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與近現代中國夢的實現

作者:顏曉萍    發布時間:2013-12-24   
分享到 :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隨后習近平對中國夢作了系統闡述,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闡述中國夢,勾勒未來中國發展的新藍圖,完整反映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目標和治國理念,成為全黨上下、全國人民熱烈討論的話題,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從民族解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為實現中國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回顧他們幾經波瀾的奮斗歷程,以《共產黨宣言》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對近現代中國夢的實現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一、近代以來實現民族解放的中國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千年文明和輝煌為世界進步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近代工業革命腳步的加快,固步自封的封建統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輝煌所造就的夢想之中,等待著“萬國來儀”,不料等來的卻是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蕩,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

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上至民族精英,如魏源、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下至草根百姓,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挺身而出,英勇奮斗、前赴后繼,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資產階級維新派、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都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雖然領導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務。讓中國面貌煥然一新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完成了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而且進一步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從此走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道路,這一切都與《共產黨宣言》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1848年2月,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共產黨宣言》在英國倫敦用德文首次發表。它的問世,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世界上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共產黨組織和社會主義組織,產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中國先進分子的思想武器。由於《共產黨宣言》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人民解放的需要,在中國得到空前廣泛的傳播。在它的影響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站起來的中國人的理想和追求,就是趕上世界現代化的步伐,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盡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產黨宣言》對中國人實現這個夢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偉人,而且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近百年的社會歷史走向,為近代以來民族解放的中國夢實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社會轉型背景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

社會轉型是指一個國家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這一概念逐漸進入到中國,被認為是指社會整體根本性的變遷,即社會制度的創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制度變遷過程。在社會轉型這一背景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歷30多年的建設、探索與曲折,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庄大道。改革初期,鄧小平根據我國當時的國情,提出“二步走戰略”,“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不斷上升,自2008年以來人均GDP增長率穩居世界前十﹔2009年,我國人均GDP位居世界107位﹔2010年提升至95位,進入了前100的行列﹔2011年提升到87位,2012年我國人均GDP為6100美元的水平,排名世界第84位。2012年,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00年,我們已經建成總體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不只是經濟的增長,所取得的全部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道路、理論、制度支撐的中國夢,到2020年建黨一百年時,我們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這個過程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富起來,建成更加民主、文明的社會。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性,使我們在這一過程也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社會矛盾凸顯,這些矛盾覆蓋領域廣泛,涉及門類眾多。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有環境污染、教育不公、反腐倡廉、房價過高、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勞資糾紛、征地補償、勞動就業、拆遷安置、社會安全、群體沖突、公共安全等等,各種利益群體相互博弈,矛盾激化﹔種種激化的社會矛盾又互相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們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這個夢想的實現。

這些問題都是在改革中出現的,必須用不斷深化改革來解決。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闡發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和破壞作用就十分突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這就是我們改革的基本任務。這種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進行,隻應該促進而絕不能損害社會的安定、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家財力的增強,檢驗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是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

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我們的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如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給民眾更多的選拔官員的選擇權,廢除不合理的特權,推行官員財產申報公開制度等﹔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救濟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縮小貧富、行業、城鄉差距等等,這些問題不管涉及的是經濟改革、行政改革還是政治體制改革,都要敢於觸及。因為我們建設的這個小康社會,既是物質的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小康社會。所以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比如社會主義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要更加完備,人與環境更加和諧,每個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社會轉型背景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既是承上,又是啟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環,是一個應對復雜矛盾,考驗我黨智慧和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的艱辛過程。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表明,我黨完成了基本國家制度的頂層設計,中國夢也隨之進入新的階段。1978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實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的2需求。使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各類所有制經濟,在經濟層面上完成了現代國家的頂層設計。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建立和完善,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順利完成總體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集體,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得以建立,民族復興大業更進了一步,中國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華民族躋身於先進民族行列,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份額盡量擴大。這樣的中國夢,是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回答了如何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和我們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怎麼走,即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國家這個問題。習近平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依靠人民實現。

第一,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兩個重要前提”,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基本國情﹔“一條基本路線”,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兩項根本任務”,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一個總體布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完整內容。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的科學總結。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更加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重新挺起了脊梁,贏得了自由和尊嚴﹔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這就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激發出無與倫比的正能量,成為引領中國騰飛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要在社會轉型時期完成改革攻堅任務,就要更加凸顯信念凝聚與精神支柱。物質上強大起來的中國,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第三,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在范疇上涵蓋了每一個中國人,包含自由和發展兩個要素,不僅強調人的機會平等,而且還強調人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個思想是對《共產黨宣言》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關於未來社會的核心思想提出這樣命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宣言》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來界定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把社會主義同一切舊社會區別開來,深刻地表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說明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指明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現代化最終要實現的是人的現代化,深化改革就是要革除阻礙人的自由發展的體制、機制。總之,一切圍繞對人民的責任、人民的要求,依靠人民群眾,推動國家、社會和人民共同進步。

十八大鮮明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是建黨一百年的目標,一個是新中國建國一百年的目標,兩個目標環環相扣、相互輝映。“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之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也是對世界的明確昭告。這是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盡艱辛,矢志不渝所追求的宏偉目標。

《共產黨宣言》發表已160多年了,對於世界未來社會的發展,仍具有現實的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新世紀新階段,重讀《宣言》,立足當前,放眼未來,使我們更加堅定對實現中國夢的信念和信心。《宣言》的偉大思想過去、現在和將來始終激勵著我們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楊金海.《共產黨宣言》與中華民族的百年命運﹝N﹞.光明日報,2008-7-3.3_

(作者簡介:顏曉萍,中共渭南市委黨校哲學副教授)