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殿堂走向當代大眾——《解讀<資本論>(第一卷)》的獨特價值

作者:杜永明    發布時間:2011-11-24   
分享到 :

編者按: 20111026,《資本論》研究座談會暨《解讀<資本論>》(第一卷)新書發布會在中共中央編譯局舉行,來自日本日本首都大學、日本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以及中國的《資本論》研究學者匯集一堂,就《資本論》研究的現實意義、《解讀<資本論>》的創新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以下是與會專家學者的相關文章。 

解讀《資本論》的書,在中國已經出版了很多,本書是否沿襲了圖書市場的跟風陋習,或者說它是否也是同類書的老調重彈呢?

當拿到該書后,不少人的感覺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旭教授所言,“我覺得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又出版了一本關於《資本論》解讀的著作,也不僅僅是因為一位日本學者的著作,而是他用《資本論》的整體原理,來和當代的日本經濟、和當代的資本主義經濟結合的這樣一種解讀,我覺得是非常新鮮的。”

一、大眾化、權威性解讀

日本第一代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先生的名著《<資本論>入門》成書於20世紀2030年代﹔王亞南先生的《<資本論>研究》,在大學授課的基礎上成書於1973年﹔復旦大學教授洪遠朋《通俗<資本論>》雖列入全國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卻也不僅成書於1988年,且又列入了考研必備參考書。既有的經典解讀作品,不是內容較生澀,就是失之陳舊。

宮川彰教授是日本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者學會代表、經濟理論學會會員,是繼河上肇先生之后的當代日本著名《資本論》研究專家。因而他對《資本論》的解讀,本身就具有了權威性。他精心寫就的《解讀<資本論>》,結合當代日本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人們所熟知的社會生活事例,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注重把握原著的思想精華和理論精髓,逐章逐節,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解說了原著所揭示的各種概念、原理和規律。他的受眾,是周末自願前來聽課的日本各階層民眾,他所用的語言是他們所熟悉的、所用的案例也是他們所關注卻又未經深思或無力用經濟理論來分析和揭示的。由於凝聚了自己40多年的《資本論》大眾化普及心血,使得他的解讀不僅符合了受眾的要求,也平添了讀者掌握它來洞穿社會現實霧障的欲望。

因此,大眾化經典解讀是其最大的特點,結合現實的事例分析是其吸引力的重要來源。

該書用一票5000日元的選舉投票權和傳統的送禮物表心意的禮品說明“貨幣拜物教”扭曲的理論,用“狗仔隊”這個事例講經濟學中“人的異化”理論,就是很好的例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從書中信手拈來。

比如在談及金融資本問題時,作者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信用卡例子:

市面上充斥著很多類似信用卡的以卡片形式出現的貨幣……聰明人可能會注意到需要提前預付款購買這件事,即5000日元的卡需要支付5000日元……而提前購買的卡在一定時間裡並不能全部使用……在這期間裡,提前預付的錢去哪兒了呢?答案是在日本道路公團的金庫中。但是日本道路公團會靜靜地把錢存在金庫嗎?……他們會進行有力的資本運作,將消費支付的5000日元和1萬日元在他們沒有完全用完的期間裡進行財務投資。這就是資本的理論。所以說,可以多使用的300日元和500日元隻不過是其中的小恩小惠罷了。這就是金融資本的原理……

談及拜金主義和人的異化問題時,作者用的是公眾格外關注的運動員轉會例子:

大家所熟悉的足球運動員中田英壽,……從比馬俱樂部轉會到帕爾瑪俱樂部,又轉會到羅馬俱樂部,轉會費大約是17億日元。如果從比馬俱樂部直接轉會到帕爾瑪俱樂部隻有4億日元,而帕爾瑪俱樂部隻擁有中田英壽1年時間,通過轉會的形式轉賣,就賺取了13億日元的轉會費。這和股票、土地的滾動是一樣的道理,與便宜買進高價賣出、股票漲的時候一下子出手,如出一轍,是完全的投機行為。

談到獲取超額剩余價值的原理時,作者舉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著名服裝品牌“優衣庫”盛衰、沉浮例子

……從數據來看,到2000年為止的3年期間銷售額提高了5倍,經常收益利潤提高了16倍,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在通貨緊縮的經濟條件下,與大多數百貨店和商場以及其他的服裝專賣店收益減少的情況相反,“優衣庫”卻異常受到歡迎。……“優衣庫”……利用相當於日本勞動力價格的1/25或者1/30的中國廉價勞動力,用資本主義的正統方法找到了新方法。……當其他一些超市和服裝店也迅速開始以低於“優衣庫”的價格來銷售類似商品……“優衣庫”的收益隨之下降。

作者隨后的分析是:正如闡述超額剩余價值的特征時提到的一樣,提高生產力的經驗方法逐漸普及到競爭對手當中,這樣市場價格就會一直降低,價格便宜的最終成為平均價格的標准,這種形勢下超額剩余價值最后也會消失。在此過程中,T恤等“優衣庫”市價的形成、競爭對手的反擊及“優衣庫”獨佔鰲頭局面的消失等,都可以說是超額剩余價值原理作用下所出現的明顯現象。通過這個事例的詳細闡釋,我們可以深入具體、生動鮮活地理解普遍的抽象剩余價值法則的具體運作機理,從而認識資本環境下各種價格變動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對於貧富差距的擴大問題,作者通過兩張表所顯示出來的美國家庭實際收入、日本鬆下幸之助每天收入907萬日元這兩個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理解了的事例,進行了生動、直觀的分析。它用現代發生的實例,清楚地証實了《資本論》第二十三章的分析結論:“一端是富裕的一方,資本的一方會越來越富裕,而另一端,在貧困的勞動者一方,貧困在逐漸積累。被財富拋棄,與資本家們比起來愈發貧窮,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

這種例子中有理論涵蓋、理論闡釋中有事例說明的解讀方式,使得本書不僅具有通俗化的可讀性,而且具有理論把握和高屋建瓴的權威性。

二、難點問題清晰解讀

資本主義的佔有規律(第二十二章),是一個不好說清楚的難題。因為在人們改變自身處境的現實中,資本所反映出來的,多是對人的自我奮斗機制的提供、個性和自由的張揚,也就是所謂符合“人性”、“人權”本質要求的積極一面。

正因為資本有其積極的一面,往往掩蓋了其消極的另一面。對此,人們往往難以認識清楚,因而普通勞動者隻能身在奮斗之中,卻往往一生疲於奔命而無力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

對於這種“難識廬山真面目”的現實,作者通過日本著名的英年早逝詩人石川啄木的一首詩歌進行了解讀。

石川啄木27歲時,就在孤獨與貧困中逝去。他曾經創作過一首《一把砂》的詩歌,詩中寫到:“雖然不停地工作,我更加找不到生活的樂趣,隻能看著雙手。”

宮川先生對此分析道,詩人石川啄木對這行了詩歌表達,經濟學家克思用滴水不漏的邏輯,通過透的經濟理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本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結合勞動者自己身邊的事例和感受寫道:“可以看到種矛盾的破,普通人可以以富分配不均和收入差距的形式來切身感受它的存在,不,根據上的內容其因果關系能很清晰地暴露出來?並不是這樣的。”

作者說,在雇佣關系即提供勞動與支付相的情形下,大家也會得是在行平等的等價交。但另一個現實卻是:重的經濟上的和收入差距的大。在一般人的意中,把種正相反的兩個象建立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比和困的地方了。“所以,本家、階層就最大限度地以種形式上的等價交和基於自己勞動的所有關系依據……不斷地強調這不是一個即使努力也沒有回的不平等的社會,而是一個具有回個人努力和才能的制度的社會。”“等價交就像無花果的葉子那,隻不起著形式上的掩蓋作用,其本是伴隨著剩余勞動與榨取的累洪流的得不平等的社會。”

正如作者所言:“《資本論》所解析出來的很多源頭,對於我們解讀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那些矛盾和問題點,都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和深刻意義。

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新闡釋

在傳統行業所佔比重逐漸被以信息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所趕超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那麼,貫穿其背后的力量是什麼?宮川彰教授認為,這個問題還是要通過《資本論》第一卷中已經被闡明的經濟法則進行合理的解釋。

(一)資本帶來的隱性人口危機

隱性的人口危機,起源於《資本論》所言的“產業循環”。所謂產業循環,就是經濟活動圍繞“回復(景氣、恢復期)”、“繁榮(高潮)”、“恐慌”、“停滯(不景氣)”這四個主要的局面上下起伏的過程。

對於恐慌和停滯期即經濟衰退期的影響,宮川彰教授在書中第353-354頁的“日本的大量失業與少子化趨勢”一節中寫道,“嚴重的少子化趨勢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2006年日本的一個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一對夫妻,隻會生出1.33人”。這說明,“人口數量是朝著嚴重的‘縮小再生產’方向發展的”。

資本規律作用下所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展,在經濟衰退期表現得最為明顯的一個方面就是“少子化”。可以想見,再想要孩子的人,在面對“無立錐之地”、“無下米之鍋”的現實時,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自己如何生存,其他的就根本顧及不了。

經濟復蘇后,生產活動對人口提出了新需求。而人口的生產周期與產業循環的周期根本不同步,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宮川彰教授的分析是:(1)使用失業后備軍﹔(2)推遲退休年齡﹔(3)促進全職主婦的女性就業,“激活潛在勞動力”﹔(4)引入外國勞動力。

但在資本全球化不斷擴展、全球人類越來越少、上述辦法都不成其為辦法的時候,資本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危機,還有人口危機。對此,應該引起人們的預警才是。

(二)工資問題

“對於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這個問題,作者主要是通過對日本終身雇佣制轉變為成果主義工資的現實問題的闡釋來說明和解讀的。

現實社會生活中,由於工資的形式“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加之“勞動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這一術語被混淆使用,使人們無法充分、正確地理解自己的勞動與工資的關系問題。因而只是感覺工資與自己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但卻說不清楚真正的原委來。為此,作者在該書第282頁寫道:

比如我們常說太陽東升西落,它其實表述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的地心說,而不是表述地動說。……勞動的價值和工資這一表述使剝削關系變得模糊難辨……我們在依據馬克思的《資本論》來進行經濟學批判的過程當中,能不斷地體會到“工資”這一表述本身所蘊含的魔術和所隱藏的剝削關系,要不是以批判的意識來認識“勞動的價格”的話,就會錯誤地認為,小時工資1000日元是對提供1小時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其中並不存在什麼剝削關系。

道出了人們心中的共同感受之后,作者認為,“揭示表現形式所暗含的背景是科學的任務”。於是,他結合現實生活中爭論最大的話題“終身雇佣制”和“成果主義工資”作為事例,詳細解讀了工資問題。

作者在第十八章總結道,現在勞動者的實際工資從20048月份開始連續下降,消費支出從9年前開始一直在下滑,這應該是上述的工資法則在日本社會興風作浪的結果。這一結果是怎麼形成的呢?

作者首先指出:在利潤率非常低迷的條件下,十幾年來,資本家引進和推進奉行業績主義和能力主義的工資形式,也就是用“成果主義工資”這種新的形式推翻論資排輩體系和終身雇用體制,制造出一種氣氛,讓大家相信成果主義工資將成為未來工資形式的主流,這就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到21世紀成熟階段的計件工資形式的發展變化。

接著,通過民意調查,分析了計件工資的優點和引入的原委,然后,通過《朝日新聞》2001321日的報道“成果主義工資——富士通公司最先引進8年后對其弊病的重新認識”,講述了日本IT代表的富士通公司率先在日本引入成果主義工資的經過和失敗結果,再輔之以《赤旗新聞》2011413-14日的相關新聞,作者最后寫道:

對於上述這些情況,相信大家都有切身感受。特別是有工作經驗的人一定深有體會。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會被動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計件工資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我們對這個問題不能視而不見,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特別是工會組織必須奮發起來發揮好其監督職能。前面對工資規律進行分析時曾提到:可怕的工資規律會孤立每一個勞動者,把他們分別投放到競爭的環境中,最終使勞動者陷入地獄般的境界而萬劫不復,這種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必須抑制這個趨勢,勞動者們必須團結起來與掌握巨大經濟權力的資本進行對抗。成果主義工資制度發展到今天,已進入重新認識的轉換時期。

眼下的人們對現狀普遍有一種閉塞感,急於為心中的疑惑找到答案,而馬克思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洞察了這一切。如借用日本共產黨前議長不破哲三新作的書名,那就是——馬克思還活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正嬗變為一種混合所有制。已逾1.5億的外來務工者面對的,多數是私企老板。這是一種新的“勞資關系”,處理好1.5億農民工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將直接影響經濟運行的良性程度,從而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與和諧。因此,該書中對工資關系的新解讀,對我們不無重要的啟發意義。

總之,《解讀<資本論>(第一卷)》,整體貫穿的指導思想就是其大眾化的經典解讀。這種解讀一方面反映出很強的時代特色,生活氣息濃厚,增強了人們閱讀、了解《資本論》的吸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卻又處處在事例之外,體現了理論的概括和分析,使本書的品質得到升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賞,從而把自己的獨特之處體現得十分明顯。本書正是通過這種時代生活的濃郁氣息和准確完整的理論解析,彰顯出自己的獨特魅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要的是大眾化、普及化。這種大眾化、普及化的對象不僅是專業研究人員,更是干部、群眾。宮川彰教授說:“大家學習《資本論》,不是學習完就結束,而是終生受益。就好像取得駕駛証一樣會終生受用。掌握了這種力量的源泉,就可以用科學的視點去看待世界上發生的一切。”理論隻有被准確、完整地掌握,才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有力工具。本書的獨特價值,正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