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汲取力量

作者:呂治國    發布時間:2012-04-10   
分享到 :

習近平同志2011513日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強調,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思想精髓,必須專心致志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努力掌握貫穿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懂學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助於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於科學認識和妥善解決改革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習經典著作,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深刻揭示,對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通過學習經典著作,了解和把握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

學習經典著作,要真正搞清楚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什麼,搞清楚哪些是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的理論論斷,搞清楚哪些是錯誤的和教條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僅是某本書、某篇文章的文本闡釋,而是貫穿馬克思主義所有著作的根本原則。經典著作對基本原理的闡釋方式是多樣的,既有正面的反復闡述,也體現在對具體問題的論述中,此外,還體現在與不同思想進行的論戰中。這就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往往都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反復出現的核心思想。唯物辯証法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的基本論斷、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以及“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觀點等,都是經典著作鮮明的主線。作為主線的基本原理始終鮮明深刻地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形成的過程中,支撐起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大廈。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版序言中強調:“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1]P9。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既是貫穿《共產黨宣言》的紅線,也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資本論》、《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及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著名通信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彰顯的“生命線”。

 個別論斷出現的次數相對於基本原理就少得多。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是理論天才和科學巨匠,但他們的研究工作,同樣遵循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他們的一些個別論斷往往為基本原理所替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談到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可以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之類的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描述,隨著馬克思恩格斯認識的不斷深化,隨著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而讓步於更加科學的理論原則。這說明,基本原理體現的是規律性原則,其生命力是長久的。

學習經典著作,還要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澄清一些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有人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把特定場景下針對具體對象的個別論斷,脫離其具體歷史情境,與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等同。這種做法,離開個別論斷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包括思想理論背景,難以准確理解原著的本意,就可能讀不出其中固有的思想,而“讀”出其中本來沒有的思想,變成了“誤讀”和“歪曲”。一段時期以來,馬克思“市民社會”思想被用來論証培育和發展所謂中國的“市民社會”,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市民社會,是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思想的遵循。馬克思早期所說的市民社會,其存在的基礎就是私有制,可以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后來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論述則著重從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上考慮。這與其新的歷史觀——唯物史觀的形成有直接關系。馬克思把“市民社會”理解為經濟關系,就是要說明政治意義、法權意義上的“資產階級社會”存在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結構之中。因而,馬克思市民社會的思想,彰顯的是馬克思主義消滅私有制、追求人類的解放的價值目標。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P53,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論斷。有的人在研究中將其誤解甚至曲解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完全拋開了這一論斷中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不提自由人的聯合體是在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把抽象的個人自由當作這一論斷的全部,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當作個人自由至上主義的“吹鼓手”。恩格斯說:“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並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2]P26。我們在研讀經典著作時,要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老老實實地讀,准確、完整地把握基本原理的科學內涵。

我們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時,要真學真懂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方法。像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於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間題的立場和方法。”[3]P533

二、學習經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我們黨的理論之源。習近平同志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利於從源頭上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也有利於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和運用。”[4]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在理論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充分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所揭示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

認真學習經典著作,有助於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兩次飛躍,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時代相結合、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偉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改革開放大業,使經典著作所彰顯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充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得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走向新的勝利。

認真學習經典著作,有助於從根本上辨別一些錯誤觀點。有人把馬克思主義分為“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思想就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這種看法割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一脈相承性,實際上簡單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但發展不是馬克思主義形態的簡單轉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體現著多樣性和民族性,但這種發展的基本前提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每個時代和國家的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發展的“紅線”。列寧指出:“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麼也得不到。”[5]P103以“原生態”概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以“次生態”概括列寧主義,以“再生態”概括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形態,這種區分抹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真實本質和歷程,是一種變相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毫無疑問,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並不是根本不同於所謂“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遵循經典著作所闡釋的基本原理,否認這一點,也就否認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性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特性。這種特性不在於它擯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表現的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正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強調。

三、學習經典著作,堅持運用科學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觀、方法論,是行動的科學指南。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既要弄懂理論脈絡,更要著眼於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問題去閱讀和思考。應該始終著眼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著眼於我們的實際工作,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成為推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強大動力。隻有這樣,才能不斷研究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更好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學習經典著作,不是空談理論。為理論而理論,隻能走向教條主義。毛澤東早在1942年延安整風時期就強調:“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麼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6]P814這就是說,理論家不是“書呆子”,有了理論卻不與實際發生關系,那就是空頭理論家。鄧小平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就意味著理論與實踐要一體化,在理論的指導下,要能發現問題,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江澤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專題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問題。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因此,在學習經典著作過程中,應帶著問題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在運用理論研究解決當前重大問題上下工夫,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學習經典著作,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要能夠通過學習,科學回答現實中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隻有從理論上解決問題,才能消除人們思想中的困惑,抵制錯誤思潮,真正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團結一致向前看。通過認真學習經典著作,我們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能夠在與經典作家對話過程中,向他們請教回答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方式方法。經典著作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認識和解決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思維方法和現實案例。另一方面,通過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提高把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一種能力,是我們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后一種能力,是我們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面對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保証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並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經得起任何風險、考驗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源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在經典著作中得以充分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向前進的堅實的理論支撐。學習經典著作,隻有精讀、苦讀,認真思考、用心領會,才能真正掌握和領會其深刻的理論本質,把握其科學性和革命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4﹞習近平:《做好新形勢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學習時報》20101025.

﹝5﹞《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