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黨的十八大獻上的一份厚禮

作者:楊勝群    發布時間:2012-11-01   
分享到 :

在全黨和全國人民喜迎黨的十八大召開的時候,中央編譯局編纂出版新版《馬克思畫傳》、《恩格斯畫傳》和《列寧畫傳》,這是黨的編譯工作者、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者向黨的十八大獻上的一份厚禮。

這三本畫傳的出版,對於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與建設,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部畫傳形象地描述了三位偉人作為偉大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人生經歷,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革命實踐活動和進行理論創造的具體歷史情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他們的學說和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分別生活在19世紀2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他們的身影已走進歷史的深處。由於各種原因,中國人是先接觸他們的著作和思想,而后逐漸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的。在馬克思的名字剛傳到中國的時候,很多人還誤以為他是英國人。不少人最早讀到《共產黨宣言》的時候,並不了解作者是什麼樣的人。后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深入傳播,中國人才逐漸對他們的生平業績有了較多的了解。但是,毋庸諱言,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受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的生平業績曾經被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淡漠,以致到今天,不少年輕人仍然對他們知之甚少。

今天,我們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一定要讓人們走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要了解他們的著作和思想,而且要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這三本畫傳,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地勾勒和描述了三位偉人的人生經歷,特別是重點表現了他們指導、領導工人運動的實踐活動和進行理論創造的具體情境。通過閱讀這三本畫冊,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經典作家著書立說的初衷和主客觀環境,他們的一些重要思想、觀點的直接實踐來源,以及他們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感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他們創立的學說和思想體系。

畫傳在表現人物方面,較之其他文字出版物具有獨到的效果。一張照片,一件手跡,一幅油畫,往往能夠傳達出許多文字難以表達的信息。同時,畫傳也可以說是一部多種形式交融的藝術作品,使讀者將閱讀與審美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滿足了當代讀者閱讀的新追求。

三部畫傳鮮明地展示三位偉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體會他們理論貢獻中的人格因素,從思想上和人格修養上得到激勵和啟發。

科學的思想、理論,都蘊涵著高尚的人格因素。古今中外偉大的思想家,無不具有偉大的人格,他們的思想理論成果凝聚著他們的人格修養,他們的思想理論的影響力蘊涵著他們的人格魅力,即中國古語所說“文如其人”。這三本畫冊在描述三位偉人人生經歷的過程中,真實、鮮明地展示了他們所共同具有的偉大的胸襟、堅毅的品格和崇高的風范。他們鄙視金錢、地位,甘於貧困﹔他們不畏強權,不苟流俗,毫不妥協地同反動勢力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他們謙遜民主,追求新知,熱愛生活,偉大而又平凡。讀到畫傳的這些內容,結合著他們的人格修養,我們再去讀馬克思在貧病交加中寫作的《資本論》,再去讀被恩格斯比作“啃酸果”而寫作的《反杜林論》,再去讀列寧在流亡輾轉中寫作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等作品,一定會有新的感悟、體會和各方面新的收獲。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內因,是它具有以實踐第一、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主要特點的理論品格。這種理論品格,一定程度上是經典作家的人格修養的結晶。因此,閱讀這三本畫傳,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格修養實踐,使我們在人格修養上得到新的激勵和啟發,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上述理論品格,推動我們勤奮實踐,一點一滴地積累,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三部畫傳集中地介紹了三位偉人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關注和他們的著作、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情況,對於從情感上拉近中國讀者與三位偉人的距離是非常有益的。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心系世界人民,對於當時中國這個東方落后國家、中華民族這個被壓迫民族同樣給予了熱情關注。他們對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給予由衷的禮贊,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給予高度的評價,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前途未來充滿殷切的希望。這些,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對中國人產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但是,這些內容散見於他們的各種著作中,過去介紹他們的出版物也較少有集中的反映。這三部畫傳彌補了這個缺陷,對此作了較全面的反映,特別是對他們的著作、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情況作了專題介紹。閱讀這三部畫傳,讓廣大中國讀者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切感,感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真正屬於世界人民,屬於中國人民,感到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土壤中包括著中國的黃土地,感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無疑,這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