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產方式”概念比較研究

作者:趙學清    發布時間:2011-12-14   
分享到 :

《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由約瑟夫·魯瓦根據1872年出版的德文第2版翻譯,馬克思“付出了艱苦的勞動”親自修訂,法國莫裡斯·拉沙特爾出版社於18729月至187511月以44個分冊分輯出版。《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體現了馬克思自1867年《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出版以來研究的新成果,“在原本之外有獨立的科學價值”[1]。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所做的修改是多方面的,本文以《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通行的德文第4版的中譯本的對比為基礎,僅就“生產方式”這一概念的修改作些分析,探討“生產方式”這一概念在《資本論》中的真正含義,為深化《資本論》研究做些基礎性的工作。

生產方式是《資本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資本論》研究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2]准確理解《資本論》中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直接影響到《資本論》研究的深入。分析對比法文版關於生產方式一詞的修改,對於深化《資本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比《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的中譯本,可以發現生產方式是修改得較多的一個概念。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中譯本中,生產方式這一概念共使用了164[3],法文版第1卷中譯本中該詞使用了113次,減少了51次。其中,在法文版第1卷中,有7處是將其他概念改為生產方式,6處增用了生產方式,有64處是將生產方式改為生產、所有權、經濟制度等概念或直接刪去。根據初步分析,兩個版本關於生產方式這一概念的修改與不修改,關鍵在於這一概念使用得貼切與否。如果很貼切,就不改﹔如果還有更好的表述,則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修改的地方,並不是說原有的使用有問題,而是說,原有的使用是對的,但有更好的表述方式。下面分三種情況分析生產方式這一概念在兩個版本中的使用及修改。

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商品生產視為生產方式、生產形式,法文版將德文第4版中有些地方的“商品生產”改為“這種生產方式”,進一步証明商品生產是一種生產方式,商品生產是物質生產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所採取的社會形式。

馬克思曾以人的相互關系的發展程度來區分社會發展的形態。他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4]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發展階段就是商品生產階段。在商品生產階段,物質產品的生產採取了商品生產這種社會形式,人們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商品這種物之間的關系。一切產品和交換轉化為交換價值,既要以生產中人的(歷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賴關系為前提,又要以生產者互相間的全面的依賴為前提。每個人的生產,依賴於其他一切人的生產﹔同樣,他的產品轉化為他本人的生活資料,也要依賴於其他一切人的消費。商品生產存在於不同的社會,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了最高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5]。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是資本主義形式的商品生產。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必須從商品的分析開始,必須以商品生產的分析為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一篇中集中地分析商品和貨幣,揭示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一般規律,並在其余的章節把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作為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把商品生產看作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的生產方式。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時候,他說:“對於這個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來說,這些范疇是有社會效力的,因而是客觀的思維形式。因此,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6]這段論述明確指出,商品生產是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接下來的分析中,馬克思把商品生產視為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魯濱遜的生產、古亞細亞的生產相並列的一種生產形式。這一論述在法文版中馬克思校訂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種范疇,是具有客觀真實性的理論形式,因為它們反映著現實的社會關系,不過這些關系隻屬於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的這個一定的歷史時期。因此,如果我們考察其他的生產形式,我們就會看到,在當前時期使勞動產品模糊不清的一切神秘性都立即消失了”[7]。馬克思的這一校訂則更為清楚地証明商品生產是一種生產方式,是馬克思分析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等生產形式中的一種。

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法文版中,他還把“商品生產”這一概念修改為“這種生產方式”。德文第4版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8]這段論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為“勞動產品一旦表現為商品,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拜物教是同這種生產方式分不開的”[9]。這一修改再次証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的生產方式的一種含義指的是物質生產所採取的社會形式,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發展階段,這種生產方式就是商品生產。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即資本主義生產首先是商品生產,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所採取的形式。

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物質生產的條件、手段、方法、組織形式等看作生產方式,法文版將個別地方的“生產方式”改為“生產技術方式”,說明物質生產的條件、手段、方法、組織形式等是生產方式,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和大工業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隨著技術發展所採取的生產方式。

“擺在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10]物質生產撇開每一種特定的社會形式來加以考察,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物質生產過程的三個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各個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11]各個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怎樣組織起來用不同的勞動資料生產產品的形式表現為不同的生產方式。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時,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研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變化對商品價值進而對剩余價值的影響。以《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中譯本為例,在164處使用生產方式的地方,至少有60多處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的,尤其是在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時則更為集中。因此,馬克思關於這種意義上的生產方式概念的使用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馬克思把生產方式視為勞動生產條件和生產方法。他曾舉例說:“一個鞋匠使用一定的勞動資料,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內可以做一雙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兩雙皮靴,他的勞動生產力就必須提高一倍。不改變他的勞動資料或他的勞動方法,或不同時改變這二者,就不能把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勞動生產條件,也就是他的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我們在這裡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在研究我們上面考察的那種形式的剩余價值的生產時,我們曾假定生產方式是既定的。而現在,對於由必要勞動轉化為剩余勞動而生產剩余價值來說,資本佔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或者說現存形態的勞動過程,並且隻延長它的持續時間,就絕對不夠了。它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12]這段論述使用了三次生產方式,其含義非常清楚,指的是勞動生產條件,包括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能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影響商品價值的降低,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

馬克思在深入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對這種含義的生產方式還有更深入、更具體的分析,他把協作、工場手工業、工廠制度看作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具體形式。我們知道,“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13]。勞動過程的社會形式表現為資本通過提高勞動過程的社會生產力來更有利地剝削勞動過程的一種方法。協作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形式。[14]在真正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工場手工業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形式”[15]。大工業的起點是勞動資料的革命,而經過變革的勞動資料,在工廠的有組織的機器體系中獲得了最發達的形態。工廠制度成為適應機器和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一旦工廠制度達到一定的廣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別是一旦它自己的技術基礎即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一旦煤和鐵的採掘、金屬加工以及交通運輸業都發生革命,總之,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性,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隻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制。”[16]在馬克思看來,協作、工場手工業和工廠制度只是“以不同生產資料為基礎的不同生產方式”[17]。社會的生產方式受生產資料改革的影響經歷了“從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家庭勞動過渡到工廠制度的變革”[18]。馬克思不僅把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工廠制度看作是生產方式,而且把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看作是“舊的生產方式”[19]。在工廠制度面前,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家庭勞動“這些舊的生產方式”都在解體或變得畸形。由於社會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勞動對資本形式上的從屬讓位於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由於發生了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技術層面上的生產方式具有了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因此,馬克思把發生了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后的工廠制度稱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個生產部門,它就不再是單純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那就更是如此。這時它成了生產過程的普遍的、在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形式。”[20]

《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在勞動生產條件意義上使用的生產方式在法文版的個別地方作了修改,最典型的一處是將“生產方式”修改為“生產技術方式”。有一段話,馬克思在德文第4版中是這樣說的:“在農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會上是接近的。勞動對資本的從屬只是形式上的,就是說,生產方式本身還不具有特殊的資本主義的性質。”[21]而在法文版中這段話被修改為:“在農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會上是接近的。生產技術方式還沒有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所以勞動對資本的從屬只是形式上的。”[22]這一修改清楚地証明,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方式的一種含義是從技術角度考察的。在馬克思看來,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進而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另一方面,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含義的生產方式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中介上。

三、馬克思將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看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法文版將有些地方使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修改為“資本主義生產”或“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明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或資本主義形式的商品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從人的經濟聯系的角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以發達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為前提,商品生產是普遍的生產方式。商品作為資產階級財富的元素形式,曾經是馬克思研究的出發點,是資本產生的前提。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商品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物和結果。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成為產品的一般形式,所有產品採取了商品的形式,商品的買和賣不僅支配了生產的剩余,而且支配了生產的實體本身,各種生產條件本身也廣泛地表現為從流通進入生產過程的商品。當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成為前提之后,一方面出現了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出現了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隻有在這個時候,即勞動人口不再出賣自己勞動的產品而出賣自己的勞動能力的時候,生產才在其整個范圍內,在其整個深度和廣度內,變成商品生產,變成資本主義生產。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發達的商品生產,更重要的是這種商品生產以貨幣轉化為資本為基礎,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是資本主義形式的商品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產物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而在於其獨特的產物——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產物是這樣一些商品,它們具有比投入的資本更多的交換價值,就是說,這些商品包含的價值比生產這些商品而以貨幣形式投入的價值更多。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過程隻表現為手段。“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23]

從勞動技術條件的角度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歷了從協作、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家庭勞動到機器和大工業背景下的工廠制度的變革。最初,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是在勞動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基礎上自發地產生和發展的。起初,是簡單協作,然后是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最后才在機器和大工業的背景下發展起工廠制度,使勞動在實際上從屬於資本。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需要從生產的社會形式和技術層面去考察,更重要的是考察它的社會性質。在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之后,商品生產不僅取得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而且發展成為以生產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在勞動對資本的實際從屬形成之后,技術層面的生產方式也已經具有了特殊的資本主義性質。這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就是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法文版第1卷修改比較多的一個概念。《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共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概念75次,而在法文版第1卷中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概念僅有35次,減少了40次。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中,有18處使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法文版中被修改為“資本主義生產”。如,德文第4版有這樣一段論述:“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24]而在法文版中,這段話被修改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25]8處使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修改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或資本主義制度,或社會生產制度。如,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過渡時間。”[26]這段論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為:“所有這些方法都毫無例外地利用了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經濟制度向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轉變並縮短過渡時期。”[27]其余的13處使用了代詞或被刪去。從法文版的上述修改來看,德文第4版中使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反映社會經濟性質的層面上具有經濟制度、經濟關系、社會生產等多種含義,法文版的修改使德文第4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社會性質程度上的區分通過不同的概念反映出來,反映了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研究的新成果,具有獨立的價值。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生產的社會形式看,採取的是商品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或社會形式﹔從生產的技術形式看,經歷了協作、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到工廠制度的變革,採取的是工廠制度這種生產方式﹔從生產的社會性質看,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其目的是生產剩余價值。綜合上述三層含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指的是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以生產剩余價值為目的、以工場手工業和工廠制度為手段的商品生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論》行文的語境中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生產,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工廠制度。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28]這段論述中的這種生產方式指代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它並沒有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出更多的說明。德文版的這段論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英國是這種生產的典型地點”[29]。在法文版中,德文版中的“這種生產方式”被修改為這種生產。這一修改對幫助我們理解《資本論》研究對象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結合馬克思在法文版中將許多地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修改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情況,可以認為,《資本論》研究對象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即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以剩余價值生產為目的、採取工廠制度的商品生產。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資本主義工廠制度。

四、《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4版和法文版“生產方式”概念比較研究的理論價值在於,可以更准確地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主要觀點,啟示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能否准確把握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重要組成部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直接關系到《資本論》研究的深入。從《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產方式概念使用的比較研究中,可以發現,我們過去對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解過於簡單,沒有從方法論的高度在運動中、體系中把握其多層次的含義,從而導致對《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爭論和對《資本論》研究的淺嘗輒止。深入研究《資本論》及其手稿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關於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重要論述,可以有助於我們完整准確地把握馬克思關於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思想,從而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本文僅僅從《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的中譯本出發做了些初步的工作,就發現其奧妙之揭示非一己之力所能掌握。有志於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工作者應該系統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站在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的肩膀上奮力攀登,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深入。

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卻缺少時代化、大眾化、體系化層面上的突破。《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對德文第4版“生產方式”概念的修改有助於我們思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基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把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証明的經驗經過理論抽象概括為經濟范疇,使之體系化,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從它的社會形式看,仍然是商品生產,隻不過這種商品生產的發達程度更高而已﹔從它的技術形式來看,是工業化、信息化、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的現代企業制度﹔從它的社會性質來看,它既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和雇佣勞動為基礎的、以剩余價值生產為目的的生產,也區別於未來社會以自主聯合勞動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為基礎的、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的生產,而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的,形式上採取商品交換實現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實質上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生產。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踐為我們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我們可以也必須從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踐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導我們的經濟科學研究。以當代中國為樣本,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通過經濟范疇的體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學科化、體系化、現代化、大眾化,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用以指導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是我們學習研究馬克思關於生產方式學說所獲得的重要啟示。

注釋:
[1][2][5][6][8][11][12][13][14][15][16][17][18][20][21][23][24][26][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784793902103663743894255184384855848472656838618頁。

[3] 以法文版第1卷的內容(除《德文第2版跋摘錄》外)為准,對照德文第4版中譯本的相同內容統計。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第104頁。

[7][9][19][22][25][27][29]《資本論》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6524857966238132頁。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5頁。

(作者: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