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全球化思想研究述評

作者:劉明華 郭強    發布時間:2011-09-27   
分享到 :

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和影響最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 以下簡稱《宣言》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功與金融危機造成的資本主義大面積蕭條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此背景下,國外學者對《宣言》的“全球化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朱美榮先生的《國外學者聚焦發表160周年<共產黨宣言>》一文,曾有過比較精當的概括。

結合其他相關材料綜合來看,國外學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可歸納為:第一,高度贊賞《宣言》對全球化的准確預見。約翰·米克爾思威特指出:“馬克思預言了資本將突破民族國家的界限,使國與國之間相互聯系,這在今天已成為‘全球化這一現實。他也預言了全球化將使資本主義危機更深重,今天這也正成為事實。”[1]約翰·卡西迪認為:“他寫下了關於全球化……等的動人段落,現代經濟學家們又碰到了這些問題,他們有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步馬克思的后塵。”[2] (P1)艾瑞克·霍布斯邦也認為:“《共產黨宣言》令人震驚地預見到了全球化的性質及其后果。”[1]第二,全球化的實質是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際擴張。愛德華·S·赫爾曼指出:“跨國公司的頭面人物操縱了全球化的進程,並使之為他們的利益服務。”“全球化及其規則是用來弱化民選政權,以支持上等公民——跨國公司支配的體制。這個過程播下自我破壞的種子,它隻為全球少數人服務,因而損害大多數人,孕育金融的不穩定性並且加劇環境的危機。如果不遏制這個過程,它的破壞趨勢可能會產生一種爆炸。”[3]第三,全球化造成了強資本、弱勞工的局面。約翰·卡西迪斷言:“在過去20 年間最大的贏家顯然是那些控制了生產資料的人——總經理和大股東。”[2] ( P8)第四全世界范圍內將形成新的階級劃分。阿裡夫·德裡克認為:發達國家的人民是管理者,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邊緣化的國家的人民將成為底層勞動收稿日期者。第五,全球化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到全世界。伊藤誠認為:《宣言》中的“按照自己的形象,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一論述可以原封不動地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營的作用。而且,作為全球化的經濟體制,以發達國家大企業為中心的財富積累和第三世界各國龐大的貧困積累,作為世界規模上的兩極分化和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理論,再現了《共產黨宣言》的兩極分化論的正確性。”[2](P159)總起來說,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宣言》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開拓、啟發和指導作用。但這些研究多從資本主義的視角來解讀和分析,沒能把視野擴大到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

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和中國加入WTO,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日漸引起國內學界的關注。有關《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開始出現,但數量不多。截止到2010年底,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題名包含“《共產黨宣言》”、“全球化”的論文共計62篇,發表時間均在2000年之后,而中國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則沒有檢索到結果。200010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舉行“《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結集出版為《<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是目前所僅見的一部專著。這表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亟待加強。據筆者目力所及,目前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主要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關於《共產黨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雖然有個別文獻提到過否定意見,但並沒有注明觀點出處。這表明,否定說雖然有,但為數很少。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宣言》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過“全球化”概念,但已經提出了資本主義擴張、世界交往、世界歷史和世界革命等與全球化緊密相關的重要概念,同時也對全球化現象和進程進行了深刻闡述。這說明《宣言》確有關於全球化問題的豐富思想。學界還提出了如下依據:《宣言》問世的時代正是世界范圍的聯系和交往已經開始並日趨緊密的時期,是全球化發展過程的重要階段﹔對人類解放共同命運的關注,決定了馬、恩向來都是從人類整體和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宣言》也不例外﹔《宣言》問世時,唯物辯証法、唯物史觀已經形成,這為他們從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宏觀視角把握全球化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據此,有學者提出,判斷《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不能隻看《宣言》否使用過“全球化”概念還要看全球化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宣言》是怎樣具體論述的。從這兩點判斷,《宣言》不但處於全球化形成的重要階段,而且還有關於全球化現象的經典論述。[ 4]還有學者從文本研讀入手,對《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作了有說服力的論証。“通過對《宣言》文本的細讀和研究可以看出,其全球化語境是確鑿無疑的,這不僅表現在緒言、主體、結語和七篇序言等各個部分,更重要的是還表現為整體架構和宏觀脈絡。”[5]

關於《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論基礎,學界一般認為是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有學者總結為:由分工和交往的擴大而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民族的、地域的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所造成的世界統一市場,是世界歷史形成的基本方式﹔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化的過程,它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充滿矛盾的。[6]有學者則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基礎是各民族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由此造成的交往的普遍發展﹔世界歷史的誕生標志是資產階級開辟的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走向共產主義﹔世界歷史的發展道路既有共同性、普遍性,也有多樣性、特殊性。[7]也有學者認為:《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歷史地理理論﹔地理轉型、空間轉移和非均衡地理發展是資本主義積累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化實質是資本積累及其矛盾的空間轉移與擴展。[8]

關於《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具體內容,學者視角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可歸納為整體性研究、具體性研究兩大類。

整體性研究方面:有學者認為,全球化趨勢根源於資本無限增殖和擴張本性,有其經濟上的必然性﹔當時全球化趨勢及實質是將資本主義推行到全球,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但全球化的最終結果將導致共產主義新社會形態的出現。[9]有學者認為,《宣言》關於全球化的思想包括:全球化建立在生產力、分工和交往基礎之上﹔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全球交往相關性、社會整體相關性等特點﹔全球化就其本質而言是共產主義的,它的根本旨義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10]有學者認為,全球化的內容,即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的特征,即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強了世界各民族的交往與聯系,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全球化的主體是資產階級﹔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前景是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11]還有學者把《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拓展到了七篇序言認為:“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有三重視域,即《共產黨宣言》的全球傳播,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社會主義的全球拓展。”[12]

具體性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宣言》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有學者認為,《宣言》論述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即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世界范圍內的分工世界市場的形成﹔資產階級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動機,是不斷獲取最大剩余價值的資本內在本性﹔其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手段,是低廉的商品價格﹔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資本的全球化,以及相應的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最終結果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 13]有學者認為,《宣言》的經濟全球化思想主要是:經濟全球化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形成的﹔肇始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利於加強各國的聯系、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會對東方弱小國家形成挑戰和威脅。[ 14]有學者認為:《宣言》關於經濟全球化問題的論述,除了極個別論斷外都不是針對社會主義而言﹔從世界歷史理論到國際價值理論,再到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跨越問題等似乎在邏輯上稍顯鬆散﹔這是與當時馬、恩的思想進展和革命實踐進程緊密相關的,反映著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15]也有學者對《宣言》的文化全球化思想進行了探討,認為:文化全球化是一種客觀歷史進程,有其必然性﹔文化全球化其實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擴張﹔隻有在社會主義世界歷史時代,全球文化才可能最終形成。[16]

關於《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現實意義,學界的研究可歸納為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兩大方面。

在理論意義方面,有學者認為,目前的全球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全球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弊端擴散到全球,造成種種社會沖突和危機,這會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弊端,為實現新的理想社會而奮斗。不僅如此,資本主義全球擴張所造成的世界性生產體系、金融體系、知識體系和管理體系,客觀上也為在全世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准備了必要的條件。[17] ( P281-292)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按其制度特征、形成基礎、發展趨勢、發展要求和條件來說,與全球化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既已現實地成為全球化的推動力量,也能夠有效應對全球化挑戰並從中獲益。[17] ( P276-281)有學者認為,《宣言》的世界史觀不僅提出了觀察全球化的新思路和新視角,而且提出了一種應對全球化的新思維方式,即從世界歷史的視角來審視民族國家的發展。具體說來,就是要在同資本主義的聯系中重新認識社會主義﹔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找准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做到揚長避短,爭取主動﹔全球交往本身所體現的相互依賴性,往往是以利益沖突和競爭為前提的,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出積極的全球發展戰略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實踐意義方面,有學者認為,《宣言》通過對世界市場——殖民擴張——世界歷史這個過程的內在透視,深刻揭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就是:“后發”國家的后發優勢如何得以發揮。[ 6]有學者提出全球化是企業不斷擴大銷路和利潤的需要,其主要特征是世界性的生產和消費。發展中國家最關鍵的任務是建立能夠利用世界市場資源的新工業文明。因此,我國必須大力推進市場經濟與民主改革,調動各方面的資源與創造力,才能應對全球化的挑戰。[17] ( P180-185)還有學者指出,在對待文化全球化方面,我們既要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和參與全球文化共享,同時也要警惕資本主義文化的滲透性、彌散性,反對文化優越論和文化霸權主義。[18]

關於《宣言》全球化思想的不足之處,有學者認為,把世界劃分為“文明”民族和“野蠻”民族,容易造成誤解﹔強調了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矛盾的擴張,忽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區域性組織和國家的調節作用﹔強調了全球化過程中無產者的同質化,低估了資本對無產階級的分化作用﹔關注了快速城市化的工業無產者,忽視了農村、農業和農民。[ 8]有學者認為,《宣言》沒有預見到科技進步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因素,沒有估計到技術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對緩和資本主義矛盾的巨大作用,沒有預見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通過自我調整和改革容納生產力發展的可能性,沒有預見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無產階級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復雜性、曲折性。[17](p252-254)

參考文獻:
[ 1] 朱美榮. 國外學者聚焦發表160周年的《共產黨宣言》[ 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4).

[ 2] 俞可平. 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美

[ 3] [美]愛德華·赫爾曼.全球化的威脅[ 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5).

[ 4] 劉志明.馬克思、恩格斯是否研究過全球化問題[ J].社會科學論壇,2002(11).

[ 5] 劉明華.《共產黨宣言》全球化語境解析[ 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1).

[ 6] 張立波.世界歷史、全球化和社會主義的前景——“北京大學《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紀要[ J].北京大學學報,2001(2).

[ 7] 張立.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看當今全球化的現實定位[ J] . 理論月刊,2011(11)

[ 8] [英] 戴維· 哈維. 馬克思的空間轉移理論——《共產黨宣言》的地理學[ J] . 郇建立,譯.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

[ 9] 程恩富,朱富強. 經濟全球化: 若干問題的馬克思主義解析[ J] . 上海經濟研究,2002(2).

[ 10] 賈英健. 論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J] . 唯實,2002(2).

[ 11] 朱宗友.《共產黨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探析[ J] . 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8(4).

[ 12] 劉明華.《共產黨宣言》序言全球化思想的三重視域[ J].社會主義研究,2010(5).

[ 13] 劉繼榮,張振鵬.《共產黨宣言》的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J] .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8(4).

[ 14] 田洪,鄒再進. 論《共產黨宣言》 對經濟全球化研究的貢獻及其在當代的指導作用[ J] .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3(3).

[ 15]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課題組.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理論的歷史與邏輯基礎——論經濟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觀[ J] .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1).

[ 16] 魏海香.“文化全球化” 范疇的邏輯規定性[ J] . 貴州社會科學,2007(1).

[ 17]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 18] 杜書瀛. 從《共產黨宣言》 談到文化藝術的全球化與民族性問題[ J] .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2).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