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作者:顧海良    發布時間:2011-08-19   
分享到 :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源泉。最近,《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的出版,既是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二版出版以來,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的標志性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出版,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回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的變化特征相結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最基本的原則和最根本的方法。當然,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的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主要是列寧主義,或者說是列寧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在發展,時代主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原來的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已經轉變為以和平與發展為特征的時代主題。面對中國具體實際的發展和時代主題的變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必然有新的拓展。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繼承和弘揚列寧主義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而且要立足於時代變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思想,在更為寬廣的視閾內,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和當今時代主題變化的實際結合起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不僅包含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而且還包含了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以往未被發現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承和創新。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也包括手稿和書信)中的一系列經典的理論觀點,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思想來源。

20世紀80年代初以后,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發生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開始注重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文本的重新研究。這一重新研究主要順著兩條思路展開:一是考據式的文本研究,即從文本本身出發,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本意作出新的解讀﹔二是問題式的文本研究,即從問題出發,帶著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找到新的理論解讀。前者如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考據中發現的實踐唯物主義、人道主義等的解讀﹔后者如從解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中,發現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人的發展的三大形態理論﹔從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中,發現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關於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的探索等。這兩種文本研究的方法,也是中國傳統治學的基本方法。無論是考據式的文本研究,還是從問題出發的文本研究,對拓展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其研究過程與研究結論大多為學術性的,但還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作了多方面的理論鋪墊。

在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長期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特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傳統。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解的視閾更為寬廣特別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的重新理解,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新的取向,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的內涵。

一如生產力理論。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最為基本的原理。19783月,鄧小平提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並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P87)這裡提到的馬克思的觀點,源自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部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按照他政治經濟學體系結構撰寫的第一部著述,也是馬克思“不惑之年”對自己理論研究的集中概括。實際上,在1975年和1976年間,鄧小平就提到過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這一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馬克思的這部手稿剛有中文譯本。在撥亂反正中,鄧小平重新提出馬克思的這一觀點,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生產力理論中,先論及的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關系問題,后來推進到管理與生產力的關系,形成了生產力系統理論,再后來對生產力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意義的新認識,進而形成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內容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進而發展到科教興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等等,這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的演進軌跡。對馬克思經典著作中生產力理論的當代詮釋,成為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重要起點之一,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的重要基點之一。

二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最為重要的理論之一。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當代理解中,一方面要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著名的“兩個最徹底的決裂”觀點,這就是:“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2](P52)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理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的“兩個決不會”的觀點,這就是:“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P592)搞清楚這兩個基本理論之間的辯証關系,才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全面理解,也才能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征及其歷史趨勢作出科學判斷。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和“兩個決不會”觀點的全面認識,成為我們分析和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特征和經濟全球化根本性質的理論基礎。

在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理解中,江澤民同志幾次提到恩格斯晚年的《一八九一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的手稿這篇手稿在恩格斯逝世6年后才公開發表。恩格斯在這篇手稿中,對當時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新變化作了深刻剖析。江澤民同志指出:“這幾年以來,我一直引用恩格斯在《一八九一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所表達的觀點。恩格斯說:‘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由許多人聯合負責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著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麼,那裡不僅沒有了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這就是說,資本主義在自身發展中是會出現變化的,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並從理論上說明這些變化。”[3](P80)在這之前,江澤民同志還提到:“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不斷深化和發展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這一點,從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寫的各篇序言和恩格斯寫的《一八九一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4](P343)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對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是有重要意義的。馬克思恩格斯(包括他們晚年)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對這一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理論。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在根本上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19989月,江澤民同志在總結當年防汛抗洪的經驗時就指出:“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類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恩格斯這番話講清了人類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同自然界的關系。”[4](P233)江澤民同志引用的是恩格斯在年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重要思想。恩格斯在闡述這一重要思想時還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5](P559560)因此,恩格斯告誡人們:“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特別自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6](P38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賦予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這些思想以當今時代的新內涵。

四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涵。顯然,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時,馬克思恩格斯就從消除舊的分工的角度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7](P537)馬克思恩格斯以這一不無浪漫主義色彩的描述,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作了最初論述。在《共產主義原理》和《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作了新的論述,認為在新的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7](P683)在他們設想的“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P53)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人的發展的三種形態的論述,實際上也是對人的片面發展到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軌跡的描述。他提出的人的發展的第三大形態的特征,就是以“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為基礎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8](P52)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3](P295)“兩個歷史過程”思想,實際上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新的解讀。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多次提到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他在闡明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的同時,深刻指出:“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9](P363)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時,胡錦濤同志認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0](P813)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根本目的”之間的理論紐帶,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所作的現時代的理論升華。

除此之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於生產關系理論、經濟的社會形態發展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世界歷史和經濟全球化理論等都有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重新研究的映現。

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重新研究中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的原則、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都有新的認識。特別是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適用性與國別特色性之間關系的問題,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適用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性的集中體現。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中,不能把這種普遍性當作一種“歷史哲學”到處套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的具體境遇中,必然會產生具有各自民族特色或國別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晚年,歐洲的許多社會主義者對馬克思的思想推崇備至,他們把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的一些重要論斷看做是一把“萬能鑰匙”,認為這些論斷不管拿到哪個國家或者針對哪種情況都是直接有效的。馬克思對此多有異議特別反對把他的理論觀點當作“萬能鑰匙”的說法。馬克思指出:“極為相似的事變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演變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如果“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於它是超歷史的。”[11](P342)馬克思認為,假如把他的理論當成一種“歷史哲學”,那就會產生很大的誤解。“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11](P341-342)顯然,馬克思非常清醒地估價了自己理論的有效性他極不願意在得到“過多的榮譽”的同時得到“過多的侮辱”。馬克思願意看到的是,他所提出的理論原理能在各國實際的運用得以具體化,形成具有國別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具體樣式和具體理論形態。實際上,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重要體現。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這一體現作出了科學概括。他指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不斷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9](P81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當代中國的運用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特征和內涵,不僅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當今時代變化結合的結果,而且還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更為廣泛意義上的新的研究,是在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更為深刻的時代內涵上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2.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江澤民文選[M].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澤民文選[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0]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