適用於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還是能夠適用於一切社會歷史環境,它們的局限性和恆久性是什麼,從而作出其過時與否的結論,以便人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們。
2.聯系當今的社會歷史環境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了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必須先把當今的社會歷史環境與過去相比較,搞清楚當今社會歷史環境與當年相比,發生了什麼樣的巨大變化。例如,馬克思當年所講的勞動者與現今的勞動者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有什麼區別,當年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在當代是否存在,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是否還想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有沒有能力吃掉資本主義國家﹔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與經典作家當年所設想的有什麼區別,社會主義國家的監督制度與經典作家的設想和施行有什麼差別,現今的無產階級專政與經典作家的設想有哪些不同,現今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權利現狀與經典作家所要求的有哪些反差。當今的自然環境、科學技術、國際關系和人的思想行為與經典作家所在的社會歷史環境相比,發生了什麼變化。在掌握社會歷史環境差異性的基礎上,總結社會歷史環境變化對運用重要結論的影響。
3.確定經典著作重要結論的時代價值。在把握了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性之后,就可以確定經典著作重要結論的時代價值了,即搞清楚哪些結論還有用,哪些結論已過時。搞清楚經典著作中所闡述的思想、得出的結論哪些是個別結論,具有時代局限性,隻適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對當時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具有指導意義,哪些是一般原理,具有適應一切時代的特征,對當代以至於未來社會仍具有長遠的指導價值。在弄清一般原理和個別結論的條件下,進一步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確定對哪些論斷應該進行修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哪些已經過時的結論應該斷然摒棄以避免誤導社會主義發展、延緩社會主義進程,對哪些結論應該繼續進行驗証以求真偽,對哪些結論應該繼續進行探索以賦予新的含義、指導新的實踐,對哪些基本原理應該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以指導社會發展,對哪些思想應該結合時代特征把它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如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尤其是對那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批判過的在當時看來是資本主義的負面的東西在經過160多年的發展完善后的如資本主義的監督和制衡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制度、保護公民人權制度等等,今天我們能否借鑒它的積極的一面以消除我國目前存在的社會嚴重弊端,這一點很值得研究,應引起學界、國家領導的反思和足夠重視。
三、聯系社會現實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關懷現實。從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的那一天起,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靈魂是它的現實關懷——關懷人類的現實的解放和幸福問題,因而任何將馬克思主義“純粹經院哲學化”的做法都是極端錯誤的,都會將馬克思主義引入歧途。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其他思想理論研究相區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現實關懷。而現實是發展變化的,那麼來源於現實的馬克思主義也應該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p681)其基本原理也絕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內在地包含著發展的規定性,隨著其產生的具體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比如,馬克思在當年提出資本主義積累這一基本原理時就指出:這一規律像其他一切規律一樣,在其實現過程中會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根據變化的社會現實不斷發展,因此馬克思晚年就提醒人們注意,不要把《資本論》中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一般原理,當作世界各國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否則,就會在給予他“過多的榮譽”的同時,也就無可避免地給予他“過多的恥辱”。也就是說,社會現實發生了變化,與其相適應的基本原理要麼不再適應,要麼必須隨之發生變化。馬克思認為,“極為相似的事變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2](p341-342)如果不根據變化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即現實來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個別論斷,而對其完全照搬,那就不是在真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恰恰相反,是在歪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隻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成靈丹妙藥,醫治百病,直接用以解決當前發生的特殊而又復雜的問題。對當前的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的現實關懷就在於關懷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關懷諸如所有制問題,剩余價值問題,分配問題,階級問題,人民民主專政問題,政治文明建設問題、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全球化問題包括政治多極化還是單極化、文化多元化還是一元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祖國統一問題,戰爭與和平問題,人民軍隊建設問題等等。要特別重視恩格斯關於人與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全球化、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與社會主義關系的思想﹔列寧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反對官僚主義的思想,加深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黨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在當今的中國和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最大的現實關懷首先是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及其關系(包括過渡方式)的認識。思考社會主義與民主政治(尤其是被誤譯為所謂“資產階級法權”的“公民權利”)的關系,思考馬克思主義與自然法(即“天賦人權”)的關系,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3]
四、聯系實踐發展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典,就在於經典作家緊隨實踐發展,深入研究了迫切要求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破解了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難題,今天我們仍然要極度關注中國、世界的重大實踐問題。
1.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世界歷史性的”、“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場”這樣的概念,表達了他們的全球化思想。比如“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4](p276)“各自獨立的、幾乎隻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4](p277)這幾段話就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包括物質生產全球化、精神生產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民族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繼續研究下去,還會發現更多的全球化思想。當今世界面臨共同利益、共同危機的全球化,我們能否把全球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按規律辦事,這是亟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實踐問題。
2.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例如“共產主義所造成的存在狀況,正是這樣一種現實基礎,它使一切不依賴於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生”。 [4](p122)“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294)“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於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並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2](p757-758)上文就表現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科技、人文條件,描繪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藍圖。當前要結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深化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研究,重點研究人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等等。
3.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政治文明和執政黨建設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執政黨建設的思想特別豐富,馬克思、恩格斯的黨內民主思想主要有:明確了黨內民主原則,即一人一票制原則﹔揭示了黨內民主的實質,即在黨內事務中所有盟員一律平等﹔確立了黨內民主的重要保障機制,即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列寧發展了黨內民主思想:強調了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原則建立的”﹔首次採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提法,使其成為發展黨內民主的一個根本組織制度﹔闡明了黨內民主的內涵,即全體黨員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決定無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問題、確定黨組織的策略方針﹔黨內的一切事務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無例外的條件下來處理﹔黨的所有負責人員、領導成員、所有機構都由選舉產生,必須向黨員報告工作,並可以撤換﹔黨內民主將隨形勢的變化而擴大,黨在任何時期都應盡一切可能發展黨內民主﹔使黨內民主權利制度化,使民主機制有效運轉﹔必須“保障任何少數和任何忠實的反對派的權利”。今天,除了把上述思想落到實處外,還應根據我國現實,重點研究列寧關於黨和國家的監督問題並提出具體對策。特別對列寧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政治體制改革、反對官僚主義、執政黨建設的思想更要進行深入研究,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執政黨建設建言獻策。
總之,隻有聯系中西國情、社會歷史環境、社會現實和實踐發展,才能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用以解決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夏凡。MEGA研究的反思和展望[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8,(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 陝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