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一卷的誕生及其不同版本

作者:[德]羅爾夫•黑克爾 著 朱毅 譯    發布時間:2011-11-08   
分享到 :

《資本論》的結構計劃:從六冊計劃書到“資本一般” 

馬克思在《大綱》(《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中記下了所謂的六冊計劃[1]並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公開強調了這個六冊計劃[2]。根據這一計劃,這部著作應該包括以下幾冊:資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馬克思寫作18611863年手稿的過程已顯示出他的敘述篇幅正在明顯增加。

因而馬克思在18631月為他的著作草擬了新的計劃,同時放棄了原來的六冊計劃,把這部著作分成三篇: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資本和利潤﹔這三篇將分三冊出版。第一篇(第1冊)計劃涉及九個方面的內容。開篇是《商品和貨幣》,將被作為第一點在引言中予以概述(即把它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接下來是:2.貨幣轉化為資本﹔3.絕對剩余價值﹔4.相對剩余價值﹔5.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結合﹔6.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原始積累,殖民學說﹔7.生產過程的結果﹔8.剩余價值理論﹔9.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理論。[3]

專業文獻曾就馬克思是否真正放棄了他的六冊計劃進行過討論,認為他沒有放棄六冊計劃書的論據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出版之后的幾年中所作的研究的領域日益擴大,日益觸及新的論題,其中就有對國家歷史、世界市場和危機的研究。相反的論據認為:馬克思自己曾經宣稱他將集中精力研究資本一般,而把余下的題目留給他人去研究。

1866年秋天,馬克思為整部著作擬定了具體計劃:全部著作應分成三卷四冊。第1卷將收錄《資本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流通過程》兩冊,第2卷收錄第3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3卷收入第4冊《理論史》。馬克思在給庫格曼的信中表示,他認為在第1卷中有必要“從頭開始”:“我之所以認為需要這樣做,不僅是為了敘述的完整,而且是因為即使很有頭腦的人對這個題目也理解得不完全正確,就是說,最早的敘述,特別是關於商品的分析,必然有欠缺之處。”[4]

《資本論》第1卷手稿:“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

1863年夏到1865年底,馬克思實際上在撰寫《資本論》第三稿,首先是完成第2冊(手稿I)和第3冊的第一個系統的草稿[5],並准備將第1冊付印,當然作者在流傳下來的手稿中沒有注明日期,因此在具體確認寫作日期時必須考慮到:馬克思的寫作不是連續不斷的,換句話說,他不得不經常中斷這項工作,因為他“受到癰和癤子的折磨”[6]﹔此外,他的母親於18631130日在特裡爾去世,他的朋友威廉·沃爾弗於186459日在曼徹斯特去世——馬克思后來在《資本論》第1卷中為他題了獻詞,因為這兩個人的去世馬克思有較長時間不在倫敦。他們留下的遺產改善了馬克思一家的物質生活狀況,他們於1864年春天得以遷入一所新的住宅。

馬克思曾於1863815日告知恩格斯:“我的工作(整理手稿,准備付印),一方面進行得很好。我覺得這些東西在最后審訂中……已經變得相當通俗了。”[7]MEGA第二部分第4卷第1分冊的編者認為,馬克思《資本論》第1冊手稿的完成時間是1863年夏天至1864年夏天,而馬克思“很可能把第六章作為最后一部分”來寫的,關於這個手稿的日期標注以及它是否是“草稿異文”的問題,在研究文獻中早有過激烈的爭論。考慮到馬克思當時的狀況,付排稿的完成在時間上應該往后延,很可能不存在什麼丟失的“草稿”。直到1866年初情況才有所好轉,馬克思才得以集中全部精力整理第1冊:“至於我的著作,現在我每天用十二個小時去謄清。”[8]

1冊的付排稿共約500頁。馬克思把正文劃分為章,引言(“貨幣和商品”)起初不算一章。各章劃分如下:1.貨幣轉為資本,2.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3.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4.對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進一步考察,5.資本的積累過程(各章標題取自《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9])。接下來是“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謄寫工作不像馬克思想象的那樣簡單,這份“謄清稿”隻保存下來少數幾個印張,也就是最后的第六章,這一章到第495頁結束,馬克思將“第六章”的68張大開本的稿紙上下對折,上半頁寫正文,下半頁留著做腳注。

1867年初馬克思作出決定,第1卷不收入第2冊。顯然他認為目前手稿I還不能付印。因此馬克思很可能還決定:將可以看作是向第2冊過渡的“第六章”從第1卷中刪去,盡可能把它放在下一冊書的開頭﹔他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這裡隻能做一些猜測。這樣一來,《資本論》第1卷的結尾隻有總結為三句話的一個結論,而1872年德文第2版把這個結論刪去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結果是商品,不過是孕育著剩余價值的商品。因此,我們要回到我們的出發點商品上來,並且同它一道進入流通領域。不過,我們要在下一冊中考察的不再是簡單商品流通,而是資本的流通過程。”[10]順便說一句,對馬克思來說,刪除這個結論使得《資本論》第2卷開頭部分的撰寫成了問題。馬克思曾在手稿I中注明:為了便於理解商品流通,“第六章”的一些內容必須予以重復。[11]馬克思在后來的幾個手稿中,曾多次嘗試聯系第1冊的內容來撰寫第2冊的開頭部分。

《資本論》第1卷的出版和它引起的直接反響

18674月,馬克思親自帶著謄清的付排手稿到了漢堡,把它交給出版商奧托·邁斯納。1867816日,《資本論》第1卷最后一個印張校閱完畢,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信說:“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12]一個月后,這卷期待已久的著作出版了。它不像1859年柏林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那樣僅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而是一本厚達784頁的書。

恩格斯在整理《資本論》期間就校讀過清樣,令他感到十分高興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錯綜復雜的經濟聯系得到了清楚而明確的表述,尤其是馬克思對“工藝術語”的掌握給恩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恩格斯稍感遺憾的是本卷開頭部分對價值形式發展的敘述,他請求馬克思用較為通俗的方式來敘述貨幣的歷史起源。馬克思部分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撰寫了一個附錄。同時馬克思在《序言》中激勵讀者:“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13]

該書出版后,馬克思在幾本書上題了獻詞,寄給親密的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馬克思還委托出版社向以前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戰友以及國際工人協會的會員寄送了大量贈書。許多受贈人十分感激,例如日內瓦一家月刊的出版者約翰·菲力浦·貝克爾就說道:“最近我收到了我們朋友的書——對我來說這是聖物,對世界來說這是珍寶。”[14]

馬克思期待著德國的報紙和雜志對此作出反應。《資本論》第1卷發行不到一個月,馬克思就按捺不住地寫信給恩格斯:“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你能夠比我自己更好地向他談論我的書。”[15]恩格斯回應了這一請求,並給漢諾威的醫生路德維希·庫格曼寄了兩篇文章,請他負責在德國發表。恩格斯認為這兩篇文章“適用於任何一家資產階級報紙”,關鍵是讓人們關注《資本論》,迫使那些庸俗經濟學家“不得不來表示自己對它的看法”[16],並同他們“沖淡”經濟學的做法作斗爭[17]。

恩格斯撰寫的書評,不管是人們熟知的出版物,還是保存下來的手稿,都能體現馬克思這部著作的“嚴格的科學性”。恩格斯還多次指出這部著作的實用價值,例如,他認為,關於工作日的敘述可以為美國正在開展的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運動”提供諸多論據[18],而此時英國已通過了新的工廠法,把許多產業地區的工作日縮短到10小時。恩格斯認為,“資本的產生”、剩余價值的形成和工作日是他評述的最重要的方面。當他1868年春天著手為英國《雙周評論》撰寫更為詳細的書評時,他發現自己必須作摘錄,他打算“整理”出一份摘錄提要,以便將來在為《資本論》撰寫評論時手裡有一些備用資料。

但恩格斯並沒有對全書的內容作摘錄,而是在摘錄完第四章即關於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敘述以后便中止了。恩格斯在研究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同時,收到了馬克思的一封信[19],信中記述了利潤率的形成﹔這使恩格斯受到進一步的啟迪並激發了他作為商人的研究興趣。他詢問馬克思,應該怎樣理解m即剩余價值,因為剩余價值沒有“全部落入生產它的產業家的錢袋”,而是“在工廠主、批發商、零售商等之間”進行分配。[20]馬克思於是詳細解釋了“利潤率的闡述方法”[21],這使恩格斯第一次明白應如何處理《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各個敘述階段,同時在第3卷中應詳細論述社會資本的現實運動。

無論摘錄還是通信都表明恩格斯的興趣在於研究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對恩格斯來說,在分析商品及其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雙重性時,通常提到的“開頭部分的困難”是必須摘錄的部分。當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章開頭部分逐字逐句摘錄到下述內容時,他似乎如釋重負:“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因此,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及其發展,即貿易,總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16世紀現代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22]

恩格斯在19世紀70年代,尤其是在批駁庸俗經濟學和庸俗社會主義的觀點時,再次利用他從《資本論》中獲取的認識。他的著作《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反杜林論》)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証,該著作於18771878年在社會民主黨的《前進報》上連載。他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馬克思的幫助。

《資本論》第1卷后幾個版本的改動:“最后加工的一個版本”  

《資本論》第1卷在付排期間就發現了問題,朋友恩格斯在校讀清樣時請求馬克思把第一章即商品和貨幣中有關價值形式的部分寫得易懂一些(通俗一些)。馬克思接受了這一建議並撰寫了一篇附錄《價值形式》。《資本論》在1872年需要出第2版時,馬克思不得不重新撰述這段內容,這樣第一章《商品》便成為一個全新的文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第6卷首次發表的《補充和修改》這一手稿可以使人了解馬克思在撰寫這一章時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價值形式》這部分的敘述精確化了。有人認為可以從價值形式的闡述中瞥見貨幣形成的歷史,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裡是在解釋價值概念的邏輯結構。

此外,馬克思把這部著作具體分為七篇。但內部結構即著作結構本質上沒有變化。新的篇章劃分主要是為了幫助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理解這部著作,同時這種劃分對於理解《資本論》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原來的章改為篇,同時將《工資》一節提升為篇,因此現在一共是七篇而不是六篇。另外馬克思又把該卷細分為25章和許多節。這樣做比較接近恩格斯的想法——他早在出第1版時就要求馬克思進行“教科書”式的闡述,不過這同時成了恩格斯后來編輯《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難題,因為他必須為這兩卷作相應的章節劃分。

這一版出版后不久,馬克思即與譯者約瑟夫·魯瓦合作,准備《資本論》的法文版,在法文版中馬克思又作了很多修改,他現在著重修改的是“資本的積累過程”這一篇,對它給予了更為詳盡的闡述。另外馬克思還把有關原始積累的部分抽出來,使之成為獨立的一篇。[23]有關這一篇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法文版這篇中有一小段重要內容在后來的幾個德文版中未收錄。在敘述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時,馬克思最初是這樣表述的:這種剝奪在各個國家經歷了不同的階段,隻有在英國具有典型形式。對俄國土地關系的研究顯然影響了他,因此,他現在是這樣表述的:這種運動最初在英國進行,其后在西歐的其他一切國家都經歷了同樣的運動。[24]

馬克思在法文版中第一次分析了資本的有機構成,即資本的質和量的構成。在這方面馬克思區分了集中和積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在德文第1版和第2版中從內容上確定了資本的積聚過程和集中過程,但他在敘述這兩個過程時隻使用了積聚這一個概念,因此積聚既表示單個資本的增長,又表示對分散的、單個資本的“吸引”。為了從概念上明確界定這兩個過程,馬克思在法文版中引入了集中這一概念,以此表示單個資本被集中在一起,后來的德文第3版吸收了這一點。

在准備法文版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一系列翻譯上的問題,有些概念是經馬克思審定的,如:sur\|valeur(剩余價值),se valoriser(價值增殖)。“過程”這個詞也是一個問題,法文中的avancementdéveloppment都是“過程”的意思,但馬克思最終採用了processus一詞。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而所有這一切都証明,就像馬克思在法文版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法譯本“在原本之外有獨立的科學價值”[25]。

1883年馬克思去世后不久,《資本論》有必要出新的德文版。[26]恩格斯承擔了為新版做准備的工作。有馬克思手跡的《資本論》德文第2版和法文版成了恩格斯出新版的依據,馬克思在這兩本書中對下一次出版時准備修改的段落做了標記。此外,馬克思還為1877年有望在美國出版的英文版(未能實現)編制了“第2版修改意見表”。恩格斯這次對文本內容的修改主要參照了法文版,但沒有按照法文版改動原有篇章的劃分。恩格斯所做的文本修改還包括概念的細化,例如區分了“工藝”和“技術”這兩個概念。

《資本論》德文第3版扉頁上注明這是一個“增補”版。“增補”主要是指概念的細化和概念的增加,以及恩格斯自己增補的一些注釋,並標明是編者注。“增補”還指恩格斯所作的補充,這是他從《自然辯証法》的手稿中摘取的內容,例如分子理論和蒸汽機馬力的計算。

19世紀80年代終於可以准備《資本論》的英文版了,這一版本於1886年出版。[27]該版由賽米爾·穆爾和愛德華·艾威林翻譯,恩格斯審訂。所依據的版本是德文第3版。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也參與了該版的工作,她負責核對馬克思的引文。

19世紀80年代末,恩格斯再次忙於第1卷,准備德文第4版,該版於1890年即《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廢除后不久問世。這時德國工人運動蓬勃高漲,《資本論》該版的問世正是時候。德文第4版依照法文版作了五處修改,在有些地方恩格斯還使用了新的語言表述。經審核的引文按英文原文給出,恩格斯補充了13個腳注。但恩格斯當時還沒有想到要對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予以闡述,例如補充壟斷化的過程。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恩格斯沒有將法文版中新增加的一些段落收入德文第3版和德文第4版。

所有在這裡簡述的改動情況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第二部分第610卷的索引中都有詳細的記錄。如果想詳細了解文本的發展過程,可以查閱歷史考証版的這些資料卷。從中首先可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發表第1卷法文版、英文版和所有四個德文版的重要意義。《資本論》第1卷通常以最后一版即德文第4版為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23卷也是如此。《資本論》的專題研討日益表明,其中存在著一個文本發展的過程,我們在研究某些特定的理論要素時,應該參考所有的版本。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第I分冊,第446448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頁。

[5]參看MEGA2II/4.1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425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0卷,第364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498頁。

[9]參看《資本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10]同上書,第743頁。

[11]參看MEGA2II/4.1,第143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329頁。

[13]JP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14]見約·菲·貝克爾1867107日給燕妮·馬克思的信,載於MEGA2I/21,第1214頁。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364頁。

[16] 同上書,第564頁。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305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568頁。

[19]參看馬克思1868422日給恩格斯的信,載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6568頁。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68頁。

[21]同上書,第70頁。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1卷,第385頁。

[23]參看《資本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765838頁。

[24]同上書,第770頁。

[25]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頁。

[26]載於MEGA2II/8。

[27]載於MEGA2II/9

朱毅:中央編譯局馬列著作編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