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MEGA在亞洲編輯的可能性及其課題

作者:大村泉(Omura Izumi) 翻譯:韓立新    發布時間:2011-11-07   
分享到 :
新MEGA在亞洲編輯的可能性及其課題

關於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學術版的計劃始於1911年的維也納,至今已有95年的歷史,在這95年的時間裡亞州人從未直接參與過全集的編輯工作。今天,我想就從何謂新MEGA談起,對我們參加這一編輯工作的經緯、我們所編輯的卷次的特征、在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引入新MEGA的意義以及今后的課題等問題做一個報告。

一、何謂新MEGA?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德語是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將Marx中的M,Engels中的E和表示全集意思的德語合成詞Gesamtausgabe的G和A(a)抽出來,組成一個詞匯MEGA(麥伽)。這就是德語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稱呼,之所以在MEGA之前加上一個“新”字,是為了區別20世紀20年代曾出現過的同樣的編輯計劃。

在日本,大月書店這一出版社也曾出版過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但是這套全集的底本是Marx Engels Werks,而這應該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中文也將Marx Engels Werks翻譯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譯者注)。至於大月書店為什麼會將《著作集》翻譯成《全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需要說明的是,MEGA和《著作集》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新MEGA與《著作集》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不是要忠實而又完全地收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文獻。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撰寫的文稿中包括許多用英語、法語以及其他外語所寫成的文獻,但是《著作集》在原則上都將它們翻譯成了德語,而新MEGA則忠實地按原文進行了收錄。

《著作集》隻關心最終的文本,但是新MEGA不僅要收錄最終的文本,而且還要以活字的方式將他們的草稿和草案、筆記、摘錄以及他們對這些東西的修改、刪除、插入、異文、對已出版物的欄外補充、下劃線、旁線、記號等等統統收錄進來,一句話,它是將馬克思恩格斯所遺留下來的全部文獻遺產毫無遺漏地變成活字。

“新MEGA是關於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的印刷物、手稿以及來往書信的完全的、歷史的批判的全集”。它共分四個部門:(I)除《資本論》以外的所有著作和論文、(II)《資本論》及其手稿、(III)書信、(IV)筆記。第III部門將收錄大約1萬封原則上未被納入《著作集》的第三者致馬恩的書信。

新MEGA的所有卷次都由《文本》(Text)和《附屬材料》(Apparat)兩冊組成。它計劃出版114卷,現在已出版58卷。我們所編輯的是II/12和II/13卷,在已經出版的新MEGA中分別排在第54和第56位,其中第13卷出版於2008年秋天。

二、“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的成立

新MEGA最初是前蘇聯和東德的兩國共產黨為了紀念《資本論》出版100周年,在1967年由兩黨簽署協定,由兩黨的馬列研究院共同編輯出版的。因此,在當時新MEGA屬於兩國的國家事業。1989年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東德的解體,新MEGA的編輯出版事業陷入了深刻的危機。

但是,與這兩個國家的命運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19世紀思想家和理論家的代表,與歌德和席勒、萊布尼茨和黑格爾等人一樣,他們的文獻遺產也應該被視為人類的共同財產,無論你是贊成還是反對他們的主義,但都應該將他們的文獻以歷史考証版的方式出版下去。正是出於這種理念,從90年代初期開始,以西方各國為中心,學者們紛紛表達了要讓新MEGA繼續下去的願望,日本為此也征集到了1521名學者和文化人的簽名,並將簽名信寄給了當時的德國政府。

在這些運動的推動下,1990年10月國際上成立了“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編輯體制,其宗旨是學術化和國際化,這一宗旨受到了德國學者的好評。1993年8月,在德國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曾出現過愛因斯坦和科赫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成為IMES的正式一員,這樣一來,新MEGA終於又得以持續下去。

“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成立以后,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在日本國內多次召開研討會,邀請“基金會”的干部參加,漸漸地日本學者參加新MEGA編輯工作的設想開始具體化,到1998年初我們開始正式參與這一工作。

三、編輯工作

我們所編輯的是2005年出版的II/12和2008年出版的II/13這兩卷,這兩卷都是跟《資本論》第2卷“資本的流通過程”相關的卷次。MEGA第II部門第12卷所收錄的是“恩格斯的編輯原稿”(Redaktionsmanuskript von Friedrich Engels 1884/1885),這部“編輯原稿”是恩格斯在7份長短不一的馬克思的手稿的基礎上編輯而成的。第13卷是這部“編輯原稿”的謄清稿,也即后來活字印刷的《資本論》第2卷的第1版(1885年)。

第12卷的編輯工作主要是對超過800頁的“恩格斯的編輯原稿”(手寫草稿)的影印件和由莫斯科輸入的MEGA編輯文本的對照核實、精心查對。“恩格斯的編輯原稿”是從馬克思的7份手稿和摘錄筆記中編輯出來的。要編輯馬克思的手稿首先要解讀馬克思的手稿,但恩格斯本人隻作了一部分解讀和編寫工作,其余大部分工作是由他的助手奧斯卡爾·埃贊伽丁按照恩格斯的口述或者單獨編成的。恩格斯在解讀和口述筆記階段就曾對馬克思的手稿進行了很多加工,在編寫完成以后,他又重新對編寫稿進行了加工。結果,在最初由恩格斯編寫的稿子和埃贊伽丁的編寫稿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異文。

如果對恩格斯的加工進行分類的話,主要有4種,即對文章和術語的(1)“變更”、(2)“刪除”、(3)“插入”以及(4)“翻譯”。在馬克思的草稿中,馬克思對英法文獻是直接按原文來引用的,而恩格斯卻將其中的大部分都翻譯成了德語。

我們把由恩格斯的加工而產生的各種異文都整理在《附屬材料》卷的“異文一覽”中,其總數達到307頁,而《正文》卷所收錄的編輯原稿是481頁,由此可見“異文一覽”的數量之龐大。

新MEGA與《著作集》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要忠實而又毫無遺漏地收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稿,因此新MEGA非常重視對這些稿內異文的收錄工作。要想收錄“變更”和“刪除”之處,首先要對該處最早是如何寫的進行核對,這是一項非常麻煩的工作。我們的編輯小組在解讀這些“變更”和“刪除”之處時,還使用了最新的IT技術。用鋼筆刪除的地方還好辦,問題是先用鉛筆寫而后又被橡皮擦掉的部分,因為這些地方在原稿中也不清楚。為了弄清楚這些地方,我們採取了先用高性能的數碼相機拍照,然后再進行對比度處理,最后成功地解讀了這些被橡皮擦掉的部分(參看圖一)。這種手稿解讀方法在MEGA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為了貫徹“忠實而又完全地收錄”這一原則,我們每年都派遣一到兩名研究人員到阿姆斯特丹的“社會史國際研究所”(Inter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對原始手稿進行核對、精查。1999-2000年,我在該研究訪問訪問,那一年我完成了對“異文一覽”的輸入工作。當時,我已年過半百,還要學習計算機的MACRO功能,吃了很多苦頭。但當我完成了幾千處的輸入工作以后,我感到很充實,有了一種成功的感覺。

四、“馬克思恩格斯問題”的解明

我們所編輯的兩卷新MEGA除了致力於文本和異文的再現以外,還特別致力於對《資本論》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問題”的解明。《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但是包括《資本論》第1卷在內,現在通行的版本都經過恩格斯的編輯。在編輯和出版新MEGA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即使是第1卷,現在通行版本的底本,即德文第4版也沒能充分地反映馬克思的想法,特別是在該版的第5篇和第7篇與馬克思本人的想法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那麼第2卷和第3卷的情況又如何呢?編輯第3卷的柏林同行曾稱其中有三分之一不是馬克思本人的東西。我們在編輯第II部門的第12和13卷時,特別留意了這一問題。為了弄清楚這一問題,我們特地在第12卷的《附屬材料》卷中增加“構成比較”、“出處一覽”和“出入一覽”這樣三個附錄。

在“構成比較”(Gliederungsvergleich)中,我們對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手稿的構成與“恩格斯的編輯原稿”進行了比較,弄清了馬克思手稿中的篇章節劃分以及章節標題在“恩格斯的編輯原稿”中是否被繼承、以及被繼承時是否與馬克思手稿上的內容一致等問題﹔在“出處一覽”(Provenienzverzeichnis)中,我們以句子為單位詳細地說明了恩格斯的各篇、章、節的編輯原稿文本究竟是從馬克思原始手稿的哪些部分抽出來的。結果我們發現,恩格斯在依據馬克思的7部手稿和摘錄筆記進行編輯時,並不是按照手稿的順序來連續地採用馬克思的手稿的。他時而將正文編入注釋,時而將手稿的寫作順序顛倒過來,重組章節,時而在編輯途中對馬克思手稿進行省略、概括,將原來分離的段落連接起來,等等。總之,從手稿的連續性來看,他中斷馬克思手稿的地方超過了700多處。

在“出入一覽”(Abweichungsverzeichnis)中,我們對“出處一覽”中所列舉的“恩格斯的編輯原稿”和馬克思手稿的相應部分進行了嚴格比較,以句子和單詞為單位明確了二者的異同。在這個一覽表中,我們列舉了5000多處恩格斯對馬克思手稿的變更,譬如他將馬克思的“生產資本”改成了“產業資本”,導入了“流通資本”概念,將“社會總產品”改為“社會總資本”,等等。

馬克思的手稿決不是一個完成稿。馬克思的每次修改,都不斷地對手稿的構成進行了變更,因此最初的手稿和后來的手稿之間會出現各種差異。因此,要想從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分的各份手稿中弄出一個經得起推敲的東西,無論如何都需要對馬克思的手稿進行編輯。這也就是“恩格斯的編輯原稿”和馬克思本人的手稿之間存在著出入的原因。恩格斯對馬克思手稿的介入固然有成功之處,但是也有很多明顯的錯誤。

在第II部門第13卷中,在上述編輯內容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以下幾個問題:在第1—3篇的構成上,馬克思原來構想的《資本論》第2卷與恩格斯所編輯的第2卷有所不同﹔由於恩格斯在編輯第1和第2篇時找錯了馬克思的手稿,結果使讀者在恩格斯版第2卷中很難看到馬克思理論的發展﹔在第3篇,特別是在其中的第20章,由於恩格斯對馬克思手稿的構成存在著誤解,結果導致了在手稿排列順序上的錯誤。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在該卷的編者“題解”中都作了詳細說明。

此外,我們給這兩卷還加上了數量龐大的注釋。收錄《資本論》第2卷的Werks(《著作集》)第24卷隻有25個注解,而我們所編輯的該卷卻對600多處加上了注釋,標明了《資本論》第2卷的參考文獻。

在事項索引上,《著作集》隻給出了290個根范疇,而我們的卷次則給出了700多個根范疇﹔在子范疇上,《著作集》隻給出了400多個,而我們則各出了1200多個。而且我們從客觀性、學術性和方便查閱等角度對范疇的排列下了很多功夫。在整個《資本論》中,馬克思隻在第2卷中使用過一次“資本主義”概念,對這一事實我們在事項索引和注釋中都做了說明。

總之,在我們所編輯的卷次中包含了很多以往新MEGA所未曾嘗試過的東西。現任“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秘書長曼夫賴特·諾伊豪斯先生在東京研討會講演的最后,引用了作家森歐外在柏林演演講中的一句話,即“我相信,終究會有一天,日本的研究成果會輸入到歐洲”,諾伊豪斯先生認為在新MEGA事業上,應該給這句話再加上“為了在歐洲印刷”一句,以表征我們所編輯的新MEGA實現了偉大的文學家的夢想。這句話雖然沒有寫進當時的講演稿中,但對我們來說,沒有比這句話更讓人感到欣慰的了。

五、今后新MEGA在亞洲編輯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最后,我想簡單地談一下今后新MEGA在亞洲編輯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已經迎來了20周年。德國的柏林科學院對新MEGA編輯的承諾只是到2015年。現在,從事編輯工作的學者都認為2015年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MEGA的編輯出版工作。所幸的是,由於對新MEGA的評價很高,估計德國的柏林科學院在2015年以后還可能將支持再延長5年。問題是從事這一工作的學者大多年事已高。新MEGA編輯工作的2號據點是莫斯科,但在那裡從事這一工作的學者少得可憐,因此這一據點早晚會在今后幾年內關閉。

事實上,德國的狀況也很嚴峻。如果失去了莫斯科這一據點,那麼亞洲能不能承擔這一工作?MEGA編輯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還需要資金,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人才和時間。我本人在編輯完第II部門第13卷以后的2008年前后又接受了2卷新MEGA的編輯任務:一部是第I部門的第5卷,即《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編輯工作﹔另一卷是第IV部門的第14卷,即馬克思關於經濟危機理論的摘錄筆記。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紀錄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唯物史觀誕生過程的重要著作,也是兩人共同撰寫的。那麼,兩個人究竟是怎樣合作的?兩人對手稿的修改過程如何?圍繞著這些問題,自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一直爭論不斷,就是再最近,我和南京大學的張一兵教授還在進行著爭論。有鑒於此,“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決定為收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新MEGA卷次出版一個電子版,在這個電子版中,將公開手稿原件的畫像,與此同時,還要將全部修改過程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公開。我是“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關於這個電子版的負責人,鹿兒島大學的澀谷正教授是該編輯小組的負責人,除了5名日本學者外,中國清華大學的韓立新教授也是該小組的成員,這一工作已經持續了近3年,現在正處於緊張的編輯階段,我們計劃在明年公開我們的成果。

這一工作結束后,我本人會全力以赴地去編輯IV/14馬克思關於經濟危機理論的摘錄筆記卷。最近,有一位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要到我那裡留學並攻讀學位,我請他幫助我做這一工作。

幾個月前,我的恩師服部文男先生遺留下的全部有關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雜志都贈給了清華大學,其中就包括了幾乎所有的已經出版MEGA和其他相關文獻,這總數高達15000冊的“服部文庫”已經展示在清華大學文科圖書館裡。我已經年過60,就快要退休。古人雲:“三十四十五欲牽,七十八十百病纏。五十六十卻不惡,恬淡清淨心安然。已過愛貪聲利后,猶在病羸昏耄前。……不用嫌他耳順年”,我想在有生之年,培養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學生精英以及日本的研究生,讓以新MEGA為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在亞洲生根發芽。

懇請在座的各位幫助我實現這一願望,謝謝各位!

 (作者: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編委﹔譯者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