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軍事著作在中國的編譯與研究史概述
一、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傳入中國並初步興起(1918—1927)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特別是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1920年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由又新印刷所以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思想理論上的准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在研究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過程中涉及到軍事理論。他們主張中國也走俄國的路,用暴力、階級戰爭的方式進行革命。李大釗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中,對帝國主義時代的戰爭根源做了深刻的分析。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批評》將共產主義的主張和國家社會主義的主張進行比較,明確提出了階級戰爭的概念。[1]在這個時期,毛澤東在與蔡和森等人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和十月革命經驗的過程中,接受了暴力革命的思想。另外,周恩來等人學習和研究列寧創立紅軍的實踐和理論,在黃埔軍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並推廣到國民革命軍中去。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掀開了中國革命和戰爭新的一頁,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興起、傳播和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進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開始在中國得到興起和傳播。
二、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和應用的初步展開(1927—1949)
這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中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傳播和研究要首推瞿秋白和毛澤東。瞿秋白在《旅俄通訊》中,就研究過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和列寧的軍事實踐,對考茨基反對暴力革命的思想進行了批判。他還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與農民問題》和《武裝暴動問題》等文章中認為,中國革命既需要“武裝革命”,又需要“群眾運動”,應當把它們結合起來,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隻有通過民眾的武裝暴動,創立真正的民眾軍隊,建立工農兵士代表會議的政府,才能解放工農,才能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瞿秋白指出,中國“革命不能有奪取‘首都’一擊而中的發展形勢”,而應通過“各省農民此起彼落的武裝暴動”,“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斗爭策略,便是游擊戰爭”,“游擊戰爭必需進行革命地域之建立”和逐步擴大。[2]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戰爭的實踐中堅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他在1932年紅軍打漳州時收集到了《反杜林論》等書,並細細研讀。在中國革命和戰爭的長期實踐中,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權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思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
為了領導和進行中國革命戰爭的需要,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選派了朱德、李立三、張聞天、劉少奇、王稼祥、鄧小平、李富春和王若飛等人到前蘇聯的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中山大學學習,同時還派劉伯承、聶榮臻、左權、葉挺、葉劍英、蕭勁光等軍事領導人,進入莫斯科軍事學院和伏龍芝軍事學校學習。這些學校都開有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課。[3]這些人歸國以后,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中國的興起和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共產黨人和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有關方面的著作的翻譯出版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6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由上海新生命書局出版﹔7月,上海中外研究會翻譯出版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書。1930年11月,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由上海江南書局出版。這些經典著作的出版,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興起和發展。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以后,為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經驗和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及毛澤東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1938年,中央軍委決定把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作為高級軍事干部的必修課,指示當時延安的編譯部門翻譯恩格斯的軍事文章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軍事著作。另外,毛澤東還倡議並成立了軍事研究委員會、抗戰研究委員會、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和新哲學研究會。這些研究機構的成立和研究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傳播和發展。1939年2月,恩格斯的《沖鋒》和《軍隊論》(即《攻擊》和《軍隊》),以及《普法戰爭(1870─1871)》等,陸續由《八路軍軍政雜志》翻譯發表,從此掀開了國內對馬恩列斯軍事原著翻譯的序幕。從1939年至1941年,八路軍軍政雜志社還先后出版了《恩格斯軍事論文選集》第1冊、《列寧讀〈戰爭論〉筆記》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論戰爭與軍隊》等。[4]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武裝斗爭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與中國革命和戰爭實際相結合,探索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三、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新中國的蓬勃興起和曲折發展(1949—1977)
新中國的成立為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也步入新的時代。從1949年到1977年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6年“文革”前。新中國成立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迫切需要提高全軍廣大指戰員、特別是軍隊高中級干部的軍事理論素養。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上世紀5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編譯了多卷本的《恩格斯軍事論文選集》。1956年2月,總政頒發了《關於軍官政治理論教育集訓的暫行辦法(草案)》和《關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夜校暫行辦法(草案)》,對軍官政治理論教育集訓和舉辦馬列夜校的具體辦法做了規定。[5]隨后,人民解放軍中學習馬列著作的活動廣泛開展起來。1959年,中央軍委提出軍隊高級干部應把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軍事著作提到重要的位置。從這年開始,軍事科學院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系統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著作的決定,用了3年的時間於1962年底編譯完成了3卷本的《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選》和1卷本的《列寧斯大林軍事文選》。
這個時期,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學術性研究也逐步展開。上世紀50年代,一些研究恩格斯軍事著作的論文便在報刊上出現。60年代,軍隊高級干部更加重視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和研究。1962年,許光達大將在一次軍事會議上做了題為《我軍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科學》的報告,其中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在創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所處的地位和貢獻,以及他們的主要軍事理論觀點和學術價值,做了闡述。這一階段有關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在介紹馬恩列斯生平、事跡、傳記性的著作中,涉及到他們的軍事理論。二是學習馬恩列斯軍事著作的體會文章和有關著作的學習輔導材料。這些文章和材料中涉及到有關戰爭、革命、和平等理論觀點。三是在關於馬恩列斯有關學說和觀點的文章中闡述他們的軍事理論。
第二階段,1966—1977年“文革”結束。“文革”使正常的軍事理論研究陷入停滯狀態,表現為關於馬恩列斯言論性的摘編較多,且帶有明顯的實用性,如批林批孔、批斗“蘇修”、宣傳階級斗爭為綱以及輸出革命等等。但這階段仍有一些涉及戰爭、革命和軍隊等具有一定學術性的論文出現。這一時期的文章主要是學習馬恩列斯著作的學習體會和學習馬恩列斯有關學說觀點的文章。如《反杜林論》、《法蘭西內戰》、《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論》等著作和文章。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了進一步統一廣大干部的思想,提高全軍廣大官兵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水平,軍事科學院於1977年5月選編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文選》。[6]
四、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勃勃生機中發展,在新探索中前進(1978年—2004年4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著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這時期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果最為豐碩的歷史時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的大發展時期。
從1978年開始,軍事科學院選編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5卷本以及《列寧軍事文集》和《斯大林軍事文集》各1卷,其內容更全面、譯文更准確,更能系統完整地反映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些文集的出版對於推動全軍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起了積極作用,為新時期我黨我軍的理論指導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基礎。1983年軍事科學院又編輯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文摘》。接著《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分冊》的出版,使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成果更加學科化、教材化和規模化。《中國軍事科學》、《軍事學術》、《國防大學學報》、《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軍事歷史研究》、《世界歷史》、《解放軍報》等報刊和許多軍事院校學報及一些地方院校的學報也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向新階段的發展。
這時期,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代表性專著有:《列寧軍事思想初探》、《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思想簡論》、《走出戰爭迷宮——馬克思恩格斯軍事哲學思想研究》、《列寧斯大林軍事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經濟思想研究》、《哲人與將軍:恩格斯軍事技術思想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理論研究》、《恩格斯軍事年譜》、《論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基石》。這時期,對國外在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方面研究著作的翻譯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出版了《列寧軍事活動》、《列寧論戰爭與軍事學術》、《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軍事理論與實踐的方法論》、《恩格斯軍事理論觀點的形成與發展》、《列寧的軍事遺產與現代戰爭問題》,等等。[7]一些軍事院校也開設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課程,設置了相應的教學和研究機構。1986年,軍事科學院成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將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988年,軍事科學院在我軍歷史上首次開始招收馬恩列斯專業研究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技術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的出現,給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學者努力探索高技術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問題,集中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理解上,尤其在戰爭根源、戰爭本質、戰爭性質、人和武裝的關系等問題上出現了爭論的熱點。這些爭論深化了對傳統問題的認識。
總的來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04年4月,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傳播和研究,主要側重於結合新時期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際、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而展開,這些傳播和研究呈現出全方位發展的趨勢。
五、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的新時期(2004年5月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化戰爭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現象。目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必須對信息化時代戰爭所提出問題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看法和觀點做出直接回答。也就是說,必須提出和逐步搞清在當前形勢下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黨我軍在軍事指導理論和實踐中必須正視的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重新走近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一是繼續深化對馬恩列斯軍事著作的研究,做到從總體上完整地、准確地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軍事問題的各個基本觀點。二是重新認識馬恩列斯軍事理論的科學內涵,徹底弄清哪些是應該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這些年附加在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名下的錯誤觀點和理論。
其次,科學評價和正確回答當前國內外在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出現的各種學說、思潮和提出的問題,特別是著重分析和評述當前在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研究中被異化了的某些重要的理論觀點。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上各種新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和軍事思潮層出不窮,這對於推動軍事理論的振興無疑是有益的。但在研究和評論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過程當中,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沖擊。當前在戰爭理論問題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有:反對一切戰爭﹔認為落后的民族抵抗“文明”的民族的侵略所採取的斗爭是恐怖的、野蠻的、殘酷的﹔認為高技術戰爭和信息化戰爭不可能是達到政治的、經濟的、意識形態的目的的手段﹔認為高技術戰爭和信息化戰爭意味著戰爭與和平的傳統觀念徹底決裂﹔認為信息時代的戰爭已改變了戰爭是政治繼續的原理﹔認為在高技術戰爭中戰爭性質模糊了,高技術條件下戰爭被“慈性化”了,等等。
再次,正確回答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時代戰爭給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提出的新問題,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如何走出自己所面臨困惑,實現不斷創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如何認識戰爭根源的同一性與現實戰爭誘因多樣性相統一的問題﹔如何認識正義戰爭必勝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戰爭勝負的偶然性關系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經濟學原理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與軍隊建設的關系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是戰爭決定因素原理正確評論高技術戰爭中武器的作用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關於戰爭的評價標准看待當今國際恐怖主義問題﹔當代好戰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與當今世界的混亂局面的關系問題,等等。
2004年4月,中央實施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程要求科學地、完整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本觀點,忠實於經典著作的原意,結合新的實際,通過理論創新,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工程中的“經典作家關於軍事問題的基本觀點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文本最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礎上,相繼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軍事問題基本觀點論述摘編》、《中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理論研究》。在這一工程的帶動下,全軍掀起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的新高潮。與此同時,軍事科學出版社還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想年譜》、《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與當代戰爭》《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當代價值》、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2版學科分冊《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此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已出版21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2009)中也有相當數量是軍事方面的文章和書信。《中國軍事科學》、《軍事歷史研究》、《軍事歷史》等雜志也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相關的基礎理論問題和當代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戰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軍事文集的編輯出版,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的范圍不斷得到拓展,不僅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還較深入地探討了在當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軍隊學說、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等的創新與發展,以及戰爭的根源與特質、戰爭與經濟、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科技、戰爭與革命、戰爭與和平等新特征和新發展。
注釋:
[1] 參見張樹德等:《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興起和發展》,載《中國軍事科學》2000年第2期。
[2] 參見張樹德:《瞿秋白對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指導理論的特殊貢獻》,載《軍事歷史》2009年第1期。
[3] 參見張樹德等:《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興起和發展》,載《中國軍事科學》2000年第2期。
[4] 同上。
[5] 參見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頁。
[6] 參見張伊寧等主編:《中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理論研究》,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9頁。
[7] 同上書,第105—110頁。
(作者:棗庄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講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