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與思考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我認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首先是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問題,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通過其經典著作體現和被概括、被認識的。因此隻有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才能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蘊含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以能否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是我們能否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前提和基礎。近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的編譯出版,為我們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權威教材和基本文本。
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的特質。既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當作僵化的教條,來要求現實的萬古不變﹔也不能用變化發展的現實,隨心所欲地去解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歷史結論。更不應苛刻地強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現實作出具體的安排。而要像馬克思、恩格斯那樣以科學的態度和大無畏的勇氣對待現實,面對中國的現實問題。以馬克思恩格斯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完善和發展是在不斷的批判與反思中完成的科學態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
一、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
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首先就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文本。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文本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研讀去理解。
一是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和工人運動興起的產物
隻有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才能避免用今天的現實去裁剪當時的理論,發生歷史的錯位。導致對經典著作的歷史性誤讀、誤解。如:從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需要出發,我們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私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採取鼓勵措施,對合法的資本收益採取保護政策。對此我們既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沒有倡導私有制、市場經濟和資本收益,就斷定我們的改革是離開馬克思主義﹔況且“我們的市場經濟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而是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堅持公有制為基礎,而且公有制將處於主體地位。”同樣也不能挖空心思在經典中尋找馬克思的理論中包含著對私有制、市場經濟和按資分配的肯定與鼓勵。
二是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人類先進思想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主義充分汲取了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和一些基本理論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因此我們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去孤立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人類文明不融﹔也不能形而上學地去解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個別結論,實用主義地用經典作家的個別觀點去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其它觀點。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的政治公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人類社會除了階級斗爭之外也存在著其它的政治公理。不能把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成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背叛。同時也要充分借鑒和善於吸取世界各國及其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優秀研究成果,從而更准確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理解。
同時,馬克思主義既然是人類先進思想的集大成者,就必然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因此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就要用世界眼光。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一種國際現象。馬克思關注當時的德國國情也關心著當下英國的工人運動和法國的革命,同樣也關注世界東方的中國和印度等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從理論上說是發現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從實踐上說是為了解放全人類。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主要體現在其對人類社會普遍發展規律的探索和解釋能力,而不是對某個國家的特殊發展規律得出個別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學習讓人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應放在世界范圍內的人類實踐中。不僅用某個國家的具體實踐而且要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發展現實來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
三是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世界”的理論,必然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馬克思的理論從其經典透視出其理論的根本目的,不僅是解釋世界,更在於改造世界。因此文本的學習和解讀只是我們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的一種途徑,一種基礎性工作,因而本身就有著自己特定的界限以及相應的局限性。尤其應該看到,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其本真精神和活的靈魂,並非自然地存在於既有的文本之中,而是存在於時代的相互作用、相互發明之中,存在於指導人民群眾的革命性實踐並不斷實現自身的改革和創新之中。假如我們過分強調原始文本的權威性,似乎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存在於原始文本中,判斷一種觀點是不是屬於馬克思主義的標准就在於有沒有“文本依據”,那就容易導致封閉化和學院化。這種思路實質上也屬於“本本主義”或“原教旨主義”。如果過度強調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甚至將之看作是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唯一途徑和方法,就會形成一種極端化的態度,產生誤讀和誤解。
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所以我們學習經典應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中領會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的精髓。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精神的精髓
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是指運用一種辯証否定的態度來達到在實踐中實現不斷破舊立新,以新質代替舊質的勇氣和行為,這是一個不斷突破既定現實而不斷創新生成新事物的過程。批判精神浸透於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之中。在其經典中處處體現。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繼承以往的哲學傳統。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馬克思現存最早最重要最具學術性的著作。馬克思在自己這篇論文的序言中評價自己這篇論文:“我認為,在這篇論文裡我已經解決了一個在希臘哲學史上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1]馬克思在論述其《博士論文》選題的意義時首先表明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對待前人、別人已有的結論﹔馬克思在其論文的序言中描述了以前對伊壁鳩魯哲學的誤解和伊壁鳩魯哲學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馬克思要在自己的論文中為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和懷疑主義這一組哲學翻案。馬克思以科學的態度把握古希臘哲學史和古希臘精神實質。他根本不以德國哲學及其他當下的思想家為限,而是對全部哲學尤其是古希臘哲學進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從中汲取其最有價值的思想,從而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特別對關於希臘哲學的定論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劇所不應遇到的結局,即平淡的結局。”希臘極盛時期之后產生的“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懷疑派幾乎被看作一種不合適的附加物,同他們的巨大的前提很不相稱。”[2]甚至於把他們說成是沒落哲學的代表,這幾乎成為前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馬克思則對這些定論持懷疑的批判的態度。在馬克思看來,它們並非微不足道,“這些體系是理解希臘哲學的真正歷史的鑰匙。”[3]
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可見,馬克思同古今各種偏見作斗爭,馬克思把古希臘末期產生的伊壁鳩魯哲學看作“英雄之死與太陽落山”[4],在這哲學的結局中蘊含了哲學發展過程的全部矛盾,他要通過對結局的分析來研究整個希臘哲學,“就像根據英雄的死可以判斷英雄的一生一樣。我認為伊壁鳩魯哲學所佔的地位正是希臘哲學的這種形式,——再者,這點應該可以說明,為什麼我不把它們說成是伊壁鳩魯哲學發展條件,而是相反,從伊壁鳩魯哲學追溯希臘哲學,從而証明他本身表現自己的特殊地位。”[5]馬克思對伊壁鳩魯非常敬仰,認為“伊壁鳩魯哲學之所以重要,是由於他的素朴性,具有這種素朴性的結論在表達時沒有近代所固有的偏見,”[6]贊揚“他的觀點和結論的堅定的徹底性”[7]他堅決回擊古今哲學家對伊壁鳩魯的誣蔑,澄清各種誤解,並認為輕視和誤解伊壁鳩魯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和哲學的歷史同樣的古老。”[8]馬克思同古今各種偏見作斗爭,捍衛伊壁鳩魯就是捍衛自己,在他“不得不去作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瑣事”[9]的《博士論文》中,卻讓我們看到他哲學精神精髓。馬克思理解和平反伊壁鳩魯哲學,就是批判前人和堅持自己的哲學。在《博士論文》中,所關注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及其批判的精神貫穿了馬克思的一生。馬克思學說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是由馬克思畢生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所組成的有著內在聯系的嚴密的整體。並有其伴隨一生的批判精神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俱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第二,馬克思主義始終反對樹立教條主義的旗幟。馬克思給盧格的信大約寫於1843年3月至9月間。這些信件以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刻分析和對革命前途的充滿信心及不畏困難的精神超乎同時代的一切革命民主主義者。特別是在1843年月馬克思於克羅茨納赫給盧格的信中體現了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他說到:“我很高興,您已下定決心,不再留戀過去,而著意於未來,著意於新的事業。那麼,到巴黎去吧,到這個古老的哲學大學—a bsit omen![但願這不是不祥之兆!]——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必須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毫不懷疑,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困難之大我是完全知道的。”馬克思接著分析當時的形勢:“依我看,內部的困難未必不比外部的障礙更嚴重。雖然對於‘從何處來’(對封建主義的批判是共同識的)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對於‘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糊涂。姑且不談普遍地存在於各種改革家的觀念中的那種混亂狀態,就是他們中間每一個人,也都不得不承認他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概念。然而,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見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在此表明自己與盧格不同的對待革命的態度就是不採取消極態度,而是主張進行堅決的斗爭,爭取革命的早日勝利。他表示“最先朝氣蓬勃地投入新的生活”,為批判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馬克思特別在所創辦的《德法年鑒》這一主張徹底改造社會的定期刊物的任務指出:這個任務就是對現存的封建制度和普魯士專制國家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10]同時,在批判舊世界中,不斷總結斗爭經驗,給群眾提出一個“真正的斗爭口號”。馬克思指出:“所以我不主張我們豎立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相反地,我們應當盡量幫助教條主義者認清他們自己原理的意義。”馬克思指出當時充斥社會的各種改革家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教條式地預見未來,宣布一些據說是適合任何時候一勞永逸的決定,但是他們對未來卻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的理論也是錯誤的,“像卡貝、德薩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種實際存在的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隻不過是人道主義原則的特殊表現,它還沒有擺脫它的對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響。所以消滅私有制和這種共產主義絕對不是一回事﹔”[11]因此馬克思在信中說到:“新的刊物不是樹立一面教條主義的旗幟,不是要像那些社會改革家一樣預見未來,不是要向群眾宣布一些一勞永逸、萬古不變的決定,而是要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在批判舊世界中創造新世界。為此新的刊物必須把理論批判和政治批判結合起來,因而也就是同實際斗爭結合起來,”[12] “什麼也阻礙不了我們把我們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結合起來,和這些人的明確的政治立場結合起來,因而也就是把我們的批判和實際斗爭結合起來,並把批判和實際斗爭看做同一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這裡,向它跪拜吧!我們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我們的口號應當是:意識改革不是靠教條,而是靠分析那神秘的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意識,不管這種意識是以宗教的形式或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現。”[13]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與反思中不斷完善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受過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但后來又主動地批判、揚棄他們的哲學思想,把在他們那裡以不同形式處於分離狀態的唯物論與辯証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統一起來,創立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點,從馬克思、恩格斯所撰寫的一系列著作的名稱及其章節名便可得知,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以及“對黑格爾的辯証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的批判”、“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在對現實的無情但合理的批判中進行和完成的。
按照傳統的理解,哲學關注的是形而上的問題,哲學總追尋一個永恆不變的本體並以此為基礎建構人們的認識准則與行為規范。在近代以來,這一不變的本體就是理性。雖然不同的哲學家對理性有著自己的理解,但他們都認為以理性為基礎的哲學構成了一個自律的世界,現實世界隻應是這一理性世界的體現。從這種理念出發,青年黑格爾派認為:隻要改變了意識,就改變了現實,從而以意識的變革替代對歷史現實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爾派的根本錯誤在於:他們把哲學看作不受歷史生活影響的純粹理念,而沒有意識到,這些理念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歷史過程,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因此,真正的哲學革命不是意識的簡單更替,而是對哲學得以產生的社會前提的反思。在馬克思那裡,就是要科學地批判分析產生現有哲學的社會歷史、以及這一歷史基礎上所形成的哲學理念。從而在變革歷史的過程中真正地變革哲學。這構成了青年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核心主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就哲學本身的邏輯來批判傳統哲學﹔一是從社會歷史生活本身的邏輯來揭示哲學的邏輯及其現實含義,這正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的基本理念。正是這兩點才將馬克思的哲學與傳統哲學區別開來。傳統哲學主要關注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關注概念之間的運思過程,而對於馬克思來說,這種邏輯關系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學與歷史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哲學理念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對傳統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推進到對社會歷史生活的批判。
要揭示哲學與社會歷史之間的內在關系,揭示哲學的歷史生成過程,就需要深入到社會歷史生活之中,剖析傳統哲學所不關心的社會歷史生活,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深究的問題。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非哲學”的哲學,這正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特征。而要真正進入到當時的社會生活之中,就離不開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問題,也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問題。
總之,從文本出發,經典學習中體會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闡發其當代性,這能消除以傳統教科書體系為模式的解釋框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誤讀和遮蔽。重讀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文本,能正本清源,從中我們能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文本經過系統整理和闡發,是與現代實踐和當今的時代精神完全一致的。正如馬克思在他的代表作《資本論》第一卷1872年版“跋”中指出:“辯証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所以德裡達說:“馬克思主義的遺產中有兩樣極為重要的東西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是特有的”批判精神“,二是關於人類解放的承諾和指向。也就是說馬克思這段話不僅僅是對狹義的辯証法的概括,而且是對整個馬克思哲學基本精神的概括。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指南。
總之,要真正弄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就要學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科學性集中體現在原著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精髓,也凝結在其中。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隻有真信,才能真學真用﹔隻有真信,才能敢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站在時代高度和立足當代課題,精心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從原著中探尋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立場去分析中國現實,指導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才是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注釋:
[1][2][3][4][5][6][7][8][9][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88頁,第193頁,第189頁,第194頁,第138頁,第39頁,第頁,第196頁,第416頁.
[11][12][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416頁,第417頁,第417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4頁。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