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寫作思想研讀

作者:田欣    發布時間:2013-12-23   
分享到 :

一、《國家與革命》的寫作背景

理解文章要理解寫作時的背景,對作者的“語境”進行深刻把握,文化在具體的歷史和時代中展開,通過理解作者的人性、語言和文化深層結構,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列寧思想的本質。

(一)寫作的現實背景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1917 年8-9 月寫的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名著。全書包括第一版序,第一版跋,第二版序和正文六章。隨著資本主義各種矛盾不斷加深和激化, 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趨成熟。在針對革命問題上又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學派,並引發矛盾不斷激化,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列寧打算寫一篇專門闡述馬克思主義對國家態度問題的文章。隨后二月革命、七月事變發生, 處於秘密狀態的列寧在拉茲裡夫湖畔著手撰寫了《國家與革命》這部光輝的著作。

(二)關於列寧本人

1870 年列寧誕生於辛比爾斯克誠的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從學生時代起,“他便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社會調查,很快成為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1903 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上形成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思想體系———布爾什維克主義, 由此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列寧主義。列寧繼承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的領導者, 並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三)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國家與革命》中的基本觀點幾乎全承自《法蘭西內戰》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但是由於列寧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將原有的觀點重新發展,因此使得《國家與革命》有了深刻的思想厚度。全書都涉及到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概念的基本問題。列寧針對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者極力掩蓋國家階級性的謬論, 概括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鮮明地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進一步發揮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實質, 充分論証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從中揭示了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另外也從理論上探討了社會主義新型民主的發展規律,注意到無產階級專政職能的多樣性, 集中說明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國家與革命》的重點是第三章到第六章,列寧仔細的論述了未來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原則問題,這個原則就是“巴黎公社”的原則,這也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藍圖的構想。

導師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問題的基本觀點, 從而指明當時無產階級的革命在國家方面的方面和任務。

  二、《國家與革命》中的寫作特色

(一)原始摘錄式的寫作方法

“每當需要解決革命運動的一些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列寧就要向馬克思請教”。這裡所說的請教,只是反復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從中尋求解決辦法。這也恰巧說明了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在《國家與革命》在寫作中很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列寧大量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與原著。列寧的寫作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選擇性和系統性,創作《國家與革命》,通過歷史經驗和前人的研究來說明國家這一概念發展的起源、發展和未來的歷史命運。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寫作方法,評注和獨立形式的論述佔了一部分比例,但是原始摘錄法、內容提要法等寫作方式仍佔據重要地位。對原始文獻的選擇和整理本身就體現了作者“即將開始的思想試驗的基本思路”,在一邊摘錄一邊寫下自己注釋見解的同時, 也體現了列寧下一步思想試驗的最初構想和脈絡。

(二)語言特色

列寧在描述機會主義者和偉大革命學說的時候, 帶有憤怒而又激烈的感情色彩揭露了無政府主義和機會主義的無知與片面,同時又用生機勃勃的語氣令人信服的看到了革命原則的必然勝利的希望。另外讓人折服的是列寧在著作中蘊含著諷刺和幽默,通過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把所擁有的材料通過最適當的寫作形式,以及說明問題最明快的筆調和色彩從而表達出其思想。在該本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寫作的形式與語言造就了列寧不朽的思想遺產。

總之, 列寧以其獨特的寫作特點及對馬克思主義與眾不同的見解譜寫了《國家與革命》這本歷史性著作,為無產階級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列寧作為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事業並形成的李寧主義對於我們永遠將是一個不朽的神奇。

參考文獻:

1、光仁洪韓承文等.世界史近代史(下).人民出版社,1984(10).第283 頁

2、高裡科夫等著劉循一譯. 列寧是怎樣寫作的. 三聯書店,1984(12).第1 頁

3、王曉紅.馬克思筆記的寫作方法初探.江漢論壇,2008(9).第39 頁

(作者單位:延長石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