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講壇第十五講 資本生產的總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作者:胡鈞 沈尤佳    發布時間:2013-12-20   
分享到 :
《資本論》講壇第十五講 資本生產的總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是《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研究的內容。本篇是馬克思關於利潤理論的基本總結。前兩篇闡明了剩余價值到利潤和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形成了一般利潤率。這一篇則是考察一般利潤率的運動趨勢,以及這一趨勢中包含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系列內部矛盾。這些矛盾在總體上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

馬克思在這一篇裡,不限於說明利潤率下降的事實,而是把理論的分析提高到總結資本主義全部矛盾的綜合性表述上。如果說資本主義積累在工人階級方面造成了過剩的人口,使工資處於它永遠不會超出的固定范圍之內,使無產階級注定要日益貧困化,那麼,在另一極——利潤方面,資本主義積累決定了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造成了過剩的資本。這種過剩資本不可能按通常利潤使用在現有的生產部門中,迫使一部分資本閑置,另一部分資本外流,不斷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利潤率的下降趨勢和利潤量的絕對增長也迫使資產階級不顧需求、不顧一切地擴大生產,最后不得不通過全面生產危機的方式來解決。所以,解釋危機僅僅用凱恩斯式的“需求不足”解釋,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是同義反復,等於什麼也沒有說明。

本篇作為對產業資本分析的總的結論,提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客觀界限,証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過渡的,不是永恆的。日益增加的過剩人口和過剩資本,是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間日益尖銳化的矛盾的最明顯的表現,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制約性的最明顯的表現。這是本篇的中心問題。

本篇由三章構成。第十三章(本篇的第一章)《規律本身》,揭示這個規律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第十四章(本篇的第二章)《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揭示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使這個規律表現為一種趨勢。第十五章(本篇的第三章)《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揭示這個規律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這些矛盾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即在生產過程到流通過程的統一體中所暴露出的矛盾,因而這些矛盾也更接近於資本主義現實中所表現的那些形式。馬克思關於利潤和利潤率(限於它們在利潤分成為各種不同獨立部分以前的“純粹形態”) 的整個學說,關於產業資本研究的總的結論,都是由這一章完成的。

以上是《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的基本結構,下面開始講解本篇各章的主要內容。

一、規律本身

庸俗經濟學最關心利潤率下降的問題。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生產不能沒有利潤。所以,利潤率的逐漸下降構成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嚴重威脅。資產階級可以在資本額和利潤量的增長中尋求補償。但是,這並沒有解決掉利潤率下降這個問題,而是使問題更加混亂。

一方面,是利潤率的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利潤量絕對額的增長。這兩個矛盾的事實是怎樣協調的呢?可否這樣解釋,資本會增長,並且具有低利潤率的較大資本會帶來比具有高利潤率的較小資本更多的利潤。但是,這只是問題的表面解決:因為仍然不清楚,既然利潤率在下降,那麼,增多的資本是從哪裡來的,積累是怎樣發生的?

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實際表明,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絕對增長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

我們已經講過利潤率會受到資本有機構成高低的影響。在剩余價值率m'不變的條件下,利潤率p'會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降低。在這裡我們不是講單個的資本,而講的是社會資本,即資本的全體。這樣,隨著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般利潤率p'會逐漸下降。

這種下降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一種必然趨勢,是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決定的。資本家為獲取更大量的相對剩余價值,必然要大力提高勞動生產力。這就是說,使用同一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大量的機器、消耗更多原材料,也就是推動更多的不變資本。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隻不過是勞動生產力提高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這就決定了一般利潤率的下降也就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必然趨勢。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一般利潤率就必然要不斷下降。

在這裡講的利潤率的下降,我們排除剩余價值在不同剝削集團之間的分割。如果把這個因素加進來,會影響對事情本質的分析。因為利潤的分割,也會使一般利潤率降低。我們這裡講的是從事生產的社會總資本的利潤率運動的必然趨勢﹔分割則隻能在這個不斷下降的利潤率所決定的利潤量的范圍內去分配。

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引起的這種利潤率的下降,不表明利潤量的絕對減少。因為這裡利潤率p'的下降只是由於剩余價值量或利潤量對增大了的不變資本量的比例減少了。所以,這種減少不是絕對減少,而只是一種相對減少。

不僅如此,利潤率p'的下降不僅不表明利潤量的絕對減少,而且在利潤率p'下降的同時,利潤的絕對量還可以增長。這在下述條件下就是如此:從全社會總資本或從單個資本看,雇佣的勞動力數量增加了﹔或者勞動力的數量沒有增加,但由於工作日的延長或勞動強度的提高,他們提供的剩余勞動量增加了。比如:

這裡,利潤率p'大大下降了,但利潤的絕對量還是增加了50%。

這清楚地表明,在利潤率p'下降的同時,利潤的絕對量能夠增加。

但是,關鍵在於不僅說明它的可能性,而是要說明這兩個方面相互聯系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因為它們是由同一個原因所帶來的結果。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不斷擴大的積累是一種必然趨勢。積累是促進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有力手段。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提高,同樣的價值量會表現在更大的使用價值量上面。這就是說,在資本價值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可用作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量增加了。我們都知道,決定雇佣勞動力數量的不是資本的價值,而是它的物質要素的量,即不變資本的實物的量。因此,用作資本的物質數量的增加,就要求雇佣追加勞動力。這當然就會增大剩余價值量從而增大利潤量。另外,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剝削程度也會隨著提高,剩余勞動總量也必然會絕對增加。

但同一原因,即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本積累的增長,必然會造成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總資本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結果是在剩余價值量或利潤量絕對增長的同時,利潤率p'卻下降了。

這種情況,不僅對社會總資本來說是如此,對單個資本來說也是如此。單個資本不斷增大是必然的。隨著資本的積累而發生著單個資本不斷增長的積聚。這種單個資本增大的積聚,必然會使它支配的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多,所以,在它使利潤率下降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利潤量的絕對增多。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絕對增長是由同一個原因產生的,是同一過程即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的必然聯系著的兩個方面。因而這是同一個規律的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不只是一種可能性問題。馬克思指出“利潤率的下降和絕對利潤量的同時增加產生於同一些原因的這個二重性的規律”。(《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45 頁。以下隻標頁碼)

下面我們談談這個二重性規律怎樣才能表現出來,在什麼形式上表現出來。

表面看來,這個二重性規律包含著一個矛盾。取一個定量的資本,比如說100,那麼利潤率p'的下降必然包含著利潤的絕對量的下降。那麼,在怎樣的條件下,利潤率p'的下降和利潤絕對量的增長才是必然聯系在一起的呢?

這個條件就是:要在利潤率p'下降的同時達到利潤絕對量的增長,總資本必須要比利潤率p'的下降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如果總資本量不變,利潤率p'的下降就意味著利潤絕對量的減少。如果總資本增長的速度和利潤率p'下降的速度相對應,也會造成利潤絕對量的下降。這就是說,總資本的增長不僅要按比例與資本有機構成一起提高,而且要比后者以更高的速度增長。

上面說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對后面揭露這個規律的內部矛盾是有很大意義的。馬克思說:“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發展,要使用同量勞動力,就需要越來越大的資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勞動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性的顯而易見的工人人口過剩。”(248 頁) 這裡更進一步說明了相對過剩人口存在的必然性。

關於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確切地說,應該這樣表述:利潤率p'下降和利潤量增長的規律。這是馬克思首先闡明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各種矛盾表現在這一規律的矛盾性質上。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量置於資本的控制之下,而剩余勞動量則以更大的比率增長著。第一,雇佣工人的人數在增長﹔第二,對雇佣工人的剝削以更大的程度在增長。所使用的活勞動量在絕對地增加,而剩余勞動量既絕對地增加,也相對地(按照對必要勞動的比例) 增加。但是,另一方面,活勞動將被物化勞動所排擠和替代。因而,活勞動無論是它的有償部分還是無償部分,相對物化勞動在減少。這表現在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中:因為表現為不變資本的物化勞動比表現為可變資本的活勞動增長得更快,所以利潤率下降。因為剩余勞動量在絕對地增長,所以利潤量增長。

一些經濟學家限於膚淺的表面觀察不理解上述矛盾,不認為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長有何矛盾。他們把資本的增加引致利潤率的下降,看作是資本家主觀的有意識的活動的結果,好像資本家用增加資本使利潤率降低的辦法來賺得更大的利潤量。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這似乎是說商品的價格是資本家可以任意規定的。

上述錯誤看法也是必然會存在的。因為,“正如在競爭中,從而在競爭當事人的意識中,一切都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一樣”,(250 頁)“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在競爭中是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的”。(250 頁) 從理論上說,這種錯誤看法的根源在於他們根本不懂得一般利潤率,不懂得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別,不懂得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從實踐上來說,其根源在於在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價格實際上是通過把一個多少帶有任意性的利潤量加到商品的實際價值上而決定的”。(250頁)

利潤率p'下降和利潤量同時增長的規律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商品價格下降,同時商品包含的並通過出售商品而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就單個商品來說,這也有可能。因為勞動生產力提高了,單個商品中所包含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會同時減少、絕對減少。但如果由於剩余價值率m'這時提高了,新追加的勞動的總量減少,但無酬勞動部分卻可以絕對增加,從而利潤量絕對增加。不過,這種情況有一個限度。因為一般說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新追加勞動部分在單個商品中會減少,所以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部分都會絕對減少。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商品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它包含的利潤量也會絕對減少。

但就商品總量來說,商品價格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下降,但由於商品總量增大,所以利潤總量不會發生變化。變化的隻能是按另一種方式分配在商品總量上(在剩余價值率m'不變的條件下)。

所以,利潤率p'下降不能由單個商品價格下降來說明,利潤率p'隻與總資本的大小有關,價格下降了,即使知道了利潤總量,如果不知道使用的總資本,還是不知道利潤率p'是提高還是下降了。

由此可見,商品價格下降,而商品總量的利潤量增加,隻不過是利潤率p'下降,而利潤量同時增長這個規律的另一種表現。不能把前者說成是原因,后者是結果。

馬克思概括利潤率趨向下降和利潤絕對量增長的規律時說:“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同一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方面表現為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表現為所佔有的剩余價值或利潤量的絕對量的不斷增加﹔結果,總的說來,與可變資本和利潤的相對減少相適應的是二者的絕對增加。我們講過,這種雙重的作用,只是在總資本的增加比利潤率的下降更快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248頁)

  二、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利潤率p'下降,會有某種作用相反的影響在發生作用,與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相交錯,使其隻有趨勢的性質。第三卷第三篇第十四章的研究對象就是“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響在發生作用,來阻撓和抵消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使它隻有趨勢的性質”。(258 頁)

馬克思列舉了六種“最普遍的”起反作用的原因。這裡所列舉的各種起反作用的原因,已經在馬克思逝世后,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明顯地強有力地表現出來。任何馬克思主義的對帝國主義的研究,都不應當忽視馬克思在本章的研究。

(一) 勞動剝削程度的提高

當然,會提高剩余價值率m'的因素,都會同時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但也有例外,特別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日延長),諸如勞動日的延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強度的提高一系列類似因素。但要指出,它只是延緩利潤率p'下降,卻不能取消這個規律,因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是在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的基礎上發生的。

(二) 工資被壓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

這是屬於“不正常的”情況。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時,是從下面的情況出發的:勞動力是按照它的價值出售的﹔但實際上工資卻低於勞動力價值。而這裡所應當考慮的正是事物的實際情況。工資降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不決定於資本家的意志,而是決定於一定的客觀條件,這種條件是由技術不斷革新所引起的資本積累造成的。作為技術革新結果的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本身又引起不斷增長的產業失業大軍,而失業大軍則對工資施加壓力。在危機和蕭條時期,這種壓力特別強烈。

(三) 不變資本各要素變得便宜

由於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不變資本的物質量會迅速增大,但價值量卻並不以比例增大(不變資本要素便宜了)。這就延緩了利潤率p'的下降。另外,現有資本(即它的物質要素) 隨著工業發展而發生的貶值,這也會阻礙利潤率p'的下降。

(四) 相對過剩人口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會造成一個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對於最落后的工業部門來說,乃是取得勞動力的后備來源﹔更確切地說,最落后的工業部門就依靠相對過剩人口才能存在。資本主義不平衡發展的規律也表現為,一些生產部門的技術進步往往會造成另一些生產部門的技術停滯。資本的技術構成和相應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排擠掉和造成了一些部門中的過剩工人,迫使他們大批地轉移到活勞動還佔有優勢的那些部門。這種狀況就造成,上述技術落后的生產部門的剝削程度非常高,從而在這裡就會取得同所使用的資本量不相稱的異常龐大的利潤量。由於利潤率平均化的結果,落后部門過剩的剩余價值流入較發達的部門,於是一般利潤率就提高了。

(五) 國外貿易

在國外貿易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便宜的情況下,就會提高利潤率p'。當然也會促進積累,使利潤率p'下降。

另外,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如下特點:(1) 是在一定的國家領土界限內發展起來的﹔(2) 不平衡地發展,即除了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以外,也還有不很發達和十分落后的國家﹔(3) 一些國家是宗主國,而另一些國家則是殖民地。正因為這樣,投在國外貿易上的資本也就有著更高的利潤率p',原因是:(1) 與殖民地貿易,以少量勞動換多量勞動﹔(2) 投在殖民地上的資本有高的利潤率和剝削程度。額外利潤首先被那些參與國外貿易的企業家得到。這能夠解釋為什麼跨國公司的資本家對國內市場缺乏親愛的感情,而為了爭奪國外市場卻組成真正的同盟。但是,由於競爭的結果,隻要沒有壟斷組織,額外利潤就會參與國內一般利潤率的均衡化,提高一般利潤率。可見,額外利潤是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這解釋了發達國家的跨國資本向發展中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動因,也暗示奧巴馬試圖吸引本國的跨國產業資本回流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勞。

但必須看到,這些因素又會促進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提高資本構成,使利潤率p'降低。所以,這又看到,這個因素也不能取消利潤率下降的規律。

(六) 股份資本的增加

在理論分析的這一階段,還沒有研究股份資本的可能性。股份資本以存在借貸資本、信用制度和銀行為前提。馬克思只是簡單地說明,股份資本的增加如何阻礙利潤率的下降,即投在有機構成最高的企業的資本,隻獲取股息,而不參與利潤平均化。股份資本提供給股東的不是平均利潤,而只是更高的利息,即所謂紅利。由於股份化,一系列企業、甚至整個部門都停止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均衡化,尤其是那些資本有機構成最高的企業(如鐵路)。因此,這些企業不參加一般利潤率的均衡化就意味著,它們沒有從具有較低構成的資本的生產部門取得剩余價值,從而暫時緩和了社會一般利潤率下降的速度。

三、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上面闡明了利潤率下降的規律,以及說明它為什麼不在絕對形式上表現出來,而是表現為一個趨向。《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第十五章則是揭露這個規律所包含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利潤和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根本因素,但也因此顯露出資本主義生產的極大局限性。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意味著,一方面,對資本主義生產的一種威脅﹔另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暫時性和歷史制約性。庸俗經濟學家,甚至他們之中最客觀的人,也隻看到了前者,而沒有看到后者。這是因為他們把資本主義生產同一般生產混為一談,把威脅資本主義的東西看作是根本動搖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

前面已經指出,利潤率下降和利潤量絕對增長,不過是勞動生產力發展、可變資本絕對增長,但對總資本的增長來說相對減少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也是發展了的形式。關於后者,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已經揭示了(在那裡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但那裡是限於直接生產過程的研究,在那裡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但還沒有揭示這個規律在現實中的具體形式,從而那裡所揭示的矛盾也只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呈現出來的階級利益的絕對對立性。

當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一般利潤率形成后,這個規律就表現在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絕對增長的形式上。這是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發展了的形式”,是直接生產過程的規律在生產總過程中的表現,它有著極其本質的意義。

既然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現象,在利潤率下降規律中顯示的矛盾,就不能僅限於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矛盾,而是包含著生產過程和流34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通過程的總體的矛盾。這首先就是生產和流通的矛盾、生產條件和實現條件的矛盾、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這些矛盾實際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手段間的矛盾。

馬克思在本章中就是要闡明這些問題。闡明了這些問題,我們就會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和必然滅亡的規律性。

所以本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本卷前兩篇研究的總結,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從第一卷到第三卷的研究總結。它在三卷中是處於中心地位的。至於本篇以后的研究,那只是在這個基礎上說明利潤所採取的一些獨立形式,這些形式又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矛盾的發展。

本章分四小節。(1)《概論》。揭示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內在矛盾的展開的一個明顯的表現。(2)《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之間的沖突》。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目的與達到目的的手段間的矛盾,更深入地揭示出矛盾的實質,即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有限性。(3)《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的最尖銳的表現:全面生產過剩危機的根源及其表現,顯示出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4)《補充說明》。

(一) 概論

這裡是揭示這一規律所包含的矛盾的一般表現。

馬克思首先說明了利潤率下降的一般意義。利潤率下降和資本的加速積累,在它們反映生產力發展的限度內,不過是同一過程的不同表現。積累會造成資本構成的提高,從而加速利潤率下降。而利潤率下降又會加速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又反過來加速資本的積累。所以,由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所引起的矛盾,在這裡都必然進一步加深。

另一方面,還應看到,不僅如此,利潤率下降不僅揭示著同樣一個矛盾,而且揭示了一個更廣泛的矛盾情景。利潤率是資本價值的增殖率,這是資本生產的直接刺激,也是資本家的直接目標。所以利潤率下降會阻礙新資本的形成,威脅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並且在人口過剩之外,又會引起資本過剩。這充分証明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局限性。

李嘉圖雖然知道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但他不能正確說明其原因。由於他把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混用,把剩余價值率當成利潤率,所以他實際上觀察的是剩余價值率。同時,他又認為勞動日是個不變量,他看到的剩余價值率又只是相對剩余價值率。因此,他就認為利潤率下降隻能由工資的提高而引起。與這點相聯系的是,他又把利潤率的下降和地租率的上漲聯系起來,這個說明是錯的,因為地租只是利潤的一個獨立化部分,它隻涉及利潤的分配問題。馬克思這裡研究的是總利潤問題,至於地租問題首先就要排除。

馬克思在做了這些說明后,就著手闡述這一規律的內部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在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絕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佔有盡量大的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為了奪取更大的剩余價值,所以資本家就盡量發展勞動生產力。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總資本的增大,剩余價值量就迅速地增大。

但剩余價值不是生產出來就完了,還要實現。可是,實現條件和生產條件是不同的。生產條件是由資本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而實現條件,正如第二卷中所闡明的,要受比例關系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

社會消費力不是由絕對的生產力決定,也不是由絕對的消費力決定,而是決定於該社會的分配關系。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決定了財富在一端積累,貧困在另一端積累。“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隻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長”。(273頁)

(二) 生產擴大與價值增殖之間的沖突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有著二重性:從資本方面說,第一表現在生產力的量的增大上,表現在生產資本的絕對量的增大上﹔第二表現在可變資本部分的相對減少上。

就勞動力方面來說,也有二重的表現:(1) 剩余勞動增大,必要勞動時間縮短﹔(2) 為推動一定資本量所需的勞動力減少。

這種二重性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決定的。它是同一個事情,即勞動生產力發展的表現,所以它們又是相互依賴、互為條件的、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系的兩個方面。

但是,它們卻對利潤率p'發生著相反的影響,p'=m'v/(c+v)。前者會提高剩余價值率m',從而會提高利潤率p'﹔后者會減少可變資本v 的量,則使利潤率p'下降。剩余價值率m'的提高雖然會阻止利潤率p'的下降,但卻是有限的。所以總趨勢,利潤率p'仍是下降。

與此同時,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利潤量卻會隨總資本量的增長而增大。

勞動生產力發展如何會促進資本量的增長呢?資本絕對量的增長取決於兩方面:(1) 現有的資本量﹔(2) 利潤率。

如果勞動生產力提高,提高了利潤率,那麼就有更大比例的價值量轉化為資本。但在這種條件下,利潤率怎樣才能提高呢?(1) 相對剩余價值增大﹔(2) 不變資本的部分價值下跌。也就是說,使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商品價值下跌,從而提高相對剩余價值和降低不變資本價值,從而提高了利潤率、增加了可能轉化為資本的價值部分。這表明資本價值增加要依賴資本的貶值,但這二者都包含有現有資本貶值,都包含有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因而都會引起利潤率的下降,又都會延緩這種下降。另外,工人人口的增加從而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增加,因而造成社會上的更多的生產要素轉化為資本。

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又會間接地促使現有資本價值的增加。因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會使資本價值體現在增大了的使用價值量上,增加資本的物質要素,可吸收更多追加勞動,從而吸收更多的剩余勞動,也就會有更大量的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我們這裡看到,在同一個過程中,利潤率在下降,資本量在迅速增長,利潤量在增長。這裡包含著一個矛盾。這裡發生著相反的作用在同時彼此對抗著。

與總資本的迅速增加、從而刺激勞動人口增加並排著,就有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與利潤率下降並排著的,資本量的增大、資本貶值,從而就有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起反作用,從而刺激加速資本的積累。與生產力發展並排著,資本構成會提高,可變資本會相對減少。這些互相矛盾的作用往往通過危機得到暫時的解決。

這種矛盾的實質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之間的對抗性矛盾,而根本問題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狹隘性和局限性。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只是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則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可是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卻同時造成利潤率下降和現有資本價值的貶值。結果就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而手段卻成了利潤率下降和現有資本貶值,這種對抗性的矛盾表明它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是不可能解決的。

資本主義生產要不斷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中的這些限制,但是,這是資本主義本身的固有的限制。越要克服這種限制,結果越導致更嚴重的對抗。

生產力的發展與資本的價值增殖這種狹隘生產目的的對抗性的矛盾,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經常的矛盾,表明它不是一種絕對的生產方式。

(三) 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

利潤率下降的規律包括利潤率下降和絕對利潤量增長的同時並進。這裡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即資本量要以比利潤率下降的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對總資本來說是如此,對個別資本說也是如此。若從個別資本看就會發現,大資本才能做到這一點,小資本則不能。這樣,利潤率下降就使得這部分小資本不能有正常的生產條件,從而表現為是多余的、不能發揮機能的,出現了資本的過剩。

馬克思給資本過剩作了這樣一個說明:“所謂的資本過剩,實質上總是指利潤率的下降不能由利潤量的增加來抵消的那種資本——新形成的資本嫩芽總是這樣——的過剩”。(279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說人口過剩是由於資本缺乏。這是一種辯護理論。事實上,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是同時並存的,這種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是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所以這也是利潤率下降規律包含的一個內在矛盾。這就是: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資本,另一方面是不被使用的勞動人口。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暴露出的一個最荒謬的現象。

因此,資本過剩,不是指某種個別商品的生產過剩,而是積累過剩,即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過剩。它不是指個別部門的資本由於比例不合適一時顯得過多(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是這樣看的),而是從全社會來說的絕對過剩。

顯然,這裡的資本過剩或積累過剩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來說的。當追加資本不能增大利潤量,隻能生產相同的利潤量或更少的利潤量,這時積累就成為多余的了,資本積累就會使一般利潤率發生突然的下降。

在現實中,資本過剩是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呢?(1) 新資本排擠了舊資本,使它們閑置起來,以保証新資本的價值增殖。(2) 一部分資本在以較小的利潤率來增殖,因為有一部分資本停止使用或半使用,從而利潤率下降了,而且利潤量也絕對減少了。

由於追加資本並沒有帶來勞動力使用上的增長,也未帶來剩余價值率的增加,所以利潤量即使不減少,因為它要與一個增大的資本相比(其中一部分不能投入生產活動),利潤率就下降了。

如何分擔這種損失呢?此時就不是像分配利潤那樣形成平均利潤了,而是迫使一部分資本成為過剩,退出生產。但這種事實是通過資本之間殘酷的競爭來實現的。不通過激烈的競爭,不會有哪一個資本家甘心願意宣布自己舊原資本貶值。

這種情況表明,從整個資產階級來說,損失已不可避免了。但由誰來承擔這種損失、誰分擔多少,就要由資本之間的競爭來決定了。

所以說,利潤率的下降是由資本過剩引起的,單單說是競爭造成的是不對的。實際上是通過競爭,使一部分資本閑置起來、或遭到破壞,這樣來恢復應有的平衡,使資本得以有正常的自行增殖的條件。

這個競爭的現實過程的最尖銳的形式,就是全面生產過剩危機爆發。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是這樣看的。首先受到影響的是股票、証券形式的資本。由於利潤減少,它們的價值馬上減少了、貶值了,金銀貨幣退出流通、商品過剩,隻有靠價格的猛烈下跌才能完成其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由於價格變動,原來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比例關系就遭到破壞,從而使整個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陷於混亂。由於價格變動和流通過程的混亂,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機能也遭到破壞,並有一系列連鎖反應,擾亂了整個支付關系和信用關系。這些都反過來進一步加深紊亂、促使危機的猛烈爆發,使資本貶值、再生產過程萎縮。

但是,在危機中也包含著另一些因素。這些因素會使危機現象消失,再生產過程的條件重新創造,工資下降、由價格下降引起新技術的採用、不變資本價值的減少,這又是利潤率提高的一個因素。

很明顯,資本過剩不是生產資料一般的過剩,這裡的過剩對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來說是過剩了,所以本質上是相36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對的,不是生產資料的絕對過剩。

因此,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同時存在絕不是什麼矛盾,而恰恰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既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又同時造成了利潤率下降和資本過剩。

另外,資本過剩和一般商品生產過剩也絕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資本過剩會造成一般商品生產過剩,因為資本過剩會加強資本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手段就是把價格低的大量商品拋到市場上來,這樣在人口過剩和工人貧困的條件下,就發生了商品的普遍過剩。當然這種過剩也不是絕對的,並不是工人根本不需要而是沒有錢買。

馬克思特別強調了這種過剩的相對性,“只是在這種獨特的、資本主義的關系中,剩余產品才具有這樣一種形式:剩余產品的所有者隻有在這種產品對他來說再轉化為資本的時候,才能讓這種產品由消費去支配”。(286 頁)

絕對地說,生活資料是不足,而不是過剩﹔生產資料也是不足,而不是過剩。這裡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馬克思指出這種生產發展的限制:(1)“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使利潤率的下降成為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287 頁)(2)“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佔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對象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擴大到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顯得遠為不足的程度時,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287 頁)

由這一節的分析,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矛盾的最具體的、綜合的表現形式,即生產過剩的危機。這也最有力地証明,作為勞動生產力發展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了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力量。這就最有力地証明了資本主義關系的必然滅亡,必然為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

(四) 補充說明

這裡是對資本主義生產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和它的歷史暫時性的論述的幾個片段。解釋為何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導致本身的解體。

首先,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社會勞動生產力發展的任務是由內在矛盾性的資本完成的。勞動生產率的發展,一方面減少了產品生產所消耗的勞動量,同時也減少了勞動的價值。但是,資本家所消耗的不是勞動,而是構成生產費用的資本,並且在資本上面還要加上平均利潤。因此,資本家隻有在機器減少它的生產費用,而不僅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才會採用這種或那種機器。對資本家來說,使用機器的好處根本不決定於機器減少活勞動到什麼程度,而決定於機器減少勞動的有償部分到什麼程度,即決定於被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價值和從機器上轉移到成品上的價值之間的差額。隻要前者超過后者,採用機器就對資本家有利。

其次,隨著積累的增長,生產的積聚增長起來﹔各企業借合並而擴大,經營企業所必需的資本數額(最低限度的) 也被提高。而這對中小資本家來說是辦不到的。如果中小資本家在競爭斗爭中不遭到徹底破產,那麼,他們的資本就會或者轉移到最落后的生產部門中去,或者轉化為借貸資本,最后,或者被投入股票。馬克思在這裡特別著重指出中小資本被排擠和股份資本的形成之間的聯系。被拋出大生產的中小資本重新又侵入其中,但已經是以股份資本的各個部分的形式侵入的了,並且所取得的不是平均利潤,而是利息(這一點特別重要),更確切地說,是稍高於一般利息的紅利。

再次,馬克思論述了競爭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當新的生產方法已經被採用並獲得相當推廣的時候,對於所有的資本家來說,它就成為必須遵行的東西了,否則,他就有完全破產的危險。生產力會發展,總利潤量會增加,但總計起來平均利潤率卻會下降。中小資本家都會停業,因為他們不是完全破產,就是變成食利者。對於他們來說,第一,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不會由總利潤量的增長來補償﹔第二,他們的資本,對於在新的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基礎上獨立經營企業,已經顯得不夠了。

最后,馬克思關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最明顯地表現出來的三個基本事實。第一,生產資料以越來越大的規模被社會化了,這表現在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的巨大規模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資料社會化同時也是生產資料被從直接生產者那裡收歸公有。社會化和收歸公有是等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性和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在於此﹔作為社會力量的生產資料和作為一個階級用以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力量的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形式之間的矛盾也在於此。第二,實行“勞動本身由於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和自然科學的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化和勞動社會化。“從這兩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私人財產和私人勞動揚棄了,雖然是在對立的形式上把它們揚棄的”。(296 頁)第三,世界市場的形成。生產和狹隘的消費基礎之間的矛盾的外在表現。

  四、學習《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的當代實際意義

某些西方經濟學者極力否定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以否定馬克思的經濟危機必然性的理論。瓊· 羅賓遜就妄言:“對於這樣一個世界,馬克思的分析將沒有用武之地,他那部分依存於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危機理論全部都要破產。”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否定大致羅列了這樣幾方面的理由:第一類研37REFORMATION %26 STRATEGY 2013.8究認為,對於新投資,隻要存在剩余勞動力,沒有任何理由保証資本家將傾向於採取資本密集而不是勞動密集的生產形式。第二類研究認為,生產率的提高會降低勞動力價值,因而資本家可以獲得更大份額的新創造價值來保持利潤率。第三類研究認為,即使長期而言技術變革會導致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但資本家是否採用一項新技術並不是依據“勞動生產率准則”而是依據“成本准則”——即新技術條件下按原有價格計算單位商品成本降低——以保証資本家採用新技術是有利可圖的。還有一類研究假定實際工資(必要生活資料量) 的提高和技術構成的提高一樣快,從而會相互抵消。或者假定生產率的提高引起的(勞動) 價值下降的幅度在兩個部類中是相同的,從而有機構成不會變化。

第一種觀點的錯誤在於,為了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勢必會有一些創新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投資,這一點能夠得到經驗的支持。第二種觀點的錯誤在於,勞動力價值降低的抵消影響有限,必要勞動時間不可能縮減為負數,而生產資料的積累則沒有限制。第三種觀點的錯誤在於,生產率的提高所帶來的未來投資成本的削減,不會幫助個別資本家從當前的投資中獲利,一兩年后購買新機器的成本降低,不會導致資本家對現有機器的支付減少。事實上,技術創新越快,生產率增長越快,機器就越容易遭受“自然貶值”而過時,這必然也對利潤率產生愈來愈大的壓力,而不是減緩壓力。隻有一種方式能夠使得新投資成本的下降緩解利潤率下降的壓力,那就是那些因為新投資成本降低而貶值了的原有投資從賬面上被抹去,也就是說,那些遭受了損失的資本家被排擠出了行業,而另外一些資本家從廉價購買他們的廠房、設備和原料中受益。危機正是通過創造這樣一個掠奪的條件而緩解了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壓力。第四種觀點的錯誤在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首先使技術構成提高,然后才會影響到實際工資的變化,所以實際工資提高的速度隻能比技術構成的低。生活資料部類產品的價值比生產資料部類產品的價值下降得更快。

隻要承認勞動價值理論,就必須承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表現為利潤率的下降。由於競爭,資本家被迫不斷提高工人的生產率,這是通過使每個工人使用更多的生產資料來實現的,於是,生產資料的物質數量與雇佣勞動力人數之比,即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的技術構成”提高。但生產資料物質量的增長將導致生產資料投資的相應增長,后者的增長速度又快於勞動力投資的增長,也就是說不變資本的增長快於可變資本的增長,作為積累的必然結果,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然而,活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投資增長快於勞動力增長,也就快於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的增長,即資本投資的增長快於利潤源泉的增長,因而,必然使利潤與投資的比率即利潤率下降。資本集中到金融領域正是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的反映。

有些西方經濟學家,如凱恩斯,雖然也承認危機的存在,但對危機的解釋的出發點根本不同於馬克思的理解。

凱恩斯在回答危機的根源時,僅僅局限在流通領域,認為危機的原因就是在流通領域中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使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銷售出去,因而提供的解決辦法也只是在流通領域中提供足夠的購買力來避免危機。他避開了深入到生產領域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探討生產與消費為什麼會處於對抗性矛盾之中。

凱恩斯研究實際的生產當事人資本家的日常活動和他們對經濟運行的預期和決策活動,將總產出下降和失業率上升等危機的表現歸因於心理因素,認為是消費不如收入增加得快的消費傾向,和資本家對投資回報的悲觀預期引起了有效需求不足。我們不否認人的主觀心理對有效需求有影響,尤其對實際生產當事人資本家來講,這種主觀心理因素是發生作用的,人的行為都是受他個人的意志支配的,受他對周圍環境判斷的影響。但必須看到,他們的心理狀態對全部總結果來說,也隻具有從屬的意義。用人的主觀心理解釋事物的客觀運動,不可能解釋事物的本質,其結果隻會掩蓋事物的本質。左右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的是客觀的經濟規律,可是凱恩斯卻並不追究這些心理因素得以形成的根據。對抗性的分配關系是導致全社會購買力不足更根本和重要的原因。是財富在一極的積累、貧困在另一極的積累導致了心理需求旺盛的窮人沒有支付能力,支付能力掌握在缺乏消費傾向的富人手裡。用心理因素來說明總體的規律性的現象,是不科學的。

馬克思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部結構,這裡涉及的人是資本關系的人格化, 是生產關系的本質的體現。單個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只是作為人格化的資本來考察的,考察他們的合乎規律性的思維和活動,不陷入生產當事人的日常經營活動。馬克思說:“競爭的實際運動在我們的計劃范圍之外,我們隻需要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組織,在它的可說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敘述出來。”(941 頁) 他研究危機的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怎樣逐漸變舊、開始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277 頁) 另一方面,周期性地爆發全面地生產過剩危機,造成資本和勞動的雙重過剩,証明“資本主義生產決不是發展生產力和生產財富的絕對形式”,(293頁) 表明它的存在的歷史暫時性。

(作者單位:胡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沈尤佳,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