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蘊含的生態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作者:陳雪峰    發布時間:2013-12-23   
分享到 :

生態經濟思想是馬克思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其經濟學力作《資本論》中以商品分析為起點,深刻剖析了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並揭示了在人與自然異化背后隱藏的制度根源。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我們應以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資本論》生態經濟思想的理論奠基

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馬克思建構其經濟學思想的邏輯基礎和基本前提,也是《資本論》中的重要內容。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剖析和對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現實問題的考量成為了馬克思建構其經濟學思想的現實邏輯,當然馬克思的生態經濟思想也勢必從中汲取營養。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認識《資本論》中生態經濟思想的邏輯前提

人類勞動是我們理解《資本論》中所蘊含的生態經濟思想的樞紐。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這一生產的順利開展必須借助於人類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隻要承認某種產品的效應,勞動就是它的源泉。”[1]“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本質”。[2]勞動的過程中首先發生的必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要想從自然中獲取生存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勢必產生對自然界的依賴性,自然對人和社會存在的制約性也就理所當然。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隻不過人比動物更高明的地方在於人並不是單純的、消極被動的順應自然,而是積極能動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對此馬克思也曾鮮明的指出“我們比其他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4]在這裡,馬克思所表達的自然界先於人類社會存在的唯物主義立場明顯,告誡我們必須在自然生態系統允許的范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人的生存與發展,這一認識無疑為后續在《資本論》中闡釋其生態經濟思想打下了良好的理論根基。

(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解讀《資本論》蘊含的生態經濟思想的邏輯延續

馬克思與以往的哲學家在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顯著不同就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置於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對此,他也曾有過論述“人們對自然的狹隘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關系”,[5]這裡隱含著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調整變化必然帶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動態調整﹔另一方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又反過來制約和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無論是哪種關系,其中人是核心要素。馬克思對上述兩種關系中人的因素的考量主要關注兩個方面:其一,人的認識受自然客觀條件的規定和制約,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缺乏預見而造成對自然的破壞在所難免﹔其二,人們往往結合在一起組成團隊進行科技研發,而后把科學手段運用於自然中,甚至於過分陶醉在對自然的征服之中,這種觀念持續膨脹的結果就是遭致自然的懲罰。馬克思對此也早有預見“不依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隻能帶來災難。”[6]

(三)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勞動的異化是《資本論》生態經濟思想的現實邏輯

資本主義的出現使無條件的追求剩余價值成為了這一社會的最主要法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和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和資本家也處於異化的狀態,究其這些異化的原因就在於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在這一所有制關系下資本和雇佣勞動走向了對立面。因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氛圍下,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相異化的條件下,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必然是單純的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無止境的掠奪和開發超過了以往的全部社會形態,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資源枯竭、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的全球性惡化。資本主義的一時發展完全是建立在犧牲環境和掠奪勞動者的基礎上的,隻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消除這些異化現象,物質資料生產的目的才會擺脫價值增值的束縛,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也將打破價值增值的魔咒,從而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異化最終得以消除,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才能實現平衡發展。

  二、《資本論》中生態經濟思想的邏輯演進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運動是從商品二重性開始的,商品是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細胞”,也是馬克思建構其經濟思想的邏輯起點。

(一)商品二重性中蘊含的生態經濟關系

商品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結果,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是人類生產勞動的結果和凝結物,是人類進行社會勞動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商品中的自然因素通過“有用性”———使用價值得以體現,無疑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結果﹔而商品中的人的因素即勞動則通過“經濟性”———價值得以展現,他反映的是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清晰表述,“價值隻有在使用和消費中才能實現”,“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7]因此,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本身所蘊含的生態經濟關系就呈現在人們面前。商品的二重屬性相互依存辯証統一。盡管商品交換主要依托其社會規定性,然而卻無法剝離商品使用價值的自然生態關系,缺少它商品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隻認清商品的自然生態屬性,而忽視其社會規定性同樣不能達到對商品的完整認識。因此,商品必然是自然生態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體,在表面上呈現出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背后必然隱藏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二)勞動所涵蓋的生態經濟關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完商品的二重性后緊接著就揭示了決定商品二重性的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對勞動概念的界定本身就包含著生態經濟思想,正如他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8]從這一概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勞動二重性中所展現的生態經濟關系。一方面,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必然要按照人的目的改造自然物,使其具有某種滿足人們需要的特有屬性,在這裡自然物發生了形式的變化,人也在自然物中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9]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人類通過勞動實現了對自然的改變、佔有的生態關系。另一方面,勞動本身又是社會性的勞動,是人所特有的行為,所以在勞動過程中除了發生人與自然的關系外,人與人的社會經濟關系也必然發生。社會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依托每個個體借助一定的社會物質力量,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合作,有機聯系在一起,單個個體是無法完成生產商品的活動的。由此可見,人類勞動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人類勞動的過程既是自然界的人化過程同時也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形成了人與自然雙向互動的生態關系,在其背后隱藏著人與人的經濟關系,這兩對關系相互融合形成特定的生態經濟關系。

(三)勞動過程所折射出的生態經濟關系

人類的勞動過程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過程,離開了勞動,人與自然不可能有任何的物質交換,人類也就不可能獲取自然的任何物質,對此他也有所論述,“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人和機器……,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10]勞動在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也在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而,人類勞動既是社會生產活動,也是一種經濟行為,人類勞動過程也是把社會經濟活動引入自然生態的過程,是使兩者相互交織的過程。

社會生產過程也是勞動過程,實際上就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運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就其實質就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和人與人進行勞動交換的過程。馬克思對此曾明確指出,“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的生產過程,也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這些生產關系本身”。[11]這一論述顯然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生產過程生產人類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這一過程是自然物質的生產過程﹔另一方面這一過程也生產著人與人的生產關系。因此,社會生產過程是生態自然過程與經濟社會過程的統一體,是生態自然過程和經濟社會過程的相互交融。這種統一與交織存在於任何社會歷史形態中,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發生改變和不同的隻有這種統一和交織的形式。

(四)物質循環過程中的生態經濟本質

物質變換是社會生產過程,而物質循環則更多的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動態變化中實現的,社會再生產是在人類目標驅使下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這種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周而復始的經濟循環過程,尤其是在社會和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不斷變化過程當中實現的。這一循環當然不可能離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進行經濟活動首先必須從自然界中索取所需物質,經過人類的具體勞動使其具有有用性,符合人們需要,助推人類不斷繁衍、發展,同時在這一交換過程中也會產生無用物質,這些無用物質重新返回自然,回歸自然生態系統,重新為人類提供自然物質,這樣循環下去以至無窮。反過來,人類所依托的生態自然也在不斷接受人類經濟關系的正負反饋,經常處於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衡的變換之中。自然生態系統在向人類經濟系統提供物質需要的同時,經濟系統也不斷向生態系統輸出能量和進行相應的補償。兩者的相互交換是通過人類生產實踐這一中介環節實現的,通過這一馬克思主義研究-22-理論月刊2013年第08期橋梁和紐帶,社會和自然有機聯系,經濟和生態渾然天成,它們有機統一、動態平衡。由此可見,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物質循環這一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也結成了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生態經濟關系。

三、《資本論》中的生態經濟思想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現實啟示

《資本論》這部著作中深刻剖析了人們在勞動過程、價值創造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也曾多次提及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物質循環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生態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關注的熱點。因此,深入挖掘《資本論》中所蘊含的生態經濟思想對於我們搞好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樹立“經濟建設生態化”的全新發展理念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我們必須及時轉變經濟發展理念。一方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理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不止一次提及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而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是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的核心問題。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理順上,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當前,我國土地流失、資源浪費,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破壞,這些現象的出現究其根源就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和眼前利益,漠視自然規律的后果。為此,我們要自覺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自然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理念,同時要珍惜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浪費,及時補償可再生資源。另一方面要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適度節制的消費理念,這種消費模式提倡敬畏自然,節約資源,主張量力消費、適度消費,反對奢侈浪費。綠色消費不僅對消費者的節約消費、健康消費、理性消費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有所約束,而且對生產者也有從事綠色生產的規約。

(二)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倡導低碳經濟

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無疑是由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忽視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果出現經濟越發展,污染越嚴重,資源消耗越大的怪圈,致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不協調。面臨生態危機的日益加深,必須把自然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社會相協調,充分考慮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大力發展低耗高效利用能源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不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把控制生產成本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逐步形成節約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生態化生產經營模式。大力支持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環保產業和生態經濟,將生產目標由以往單純指向GDP最大化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由單純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向物質利益與生態利益並重轉變﹔由單純供應產品向產品提供和生態服務並重轉變,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轉變,最大限度地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營造保護生態經濟的制度環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建設生態經濟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牽動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了創設良好的生態經濟發展環境,必須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建立完善與生態經濟相關的各項制度。首先,明確政府在生態經濟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應對破壞自然生態的經濟行為進行干預,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經濟發展中可能影響到的自然資源環境因素進行科學評估與預測,不斷實現政治及社會管理制度的生態轉變。其次,建立健全保護生態經濟的法律法規。我國之所以出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相協調,很大層面上歸因於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缺失或孱弱無力,我國有關生態環保的法律制度非常滯后,即便有相關的法律,其條文也大多流於指導性,缺乏強制性規定。有關環境保護的司法實踐也對起訴人有過於嚴格的規定。因此,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提高其法律法規的地位,同時形成嚴格規范的執法監督體系,加強監管,同時降低司法訴訟門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切實為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保駕護航。再次,加強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質。人口過多,素質不高無疑是造成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重要因素,老齡化問題加大了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此,必須大力加強科學文化教育,全力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生態意識,繼續採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有效化解環境生態的承載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5.

[2][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5.

[5]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7][8][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201,56.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1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4-925.

(作者簡介:陳雪峰,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